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50例

潘钰卿

关键词:双环醇, 慢性乙型肝炎, 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双环醇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变化.结果双环醇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转氨酶的作用.结论双环醇有保护肝细胞、减轻肝细胞坏死的作用.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清黏附分子及sFas、sFasL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黏附分子sICAM-1、sVCAM-1与sFas、sFasL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以ELISA法测定3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sICAM-1、sVCAM-1与sFas、sFasL水平.结果实验组RA患者sICAM-1、sVCAM-1及sFa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FasL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sICAM-1、sVCAM-1是RA病理损伤中的重要的炎性介质,增高的sFas使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凋亡受阻,是RA病人持续产生自身抗体的主要原因.

    作者:金四丽;王虹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T细胞亚群和B细胞的变化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的细胞与体液免疫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病人及89例尿毒症病人外周血T细胞表面CD3、CD4、CD8抗原表达及B细胞表面CD19抗原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肾小球肾炎组CD4表达减低(P<0.05),而尿毒症组CD3、CD4、CD19、CD4/CD8比值均减低(P<0.05),且低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组,CD8表达增高(P<0.05).结论随着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展,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低下,T细胞亚群及B细胞测定可以作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发展的一项监测指标.

    作者:李晶华;李智;于永春;蔡明香;孙仲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研究

    目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及正常人外周血两种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表型及功能上的差异.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及正常人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在含有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无血清培养基AVI-M中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并采用MLR方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可获得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但CD80表达较正常人低,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功能较正常人低.

    作者:丁体龙;马勇;陆美芳;邢玉梅;于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自拟清热通腑冲剂治疗急性胰腺炎58例

    我们以自拟清热通腑冲剂治疗急性胰腺炎5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故加以总结报道.

    作者:蔡金伟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头孢哌酮与甲硝唑治疗严重肝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

    我院应用头孢哌酮、甲硝唑联合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蒋亦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SARS病人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重症SARS病人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方法收集住院重症SARS病人使用Bi-PAP(PSV+PEEP)呼吸机治疗的情况,包括适应症,参数调节,疗效观察.结果8例SARS病人中符合重症SARS 7例(88%),无创正压通气7例,死亡2例(28.6%).结论在SARS病人中,早期充分无创正压通气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合理的使用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少有创通气使用率.

    作者:孙洪清;李惠平;巫善明;钮善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中国临床医学实用杂志》征稿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敏感性皮肤产生原因的研究进展

    1易感素质1.1流行情况敏感性皮肤的概念首先是在化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形成,消费品市场调查显示,有40%左右的人认为自己皮肤敏感[1,3].另有调查显示,女性敏感性皮肤的发生率要比男性高[1].而且敏感性皮肤也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年龄大的(56~74a)对刺激的反应性明显较年轻人低[4].

    作者:李春联;王学民;陈德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硬化病人血清CA125、CA199、CA242的变化

    近年来,糖类抗原(carbohydrote antigen,CA)系列与恶性肿瘤相关研究的较多,其中除CA125与卵巢癌,CA199与肝、胆、胰癌,CA242与胃肠道癌有关外,是否与肝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存在相互关系,我们对其进行探索.

    作者:蔡明香;李智;于永春;滕小洪;李晶华;魏霞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梅毒螺旋体感染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血清学诊断方法梅毒螺旋体感染中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TRUST、ELISA、TPHA、TPPA四种方法同时检测疑似梅毒螺旋体感染的病人血清,以TPPA法为标准,从而得到其它方法的检测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采用TRUST、ELISA、TPHA三种方法同时检测治疗后梅毒病人的血清,得到转阴率.结果在107例疑似病人标本检测中,TRUST法和ELISA法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3.9%vs 13%,34.1 vs 0.0%.TPHA法和TPPA法结果完全一致.治疗后病人TRUST、ELISA、TPHA三种方法检测的转阴率分别为93.7%、2.1%、2.1%.结论ELISA法可以代替TRUST法作为筛查试验,而TRUST法可以作为疗效判定的指标.TPHA法和TPPA法都可以作为确证试验.

    作者:陈世勇;袁爱素;许玲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非生理性窦性心动过速

    窦性心动过速通常认为是人体生理性或病理状态下的应激表现,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或迷走神经张力低下所致.晚近人们渐认识到某些窦性心动过速是病理性的.可慨括为以下几类:不恰当窦性心动过速、慢性非阵发性窦性心动过速、体位性窦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窦房结折返性窦性心动过速.它们虽在心电图上均有窦性心动过速的特征,但并非单纯由生理性或病理性应激反应所致.现分别综述如下.

    作者:王斌;冯和胜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前心绞痛对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89例初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梗死发作前有无心绞痛分成两组,有心绞痛发作组51例,无心绞痛发作组38例,观察其心律失常、心功能和病死率.结果心肌梗塞前有心绞痛组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心肌梗塞前无心绞痛组,分别为28.8%vs 60.6%,2.0%vs 20.5%,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有心绞痛组LVEF和E/A高于无心绞痛组(分别为0.54+0.048 vs 0.42+0.02,0.84+0.29 vs 0.51+0.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梗塞前有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预后好于心肌梗塞前无心绞痛患者.

    作者:王斌;王小平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菌株鉴定及药敏分析

    目的探讨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的鉴定及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以利于临床医师正确诊断,有效治疗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方法运用API-20CAUX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结果分离菌以白色念珠菌居多(70%),其次为光滑念珠菌(19%),较少的有近平滑念珠菌(5%)、克柔念珠菌(4%)和热带念珠菌(2%).药敏试验示:在检的5种念珠菌中,念珠殚菌对伊曲康唑敏感,其次为制霉菌素,耐药性以氟康唑为高,其次为酮康唑.结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临床分离菌除白色念珠菌外还有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对念珠菌敏感性较好,而氟康唑耐药率比较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作者:支和平;徐浩生;干皆成;贺学文;高青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重视禽流感与人流感的流行病学研究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重要全球性传染病.据估计20%的儿童和5%的成人每年要患一次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通常引起呼吸道感染,但也可累及心、脑、肝、肾、肌肉导致危重病情,并常继发细菌性肺炎.病程与患者的年龄、基础免疫状态、有否合并症、有否妊娠及病毒的特性有关.

    作者:翁心华;卢洪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输入性恶性疟疾1例

    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及卵圆疟原虫四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的恶性疟疾在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南欧、北美洲、非洲国家及我国西南山区各省较为常见.我院于2002年冬季收治输入性恶性疟疾1例,报告如下.

    作者:吴立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硬化的中医证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瘀血阻络型与非瘀血阻络型肝硬化的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之间的关系.方法 114例肝硬化病人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瘀血阻络型和非瘀血阻络型,比较年龄、病程,肝功能情况(Tbil、PT、A);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PLD)和B超肝脾大小.结果与非瘀血阻络组相比,瘀血阻络组病程较长,肝功能情况较差,肝纤维化指标水平更高,肝脏略缩小.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脾大小相差不大,但均较正常为大.结论血瘀与肝硬化的病情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江蓉;骆成榆;张斌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先天性肺囊肿误诊6例

    先天性肺囊肿是小儿较常见的先天性肺部发育畸形,目前,随着X线诊断技术的提高,发现病例逐渐增多,但本病误诊率极高,现将我院近几年收治的6例先天性肺囊肿误诊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杨晓娟;谷丽;徐剑慧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检测冠心病病人幽门螺杆菌抗体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冠心病病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情况.方法对70例确诊的冠心病病人设冠心病组和对照组分别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结果冠心病组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阻止动脉硬化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慧;郁慕鲁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肝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的血脂及载脂蛋白变化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之间的血脂、载脂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3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21例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RIG)、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并与正常人相比较.结果胆汁性肝硬化病人的CHOL、TRIG和APOB100明显升高,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却反有明显下降,统计学差异显著(P<0.01);两组病人的HDL、APOA1都有轻度下降,两者的下降幅度相差不明显;所有病人TBIL均明显升高,以胆汁性肝硬化病人尤为明显,统计学差异显著;两肝硬化组病人的PTA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以肝炎后肝硬化组尤甚,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肝炎后肝硬化与胆汁性肝硬化血脂、载脂蛋白的变化有一定差异,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作者:黎芳;黎志良;林炳亮;谢奇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 自发性腹膜炎病人前降钙素、IL-6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前降钙素(PCT)、白细胞介素-6(IL-6)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病人的血清PCT、IL-6活性进行检测,并设置同期对照组42例.结果自发性腹膜炎组血清PCT、IL-6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清前降钙素、IL-6检测对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病人的早期诊断及抗生素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郭世春;吴蕊;戴禄寿;蔡雄;王国俊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