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王家林;张春才
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是危重症抢救中的重要有效诊疗措施之一,约50%以上的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危重症患者有中心静脉插管,但对不同类型的需较长时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危重症患者,什么时候换管合适目前尚无明确标准.
作者:林锡芳;李章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军团菌引起的军团病是非典型性肺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82年康晓明首次报告军团菌肺炎以来,我国的军团病研究不断深入,但对小儿尤其是低龄儿的报道较少[1].
作者:祝国红;陈军民;陈志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实际吸入氧浓度(inspired oxygen concentration,FiO2)的变异大小及各种影响因素对其的影响程度.方法 选择健康对照者及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急性加重期稳定后患者各8例,经双腔鼻导管吸氧,均按单纯常规吸氧与连接流量计测量呼吸参数两种情况下进行,随机调节给氧流量为1,2,3,4,5 L/min,气体平衡后随机模拟加快吸气速度、减慢吸气速度及平静呼吸等3种呼吸模式,采用旁流顺磁法测量氧浓度.结果 单纯常规吸氧时,健康对照组的FiO2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大小的岭回归分析结果为给氧流量、吸气时间与呼吸周期时间比值(inspiratory time/respiratory cycle time,Ti/Ttot)及呼吸频率(respiratory frequency,RR)对FiO2的影响程度较大.在COPD组,给氧流量及RR的影响程度较大.连接流量计测量呼吸参数后,在健康对照组,给氧流量、潮气量(tidal volume,VT)、RR、吸气峰流速(peak inspirator flow,PIF)及平均吸气流速(mean inspiratory flow,MIF)对FiO2的影响程度较大.COPD组的给氧流量、VT、Ti/Ttot及PIF的影响程度较大.结论 实际FiO2受多种因素影响,其影响程度大小的分析结果显示,强影响因素:给氧流量;较强影响因素:VT;中影响因素;RR、PIF及Ti/Ttot;弱影响因素:MIF、吸气时间(inspiratory time,Ti)及吸呼比(inspiratory time/expiratory time,I:E).
作者:廖理粤;杜秀芳;李寅环;罗群;郑则广;陈荣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7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6);缺血-再灌注组(I-R组,n=36);异丙酚干预组(P组,n=36).I-R组和P组按不同再灌注时间又随机分为三个亚组:1 h亚组、3 h亚组、6 h亚组(n=12).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S组行假手术操作,但不行线栓法阻断血流及药物干预;I-R组于缺血2 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1 mg/kg);P组于缺血2 h后再灌注时即刻右侧侧脑室注射1%异丙酚(1 mg/kg).所有大鼠于再灌注前进行神经学功能评分;分别于各再灌注时间点断头取脑组织,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灶(n=6);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n=6);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nNOS蛋白表达(n=6).结果 与I-R组比较,P组神经学功能评分降低(P<0.05).在I-R组内,与1h亚组比较,3 h亚组和6 h亚组脑梗死灶明显增大(P<0.05);P组3 h亚组、6 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脑梗死灶减小(P<0.05).S组神经细胞结构完整;I-R组神经细胞结构破坏,有核分裂及核溶解;与I-R组比较,P组脑组织病理学改变减轻.S组仅有少量nNOS蛋白表达;在I-R组内,nNOS蛋白在1h亚组表达升高,在3 h亚组表达到高峰,6 h亚组与3 h亚组比较表达降低(P<0.05);P组3 h亚组、6 h亚组与I-R组同时间亚组比较,nNOS蛋白表达减少(P<0.05).结论 异丙酚抑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nNOS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戚思华;咸子薇;李文志;张冰;李军;韩宝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综合性医院院内急救体系建设及运作模式.方法 组建由专职急危重症抢救人员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7×24 h待命,随时应召负责全院住院患者和门急诊的急危重症应急抢救,随机抽取47例急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同时随机抽取同一地区另外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住院的急危重症患者共45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院内急救模式,患者全部由临床各科室自行救治为主,仅在需要气管插管时,由麻醉师前往实施.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抢救成功率、急救反应时间、气管插管操作时间的区别.结果 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反应时间少于对照组,二者在气管插管操作时间上没有区别.结论 在大型综合性医院内建立一支7×24 h全天候为全院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服务的固定的专职急危重症抢救特别行动小组,负责院内的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尤其是早期甚至超早期的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是一种十分可行的做法,它使抢救流程通畅,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金世红;吕传柱;黄航;孟庆华;蒙碧波;徐梅玲;符小玲;黄凯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有机磷农药是一种神经性毒剂,有机磷农药中毒神经系统损害,主要涉及胆碱能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
作者:孙建平;何汉群;张爱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加强对早期应用无创机械通气(NIV)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8月至2007年2月应用NIV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并呼吸衰竭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1.5±8.6)岁.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喘呜、呼吸、心率、血气分析、心功能分级变化及有效率;第二部分:根据开始使用NIV时间,分为早期应用NIV组(A组,n=17)及非早期应用NIV组(B组,n=15),比较两组病情好转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有效率、插管率和死亡率.结果 治疗后30例存活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改善,由原来的心功能Ⅳ上升为I~Ⅱ级,呼吸及心率显著性减慢,SaO2和PaO2显著性增加,原有PaCO2增高者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率87.5%,插管率12.5%,死亡率6.3%.与B组比较,A组的病情好转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减少(P<0.01),全部治愈,无插管及死亡;B组11例治愈,插管4例,死亡2例.结论 NIV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所致呼吸衰竭疗效确切,早期应用NIV可提高治愈,减少死亡.
作者:方保民;孙铁英;柯会星;沈谨;钱贻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眼镜蛇毒因子(CVF)抑制补体激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肠道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建立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CVF组,根据观察时间点的不同各组再分为休克前、复苏后1、6、24 h时相组.结果 对照组大鼠复苏后1 h血总补体活性(CH50)水平迅速下降,血内毒素(LPS)浓度、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明显升高,随后2个时间点快速恢复至休克前水平;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在随后1 h和6 h时相明显升高,然后快速下降.CVF组大鼠除CH50水平始终<5%,其余各指标复苏后1 h仅略升高,其复苏后各时相组均较对照组相应时相组明显降低.结论 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使用补体抑制剂可明显减轻补体激活导致的肠道损伤及肠屏障破坏,减少内毒素移位的发生,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含量.
作者:魏永军;王瑞兰;李国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臀肌筋膜室综合征(gluleal compartmenl syndrome,GCS)临床少见,导致严重后遗症.现将本院收治的3例GCS患者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张鹏;王家林;张春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严重影响了人类生活质量.
作者:张敏;穆军山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严重眼碱烧伤后往往造成持续性角膜糜烂、溃疡、穿孔、角膜新生血管化、睑球黏连和假性胬肉长入,是引起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孔丽萍;邱翎;蒋自培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TR1)途径在介导大鼠肺部炎症反应和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ng Ⅱ组、Ang Ⅱ+氯沙坦组和氯沙坦组.光镜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并测定肺湿/干重比(W/D).凝胶迁移率改变电泳(EMSA)测定肺组织核因子-κB(NF-κB)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T)的含量,比色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Ang Ⅱ可致肺泡间隔增宽、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等急性肺损伤病理改变,氯沙坦可缓解由Ang Ⅱ所致的肺组织病理损伤.Ang Ⅱ组肺W/D、NF-κB活性、TNF-α mRNA表达、MPO、MDA及vWF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对照组与Ang Ⅱ+氯沙坦组和氯沙坦组的肺W/D、NF-κB活性、TNF-α mRNA表达、MPO、MDA及vWF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g Ⅱ可激活肺部炎症反应并导致急性肺损伤,Ang Ⅱ在肺部的促炎作用主要是通过其1型受体介导的.
作者:刘玲;邱海波;杨毅;丁惠民;王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不伴失血性休克状态下的不同的程度创伤性肝破裂后肠屏障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4例不伴失血性休克的不同程度创伤性肝破裂患者在术前和术后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30例腹股沟疝患者为对照组.结果 肝破裂Ⅱ级以上者的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肝破裂Ⅲ级以上者伤后6 h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内毒素水平明显增高,伤后72 h仍明显增高(P<0.01).结论 不伴失血性休克状态下的创伤性肝破裂同时有肠屏障的损害,伤势越严重,肠屏障的损害出现越早,且越严重;创伤性肝破裂后应注意保护肠屏障,伤势越重越应尽早保护肠屏障.
作者:谢尚奎;刘献棠;吴印爱;王志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TI)与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探讨乌司他丁(UTI)联合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纯种白兔随机分为四组(n=6):对照组、UTI保护组、FDP保护组及UTI+FDP保护组.四管闭塞法制成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别缺血再灌注即刻给予生理盐水、UTI(10 μ/kg)、FDP(200 mg/kg)及UTI+FDP.再灌注后30 min、3 h、6 h静脉血测丙二醛(MDA)和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结果 MDA和GSH-Px值显示对照组与UTI、FDP、及UTI+FDP组比较各组P<0.05.UTI与UTI+FDP组比较,各点P值均小于0.05;FDP与UTI+FDP组比较,30 min P>0.05,3 h后P<0.01.结论 UTI联合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与单独应用差异明显.表明UTI及FDP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二者合用较单独应用效果更好.
作者:张坚;闫圣涛;郭诗东;支力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多发伤患者伤后血清降钙素原(PCT)的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与创伤严重度ISS及危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和脏器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26例多发伤患者伤后24 h内的PCT水平,同时评定ISS、APACHEⅡ分值及脏器功能不全的发生情况和死亡率.在此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了解PCT水平变化及其与脏器功能不全和死亡率的相关性.结果 (1)以ISS≤16为分组界限,多发伤患者两组之间PCT值比较,Z=-2.129,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以APACHEⅡ≤20为分组界限,多发伤患者两组之间PCT值比较,Z=-2.117,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以是否发生脏器功能不全为分组标准,两组之间PCT值比较,Z=-3.089,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以死亡或存活为分组标准,两组之间PCT值比较,Z=-1.307,P=0.1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创伤后24 h内的PCT水平与ISS评分、死亡或存活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PACHEⅡ评分相关(P=0.033),与OD相关(P=0.001).(6)是否发生脏器功能不全,两组之间PCT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82,P<0.01);当PCT≥10 ng/ml时,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增加(χ2=12.831,P<0.01).结论 伤后24 h内的PCT水平与APACHEⅡ、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密切相关,当PCT≥10 ng/ml时,脏器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增加.
作者:费军;余洪俊;梁华平;黄显凯;蒋耀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脓毒症(sepsis)的治疗除经典的抗炎治疗外,还包括营养支持在内的综合治疗.然而脓毒症患者的代谢紊乱与饥饿性代谢反应有很大差别,常规营养支持原则已不适用于前者,其有效性降低,且可能增加器官的负荷.
作者:陈淼;戴李华;盛颖;徐红华;陈津津;董利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现代创伤以高能量、多发伤发生率高为其特点.而胸部创伤在多发伤中所占的比例接近50%.
作者:赵兴吉;都定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是常见的危重急症,由于有机磷农药抑制了神经系统的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大量蓄积而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应用复能剂和反复注射阿托品等抗胆碱药,但阿托品的用法与用量在儿童不易正确掌握,副作用大、病程长、护理繁琐、费用大.
作者:冯罗华;吴晔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检测急性颅脑损伤后患者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联素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01例不同病情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血清Hs-CRP,ELISA法检测脂联素水平.结果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且患者Hs-CRP水平与病情呈正相关;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脂联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病情呈负相关;各组患者在入院当天Hs-CRP水平有所升高,并在人院后继续升高,Hs-CRP在1 d达高峰,随即开始下降;脂联素含量在人院当天有所降低,于3 d达低水平,以后逐渐上升;患者脂联素水平与Hs-CRP呈负相关(r=-0.53,P<0.01).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脂联素和Hs-CRP水平的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黄友敏;张厚毅;周永勤;续继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重症脓毒症患者血清LBP及sCD14的变化规律,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4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各时点的血清LBP和sCD14浓度.将其随机分为乌司他丁组(U组)与对照组(C组),在相同的常规治疗基础上,U组给予乌司他丁针剂20万U静脉注射,2次/d,持续5 d.C组则给予同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安慰剂对照.在治疗前、治疗后第2,3,6天抽取右侧桡动脉血测定血清LBP及sCD14的浓度,观察其动态变化的规律,并统计两组患者28 d的病死率.结果 重症脓毒症患者在诊断成立的第2天血清LBP及sCD14水平达高峰并随后回落,第6天TJBP水平仍高于正常而sCD14水平则降至正常范围.死亡组血清sCD14水平较存活组有升高,在第6天差异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值相似(P>0.05),U组患者28 d的病死率为18.2%(4/22),C组为50.0%(9/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后,血清sCD14水平在U组有下降(P<0.05).结论 血清sCD14水平可以作为判断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可能与其改变脓毒症患者血清中sCD14的水平有关.
作者:章云涛;方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