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芹
目的探讨黄芪保心汤的质量标准,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讨中药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的立方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组,每组22例.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比较统计,再结合文献报道,为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寻求立方依据,并探讨其产生疗效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分别治疗两组冠心病人后,胸闷的改善、TC、全血粘度、MDA,均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0.001).结论黄芪保心汤组方合理,确为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但质控标准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作者:潘菊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不同治疗方案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对16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病例进行治疗观察,随机分成4组:Ⅰ组采用MTX 50mg/m2,每天上午im 1次,共3次,下午用四氢叶酸(CF)im,1次/d,共3次;Ⅱ组采用MTX 50mg/m2单次im;Ⅲ、Ⅳ组分别同Ⅰ、Ⅱ组方案的同时均加用米非司酮25mg,2次/d,po,连续3d.结果Ⅰ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Ⅱ组成功率92.50%(37/40);Ⅲ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Ⅳ组成功率为90.00%(36/40);Ⅰ、Ⅱ组间及Ⅲ、Ⅳ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MTX 50mg/m2单次im,较分次im加CF解救方案疗效好,而加用米非司酮方案并未增加疗效,反而相应地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丁建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7月,本科通过检测甲~戊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肝胆B超或上腹CT等方法明确诊断110例重度黄疸病人,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年龄(51.7±15.6)岁,男:女=9:2.血清总胆红素(TB)(269.0±97.0)μmol/L,其中171.0~342.0μmol/L92例,342.1~513.0μmol/L 14例,大于513μmol/L 4例;ALT(880.6±981.0)U/L,AKP(213.7±258.5)U/L,γ-GT(213.3±278.9)U/L.引起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依次为单纯嗜肝病毒感染(52.7%),其中乙型肝炎占40.9%,戊型肝炎占10.0%;病因重叠或合并占27.3%,以乙肝+戊肝为主(占10.0%);非感染因素(占10.9%);病因不明(占9.1%).结论嗜肝病毒感染是本组病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乙肝、戊肝为主;在嗜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或合并其它非感染因素,也是较重要的原因.
作者:龚丽;刘炳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原虫感染是腹泻的一个较重要的病因,特别是随着上世纪70年代AIDS的出现,原虫感染在腹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贝氏等孢球虫与隐孢子虫已成为AIDS病人腹泻的常见原因,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有关人士认为,患等孢球虫病病程在1mo以上是ADS的征象.
作者:杨彬;程训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抑郁与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对11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程度,并按抑郁程度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TNF-α.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伴发中度抑郁与无抑郁者比较,CD4+细胞降低(P<0.01)、CD8+细胞升高(P<0.05)和TNF-α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抑郁可进一步损害慢性乙肝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张建良;殷科珊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调查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态度等.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80.41%,对乙类传染病城镇报告时限、农村报告时限、对乙肝、麻疹等传染病应填写免疫接种史、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这四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59.09%,58.59%,58.08%,54.04%.有明确培训史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83.26%,未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2.6%.结论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作者:何建刚;王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男,扬州人,25岁.反复畏寒、发热1mo.于2005年11月22日入院.自诉于10月20日突然头痛伴有四肢酸痛,偶有咳嗽,上午发热,体温高39.5℃,伴有寒战、大汗.
作者:陈辉;王江蓉;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巴尔通体病1 流行病学细菌性血管瘤病,首次在1983年被认识,同时相关的疾病(紫癜肝),由巴尔通体菌,常为B.hensalae和B.quintana引起.存在7个其它巴尔通体属,同时有几个可伴菌血症和心内膜炎,但在HIV1感染者未见发病率增加.
作者:骆成榆;黄琴;王江蓉;陈良;徐伟民;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为治疗组(A组)与用阿昔洛韦不加斯奇康治疗的为对照组(B组).结果A组明显缩短病程及缓解神经痛,且加速红斑消退及水疱干涸等临床症状,在控制后遗神经痛方面也明显优于B组.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斯奇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作者:童文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反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在出现耐药之前一直被用作慢性乙肝(HBV)的常规治疗手段,出现耐药株之后,另一种新的反转录抑制剂-阿德福韦(耐药发生率低)开始替代拉米夫定而被广泛应用.本文报道了新发现的3例对阿德福韦产生耐药而对替诺福韦敏感的病例;并且已从这3例病人体内分离出一种罕见的HBV变异株(rtI233V)--反转录酶的第233个氨基酸由异亮氨酸(野生型)变为缬氨酸;另外此变异株的抗阿德福韦耐药性(对替诺福韦敏感)也已在体外实验得到证实.
作者:江雪艳;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等因素,念珠菌阴道炎在妇科门诊病人所占比例呈明增加,治疗药物虽很多,但疗程较长,疗效不稳定.
作者: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5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资料.结果穿刺置管全部成功,平均留管时间23d,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减轻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赵亦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检发现并诊断为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62例病人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62例病人都有接受输血、血制品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病史.60例的HCV-RNA几何均数为105copies/mL.慢性肝炎轻度有19例(30.6%),中度有25例(40.3%),重度有18例(29.0%),3例伴有肝硬化.结论75%无自觉症状的丙型肝炎病人其肝功能受损比较明显,对接受过输血、使用血制品或是进行透析治疗的高危病人有必要进行抗-HCV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别嘌呤醇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对本院1993年1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的别嘌呤醇所致药疹21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1例药疹病人中,诊断重症多形红斑型5例,剥脱性皮炎4例,多形红斑型4例,大疱表皮坏死松解型3例,麻疹样型3例,紫癜型2例.病人年龄39~81(58.3±18.7)岁.结论年龄>50岁的病人应用别嘌呤醇应谨慎.
作者:吴兴文;支和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结核病细菌学检查主要靠痰涂片和培养的方法,阳性率只有30%左右[1].结核菌培养则需1~2mo.结核抗体检测假阳性率、假阴性率都很高.FAS-plaque TB噬茵体扩增技术检测结核杆菌,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优点,而且快速、简便.
作者:唐德羽;余上海;董凤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前HIV感染的迅速传播已经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al therapy,HAART),是艾滋病的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是目前的治疗不能治愈艾滋病,科学家们力图找到新药在不同的位点抑制HIV复制,后达到根治艾滋病的目的.
作者:孙洪清;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可经针刺传播的疾病就有20多种,其中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作者:马翠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状况.方法采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对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我院院内感染前六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35株(23.3%)、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14.0%)、肺炎克雷伯菌21株(14.0%)、铜绿假单胞菌20株(13.3%)、粪肠球菌10株(6.7%)、阴沟肠杆菌8株(5.3%),以上细菌占总检出率的76.7%,其余各类细菌占23.3%.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药物依次为泰能、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发生率12.7%,为大肠杆菌13株(68.8%)、肺炎克雷伯菌6株(31.2%),均对泰能敏感.结论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正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泰能、头孢吡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马立新;刘沁毅;季明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