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布的临床意义

沈雁冰;谢迎春

关键词:基因型, 肝炎病毒, 乙型
摘要: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世界感染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血液透析室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90例病人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慢性炎症指标用C-反应蛋白(CRP)表示,正常值为<5U/L(我院标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以内膜中层厚度(IMT)来表示,IMT>1mm为异常,IMT<1mm为正常.结果90例病人中CRP>5U/L者为59例(59/90),定为炎症组,平均CRP值为15.34U/L;CRP<5U/L为31例(31/90),定为非炎症组,不计算平均值.超声检查结果炎症组的IMT值为(1.02±0.18)mm,非炎症组的IMT值为(0.63±0.12)mm.IMT异常者总计53例,其中炎症组中IMT异常者占42例(42/59),而非炎症组中仅占11例(11/31),两组差别不言而喻(P<0.01).同时注意到炎症组中42例IMT异常者的CRP为(18.26±3.08)U/L,而其余的17例病人CRP为(9.5±2.16)U/L,同样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CRP在血液透析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起着中间桥梁作用,血液透析病人的慢性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存在重要关系.

    作者:祝军;徐树人;朱纯;卢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马来酸桂派齐特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派齐特注射液(克林奥)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克林奥治疗,对照组用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同时还使病人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下降,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克林奥对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及预防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宝音;白婷迪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精神抑郁状态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抑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1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并按抑郁程度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TNF-α.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中度抑郁与无抑郁者比较,CD4+细胞降低(P<0.01)、CD8+细胞升高(P<0.05)和TNF-α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抑郁可进一步损害慢性乙肝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建良;殷科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甲氨蝶呤不同治疗方案对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不同治疗方案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对16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病例进行治疗观察,随机分成4组:Ⅰ组采用MTX 50mg/m2,每天上午im 1次,共3次,下午用四氢叶酸(CF)im,1次/d,共3次;Ⅱ组采用MTX 50mg/m2单次im;Ⅲ、Ⅳ组分别同Ⅰ、Ⅱ组方案的同时均加用米非司酮25mg,2次/d,po,连续3d.结果Ⅰ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Ⅱ组成功率92.50%(37/40);Ⅲ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Ⅳ组成功率为90.00%(36/40);Ⅰ、Ⅱ组间及Ⅲ、Ⅳ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MTX 50mg/m2单次im,较分次im加CF解救方案疗效好,而加用米非司酮方案并未增加疗效,反而相应地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丁建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免疫受累病人的腹泻与原虫感染

    原虫感染是腹泻的一个较重要的病因,特别是随着上世纪70年代AIDS的出现,原虫感染在腹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贝氏等孢球虫与隐孢子虫已成为AIDS病人腹泻的常见原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有关人士认为,患等孢球虫病病程在1mo以上是ADS的征象.

    作者:杨彬;程训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发热、头痛13d,嗜睡4d——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1例

    1 病例报告女性,44岁.因发热、头痛13d,嗜睡4d入院.病人于2005年10月5日下班时无明显诱因急起发热,无寒战,体温在38.5℃左右.当时有头痛,以额部为主,下午为重,有时盗汗,偶咳少量白色粘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作者:王江蓉;王燕;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黄芪保心汤质量标准及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理探讨

    目的探讨黄芪保心汤的质量标准,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讨中药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的立方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组,每组22例.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比较统计,再结合文献报道,为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寻求立方依据,并探讨其产生疗效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分别治疗两组冠心病人后,胸闷的改善、TC、全血粘度、MDA,均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0.001).结论黄芪保心汤组方合理,确为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但质控标准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作者:潘菊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门冬氨酸鸟氨酸(瑞甘)治疗轻微肝性脑病临床研究

    目的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国产瑞甘)对轻微型肝性脑病[1](既往称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50例肝硬化伴轻微型肝性脑病病人予以瑞甘10g/d,静脉滴注,连续14d.观察治疗前后数字连接实验A、B(NCTA及NCTB)、数字符号实验(DST)、线追踪实验(LTT)、血氨(Blood ammonia)、外周血红细胞(RBC)、血色素(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蛋白(TA)、血清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Cr)、尿素氮(BUN)等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人经瑞甘治疗后NTCA、NTCB、DST、LTT、血氨、ALT、AST、PT、Cr、RBC、WBC明显优于治疗前,P值均<0.05.TB、外周血PLT、HB、A、BUN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瑞甘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确切,且对肝功能有改善作用,副反应小.

    作者:王冯滨;张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布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2006年6月至7月传染病世界疫情简报

    1 禽流感疫情2006年6月1日,丹麦Funen县Tommerup的一家孵卵所的鸡、鸭子和鹅群中暴发了一场低致病性禽流感.该疾病是由丹麦兽医和食品研究所通过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确诊的.

    作者:欧强;张友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预防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复发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预防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复发的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入院并治愈的1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所有病人均为首次发病且未行胆囊切除术,而在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将所有病人分为EST组和非EST组,并根据是否行胆囊切除术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胆石性胰腺炎复发率.结果平均随访28.5mo(6~54mo).EST组57例,其中24例行胆囊切除术,均无胆石性胰腺炎复发;非EST组111例,21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21/111),复发率18.91%,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EST组中,胆囊切除者43例,3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3/43),复发率为6.98%;未作胆囊切除68例,18例胰腺炎复发(18/68),复发率为26.47%,胆囊切除后胰腺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复发距病人出院时间为2wk~2年不等.对3例胆囊切除术后复发的胆石性胰腺炎行ERCP,均发现有胆总管结石,EST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EST能有效预防胆石性胰腺炎复发,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于高龄、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胆囊切除能降低胰腺炎复发率,胆总管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胰腺炎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奇杰;陆仁达;周鸣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加强基层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以及新加坡、台北、北京陆续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传播事件,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巨大的现实危害.

    作者:施志勇;江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艾滋病致肝脏损害3例

    1 病例报告例1,男,34岁.2004年10月诊断为抗HIV阳性.2005年3月查CD4+32/mm3,HIV RNA 400 000copies/mL.

    作者:赵晓云;孙洪清;刘惜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联合用药治疗念珠菌阴道炎疗效观察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等因素,念珠菌阴道炎在妇科门诊病人所占比例呈明增加,治疗药物虽很多,但疗程较长,疗效不稳定.

    作者: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疗效观察

    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作者应用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发热伴呼吸道症状353例病人的病种分布情况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鼠疫研究进展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啮齿动物间流行,经蚤类叮咬可感染造成人间腺型、败血症型鼠疫.肺鼠疫经密切接触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直接传播,传染性强.本文综述了鼠疫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进展.

    作者:马建新;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玉屏风散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病理改变的影响

    目的通过应用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的气道病理改变,探讨玉屏风散治疗COPD的机理.方法采用改良烟熏加气管滴加脂多糖方法复制COPD模型,并光镜下观察大鼠小气道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大鼠气管纤毛的变化.结果造模组肺内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管腔及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及分泌物阻塞,纤毛粘连、倒伏、脱落,用药治疗组以上改变均明显减轻,从而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得以改善.结论玉屏风散具有对于COPD气道的修复和炎症的缓解作用.

    作者:张伟;张心月;邵雨萌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成人麻疹血清乳酸脱氢酶的变化以及与体温的关系

    目的分析麻疹病人血清LDH的变化,以及与体温的关系.方法分析麻疹特异性IgM阳性确诊的95例成人麻疹病人与正常献血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差别,以及与体温的关系.并做了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麻疹组与对照组LDH分别为(369.11±126.54)U/L,(153.35±59.33)U/L,麻疹组大于对照组一倍以上,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麻疹组以体温≥39℃及<39℃进一步分成高热组,非高热组两组,其LDH分别为(398.10±132.52)U/L和(275.12±80.12)U/L,二者也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LDH与体温(T)作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LDH=-1530.031+48.392T,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麻疹病人血清LDH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体温越高,LDH也越高,这有助于麻疹的诊断.

    作者:孙莲娜;陈建杰;张银华;龚亚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 干扰素对各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细胞免疫功能上调作用

    目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贺普丁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方法,比较各型慢性乙型肝炎148例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20例和贺普丁49例治疗后细胞免疫的变化.结果贺普丁治疗6mo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CD4+、CD8+绝对值、CD4+/CD8+比值均与未使用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扰素治疗6mo后的CD4+、CD8+绝对值比未使用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存在细胞免疫的紊乱,干扰素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作用.

    作者:杜美华;高涛;王介非;沈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世界感染杂志

世界感染杂志

主管:

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会,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