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军;徐树人;朱纯;卢明
目的探讨黄芪保心汤的质量标准,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讨中药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的立方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组,每组22例.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比较统计,再结合文献报道,为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寻求立方依据,并探讨其产生疗效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分别治疗两组冠心病人后,胸闷的改善、TC、全血粘度、MDA,均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0.001).结论黄芪保心汤组方合理,确为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但质控标准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作者:潘菊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7月,本科通过检测甲~戊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肝胆B超或上腹CT等方法明确诊断110例重度黄疸病人,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年龄(51.7±15.6)岁,男:女=9:2.血清总胆红素(TB)(269.0±97.0)μmol/L,其中171.0~342.0μmol/L92例,342.1~513.0μmol/L 14例,大于513μmol/L 4例;ALT(880.6±981.0)U/L,AKP(213.7±258.5)U/L,γ-GT(213.3±278.9)U/L.引起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依次为单纯嗜肝病毒感染(52.7%),其中乙型肝炎占40.9%,戊型肝炎占10.0%;病因重叠或合并占27.3%,以乙肝+戊肝为主(占10.0%);非感染因素(占10.9%);病因不明(占9.1%).结论嗜肝病毒感染是本组病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乙肝、戊肝为主;在嗜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或合并其它非感染因素,也是较重要的原因.
作者:龚丽;刘炳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34岁.2004年10月诊断为抗HIV阳性.2005年3月查CD4+32/mm3,HIV RNA 400 000copies/mL.
作者:赵晓云;孙洪清;刘惜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贺普丁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方法,比较各型慢性乙型肝炎148例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20例和贺普丁49例治疗后细胞免疫的变化.结果贺普丁治疗6mo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CD4+、CD8+绝对值、CD4+/CD8+比值均与未使用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扰素治疗6mo后的CD4+、CD8+绝对值比未使用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存在细胞免疫的紊乱,干扰素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作用.
作者:杜美华;高涛;王介非;沈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女性,44岁.因发热、头痛13d,嗜睡4d入院.病人于2005年10月5日下班时无明显诱因急起发热,无寒战,体温在38.5℃左右.当时有头痛,以额部为主,下午为重,有时盗汗,偶咳少量白色粘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作者:王江蓉;王燕;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微量白蛋白尿与左室结构、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冠心合并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按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AU)组25例(24h尿白蛋白<30mg)、微量白蛋白尿(MAU)组30例(24h尿白蛋白30~300mg),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MAU组较NAU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EF值显著下降,以LVEF<45%计算,MAU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MAU的出现标志着左室收缩功能的显著减退,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作者:金群星;董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至6月应用的抗生素从金额、品种进行统计,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前半年内应用了10类46个品种,占消耗金额的21.38%.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的首位,药师和临床医生应进一步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宝音;曾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检发现并诊断为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62例病人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62例病人都有接受输血、血制品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病史.60例的HCV-RNA几何均数为105copies/mL.慢性肝炎轻度有19例(30.6%),中度有25例(40.3%),重度有18例(29.0%),3例伴有肝硬化.结论75%无自觉症状的丙型肝炎病人其肝功能受损比较明显,对接受过输血、使用血制品或是进行透析治疗的高危病人有必要进行抗-HCV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HIV感染的迅速传播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是艾滋病的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目前的治疗不能治愈艾滋病,科学家们力图找到新药在不同的位点抑制HIV复制,后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
作者:孙洪清;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结核病细菌学检查主要靠痰涂片和培养的方法,阳性率只有30%左右[1].结核菌培养则需1~2mo.结核抗体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很高.FAS-plaque TB噬茵体扩增技术检测结核杆菌,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而且快速、简便.
作者:唐德羽;余上海;董凤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9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慢性炎症指标用C-反应蛋白(CRP)表示,正常值为<5U/L(我院标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以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表示,IMT>1mm为异常,IMT<1mm为正常.结果90例病人中CRP>5U/L者为59例(59/90),定为炎症组,平均CRP值为15.34U/L;CRP<5U/L为31例(31/90),定为非炎症组,不计算平均值.超声检查结果炎症组的IMT值为(1.02±0.18)mm,非炎症组的IMT值为(0.63±0.12)mm.IMT异常者总计53例,其中炎症组中IMT异常者占42例(42/59),而非炎症组中仅占11例(11/31),两组差别不言而喻(P<0.01).同时注意到炎症组中42例IMT异常者的CRP为(18.26±3.08)U/L,而其余的17例病人CRP为(9.5±2.16)U/L,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RP在血液透析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血液透析病人的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重要关系.
作者:祝军;徐树人;朱纯;卢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抑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1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并按抑郁程度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TNF-α.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中度抑郁与无抑郁者比较,CD4+细胞降低(P<0.01)、CD8+细胞升高(P<0.05)和TNF-α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抑郁可进一步损害慢性乙肝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建良;殷科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状况.方法采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对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我院院内感染前六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35株(23.3%)、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14.0%)、肺炎克雷伯菌21株(14.0%)、铜绿假单胞菌20株(13.3%)、粪肠球菌10株(6.7%)、阴沟肠杆菌8株(5.3%),以上细菌占总检出率的76.7%,其余各类细菌占23.3%.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药物依次为泰能、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发生率12.7%,为大肠杆菌13株(68.8%)、肺炎克雷伯菌6株(31.2%),均对泰能敏感.结论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正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泰能、头孢吡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马立新;刘沁毅;季明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巴尔通体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血管瘤病,首次在1983年被认识,同时相关的疾病(紫癜肝),由巴尔通体菌,常为B.hensalae和B.quintana引起.存在7个其它巴尔通体属,同时有几个可伴菌血症和心内膜炎,但在HIV1感染者未见发病率增加.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禽流感疫情2006年6月1日,丹麦Funen县Tommerup的一家孵卵所的鸡、鸭子和鹅群中暴发了一场低致病性禽流感.该疾病是由丹麦兽医和食品研究所通过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确诊的.
作者:欧强;张友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细菌性呼吸道疾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肺炎是HIV1相关病死率的一个常见原因.发病率大约为100/1 000HIV1感染人一年.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人群.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0例慢重肝及对照组3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血清TB、PT、Cr、ChE水平,并测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MELD)分值;分析比较慢重肝存活组与死亡组ChE,MELD分值;比较分析慢重肝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的ChE,MELD分值.结果慢重肝存活组ChE(3017.48±117.57)U/L,死亡组ChE(1852.14±66.08)U/L(t=4.6921,P<0.001);存活组MELD分值(34.55±6.71),死亡组为(41.11±6.62)(t=3.77,P<0.001);慢重肝MELD分值(37.37±7.80),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为(24.53±6.49)(t=7.52,P<0.001),但两组ChE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慢重肝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伴肝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ChE,MELD分值比较,ChE无显著差异(P>0.05),MELD分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ChE活性是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测定ChE与MELD分值对预测慢重肝的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作者:陈永平;胡岳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派齐特注射液(克林奥)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克林奥治疗,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同时还使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下降,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克林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预防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宝音;白婷迪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5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资料.结果穿刺置管全部成功,平均留管时间23d,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减轻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赵亦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