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焱;明德松;谢尊金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改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功能的作用.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培养7d使DCs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s的表型;以ELISA法检测DCs单独培养上清液中IL-12的水平;用DCs与HBsAg 共同孵育,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加入3H-TDR,收集细胞测定cpm值;同样以HBsAg刺激的DCs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再与自体PBMCs共同培养,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FN-γ和IL-5的水平.实验中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干扰素治疗4mo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DCs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了2.8倍;DCs表面CD80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变化,而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在治疗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表达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治疗前 DCs 分泌IL-12的水平及DCs的抗原提呈作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均显著增加,与对照组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治疗前DCs刺激PBMCs 分泌IL-5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而IFN-γ的分泌水平在干扰素治疗后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乙肝病人存在外周血DCs功能的缺陷,干扰素治疗能显著改善DCs的功能状态,促进DCs的增殖和成熟,增强DCs的抗原提呈作用,上调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朱传武;钱峰;王海燕;李明;费晓峰;吴建鸿;童福易;吴妹英;杨齐英;马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为了解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测定60例老年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前S1抗原,并进行分析.
作者:孙莲娜;陈建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重型肝炎的预后因素.方法对86例重型肝炎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肝衰竭分期、病原学、并发症、肝功能及治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年龄>40岁、慢性重型肝炎、肝衰竭晚期、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及Ⅱ级以上肝性脑病、PTA<30%的病人,预后较差.结论年龄、临床分型及肝衰分期是预测重型肝炎预后的三个主要因素.
作者:阎兰菊;李蒙军;许青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是由奈瑟属脑膜炎球菌经呼吸道传播.近年仍有散发病例.本文主要介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预防.
作者:卢洪洲;张永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鼻内给予IFN-γ对小鼠弓形虫感染的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经口感染弓形虫速殖子前或后鼻内给予IFN-γ,或感染前鼻内给予注射用水(对照组),观察小鼠健康状况及死亡情况,在感染后d30处死小鼠,计数肝、脾、脑组织内弓形虫速殖子.结果感染前和感染后鼻内给予IFN-γ后小鼠存活率和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肝、脾、脑中速殖子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鼻内给予IFN-γ对小鼠弓形虫感染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孟晓丽;元海军;殷国荣;刘红丽;陈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菌在ICU的分布和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对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本院ICU所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菌株的构成及体外敏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2株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38.37%(66/172),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2.67%(39/172)和11.05%(19/172),产气肠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4.65%(8/176)和4.65%(8/176).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率高.结论明确ICU的革兰阴性菌分布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合理选择抗生素.
作者:熊旭东;谢芳;严慧萍;赵辉;孟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3年10月在本科住院的急性脑卒中病人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病人发生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与病人意识不清、吞咽功能障碍、长期卧床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结论脑卒中急性期病人下呼吸道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预防和治疗医院下呼吸感染需采取综合措施.
作者:卓安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世界估计有3.5亿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在美国约有125万HBV感染者.乙型肝炎携带者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危险因素.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是有差异的,慢性HBV感染者需要长期监测并决定是否或何时需要抗病毒治疗干预,且观察预后.本指南是由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实践指导委员会主持和批准的,初在Hepatology,2001,34:1225-1241发表.
作者:徐国光;巫善明;骆成榆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本文对国内外由于微小创伤而引起的实验室获得性寄生虫感染的病例进行综述,分析可能的感染途径和原因,并对感染后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进行总结.
作者:许逊;苏兆亮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肝血管病变在乙型肝炎(HB)病程中的意义.方法对138例HB病人首、末2次肝活检标本用组化、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及电镜技术进行了观察.结果肝血管炎症、破坏、阻塞、增生及肝窦毛细血管化是HB组织学一大特点,其病变可引发肝血供障碍,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及肝硬变.经治疗多数肝血管病变是可逆的,首、末2次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致病源主要是HBV,有多种蛋白质参与其病理转化.结论肝血管病变是影响HB肝组织学后果的关键因素.
作者:严家春;马勇;陈文笔;张文学;丁体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了解上海市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收集近50a上海市传染病疫情报告、主动监测、人群抗体水平监测等资料,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上海市主要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甲乙类传染病继续维持低发水平,但由于人群免疫水平变化、环境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导致的新发现和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威胁已经形成,传染病防治面临新的挑战.
作者:张胜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调查了解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等4种病的自然感染、分布特征和复合感染状况.方法血清学检测.结果调查采集迭部林区人群703份血清样本,检测出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Q热血清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83%、4.41%、1.42%和2.42%,4种病的复合感染率0.85%,其中莱姆病与野兔热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恙虫病复合感染率0.14%,莱姆病与Q热复合感染率0.43%,莱姆病、野兔热与Q热三病复合感染率0.14%.结论甘肃省迭部林区人群中存在莱姆病、野兔热、恙虫病和Q热的复合感染,为诊断和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刘增加;石淑珍;张继军;宫占威 刊期: 2005年第01期
AmpC酶是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头孢菌素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严重耐药和对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交叉耐药,根据其产生机制分为染色体介导型和质粒介导型.检测方法主要为表型检测和采用PCR、核酸杂交技术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AmpC酶的检出率逐年增高,细菌耐药性增强,应加强监测和研究.
作者:刘朝晖;陈劲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wtP53蛋白对肿瘤的治疗效果,提供药用wtP53融合蛋白.方法在本室构建的人野生型P53融合蛋白的原核细胞表达载体PGEX-3X-P53的基础上,IPTG诱导大肠杆菌表达wtP53融合蛋白,通过亲和层析柱纯化和因子Xa处理,SDS-PAGE分离.结果通过IPTG诱导后,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人野生型P53融合蛋白的高效表达,经过亲和层析纯化和Western印迹实验,表明获得重组人野生型P53融合蛋白.结论原核细胞表达的人wtP53融合蛋白具有天然P53蛋白的抗原性,可用于P53蛋白的体内外活性鉴定,以进一步应用于临床.
作者:苏先狮;龚国忠;肖新强;黄维亮;邓春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预防感染的方法及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02年12 月间624例ICU住院病人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126例,感染率为20.19%,明显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4.60%),ICU医院感染的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多,占73.81%.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其中以G-菌为主.结论 ICU是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应加强监测,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阎红霞;殷小基;杨桂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外周血中ET-1含量和肝脏中内皮素A和B受体(endothelin receptors,ETR)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期对其在门脉高压中动态变化的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方法通过四氯化碳(CCl4)介导大鼠实验性肝硬化门脉高压模型,放免法检测ET-1;半定量RT-PCR法观察不同时期肝组织中ETRA和ETRB mRNA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外周血ET-1含量在wk8升高了59%(P<0.05),wk10升高的更加明显,且ET-1的升高与门脉高压的形成显著相关(r=0.79,P<0.01);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肝脏中ETRA在后期的表达下降了39%(P<0.05),ETRB的表达从wk2开始就有47%的增加(P<0.05),其后一直维持着高水平的表达,且ETRB的表达增高与门脉高压的形成显著相关(r=0.83,P<0.01).结论外周血中ET-1含量的增高和肝脏中ETRB表达的增加可能是形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许夕海;陈澍;卢清;施光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1 病例报告男,19岁.10a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轻度右腰背酸痛,呈间歇性,偶伴晨尿液浑浊.入院检查:KUB+IVP提示:右肾多发结石并右肾重度积液.化验:AST 27U/L,ALT 52 U/L,SB 14.1μmol/L,SB'2.3μmol/L;尿白细胞++,红细胞+++;血白细胞8.4×109/L,N 0.610,L 0.352,M 0.026,E 0.009,B 0.003,RBC 4.68×1012/L,Hb 139g/L.手术:取石,右肾盂造瘘及右肾盂支架管引流.
作者:朱焱;明德松;谢尊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在诊断和治疗宫颈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对经阴道镜及活检初步诊断为各种宫颈病变的86例病人,采用宫颈LEEP治疗,宫颈病变移行区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观察不良反应,统计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EEP治疗成功率为96.5%(83/86),平均手术时间为5.1min,出血量每例平均9.1mL.无继发性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LEEP为诊断和治疗宫颈病变提供可靠的病理标本,对诊断、治疗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徐军;陆杲川;施慧静;李静芳;周红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施多宁、佳息患联合治疗方案与国产药物去羟基苷散、司他夫啶和奈韦拉平三药联合方案治疗艾滋病(AIDS)病人6mo时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6例AIDS,给予施多宁、佳息患联合治疗;对照组AIDS 38例,给予国产药物去羟基苷散、司他夫啶和奈韦拉平三药联合方案,均随访6mo,监测病人的血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经过6mo治疗两组病人血浆中HIV RN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CD4+T淋巴细胞数量增加(P<0.01),药物不良反应轻微.结论施多宁、佳息患联合治疗组和国产药物三联治疗组均能有效抑制HIV复制,机体免疫功能亦有改善.
作者:卢洪洲;蒋卫民;张彤;吴昊;李在村;胡越凯;薛以乐;潘启超;尹春煜;潘孝彰;康来仪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