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张心月;邵雨萌
目的探讨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7月,本科通过检测甲~戊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肝胆B超或上腹CT等方法明确诊断110例重度黄疸病人,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年龄(51.7±15.6)岁,男:女=9:2.血清总胆红素(TB)(269.0±97.0)μmol/L,其中171.0~342.0μmol/L92例,342.1~513.0μmol/L 14例,大于513μmol/L 4例;ALT(880.6±981.0)U/L,AKP(213.7±258.5)U/L,γ-GT(213.3±278.9)U/L.引起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依次为单纯嗜肝病毒感染(52.7%),其中乙型肝炎占40.9%,戊型肝炎占10.0%;病因重叠或合并占27.3%,以乙肝+戊肝为主(占10.0%);非感染因素(占10.9%);病因不明(占9.1%).结论嗜肝病毒感染是本组病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乙肝、戊肝为主;在嗜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或合并其它非感染因素,也是较重要的原因.
作者:龚丽;刘炳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应用门冬氨酸鸟氨酸(国产瑞甘)对轻微型肝性脑病[1](既往称亚临床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观察.方法50例肝硬化伴轻微型肝性脑病病人予以瑞甘10g/d,静脉滴注,连续14d.观察治疗前后数字连接实验A、B(NCTA及NCTB)、数字符号实验(DST)、线追踪实验(LTT)、血氨(Blood ammonia)、外周血红细胞(RBC)、血色素(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清总胆红素(TB)、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蛋白(TA)、血清白蛋白(A)、凝血酶原时间(PT)、肌酐(Cr)、尿素氮(BUN)等指标变化.结果所有病人经瑞甘治疗后NTCA、NTCB、DST、LTT、血氨、ALT、AST、PT、Cr、RBC、WBC明显优于治疗前,P值均<0.05.TB、外周血PLT、HB、A、BUN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结论瑞甘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确切,且对肝功能有改善作用,副反应小.
作者:王冯滨;张学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例1,男,34岁.2004年10月诊断为抗HIV阳性.2005年3月查CD4+32/mm3,HIV RNA 400 000copies/mL.
作者:赵晓云;孙洪清;刘惜年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肺炎衣原体抗体IgM(Cpn-IgM)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呼吸道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渗滤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739例患儿中MP-IgM252例阳性(34.1%);Cpn-IgM42例阳性(5.7%);9例(1.2%)患儿MP-IgM和Cpn-IgM同时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12.7±7.6)mg/L,肺炎衣原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27.7±11.3)mg/L,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合并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32.3±5.1)mg/L,其它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73.8±39.7)mg/L.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CRP联合检测可提供简便快捷可靠的诊断依据,适用于各级医院.
作者:陈蕾;闻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3月至9月,我科采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由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皮损内局部注射,对30例肥厚性皮肤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温宗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禽流感疫情2006年6月1日,丹麦Funen县Tommerup的一家孵卵所的鸡、鸭子和鹅群中暴发了一场低致病性禽流感.该疾病是由丹麦兽医和食品研究所通过PCR检测和基因测序确诊的.
作者:欧强;张友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麻疹病人血清LDH的变化,以及与体温的关系.方法分析麻疹特异性IgM阳性确诊的95例成人麻疹病人与正常献血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差别,以及与体温的关系.并做了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麻疹组与对照组LDH分别为(369.11±126.54)U/L,(153.35±59.33)U/L,麻疹组大于对照组一倍以上,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麻疹组以体温≥39℃及<39℃进一步分成高热组,非高热组两组,其LDH分别为(398.10±132.52)U/L和(275.12±80.12)U/L,二者也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LDH与体温(T)作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LDH=-1530.031+48.392T,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麻疹病人血清LDH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体温越高,LDH也越高,这有助于麻疹的诊断.
作者:孙莲娜;陈建杰;张银华;龚亚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啮齿动物间流行,经蚤类叮咬可感染造成人间腺型、败血症型鼠疫.肺鼠疫经密切接触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直接传播,传染性强.本文综述了鼠疫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进展.
作者:马建新;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0例慢重肝及对照组3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血清TB、PT、Cr、ChE水平,并测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MELD)分值;分析比较慢重肝存活组与死亡组ChE,MELD分值;比较分析慢重肝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的ChE,MELD分值.结果慢重肝存活组ChE(3017.48±117.57)U/L,死亡组ChE(1852.14±66.08)U/L(t=4.6921,P<0.001);存活组MELD分值(34.55±6.71),死亡组为(41.11±6.62)(t=3.77,P<0.001);慢重肝MELD分值(37.37±7.80),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为(24.53±6.49)(t=7.52,P<0.001),但两组ChE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慢重肝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伴肝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ChE,MELD分值比较,ChE无显著差异(P>0.05),MELD分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ChE活性是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测定ChE与MELD分值对预测慢重肝的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作者:陈永平;胡岳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预防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复发的方法.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3年6月入院并治愈的168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访.所有病人均为首次发病且未行胆囊切除术,而在内镜下行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将所有病人分为EST组和非EST组,并根据是否行胆囊切除术进一步分组,比较各组胆石性胰腺炎复发率.结果平均随访28.5mo(6~54mo).EST组57例,其中24例行胆囊切除术,均无胆石性胰腺炎复发;非EST组111例,21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21/111),复发率18.91%,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非EST组中,胆囊切除者43例,3例胆石性胰腺炎复发(3/43),复发率为6.98%;未作胆囊切除68例,18例胰腺炎复发(18/68),复发率为26.47%,胆囊切除后胰腺炎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复发距病人出院时间为2wk~2年不等.对3例胆囊切除术后复发的胆石性胰腺炎行ERCP,均发现有胆总管结石,EST后,无胰腺炎发作.结论EST能有效预防胆石性胰腺炎复发,并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合于高龄、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病人.胆囊切除能降低胰腺炎复发率,胆总管结石是胆囊切除术后胰腺炎复发的主要原因.
作者:何奇杰;陆仁达;周鸣清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由A型流感病毒H1N1亚型、H2N2亚型、H3N2亚型以及B型和C型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称经典流感(classical influenza),其它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流感谓新发流感(emerging influenza).本文采用对比形式,从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防治措施等方面分析经典流感与新发流感的相同和相异之处,为全面认识和科学防治新发流感提供依据.
作者:张占卿;巫善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可经针刺传播的疾病就有20多种,其中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
作者:马翠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和贺普丁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方法,比较各型慢性乙型肝炎148例与正常对照组的关系,抗病毒药物干扰素20例和贺普丁49例治疗后细胞免疫的变化.结果贺普丁治疗6mo后慢性乙型肝炎病人CD4+、CD8+绝对值、CD4+/CD8+比值均与未使用组相近,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扰素治疗6mo后的CD4+、CD8+绝对值比未使用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各型慢性乙型肝炎存在细胞免疫的紊乱,干扰素有调节细胞免疫功能作用.
作者:杜美华;高涛;王介非;沈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2005年1至6月应用的抗生素从金额、品种进行统计,并结合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前半年内应用了10类46个品种,占消耗金额的21.38%.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占我院使用抗感染药物的首位,药师和临床医生应进一步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宝音;曾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为治疗组(A组)与用阿昔洛韦不加斯奇康治疗的为对照组(B组).结果A组明显缩短病程及缓解神经痛,且加速红斑消退及水疱干涸等临床症状,在控制后遗神经痛方面也明显优于B组.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斯奇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作者:童文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1 病例报告女性,44岁.因发热、头痛13d,嗜睡4d入院.病人于2005年10月5日下班时无明显诱因急起发热,无寒战,体温在38.5℃左右.当时有头痛,以额部为主,下午为重,有时盗汗,偶咳少量白色粘痰,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
作者:王江蓉;王燕;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调查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态度等.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80.41%,对乙类传染病城镇报告时限、农村报告时限、对乙肝、麻疹等传染病应填写免疫接种史、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这四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59.09%,58.59%,58.08%,54.04%.有明确培训史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83.26%,未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2.6%.结论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作者:何建刚;王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体检发现并诊断为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对62例病人进行书面问卷调查并分析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和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等.结果62例病人都有接受输血、血制品以及血液透析治疗的病史.60例的HCV-RNA几何均数为105copies/mL.慢性肝炎轻度有19例(30.6%),中度有25例(40.3%),重度有18例(29.0%),3例伴有肝硬化.结论75%无自觉症状的丙型肝炎病人其肝功能受损比较明显,对接受过输血、使用血制品或是进行透析治疗的高危病人有必要进行抗-HCV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作者:马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