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辛良;谭剑敏;高赟;张涛亮;许嘉骏
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性痢疾耐药性变化,探索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儿科1994至2002年间146例大便培养阳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的菌群分布、药敏及治疗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痢疾杆菌菌群以福氏菌感染为主,占82.2%,其次为宋氏菌,占17.%.痢疾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三嗪敏感性高,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较敏感,对头孢唑啉、氟喹诺酮类敏感性下降明显,对氨苄青霉素、SMZCO耐药性>90%.>6a患儿首选丁胺卡那加氟哌酸,<6a患儿首选头孢噻肟.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痢疾杆菌的耐药性不断产生,临床上应合理、交替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蔡利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具有医院、家庭聚集现象,并可在飞机、汽车和火车等交通工具内形成传染和远距离传播,还存在超强传播的个案等.
作者:任淑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是一种严重的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暂名为严重的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ne,SARS).
作者:卢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未来一旦发生生物恐怖,如果医院缺乏应对的准备,致病力强的生物战剂就会通过感染者向工作人员、社会人群广泛传播,其传播性、病死率及危害性远超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给社会带来的危害与影响.
作者:王兴泰;黎红斌;李晓明;胡延春;张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SARS患者淋巴细胞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患者淋巴细胞普遍下降,100%患者有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改变,30%患者B淋巴细胞下降,50%患者NK细胞下降.多数患者随病情好转,淋巴细胞计数逐渐恢复回升,少数重型病例呈进行性下降,预后不良.结论:SARS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细胞免疫抑制,且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长期抑制不能恢复者预后不良.
作者:孙凤霞;王晓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以往对慢性胃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因而治疗和预防其复发也就侧重于降低胃内攻击因子(如胃酸)和增加胃粘膜保护因素.
作者:万荣;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们对34例戊型肝炎重叠乙型肝炎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高建庆;潘钰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病例报告患者女,30a,农民.因乏力、必慌15h于2002年6月3日下午1时急诊入院.2002年3月某日,化验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抗-HBcIgM阴性,肝功能正常.
作者:毕国春;李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近年来我院开展了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IB)、结合γ-GT检测,发现它们对严重肝病预后的评估有一定价值,故加以总结.
作者:聂苑霞;胡岳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首届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组委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中国肿瘤杂志、肿瘤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27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1568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706例.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疾病的时间序列、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特点.结果:在时间序列上,8~9月份为高发峰值期,10月份为谷值期.中老年组高于青少年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应注重流行病学和诊断治疗的研究.
作者:王富彬;曹婷怡;陆蕙芳;徐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7年10月至2002年4月,我们在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病例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出现病情变化,现对资料较完整的32例,作简要总结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的参考.
作者:周胜生;严桐;顾惠芳;刘美娟;袁继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9年至2002年,我们共收治伤寒32例,其中20例(62.5%)被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程书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现状,并通过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的聚类分析,探讨住院患者分离株的相关性.方法: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细菌的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聚类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学分析软件.结果:①2001年301医院共收集每一个患者首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10株菌药敏试验监测数据,59株分离自内科住院患者分离,32株分离自门诊患者,分别占53.6%和29.1%.内科住院患者分离的菌株46株来自痰标本,占78.0%.②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菌株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22.4%和12.5%,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5.5%、9.9%和17.6%,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内科和门诊患者分别检出13株、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分离率为22.0%和9.4%.③聚类分析将内科病房的57株肺炎克雷伯菌分成头孢噻肟敏感株类和头孢噻肟耐药或中介株类.类以下又可分成各具耐药特点的群或亚群.根据欧氏距离的平方确定菌株间的相关性,菌株446033和446923、284675和450752为分离自相同时间段的多重耐药株,疑为院内感染的同源性菌株.结论: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是治疗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数据的聚类分析对于确定肺炎克雷伯菌株间的相关性、监控感染的传播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李景云;张军民;罗燕平;马越;胡昌勤;金少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前C区nt1896G-A点突变.结果: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高.结论: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前C区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作者:周飞;王灵台;陈建杰;赵钢;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关注血源性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危险的关注却很少.
作者:方益荣;郝加虎;叶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吴秀华;潘伯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我们应用苦参素治疗各型慢性乙型肝炎30例,取得良好疗效,结果总结如下.
作者:刘明达;金若珏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