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0岁,因房屋装修时钢钉击中天花板反弹后击伤颈部而急送我院骨科.钢钉残端位于颈内静脉血管鞘内,局麻清创取钉时钢钉钻入血管内,X线透视下可见一约长1 cm、直径0.3 cm高密度阴影位于右心房水平,略变动体位又滑入右髂总静脉,左侧卧位于左肾静脉,向右侧卧后平卧,位于第12胸椎右侧,屈髋头低位又位于肺动脉瓣处固定,不随体位移动而变化.急诊于全麻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主干,探查右室流出道未及异物,复于C型臂X线透视下发现异物位于左下肺动脉,打开左侧胸膜,C型臂引导下于左肺下叶探及并夹住异物,切开左下肺动脉,取出异物,术后抗感染、抗凝祛聚治疗12 d,治愈出院.随访1年,未发现血栓形成、心内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作者:郭敏;盖东和;蒋正怀;郑观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脑出血、脑梗塞与血小板、INR、APTT、FIB等凝血机制的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选自2002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科首次就诊的84例脑出血患者组、70例脑梗塞患者组,同时随机抽取在我普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75例患者作对照组组,分别测定其血小板、PT、INR、APTT、TIB值.结果脑梗塞组血小板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脑出血与脑的PT、INR及FIB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APTT无明显差异.结论脑梗塞与血小板增高有关,脑出血与脑梗塞与PT、INR、FIB增高互为相关.
作者:熊光仲;常瑞明;邓永红;熊舸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我院于1982年元月至2002年12月,接收住院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5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作者:雷具成;田建平;李文忠;马晓明;冯勇;赵自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创伤性窒息是闭合性胸部损伤中一种较为少见的综合病征,其发生率约占胸部损伤的2%~8%[1].我们自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收治创伤性窒息22例,报告于下.
作者:郎宇璜;付文生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为探讨肌钙蛋白I(cTnI)和CK-MB定量测定在判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远期预后价值中的应用及意义,我们对UAP患者进行了近2年的前瞻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作者:高凯;刘健英;葛华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一、S-100蛋白的特征S-100蛋白是1965年由Moore首次报道从牛脑中分离出来的一种酸性钙结合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各部的星形胶质细胞的胞液中,因其可100%溶解于pH值为7的饱和硫酸铵溶液里,故命名为S-100蛋白[1].
作者:王彤;黄子通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合并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和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营养不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胃肠外营养(PN)组及对照组,给予为期2周的PN支持.结果 (1)临床疗效:PN组有效率93.3%,对照组70.0%,χ2=4.01,P<0.05.(2)人体测量及生化检查:PN组IBW%、TSF、MAMC及血清白蛋白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0.05).(3)免疫功能检查:PN组血TLC、CD3、CD4、CD4/CD8以及IgA显著性增加(P<0.05),对照组除血TLC显著性增加(P<0.05)外,其它指标无显著性变化(P>0.05).(4)肺功能和血气检查:PN组的FVC、FEV1/FVC及PaO2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PN支持可以改善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免疫功能和肺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包红;李清华;罗百灵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分子的病理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大鼠伤灶边缘皮层的fos蛋白及凋亡细胞.结果外伤组在伤后24 h检测到高水平表达的fos蛋白及明显增多的凋亡神经细胞.结论外伤后fos表达参与诱导了神经细胞凋亡过程.
作者:沈波;朱志安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治疗颅内血肿的价值.方法 62例颅内血肿患者经CT下直接定位,后经颅骨钻孔、引流行尿激酶溶解术,并进行定期CT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4周CT复查血肿消失或大部分消失,脑内血肿者遗留脑软化灶.结论 CT引导下颅内血肿微创治疗是一种安全可靠、有实用价值的治疗方法.
作者:青科;赵振国;罗泽斌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临床上治疗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很多,且各有优缺点.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探讨一种创伤小、安全可靠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从2002年7月开始应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加锥体内自固化磷酸钙(ACPC)灌注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闵继康;赵凯;杨文龙;王丹;袁永健;徐旭纯 刊期: 2003年第11期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全球病死率的7%,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疾病和肿瘤[1].在我国,近年也呈持续上升趋势.为加强急诊创伤的三级预防,提高救治成功率,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3 008例急诊创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致伤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作者:瞿炬;邵哲人;王海华;姚晓聪;徐剑君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对肝硬化多普勒超声测定的腹腔血管血流参数及临床指标行优化组合,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该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60例,其中出血31例,无出血29例,联合行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多普勒血管血流参数测定,采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经优化组合后建立回归模型,并以该模型对14例患者随访1年.结果出血危险性与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pv、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Qsmv及Qspv/Qpv正相关,与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Qspv、Qsmv及MPV是与出血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合Qspv、Qsmv及MPV建立的回归模型对出血预测的灵敏度83.8%,特异性86.2%,阴性预测值85.7%,阳性预测值85.7%.结论以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测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流参数及MPV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临床上无创性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出血危险性是可行的.
作者:郑永平;杨壁辉;王家刚;林奕芬;潘丽玲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神经细胞中NF-κB的表达.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2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以及实验组4组(复苏后3、6、12、24 h各为一组),对照组4只,实验组4组每组6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制作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停跳5 min后开始心肺复苏,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方法观察复苏后神经细胞中NF-κB的表达.结果复苏后6 h海马区开始有NF-κB表达,持续至24 h,且海马区周围的胶质细胞也有NF-κB表达.结论 NF-κB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中可能具有保护和损伤双重作用.
作者:潘曙明;杨兴易;林兆奋;陈德昌;郭昌星;徐建生;李修江;景炳文 刊期: 2003年第11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每万辆机动车病死率已成为世界之[1],儿童的意外伤害以1~8岁儿童为多,且农村多于城市,男童高于女童[2].本组是下腹部辙压伤患儿,并经有效的急救措施,现报告如下.
作者:叶文松;董桂娟;刘锐;张如荣 刊期: 2003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11期
急诊体外循环技术(emergency cardiopulmonary bypass,ECPB)应用于临床,近年来报道已有明显增加,特别在心血管危重病例方面,但对应用于非心脏手术中出现的意外,如普胸病例术中大出血、呼吸道窒息、心肺复苏等,则鲜有报道.本文报告我院及苏州大学附一院心胸外科10年间应用急诊体外循环救治6例普胸外科危重患者的体会,探讨ECPB在普胸外科开展的条件、指征及救治措施.
作者:游庆军;沈振亚;蒋锡初;常建华;张永健;周运乾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利用美国IBI公司生产的超声消融球囊导管和超声消融发生仪治疗和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9例,观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4.4±5.2)岁.其中1例为轻度高血压患者,其余无明显器质性心血管病病史.阵发性心房颤动病史平均为(4.3±3.7)年.全部患者房颤发作频率在每月3次或以上.经穿间隔卵圆窝置入左1号Swartz鞘,经Swartz鞘送入头端可控大头电极分别送至不同肺静脉,直接用大头电极标侧肺静脉肌袖电位或换用A-focus电极标侧,对存在肌袖电位的肺静脉行超声消融.功率一般为35~40瓦,温度为60 ℃,每次消融时间为120秒,重复至肺静脉电位被隔离或消失,但同一肺静脉重复消融不超过10次.结果本组完全成功脱离药物治疗3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少量药物能够维持不发作2例,有2例完全无效,另2例需要进一步随访.结论超声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本组成功率和有效率超过50%,无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作者:王建安;何红;孙勇;郭航远;周斌权;蒋晨阳;李长岭 刊期: 2003年第11期
阑尾位于脐水平线以上位置,称肝下阑尾或高位阑尾,是盲肠下降不全位于肝下方、肠旋转不全致盲肠停留右中上腹,或移动盲肠向上移位于肝下区域,肝下急性阑尾炎临床上较少见[1].我院外科于1988年1月至2002年10月共收治阑尾炎并施行阑尾切除患者2 251例,其中肝下急性阑尾炎12例,占0.53%,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绍礼 刊期: 200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血浆降钙素原(PCT)在重症监护病房(ICU)脓毒症患者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夹心免疫荧光发光法定量分析36例脓毒症患者血浆中PCT含量和动态变化,并与24例非脓毒症患者及20例健康人对照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中首次测定PCT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和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PCT随着病情好转逐渐降至正常,而11例死亡患者的PCT因病情恶化呈上升趋势.结论 PCT定量分析是一种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对于尽早发现脓毒症、判断其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田萍;王青丽;赵良;杨兴易 刊期: 2003年第11期
营养疗法是危重病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营养不仅有助于稳定病情,而且可以促进危重病患者康复[1].近几年来,临床营养研究出现了几种与危重病治疗相关的新观点.
作者:杨兴易 刊期: 200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