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蕾;闻平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的广泛使用,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等因素,念珠菌阴道炎在妇科门诊病人所占比例呈明增加,治疗药物虽很多,但疗程较长,疗效不稳定.
作者:王霞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脂酶(Cholinesterase,ChE)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慢重肝)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0例慢重肝及对照组30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血清TB、PT、Cr、ChE水平,并测算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for end-stageliver disease,MELD)分值;分析比较慢重肝存活组与死亡组ChE,MELD分值;比较分析慢重肝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病人的ChE,MELD分值.结果慢重肝存活组ChE(3017.48±117.57)U/L,死亡组ChE(1852.14±66.08)U/L(t=4.6921,P<0.001);存活组MELD分值(34.55±6.71),死亡组为(41.11±6.62)(t=3.77,P<0.001);慢重肝MELD分值(37.37±7.80),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为(24.53±6.49)(t=7.52,P<0.001),但两组ChE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慢重肝伴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与伴肝性脑病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ChE,MELD分值比较,ChE无显著差异(P>0.05),MELD分值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结论ChE活性是判断严重肝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测定ChE与MELD分值对预测慢重肝的短期预后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作者:陈永平;胡岳林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3年3月至9月,我科采用得宝松(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由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在皮损内局部注射,对30例肥厚性皮肤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
作者:温宗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我院院内感染常见病原菌构成及药物敏感状况.方法采用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ATB)对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我院院内感染前六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杆菌35株(23.3%)、金黄色葡萄球菌21株(14.0%)、肺炎克雷伯菌21株(14.0%)、铜绿假单胞菌20株(13.3%)、粪肠球菌10株(6.7%)、阴沟肠杆菌8株(5.3%),以上细菌占总检出率的76.7%,其余各类细菌占23.3%.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福平、磺胺甲基异噁唑.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药物依次为泰能、头孢吡肟、头孢他啶、阿米卡星.产ESBLs菌株发生率12.7%,为大肠杆菌13株(68.8%)、肺炎克雷伯菌6株(31.2%),均对泰能敏感.结论正常菌群和条件致病菌正成为感染谱中的主要病原菌,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敏感;泰能、头孢吡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仍有较高敏感性.
作者:马立新;刘沁毅;季明昉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甲氨蝶呤(MTX)不同治疗方案对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的疗效比较.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对160例未破裂型异位妊娠病例进行治疗观察,随机分成4组:Ⅰ组采用MTX 50mg/m2,每天上午im 1次,共3次,下午用四氢叶酸(CF)im,1次/d,共3次;Ⅱ组采用MTX 50mg/m2单次im;Ⅲ、Ⅳ组分别同Ⅰ、Ⅱ组方案的同时均加用米非司酮25mg,2次/d,po,连续3d.结果Ⅰ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Ⅱ组成功率92.50%(37/40);Ⅲ组成功率为72.50%(29/40);Ⅳ组成功率为90.00%(36/40);Ⅰ、Ⅱ组间及Ⅲ、Ⅳ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Ⅰ、Ⅲ组间及Ⅱ、Ⅳ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使用MTX 50mg/m2单次im,较分次im加CF解救方案疗效好,而加用米非司酮方案并未增加疗效,反而相应地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丁建芹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至2005年门诊血清HBV DNA阳性病人390例,其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0例,急性肝炎(AH)15例,肝炎肝硬化(HC)75例,分别测定各型肝炎病人的基因型分布.结果乙型肝炎病程≥5年与<5年的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者分别为:20.9%(10/46)、3.3%(1/30),x2=4.969,P<0.05,有显著性意义;轻度、中度、重度CHB病人中HBVC基因型感染分别为6.3%(5/80)、15.0%(6/40)、75.0%(12/16),重度与轻度CHB比较,x2=43.247,P<0.05,有显著性意义;年龄≤30岁者B基因型HBV感染比例高,年龄>30岁者C基因型比例高;基因型分布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HBV基因型的差别与地区分布、人群、致病性、和对治疗的反应有相关性.这有益于指导我们对乙型肝炎病人的临床诊疗工作.
作者:沈雁冰;谢迎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发生的SARS疫情以及新加坡、台北、北京陆续发生的SARS冠状病毒实验室感染传播事件,使实验室的安全管理隐患变成了巨大的现实危害.
作者:施志勇;江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本院急诊呼吸科就诊的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病种分布情况.方法发热门诊353例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病人,按有无基础疾病分为两组,分别观察各种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就诊病人353例,男189例,女164例,年龄16~90岁.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89.0%,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伴咽痛、流涕、头痛、乏力等症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均不高,胸片检查均正常,诊断以普通感冒型常见.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除发热外,还有咳嗽、咳痰,气急,肺部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计数及中性分叶核高于正常,胸片有肺炎或支气管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有效,占总数的7.7%.白细胞计数不高及低于正常者,应与非典型肺炎发热鉴别.本组353例病人中未发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流脑病人.少见疾病为病毒性脑炎、全身疾病发热、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结核等,占3.4%.结论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发热的主要原因,其次为社区获得性肺炎,传染病发热虽占极少数,但不容忽视.
作者:王凌;李熠萌;熊旭东;曹康裕;严慧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
2005年10月至2006年3月,作者应用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治疗甲真菌病45例,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菊英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微量白蛋白尿与左室结构、功能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55例冠心合并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按其尿白蛋白排泄量将病人分为两组:正常白蛋白尿(NAU)组25例(24h尿白蛋白<30mg)、微量白蛋白尿(MAU)组30例(24h尿白蛋白30~300mg),分析比较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MAU组较NAU组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EF值显著下降,以LVEF<45%计算,MAU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病人,MAU的出现标志着左室收缩功能的显著减退,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增加.
作者:金群星;董小燕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联合阿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为治疗组(A组)与用阿昔洛韦不加斯奇康治疗的为对照组(B组).结果A组明显缩短病程及缓解神经痛,且加速红斑消退及水疱干涸等临床症状,在控制后遗神经痛方面也明显优于B组.结论阿昔洛韦联合斯奇康是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方法.
作者:童文炜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及分布特点.方法2002年6月至2005年7月,本科通过检测甲~戊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肝功能、肝胆B超或上腹CT等方法明确诊断110例重度黄疸病人,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人年龄(51.7±15.6)岁,男:女=9:2.血清总胆红素(TB)(269.0±97.0)μmol/L,其中171.0~342.0μmol/L92例,342.1~513.0μmol/L 14例,大于513μmol/L 4例;ALT(880.6±981.0)U/L,AKP(213.7±258.5)U/L,γ-GT(213.3±278.9)U/L.引起重度黄疸肝脏损害的病因依次为单纯嗜肝病毒感染(52.7%),其中乙型肝炎占40.9%,戊型肝炎占10.0%;病因重叠或合并占27.3%,以乙肝+戊肝为主(占10.0%);非感染因素(占10.9%);病因不明(占9.1%).结论嗜肝病毒感染是本组病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乙肝、戊肝为主;在嗜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重叠或合并其它非感染因素,也是较重要的原因.
作者:龚丽;刘炳祥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宫颈亚临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SPI)的阴道镜图象特征,探讨影视阴道镜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3年11月至2004年9月间我院宫颈病门诊病人4 146例,均行阴道镜检查并活检,对其中215例肉眼无湿疣表现,但阴道镜检查显示有SPI特征性图象的临床资料与11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为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部分无临床表现,但阴道镜下所显示的特征图象与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上皮HPV感染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后确诊为宫颈HPV感染的116例病人中,细胞学提示HPV感染为2例(1.7%),醋酸白试验阳性图象表现的有60例(51.7%),镶嵌加点状血管图象表现的有14例(12.1%),仅有点状血管表现的10例(8.6%),白斑块或表面粗糙不平的10例(8.6%),具混合性特征图象表现的有22例(8.9%).215例中确诊为HPV感染的116例.其试验灵敏度为53.9%,特异性为99.4%,阳性预测值为84.6%.结论影视阴道镜在诊断子宫颈SPI感染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具有简便、价廉、符合率高等优点.
作者:吴红;王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反转录酶抑制剂-拉米夫定在出现耐药之前一直被用作慢性乙肝(HBV)的常规治疗手段,出现耐药株之后,另一种新的反转录抑制剂-阿德福韦(耐药发生率低)开始替代拉米夫定而被广泛应用.本文报道了新发现的3例对阿德福韦产生耐药而对替诺福韦敏感的病例;并且已从这3例病人体内分离出一种罕见的HBV变异株(rtI233V)--反转录酶的第233个氨基酸由异亮氨酸(野生型)变为缬氨酸;另外此变异株的抗阿德福韦耐药性(对替诺福韦敏感)也已在体外实验得到证实.
作者:江雪艳;卢洪洲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黄芪保心汤的质量标准,以临床疗效为切入点,从理论上探讨中药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的立方依据和作用机理.方法44例患者随机分为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组,每组22例.将临床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比较统计,再结合文献报道,为黄芪保心汤防治冠心病寻求立方依据,并探讨其产生疗效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黄芪保心汤和复方丹参滴丸分别治疗两组冠心病人后,胸闷的改善、TC、全血粘度、MDA,均明显改善和降低(P<0.05~0.001).结论黄芪保心汤组方合理,确为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有效药物,但质控标准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作者:潘菊香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采用不记名问卷的方式调查芜湖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知识的知晓情况和传染病疫情报告态度等.结果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80.41%,对乙类传染病城镇报告时限、农村报告时限、对乙肝、麻疹等传染病应填写免疫接种史、乙类传染病甲类管理这四个问题回答正确率较低,分别为59.09%,58.59%,58.08%,54.04%.有明确培训史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83.26%,未经培训的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回答正确率为72.6%.结论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知识培训很有必要,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报告意识亟待提高.
作者:何建刚;王斐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肺炎衣原体抗体IgM(Cpn-IgM)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在呼吸道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金标免疫渗滤法测定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免疫比浊法测定CRP.结果739例患儿中MP-IgM252例阳性(34.1%);Cpn-IgM42例阳性(5.7%);9例(1.2%)患儿MP-IgM和Cpn-IgM同时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12.7±7.6)mg/L,肺炎衣原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27.7±11.3)mg/L,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合并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32.3±5.1)mg/L,其它原因引起的呼吸道感染患儿的CRP检测结果为(73.8±39.7)mg/L.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肺炎衣原体抗体、CRP联合检测可提供简便快捷可靠的诊断依据,适用于各级医院.
作者:陈蕾;闻平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麻疹病人血清LDH的变化,以及与体温的关系.方法分析麻疹特异性IgM阳性确诊的95例成人麻疹病人与正常献血员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差别,以及与体温的关系.并做了二者的回归分析.结果麻疹组与对照组LDH分别为(369.11±126.54)U/L,(153.35±59.33)U/L,麻疹组大于对照组一倍以上,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麻疹组以体温≥39℃及<39℃进一步分成高热组,非高热组两组,其LDH分别为(398.10±132.52)U/L和(275.12±80.12)U/L,二者也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LDH与体温(T)作回归分析,回归方程为LDH=-1530.031+48.392T,统计学上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麻疹病人血清LDH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体温越高,LDH也越高,这有助于麻疹的诊断.
作者:孙莲娜;陈建杰;张银华;龚亚华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450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资料.结果穿刺置管全部成功,平均留管时间23d,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慢性重型肝炎病人中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减轻痛苦,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作者:赵亦红 刊期: 200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的非发酵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本院2001年8月至2005年7月间临床标本培养分离出的108株非发酵菌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08株非发酵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占60.2%(65/108),不动杆菌占21.3%(23/108),麦芽窄食单胞菌占8.3%(9/108),其它非发酵菌占10.2%(11/108);非发酵菌分布部位以呼吸道分离率高(95.3%),其次是创面分泌物3株(2.8%)和泌尿道2株(1.9%);三种主要非发酵菌中除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较敏感外,铜绿假单胞菌和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呈多重耐药.结论定期监测非发酵菌感染种类、耐药性变化对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江艳;李凤华;张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