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丽;刘炳祥
目的通过应用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病理改变,探讨玉屏风散治疗COPD的机理.方法采用改良烟熏加气管滴加脂多糖方法复制COPD模型,并光镜下观察大鼠小气道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大鼠气管纤毛的变化.结果造模组肺内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腔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分泌物阻塞,纤毛粘连、倒伏、脱落,用药治疗组以上改变均明显减轻,从而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得以改善.结论玉屏风散具有对于COPD气道的修复和炎症的缓解作用.
作者:张伟;张心月;邵雨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作者应用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反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在出现耐药之前一直被用作慢性乙肝(HBV)的常规治疗手段,出现耐药株之后,另一种新的反转录抑制剂-阿德福韦(耐药发生率低)开始替代拉米夫定而被广泛应用.本文报道了新发现的3例对阿德福韦产生耐药而对替诺福韦敏感的病例;并且已从这3例病人体内分离出一种罕见的HBV变异株(rtI233V)--反转录酶的第233个氨基酸由异亮氨酸(野生型)变为缬氨酸;另外此变异株的抗阿德福韦耐药性(对替诺福韦敏感)也已在体外实验得到证实.
作者:江雪艳;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以及新加坡、台北、北京陆续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传播事件,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巨大的现实危害.
作者:施志勇;江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微量白蛋白尿与左室结构、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冠心合并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按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AU)组25例(24h尿白蛋白<30mg)、微量白蛋白尿(MAU)组30例(24h尿白蛋白30~300mg),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MAU组较NAU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EF值显著下降,以LVEF<45%计算,MAU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MAU的出现标志着左室收缩功能的显著减退,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作者:金群星;董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为治疗组(A组)与用阿昔洛韦不加斯奇康治疗的为对照组(B组).结果A组明显缩短病程及缓解神经痛,且加速红斑消退及水疱干涸等临床症状,在控制后遗神经痛方面也明显优于B组.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斯奇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作者:童文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结核病细菌学检查主要靠痰涂片和培养的方法,阳性率只有30%左右[1].结核菌培养则需1~2mo.结核抗体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很高.FAS-plaque TB噬茵体扩增技术检测结核杆菌,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而且快速、简便.
作者:唐德羽;余上海;董凤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调查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态度等.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80.41%,对乙类传染病城镇报告时限、农村报告时限、对乙肝、麻疹等传染病应填写免疫接种史、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这四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59.09%,58.59%,58.08%,54.04%.有明确培训史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83.26%,未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2.6%.结论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作者:何建刚;王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HIV感染的迅速传播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是艾滋病的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目前的治疗不能治愈艾滋病,科学家们力图找到新药在不同的位点抑制HIV复制,后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
作者:孙洪清;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34岁.2004年10月诊断为抗HIV阳性.2005年3月查CD4+32/mm3,HIV RNA 400 000copies/mL.
作者:赵晓云;孙洪清;刘惜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巴尔通体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血管瘤病,首次在1983年被认识,同时相关的疾病(紫癜肝),由巴尔通体菌,常为B.hensalae和B.quintana引起.存在7个其它巴尔通体属,同时有几个可伴菌血症和心内膜炎,但在HIV1感染者未见发病率增加.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9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慢性炎症指标用C-反应蛋白(CRP)表示,正常值为<5U/L(我院标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以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表示,IMT>1mm为异常,IMT<1mm为正常.结果90例病人中CRP>5U/L者为59例(59/90),定为炎症组,平均CRP值为15.34U/L;CRP<5U/L为31例(31/90),定为非炎症组,不计算平均值.超声检查结果炎症组的IMT值为(1.02±0.18)mm,非炎症组的IMT值为(0.63±0.12)mm.IMT异常者总计53例,其中炎症组中IMT异常者占42例(42/59),而非炎症组中仅占11例(11/31),两组差别不言而喻(P<0.01).同时注意到炎症组中42例IMT异常者的CRP为(18.26±3.08)U/L,而其余的17例病人CRP为(9.5±2.16)U/L,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RP在血液透析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血液透析病人的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重要关系.
作者:祝军;徐树人;朱纯;卢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为帮助重型肝炎监护病房护士克服心理障碍,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我们对护士进行了心理状况调查.
作者:黄银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细菌性呼吸道疾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肺炎是HIV1相关病死率的一个常见原因.发病率大约为100/1 000HIV1感染人一年.发病率远高于非感染人群.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肝性脑病(HE)是由于严重肝病引起的肝脏功能衰竭而导致代谢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我院采用丹尼--乳果糖粉(DLP)治疗肝性脑病,获得较好疗效.现将我们在护理中一些体会加以小结.
作者:唐玉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状况.方法采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对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我院院内感染前六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35株(23.3%)、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14.0%)、肺炎克雷伯菌21株(14.0%)、铜绿假单胞菌20株(13.3%)、粪肠球菌10株(6.7%)、阴沟肠杆菌8株(5.3%),以上细菌占总检出率的76.7%,其余各类细菌占23.3%.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药物依次为泰能、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发生率12.7%,为大肠杆菌13株(68.8%)、肺炎克雷伯菌6株(31.2%),均对泰能敏感.结论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正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泰能、头孢吡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马立新;刘沁毅;季明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5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资料.结果穿刺置管全部成功,平均留管时间23d,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减轻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赵亦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扬州人,25岁.反复畏寒、发热1mo.于2005年11月22日入院.自诉于10月20日突然头痛伴有四肢酸痛,偶有咳嗽,上午发热,体温高39.5℃,伴有寒战、大汗.
作者:陈辉;王江蓉;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