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442株病原菌的耐药性分析

肖蔚;吴国玲;张永红;刘书琴

关键词:临床,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临床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情况,为抗感染药物的选择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12月,我们对本院各科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致病菌采用细菌生化编码微量鉴定管进行鉴定,按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推荐的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两年共分离病原菌442株,革兰氏阳性菌149株(甲氧西林耐药株MRS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24.1%和52.3%)、革兰氏阴性杆菌293株(主要以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聚团肠杆菌、液化沙雷氏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多见).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和肠球菌.舒普深、头孢噻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舒普深、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对非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强.结论:临床病原菌的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加强临床病原菌耐药性监测,依照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减少预防性用药,缩短抗生素使用周期,是减少细菌耐药性发生的有力措施.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耐药研究进展

    以往对慢性胃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的平衡,因而治疗和预防其复发也就侧重于降低胃内攻击因子(如胃酸)和增加胃粘膜保护因素.

    作者:万荣;吴云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r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又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是一种新发传染病,具有医院、家庭聚集现象,并可在飞机、汽车和火车等交通工具内形成传染和远距离传播,还存在超强传播的个案等.

    作者:任淑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抗-HBc阳性供者活体肝移植后乙肝病毒再感染的预防策略

    作者:吴秀华;潘伯荣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世界感染杂志》、《世界肿瘤杂志》稿约

    作者:编辑部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拉米夫定治疗期间及停药后慢乙肝病情变化32例

    1997年10月至2002年4月,我们在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发现部分病例在治疗期间或停药后出现病情变化,现对资料较完整的32例,作简要总结分析,以利于临床医生的参考.

    作者:周胜生;严桐;顾惠芳;刘美娟;袁继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细菌性痢疾146例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分析小儿细菌性痢疾耐药性变化,探索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儿科1994至2002年间146例大便培养阳性细菌性痢疾患儿的菌群分布、药敏及治疗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痢疾杆菌菌群以福氏菌感染为主,占82.2%,其次为宋氏菌,占17.%.痢疾杆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三嗪敏感性高,对庆大霉素、丁胺卡那、妥布霉素较敏感,对头孢唑啉、氟喹诺酮类敏感性下降明显,对氨苄青霉素、SMZCO耐药性>90%.>6a患儿首选丁胺卡那加氟哌酸,<6a患儿首选头孢噻肟.结论: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痢疾杆菌的耐药性不断产生,临床上应合理、交替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蔡利琴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雷贝拉唑联合低剂量呋喃唑酮、四环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目的:通过与奥美拉唑(Omeprazole)三联疗法比较,观察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Rabeprazole)联合低剂量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四环素(Tetracycline)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疗效.方法:115例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FT组57例,予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四环素500 mg每日3次;OFT组58例,予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四环素500mg,每日3次.疗程均为7d.消化性溃疡患者继服雷贝拉唑10mg,或奥美拉唑20 mg,每日1次.抗Hp治疗后1mo行13C呼气试验,复查胃镜.结果:108例患者完成治疗,7例失访.Hp根除率两组分别为96 3%和94.4%,P>0 05.活动性溃疡愈合率两组分别为96.8%和94.3%,P>0.05.糜烂性胃炎胃窦愈合率两组分别82.6%和74.2%,P>0.05.两组的胃肠道症状都得到明显改善.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分别为7.4%、5.6%,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均无因不良反应退出.结论: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联合低剂量呋喃唑酮、四环素不失为一种新的有效根除Hp的治疗方案,能否作为二线治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宣蓓;褚惠民;胡燕萍;阮琼;余亚光;马力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和菌株相关性研究

    目的:调查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现状,并通过对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的聚类分析,探讨住院患者分离株的相关性.方法:肺炎克雷伯菌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细菌的耐药性分析用WHONET5软件,聚类分析使用SPSS10.0统计学分析软件.结果:①2001年301医院共收集每一个患者首次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10株菌药敏试验监测数据,59株分离自内科住院患者分离,32株分离自门诊患者,分别占53.6%和29.1%.内科住院患者分离的菌株46株来自痰标本,占78.0%.②内科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分离的菌株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22.4%和12.5%,经x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头孢他啶、阿米卡星和氨曲南的平均耐药率分别为5.5%、9.9%和17.6%,未发现亚胺培南耐药株.内科和门诊患者分别检出13株、3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分离率为22.0%和9.4%.③聚类分析将内科病房的57株肺炎克雷伯菌分成头孢噻肟敏感株类和头孢噻肟耐药或中介株类.类以下又可分成各具耐药特点的群或亚群.根据欧氏距离的平方确定菌株间的相关性,菌株446033和446923、284675和450752为分离自相同时间段的多重耐药株,疑为院内感染的同源性菌株.结论: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是治疗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有效药物;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数据的聚类分析对于确定肺炎克雷伯菌株间的相关性、监控感染的传播有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李景云;张军民;罗燕平;马越;胡昌勤;金少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颅脑外伤后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神经外科监护室(N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致病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我院NICU 1999年1月至2002年12月69例次VAP的病原菌及耐药性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共培养65株细菌,其中G杆菌47株,占72 3%,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404%);G+菌18株,占27.7%,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7.8%,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占金葡菌中的78.6%.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耐药率低,MRSA对万古霉素敏感,无一例耐药.结论:NICU中VAP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亦有增加,且多为MRSA.NICU中VAP致病菌耐药普遍,细菌学调查对于早期治疗经验性抗感染药物的选择意义重大.

    作者:许洁;马延斌;王功大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小儿病毒性肝炎患者IL-10、IL-2、SIL-2R水平及其相关性

    目的:进一步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小儿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免疫酶标法)对57例小儿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2、SIL-2R、IL-10进行了测定.结果:在慢性轻度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5);其中急性肝炎组和慢性重型组血清IL-10水平变化不大,IL-2与SIL-2R在各类型小儿肝炎中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IL-2在急性肝炎中升高为显著,SIL-2R在慢性重型肝炎组中升高为显著.IL-2和SIL-2R与IL-10的水平负相关.结论:检测血清IL-2、SIL-2R、IL-10在判断小儿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损害程度上有一定的价值,对重型肝炎的预后有一定意义.

    作者:万巍;杨俊文;张美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艾滋病的免疫病理和分子生物学

    HIV感染的病理机制是复杂且高度可变的,主要取决于大量病毒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影响.虽然短者3~6mo,但从感染发展到艾滋病平均需要10a.

    作者:骆成榆;黄琴;陈良;蒋音;蒋伟伦;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急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274例患者进行了分析,其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1568例,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706例.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疾病的时间序列、年龄分布和性别分布特点.结果:在时间序列上,8~9月份为高发峰值期,10月份为谷值期.中老年组高于青少年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和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应注重流行病学和诊断治疗的研究.

    作者:王富彬;曹婷怡;陆蕙芳;徐琼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微创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31例

    目的:总结微创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年龄70a以上并伴有心、肺、脑等重要器官病变的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31例,采用经尿道电汽化术(TVP)加经尿道电切术(TURP)治疗.结果:手术时间20.~60(平均30)min.术中出血为30~130(平均70)ml,均未输血.31例患者术后随访8~26(平均16.2)mo,排尿梗阻症状均明显改善,排尿通畅.结论:微创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具有操作简单、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达到解除尿路梗阻、提高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李志华;徐若文;李云;吴冬梅;仲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变化的研究

    目的:了解SARS患者淋巴细胞变化规律及其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0例SAR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动态观察.结果:患者淋巴细胞普遍下降,100%患者有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改变,30%患者B淋巴细胞下降,50%患者NK细胞下降.多数患者随病情好转,淋巴细胞计数逐渐恢复回升,少数重型病例呈进行性下降,预后不良.结论:SARS患者在病程中出现细胞免疫抑制,且与预后有一定的关系,长期抑制不能恢复者预后不良.

    作者:孙凤霞;王晓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与C-反应蛋白值变化的临床关系

    目的:了解血浆C-反应蛋白(CRP)与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发生感染中的临床关系.方法:对2000 1.1~2003.4.30.间因发生各种感染而住院透析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血浆CRP值的变化与感染发生及治疗后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39例感染病人共发生感染为51例次,感染主要为肺部25例次(占49%),尿路感染12例次(占23.5%),插管感染10例次(占19 6%),皮肤感染2例、肠道感染2例(各占3.9%).病原学检查,细菌感染27例次,真菌感染9例次,混合感染为4例.治疗前平均血浆CRP值为23.54IU/L,治疗后为7.88IU/L.抗感染治疗平均为15.6天.结论:C反应蛋白是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透析患者血浆CRP升高提示感染或炎症存在,CRP值的高低与感染程度有关.

    作者:徐树人;朱纯;卢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前C区基因变异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1896位点点突变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未经拉米夫定及干扰素治疗的HBV DNA阳性慢性肝炎患者102例,分为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和瘀血阻络型,分别检测血清HBV DNA、肝脏生化指标及前C区nt1896G-A点突变.结果:实证组的变异株检出率明显高于虚证组,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变异株的检出率高.结论:实证者可能较易发生前C区点突变,其中湿热中阻型患者可能更为显著.

    作者:周飞;王灵台;陈建杰;赵钢;张斌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维生素C抢救重度芬氟拉明中毒1例

    1病例报告患者女,17a.2003年3月下旬,因与家人吵架怄气后空腹服芬氟拉明130片(2600mg),2h后急送张江医院抢救.体检:血压140/90mmHg,体温39℃,呼吸36次/min,呈昏迷状,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7mm,对光反应消失,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牙关紧闭,双上肢呈屈曲状强直性抽搐,心率140 次/min,心律齐,心音微弱,双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性罗音,血糖4mmol/L,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

    作者:陈晓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首届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征文

    作者:首届国际腔内血管学大会组委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意义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肝硬化的病理改变是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使门静脉(PV)血流受阻,压力增高.

    作者:朱宏英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接诊流程和工作要求是遏制非典型肺炎蔓延的关键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由于传播途径不是非常明确,医院在接诊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做好预防控制、消毒隔离和自身防护,以免SARS在医院内的传播.

    作者:陈翠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