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棵小白杨,它长我也长《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有感

李欣

关键词:白杨, 急诊医学, 医学杂志, 更名, 中青年学者, 专业领域, 治疗经验, 学术交流, 学科发展, 人的成长, 人才培养, 国家级, 位置, 神思, 权威, 刊物, 殿堂
摘要:十年岁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从一棵新苗成长为专业领域的权威杂志,我也从一名刚走进急诊医学殿堂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小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当我开始凝神思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我心中的位置时,发现它仿佛是一棵茁壮的小白杨,伴随着每一个急诊人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由《急诊医学》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标志着急诊医学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级专业刊物,这对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推广治疗经验、展示我国急诊医学水平,以及促进急诊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高迁移率蛋白-1及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的变化

    目的 研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高迁移率蛋白-1(HMGB1)和中性粒细胞激活肽-78(ENA-78)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继发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MGB1和ENA-78血中含量,回顾性分析110例急性颅脑损伤住院患者伤后12 h内、伤后第3,5d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采用t检验并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12h内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随着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下降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颅脑损伤越严重,HMGB1和ENA-78升高越明显,脑水肿程度越重,并且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越长(P<0.01).颅脑损伤早期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与脑水肿严重程度(r=0.69,0.62,P<0.01)和脑水肿高峰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 =0.70,0.65,P<0.01).此外,不同GOS组之间HMGB1和ENA-78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预后不良组血中HMGB1和ENA-78含量在伤后5d内持续升高,而且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或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HMGB1与ENA-78的含量呈正相关(r=0.68,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后血中HMGB1和ENA-78的变化与继发性脑水肿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李曙晨;黄友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不同水溶性有机磷染毒家兔血及脂肪组织中游离毒质的动态分布

    目的 探讨不同水溶性有机磷杀虫剂(OP)其游离毒剂(FOP)在染毒家兔血及脂肪组织中的分布过程和意义.方法 72只雄性青紫兰家兔分为3组:久效磷5 LD50组(11.12mg/kg),敌百虫5 LD50组(556.0mg/kg),甲基对硫磷5LD50组(37.05mg/kg).每组24只,每小组6只.家兔染毒经皮下给药.染毒后1,6,24,96 h取血和脂肪组织,分离血细胞和血浆,制备脂肪组织匀浆,用DTNB酶动力学法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酶抑制法测游离有机磷毒质(FOP)含量.结果 染毒后1,6,24h,久效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染毒血浆间比较,血细胞间比较和脂肪组织间比较,FOP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浆:P<0.05;血细胞:P<0.05;脂肪:P<0.05);相同时相久效磷脂肪组织FOP浓度与血浆和血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敌百虫脂肪组织FOP含量为血浆和血细胞的数倍(P<0.05),而甲基对硫磷FOP浓度在1、6h与血细胞接近(P>0.05)但低于血浆(P<0.05),染毒后24h脂肪组织、血细胞、血浆FOP浓度接近平衡(P>0.05).三种OP血浆、脂肪组织清除率不同,久效磷>敌百虫>甲基对硫磷.结论 有机磷杀虫剂随水溶性的降低,对脂肪组织的亲和性增强,FOP由血和脂肪组织被清除的时间相应延长.脂肪组织是水溶性差的有机磷杀虫剂的储存库.

    作者:侯云修;刘世文;傅风华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老年脓毒性休克中的应用

    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HPA)是机体对抗脓毒症的主要机制.临床发现,严重脓毒症患者肾上腺功能不全总发生率为30% ~40%,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可达60%,其中相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relative adrenalinsufficiency,RAI)占76.6%,绝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占0~3%[1].RAI指脓毒症时血皮质醇水平多数介于或高于生理范围,但相对机体对皮质醇需求量的增加以及肾上腺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的低反应性而言,肾上腺功能实际多处于相对不全的状态[2].

    作者:吴军;刘泽;张源源;孙杰;郭振辉;王鲁妮;苏磊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地塞米松预防大鼠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疗效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中毒后应用地塞米松预防迟发性脑病(delayed encephalopathy,DE)的疗效.方法 8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CO中毒昏迷后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高压氧组(H),地塞米松组(D),联合治疗组(C),模型对照组(M),每组20只.空气造模大鼠12只为健康对照组(N).八臂迷宫实验训练并检测大鼠认知功能;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中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含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大鼠脱髓鞘病变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进行计量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 八臂迷宫实验显示M,H组大鼠分别出现了6只和7只DE大鼠,而C,D两组各出现1只;中毒后第3天,除N组外各组大鼠血清MBP含量显著升高(P<0.01),中毒后第10天,C,D两组血清MBP含量明显下降(P<0.01),第18天恢复正常水平,M,H两组血清MBP一直高于正常水平;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显示除D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出现异常信号,其中M组出现7只,H组出现6只,C组出现1只.结论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可降低大鼠血清MBP含量,阻止脱髓鞘发生,减轻病理损伤,起到防治DE疗效.

    作者:李芹;邓颖;付旷;兰海波;王新春;王凤平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心肺复苏致主动脉夹层一例

    男性,53岁,因“心悸7年”入院.2003年2月起,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咳嗽,不能平卧,行心电图示”房颤“,冠脉造影未见异常,左室造影示“心脏不大,室壁运动异常”,结合患者大量饮酒,考虑诊断“酒精性心肌病房颤”,既往2003年发现血压增高,高血压184/113 mmHg(1 mmHg=0.133 kPa),饮酒30年,平均每天100 g.查体:T36.3℃,P64次/min,R20 次/min,BP 130/90 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72次/min,房颤律,无杂音,腹部无异常.辅检:传染病筛选、凝血功能、血糖、肝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血脂、肾功能、D二聚体均正常,血常规正常,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脏超声示“双房扩大,升主动脉增宽,三尖瓣轻-中度返流,心律不齐”,动态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室性早搏(600余次),ST-T改变,长RR间歇2.87s.

    作者:吴明祥;刘成伟;陈国洪;苏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多发伤精神障碍患者风险评估单应用研究

    颅脑创伤后并发精神者临床并非少见[1].精神障碍容易诱发并发症,并可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2].目前,颅脑外伤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的观察和安全护理多见.多发伤患者中颅脑损伤高发,多发伤精神障碍患者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未见报道.各级护理人员凭借自身的知识、经验来判断患者可能出现意外风险,存在评估不全面,缺乏系统性,处理不规范,记录不完整的问题,导致意外事件难以有效防范,影响患者康复和引发纠纷.

    作者:孙红玲;孙淑英;金静芬;张巧玲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缺血期亚低温保存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 探讨缺血期亚低温对常温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本实验在中山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完成.取50只SD新生1~2d乳鼠心脏,建立心肌细胞体外模型,利用氧糖剥夺(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OGD)和氧糖恢复(oxygen and glucose restoration,OGR)模拟缺血-再灌注过程.将细胞随机(随机数字法)分入常温对照组、32℃OGD-37℃OGR组(低温组)、37℃OGD-OGR组(常温组),并在OGR 0,0.5,1.0,1.5,2.0h分别测定心肌细胞收缩频率和平均收缩速率;在OGR0,2h分别收集细胞进行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以及线粒体变化,同时采取差速离心法制备心肌细胞线粒体匀浆液,使用Clark氧电极测定上述两个检测时点的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y control rate,RCR).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结果 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D1 h后都出现收缩频率和收缩速率下降,但是常温组下降更明显(P =0.000).随着OGR时间延长,两组的收缩参数都呈上升趋势,但低温组在1h后收缩功能接近正常,而常温组在观测时点始终低于对照组和低温组(P=0.000).心肌细胞超微结果提示,常温组的线粒体肿胀明显,基质密度降低.线粒体RCR测定提示,低温组和常温组在OGR 0 h都明显降低,但后者损伤效应显著延长,持续到OGR2h.结论 单纯缺血期亚低温可以减轻细胞线粒体的损伤,并有助于心肌细胞早期恢复收缩功能.

    作者:李恒;杨正飞;符岳;朱军;姜骏;余涛;方向韶;黄子通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卵黄管未闭合并活动盲肠阑尾炎一例

    患儿,男性,6岁,因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1d入院.入院时检查患儿体温38.2℃.腹部饱满,右下腹近脐部位有固定压痛点,有反跳痛,无腹肌紧张;叩诊腹部鼓音,肠鸣音6次/min,无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示:WBC 13.7×109 L-1,NE 91%.腹立位X线片示腹腔肠管积气,可见数处液-气平面.腹部超声检查示肠管部分扩张,腹腔内见液性暗区,厚约3.2cm.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急诊行阑尾切除、剖腹探查术.术中采用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进入腹腔后吸除约200 mL腹腔内淡黄色液体.向右下腹探查,见右侧升结肠未与后腹膜融合固定,右下腹未见盲肠,向中腹部探查,至脐周时见患儿卵黄管未闭合,残留卵黄管与小肠连接处形成纤维索包绕肠管致肠腔狭窄,右侧升结肠部分嵌入残留卵黄管与小肠间隙形成腹内疝.

    作者:冯巍;孙凤秋;易梦秋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银杏内酯B对脑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银杏内酯B对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质量浓度的影响,探讨银杏内酯B抗神经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75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成假手术组、脑出血组、大剂量组、中剂量组及小剂量组,每组35只,右侧尾状核注射大鼠自体血制作基底节区脑出血动物模型,分别于脑出血模型形成后给予1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及不同剂量银杏内酯B(5,10,20 mg/kg)腹腔注射,每日一次共5d,在脑出血后2,6,12h和1,2,3,5d断头取血和获取脑组织,利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利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血清丙二醛浓度,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利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检测脑组织中凋亡神经细胞,各参数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 脑出血后2,6,12 h和1,2,3,5d,小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后12 h和1,2,3,5d,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较脑出血组显著减少(P<0.05),脑出血后2h和6h,大剂量和中剂量组大鼠凋亡神经细胞数量、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白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浓度与脑出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银杏内酯B可能通过降低体内自由基和炎症反应,从而抑制脑出血后神经细胞凋亡,达到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黄曼;胡悦育;徐秋萍;董晓巧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腹膜透析治疗时机对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疗效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以RIFLE标准衡量腹膜透析(PD)治疗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治疗时机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自2006年以来行PD治疗的46例体外循环术后并发AKI的患儿(年龄<14岁),采用RIFLE标准,分A组(AKII期)、B组(AKIⅡ期)、C组(AKIⅢ期),以AKI分期作为PD治疗的时机,对比分析各组的平均ICU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PD总液量及平均PD治疗时间,并将PD治疗前和治疗48 h后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氧合指数、血浆肌酐(Cr)、平均动脉压等结果进行比较.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治疗前后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组PD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A、B两组PD治疗前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PD治疗前血浆IL-6和平均ICU住院时间、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平均PD总液量、平均PD治疗时间明显高于或长于A组(P<0.01).C组PD治疗48 h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氧合指数、Cr、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改善(P>0.05),A、B两组PD治疗48 h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血浆IL-6、氧合指数、Cr、平均动脉压均明显改善(P<0.05),但B组IL-6仍高于A组(P<0.01).结论 早期(AKI Ⅰ期和Ⅱ期)行PD可改善儿童体外循环术后并发AKI的病情,而AKI Ⅰ期行PD的疗效更好;RIFLE标准和IL-6对判断病情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近宝;张渝华;欧阳辉;丁盛;高峰;邬晓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标准大骨瓣开颅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中的临床效果

    小脑幕切迹疝,又称颞叶钩回疝[1-2],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症,多见于脑外伤中的急性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挫裂伤和脑出血等急症.对脑疝治疗方法主要是开颅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加去骨瓣减压术,但清除血肿或挫裂脑组织后对疝入小脑幕裂孔的脑组织复位有多种处理办法.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应用水冲复位法取得较满意效果[3-5].2003年9月至2008年6月,笔者行联合水冲脑疝复位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小脑幕切迹疝46例,同期单纯行开颅血肿或挫裂脑组织清除去骨瓣减压术39例,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继承;曲鑫;韩韬;牟成志;曲元明;王鹏;张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脆弱性分析理论在建设海南灾难医学应急体系中的意义

    灾害应急已经成为当今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政府主导下的、独立的、科学的、高效的灾害医学应急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系统、多部门的合作与参与.而指导我们建立这个体系的理论或者说策略,我们认为应该是在以数学模型对本区域理化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通过找到本区域理化、社会脆弱性与本区域灾害医学应急体系在数学上的某种联系来实现.

    作者:蒋湘玲;黎敏;吕传柱;宋维;苗俊红;丁毅鹏;张蕾蕾;李龙鹤;郭敏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渗溶液保留灌洗在左半结肠癌梗阻Ⅰ期切除术中的应用

    左半结肠肠腔较右侧狭小,发生肿瘤时多为浸润型癌,呈腔内环形生长,易致肠腔环形狭窄[1],出现低位肠梗阻.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左半结肠梗阻Ⅰ期切除术将被更多施行,而术中结肠灌洗效果是手术成败的极为重要环节.自2004年5月至2010年5月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应用高渗溶液术中结肠保留灌洗和常规方法灌洗,对比治疗左半结肠癌急性梗阻患者4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胡允胜;郭军号;廖宇飞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一棵小白杨,它长我也长《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有感

    十年岁月,《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从一棵新苗成长为专业领域的权威杂志,我也从一名刚走进急诊医学殿堂的毛头小伙成长为小有成就的中青年学者.当我开始凝神思索《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在我心中的位置时,发现它仿佛是一棵茁壮的小白杨,伴随着每一个急诊人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由《急诊医学》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标志着急诊医学从此有了自己的国家级专业刊物,这对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推广治疗经验、展示我国急诊医学水平,以及促进急诊学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欣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肺血管畸形大咯血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咯血是呼吸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多见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和支气管扩张等.近年来随着DSA技术的发展,发现非支气管扩张所致咯血有增加趋势.其中肺血管畸形是引起大咯血的较常见疾病之一[1].临床上此类患者除了咯血,常无任何其他症状,体征、胸片、CT难以发现异常.且肺血管畸形患者咯血量大,临床症状较难控制,导致窒息死亡风险大.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尽早明确病因尽早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治疗.本文通过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呼吸科近10年诊断大咯血患者病因,发现18例肺血管畸形引起的咯血,现将其临床特点予以总结,以期提高对支气管动脉畸形咯血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作者:王西华;刘朝朝;韩淑华;赵云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包皮环切术后出血的急诊处理

    包皮过长及包茎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之一,而包皮环切术,即将包皮内外板一次环切的传统手术方法,则是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常见的手术方式.手术虽然简单,但术后出血却是包皮手术严重的并发症[1].从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笔者收治了在解放军117医院泌尿外科及基层卫生队等医疗单位行包皮环切发生术后出血的患者23例,经二次止血处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考兴;王鑫洪;周晓皮;陈超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高渗盐溶液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肝脏外科、休克及严重的感染等病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过程以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中断为始动因素,经细胞钙超载、氧自由基形成及白细胞浸润三个重要环节,通过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的释放不仅对缺血的肝组织造成损伤,而且还对全身的其他器官造成一定的损伤.近年来,小剂量(4 ~6 mL/kg)高渗盐溶液(hypertonic saline,HS)是治疗外科休克新概念,它不仅能迅速改善休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提高心肌收缩力和心输出量,还能增加微血管的反应性,改善微循环灌注及抑制创伤应激状态下的过度炎症反应[1].HS对于肝缺血-再灌注后的微循环障碍,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s)扣留造成的过度炎症反应,细胞因子大量释放造成的氧化应激损伤,以及肝细胞的过度凋亡都起到普遍的保护作用[2].

    作者:陆化梅;耿智隆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亲切的回忆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

    那是1987年的春天,在杭州西子湖畔,医学王国的一个圣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在那里呱呱坠地.她的诞生给我们带来了中国急诊医学的春天!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同仁们一张张亲切的脸,慈祥、和善,我们永不会忘记!你们不多的言语,微笑着的鼓励,使我们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创业而无所畏惧,步履轻盈地稳步前进,我们愉快地工作着,多么畅快,多么和谐.

    作者:王一镗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脾动脉瘤破裂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一例

    患者,男性,65岁,主因阵发性晕厥、左胸痛1d入院.入院前1d患者敲鼓时突发左胸部胀痛,随之发生意识丧失,症状持续20 min后,意识恢复,诉左胸部胀痛,就诊于当地医院,做心电图V1-V4导联ST段抬高、T波高尖,诊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超急性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左胸部疼痛症状持续不缓解且心率增快,血压降至70/50 mmHg(1 mmHg =0.133 kPa),给予多巴胺升压后,血压难以维持,而转入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二科.查体:BP 80/60 mmHg,心率125次/min,律齐.腹平、软,左上腹压痛.入院时心电图:窦速、V1-V4导联T波高尖.入院后查胸腹部CT示:腹腔积液、积血,脾门区血块.

    作者:戴士鹏;姜树旺;贾宇彤;徐泽升 刊期: 2011年第11期

  • 风雨十年,见证彩虹庆祝《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更名十周年

    《急诊医学》在2001年更名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至今已经10周年,期间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如今已被认为是中国医学领域高等级的杂志,并在世界医学杂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这些在创刊伊始就参与审阅及编辑工作的人,在这值得纪念的时刻感慨万千!首先我们要感谢老一辈医学家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所耗费的大量心血,亦感谢编辑部同仁的辛勤劳动.我们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发展而高兴,同时能为《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感到由衷的欣慰.

    作者:孙树杰 刊期: 2011年第1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