学术投稿

氧化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

李涛;骆成榆

关键词:氧化苦参素,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摘要:目的:探索氧化苦参素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过程中加入氧化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症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和血清胆红素(SB)的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素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ALT、HA和SB.结论:氧化苦参素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坏死、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外伤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监护室(N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NICU 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69例次VAP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培养65株细菌,其中G杆菌47株,占72 3%,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404%);G+菌18株,占27.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7.8%,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金葡菌中的78.6%.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耐药率低,MRSA对万古霉素敏感,无一例耐药.结论:NICU中VAP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亦有增加,且多为MRSA.NICU中VAP致病菌耐药普遍,细菌学调查对于早期治疗经验性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意义重大.

    作者:许洁;马延斌;王功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及停药后慢乙肝病情变化32例

    1997年10月至2002年4月,我们在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病例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出现病情变化,现对资料较完整的32例,作简要总结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的参考.

    作者:周胜生;严桐;顾惠芳;刘美娟;袁继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抗-HBc阳性供者活体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预防策略

    作者:吴秀华;潘伯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职业医学数据库:法规·标准·指南》检索光盘出版问世

    作者: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稿约

    作者: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2004年度《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征订启事

    作者:《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氧化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00例

    目的:探索氧化苦参素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过程中加入氧化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临床症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和血清胆红素(SB)的变化.结果:氧化苦参素能显著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ALT、HA和SB.结论:氧化苦参素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坏死、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

    作者:李涛;骆成榆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阿齐霉素治疗淋菌性尿道炎275例

    目的:探讨阿齐霉素(AzithromycinAZM)对淋菌性尿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275例淋菌性尿道炎患者应用AZM治疗,分成AZM单剂量组和5d疗程组;随访246例,并对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单剂量组和5d疗程组有效率分别为96.9%和97.4%,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也能治疗合并有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感染.结论:AZM对淋菌性尿道炎具有高效、服用方便的优点,可作为该病的首选药物.

    作者:金辛良;谭剑敏;高赟;张涛亮;许嘉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国肿瘤》杂志、《肿瘤学杂志》联合征订启事

    作者:中国肿瘤杂志、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临床442株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临床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对本院各科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致病菌采用细菌生化编码微量鉴定管进行鉴定,按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推荐的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两年共分离病原菌442株,革兰氏阳性菌149株(甲氧西林耐药株MR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24.1%和52.3%)、革兰氏阴性杆菌293株(主要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聚团肠杆菌、液化沙雷氏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见).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舒普深、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舒普深、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对非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强.结论: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依照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减少预防性用药,缩短抗生素使用周期,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的有力措施.

    作者:肖蔚;吴国玲;张永红;刘书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应重新审视SARS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SARS风暴过后,回顾疫情的流行病学,我们会发现一些重要的特点,其中医院内感染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本文就相关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作者:翁心华;卢洪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细菌性痢疾146例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性痢疾耐药性变化,探索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儿科1994至2002年间146例大便培养阳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的菌群分布、药敏及治疗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痢疾杆菌菌群以福氏菌感染为主,占82.2%,其次为宋氏菌,占17.%.痢疾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三嗪敏感性高,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较敏感,对头孢唑啉、氟喹诺酮类敏感性下降明显,对氨苄青霉素、SMZCO耐药性>90%.>6a患儿首选丁胺卡那加氟哌酸,<6a患儿首选头孢噻肟.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痢疾杆菌的耐药性不断产生,临床上应合理、交替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蔡利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30例

    我们应用苦参素治疗各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取得良好疗效,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刘明达;金若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27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1568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706例.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疾病的时间序列、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特点.结果:在时间序列上,8~9月份为高发峰值期,10月份为谷值期.中老年组高于青少年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应注重流行病学和诊断治疗的研究.

    作者:王富彬;曹婷怡;陆蕙芳;徐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维生素C抢救重度芬氟拉明中毒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17a.2003年3月下旬,因与家人吵架怄气后空腹服芬氟拉明130片(2600mg),2h后急送张江医院抢救.体检:血压140/90mmHg,体温39℃,呼吸36次/min,呈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7mm,对光反应消失,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双上肢呈屈曲状强直性抽搐,心率140 次/min,心律齐,心音微弱,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性罗音,血糖4m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作者:陈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欢迎订阅2004年《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杂志

    作者: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HBV感染者血清IL-12、IFN-γ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测定HBV感染者血清IL-12、IFN-γ水平变化,探讨它们与感染者不同临床类型及病变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ELISA)检测120例HBV感染者的血清IL-12、IFN-γ水平.结果:HBV感染者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增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在HBV感染者中,急性乙肝患者IL-12、IFN-γ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g携带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随着HBV感染者ALT的异常增高,IL;-12、IFN-y亦呈现增高趋势,并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L-12、IFN-γ可能参与机体对HBV感染的免疫应答和肝脏的炎性损伤过程,并对肝病慢性化发展可能有重要影响作用.

    作者:温韬;黄德庄;贺立香;谢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具有医院、家庭聚集现象,并可在飞机、汽车和火车等交通工具内形成传染和远距离传播,还存在超强传播的个案等.

    作者:任淑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抗感染药物使用与烧伤感染病原菌构成比变化关系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导致烧伤感染病原菌结构变化的抗感染药物相关因素.方法:以每日约定剂量(defineddaily doses,DDD)为单位,统计8a来本院烧伤病区中不同种类抗感染药物和全部抗感染药物每年的消耗量,计算各类抗感染药物消耗在全部抗感染药物消耗中的构成比,同时计算同期主要烧伤感染病原菌的分离率.结果:8a来烧伤病区使用的抗感染药物中,氨基糖苷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等抗感染药物的构成比大幅度下降,而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类和多肽类抗感染药物的构成比大幅度上升;同期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大幅度上升.与上述变化相对应,主要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与不同种类抗感染药物的构成比之间呈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与烧伤感染病原菌构成比的变化存在密切关系,通过调整临床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增加或减少某些种类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有可能减少一些病原菌在烧伤感染病原菌中的构成比.

    作者:于勇;盛志勇;杨小强;常东;蒋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肝病64例γ-GT、FIB、CHE的临床分析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IB)、结合γ-GT检测,发现它们对严重肝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故加以总结.

    作者:聂苑霞;胡岳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