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早期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肠源性感染中的应用

王冰娴;王兴鹏;吴恺;龚自华

关键词:胰腺炎, 诊断, 肠源性感染, 大肠杆菌, β-半乳糖甘酶基因
摘要:目的肠道细菌移位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P)检测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血中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旨在早期诊断AP并发肠源性感染.方法 14例AP患者采用APAPACHEⅡ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对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及影像学进行评分.APACHEⅡ≥8分或胰腺Balthazer CT分级达到D级或伴有坏死被认为是重症急笥胰腺炎(SAP).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7天抽血行血培养、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及提取全血DNA作PCR.结果 14例AP患者中4例为SAP,余10例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所有患者入院第7天血培养均为阴性,但4例SAP及1例MAP患者血PCR显示阳性结果,总阳性率为36%,其中SAP 4例患者全部阴性,而MAP患者阳性率仅为1/10.PCR阳性者APACHEⅡ评分平均8.4±1.4,显著高于阴性者(1.7±1.3分),P<0.05;PCR阳性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亦明显高于阴性者(0.323±0.063EU/ml vs 0.136±0.042 EU/ml,P<0.05).结论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可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肠源性感染的标志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对人工气道管理不当,不但影响人工气道的使用效果,而且会招致不少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为此有必要扎扎实实地落实一整套科学、严谨的人工气道管理措施,使之在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发挥大作用.

    作者:董浩芬;程光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核因子-κB研究与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是ICU中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病理因素.近年来,基础研究已揭示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激活核转录因子,调节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其中核因子κB/REL(NF-κB/REL)家族的激活被认为与脓毒症有关,它可以使导致感染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几种重要炎症介质的基因大量表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粘附分子(ICAM-1和E-selectin)、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1].鉴于NF-κB在感染性休克及MOD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现将NF-κB与感染性休克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潘曙明;陈德昌;杨兴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不同剂量的硝酸甘油静滴在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针对左心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我们在常规应用强心、利尿剂的基础上,应用硝酸甘油快速静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张冰;陆志华;姚亮;谢文瑾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急性呼吸道梗阻的判断与护理

    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量,防止呼吸道堵塞的重要措施,但如果护理不当,也容易发生气管内痰栓堵塞,造成严重后果.气管堵塞发生率为6.1%[1].我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发生气管插管痰栓堵塞致急性呼吸道梗阻3例,现对其判断与护理进行探讨.

    作者:陈蒙华;邓冬梅;宋琼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危重病人紧急人工气道的建立

    一、紧急人工气道的概念与范畴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紧急人工气道的范畴包括(1)识别引起气道急症的原因.(2)在建立确定性人工气道前处理气道急症.(3)运用各种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来建立、维持、监测有效通气.紧急人工气道技术大致可分为确定性和非确定性.所谓确定性指能保证可靠的有效的通气并适宜长时间使用,而非确定性则相反,但往往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技术操作简便,易于被广泛掌握.

    作者:管军;杨兴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测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3组,一组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另两组Allens法中度量(50g/cm)损伤脊髓,分别予褪黑素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和含5%乙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 h后取伤段脊髓,测量组织的MDA,游离铁和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结果损伤后4 h,伤段脊髓组织的游离铁有明显的升高,导致丙二醛(MDA)大量生成,组织GSH-PX活性升高;褪黑素能降低脊髓损伤后游离铁的释放(P<0.05),减少MDA的生成(P<0.05),抑制组织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褪黑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游离铁浓度升高触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肖德生;陆任元;沈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的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回顾性总结了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NRML-ARF)患者,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的NRML-ARF患者21例,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22~60岁,其中22~30岁7例,31~40岁4例,41~50岁6例,51~60岁4例,平均年龄33.8岁.病程15 d~3月,平均:1.2月.

    作者:郭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疗法

    近年来,我科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摸索出一组对急性肾衰(ARF)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药物,并成功地治愈了部分ARF病人.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肌酐>450μmol/L,尿量≤400ml/d,B超检查示双侧肾脏弥漫性增大的59例ARF病人,根据病因按随机号分为两组,心血通组(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产,内含心房肽(ANP)>1600pg/m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486pg/ml,以及三磷酸腺苷、腺苷和多种氨基酸及其代谢中间产物)和常规治疗组.

    作者:徐秋萍;陈周闻;张舸;丁晨彦;平玉坤;郭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介入检查与治疗在抢救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作用

    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massive arterial hemorrhage of digestive tract,MAHDT)消化内科是常见急诊,近年来我院收治16例MAHDT,行选择性动脉造影(DSA)确定出血部位后,行超选择性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和部分动脉栓塞(partel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PTAE)联合栓塞,再经导管加压素微泵滴注(transcatheter vasopressin infusion TVI)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急性动脉大出血,即出血量大于800ml/24 h伴休克.②经积极的保守治疗12~24 h后仍不能止血或反复出血.③一般情况差或合并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急诊手术.(4)诊断不明经外科会诊认为手术风险大而家属拒绝手术者:男9例,女7例,年龄28~73岁,24 h出血量少2 800 ml,多5 000 ml.所有病例经DSA、手术或胃、肠镜证实(2例DSA,4例经胃镜,5例手术,4例经肠镜和1例经直肠镜证实).2.方法:患者在输血、输液抗休克等支持疗法,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对可疑部位则行超选择性动脉造影.一旦发现造影阳性征象(包括造影剂外溢和原发病变),如造影剂外溢量大,则用超选择性插管入靶动脉行TAE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条,碘化油,必要时重复造影,见靶动脉闭塞,则拔除导管.如仍有小量造影剂外溢渗漏,则保留导管行加压素微泵0.2U/min滴注12~24 h,如不再出血则拔管,结合术后保留导管加压素滴注.

    作者:邓登豪;朱海杭;左红梅;陆伟;张旭东;吴岩;王立富;王书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院前猝死的特点与对策

    我国院前猝死的现场复苏成功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1]。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院前猝死的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从而不断提高院前工作质量。

    作者:杨鹭琳;张自立;闫冰;刘怡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早期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肠源性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肠道细菌移位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P)检测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血中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旨在早期诊断AP并发肠源性感染.方法 14例AP患者采用APAPACHEⅡ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对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及影像学进行评分.APACHEⅡ≥8分或胰腺Balthazer CT分级达到D级或伴有坏死被认为是重症急笥胰腺炎(SAP).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7天抽血行血培养、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及提取全血DNA作PCR.结果 14例AP患者中4例为SAP,余10例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所有患者入院第7天血培养均为阴性,但4例SAP及1例MAP患者血PCR显示阳性结果,总阳性率为36%,其中SAP 4例患者全部阴性,而MAP患者阳性率仅为1/10.PCR阳性者APACHEⅡ评分平均8.4±1.4,显著高于阴性者(1.7±1.3分),P<0.05;PCR阳性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亦明显高于阴性者(0.323±0.063EU/ml vs 0.136±0.042 EU/ml,P<0.05).结论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可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肠源性感染的标志物.

    作者:王冰娴;王兴鹏;吴恺;龚自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误输异型血600ml抢救成功一例

    患者男性,47岁,工人.一月前因头顶枕部砸伤昏迷,抽搐、呕吐、呼吸节律不齐、当地医院以脑干损伤积极抢救,经脑水肿脱水、营养神经、抗感染等治疗,上述症状好转,而骶尾部皮肤溃烂、局部感染恶臭,食纳可,大小便失禁.查体:T 37℃,R 20次/min,P 80次/min,BP 120/80mm Hg(1kPa=7.5mm Hg),神志尚清、表情淡莫,精神差,言语不清,头颅对称,双瞳孔等大圆,光反应灵敏,双肺呼吸音清,心律齐,心率80次/min,腹平软,肝脾不大,肢体活动自如,骶尾部可见大小约8 cm×8 cm边缘不整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溃疡创面,溃烂面较深,大部分骶骨骨质外露,表面有大量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并恶臭,入院诊断:1.骶尾部皮肤软组织缺损,2.脑干损伤.9月28日在全麻下行骶尾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臀大肌皮瓣转移修补术,手术顺利,术中输A型血600 ml,术后伤口大量出血,再次配血时发现血型不符,输异型血,将600ml A型血输给B型患者,立即测血压0/0 mm Hg,心率120次/min,神志不清,呼吸急促、无尿、即按溶血性休克处理,静滴多巴胺、间羟胺、碳酸氢钠、输血球、地塞米松等综合治疗,血压上升到120/80 mm Hg,静推速尿400mg仍无尿,急查肾功能;尿素氮10.3 mmol/L、肌苷183 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0.83 mmol/L、血钾4.03 mmol/L.血常规:白细胞28.1×109/L,红细胞396×1012/L,血色素125g/L.经内科急诊床头行腹膜透析术,日超透量逐渐上升达2000~3600 ml,同时给扩血管,保肾,能量合剂等药物治疗,透析10 d后排尿500ml,逐日增加,10月19日尿量达3600 ml,多尿期持续5 d,10月23日尿量恢复到2400ml,在多尿期封管拨管.尿素氮高达30mmol/L,血肌苷704mmol/L.经上述治疗,化验指标逐渐下降,于11月20日复查肾功均正常.尿素氮6mmol/L,肌苷102mmol/L,治愈出院.讨论:该患者由于在术前配血时误抽了另外一位患者的血,造成配错血,致使手术过程中将600ml A型血输入B型患者的体内,发生急性溶血,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其分解产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致使患者出现严重周围循环衰竭,由于溶血产物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经过纠正溶血,抗过敏,升压,保肾透析等处理,取得十分满意的疗效,但大量异型血误输是十分罕见的,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作者:刘兆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T辅助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在急性肺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小鼠T辅助淋巴细胞(TH)1/TH2的功能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肺损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ELISA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1FN)-γ、白细胞介素(IL)-4浓度,RT-PCR测定细胞因子mRNA表达.伊文思蓝荧光法测定肺血管蛋白渗出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肺损伤组动物肺组织中伊文思蓝渗出量、肺湿重/干重比均明显升高.在刀豆素A刺激的脾细胞上清液中,急性肺损伤组IFN-γ浓度显著下降(P<0.01),IL-4明显升高(P<0.01).RT-PCR显示急性肺损伤组动物脾细胞IFN-γ mRNA表达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肺损伤时,THl向TH2漂移,以抗炎症反应为主,调控抗炎反应是急性肺损伤治疗的关键.

    作者:邱海波;蒋雄斌;周韶霞;郑杰;窦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的分离现象及意义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与醛固酮(ALD)的分离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放射免疫法测定25例MODS患者(A组)和35例健康成年人(B组)血中皮质醇(COR)、Ang Ⅱ和ALD的含量.结果①A组的COR为(463.28±29.55)nmol/L、Ang Ⅱ(90.01±10.61)ng/L均分别显著高于B组(411.52±26.94)nmol/L、(61.85±9.81)ng/L(P<0.01).而A组ALD的浓度(191.44±59.83)nmol/L显著低于B组(234.51±28.31)nmol/L(P<0.01).②在25例MODS患者中,低ALD的发生率为56%(14/25),高ALD率为12%(3/25).③低ALD组的平均动脉血压(6.23±2.19)kPa低于非低ALD组(7.98±1.97)kPa,P<0.05;低ALD患者其器官衰竭个数(3.21±0.73)、病死率(85.71%)均分别高于非低ALD患者组(2.45±0.69)%、45.45%,P<0.05.结论 MODS患者中存在Ang Ⅱ-ALD分离现象者并不少见,预示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病死率高.

    作者:霍开秀;钟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球囊损伤血管内皮后AT-1受体mRNA的变化及AT1R拮抗剂的作用

    目的研究球囊致血管损伤后血管内膜增生的过程、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对它们的影响.方法球囊剥脱大鼠主动脉内皮,并随机分为对照组(n=24)、手术组(n=24)和氯沙坦治疗组(n=24).分别在术后3、7、14和28 d,取主动脉,通过组织学检查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内膜增生的情况、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mRNA的水平及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氯沙坦(30 mg/kg/d)对它们的影响.结果①AT-1受体mRNA于术后3 d已明显增高,并持续至术后14 d.②内皮损伤后3d已有增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移行至内膜层;损伤后7 d内膜开始增生;伤后14 d VSMC的增殖及内膜增生更为明显;术后28 d VSMC的增殖明显减弱,细胞外基质增加,内膜继续增生.③使用氯沙坦后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但VSMC的移行、增殖减弱,内膜增生程度减轻.结论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过程中AT-1受体mRNA的表达增加,氯沙坦增加AT-1受体mRNA的表达,但能抑制内膜增生的程度.

    作者:李永红;董果雄;张社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内毒素致急性肝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内毒素肝损伤时,枯否氏细胞(Kupffer cells,KC)逐步由免疫防御型转变为效应型致肝损伤的机理.方法昆明种小鼠72只,一次性尾静脉内注射不同剂量(1mg/kg、10mg/kg)大肠杆菌内毒素(LPS),复制内毒素肝损伤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小鼠肝脏清道夫受体(scavenger receptor,SR)、CD14表达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肝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的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学变化.结果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KC表面SR表达呈进行性下调,且与内毒素呈明显的量效关系;KC表面CD14表达呈进行性上调,但加大内毒素剂量并未使其进一步增加.SR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与肝组织TNF-α、IL-6及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呈显著的负相关,CD14表达的平均OD值与肝组织TNF-α、IL-6及血浆ALT、TBIL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内毒素肝损伤过程中,枯否氏细胞SR表达下调,CD14表达上调可能是枯否氏细胞由免疫防御细胞转化为致炎效应细胞导致肝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谢国旗;蒋建新;陈永华;刘大威;朱佩芳;王正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系统急重症中的诊治价值

    纤维支气管镜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呼吸急重症患者往往被列为检查禁忌.我所从1990年开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成功诊治呼吸系危重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标;陈衡华;罗文熙;龙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

    自漂浮起搏电极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1].本文总结我急救中心1999年3月~2001年6月,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术,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危重病人26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76例中,男67例,女9例,年龄31~7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包括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7例,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R-R间期>3.0 s)9例,窦性心动过缓伴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Ⅱ度Ⅱ型AVB 20例,Ⅲ度AVB 5例,溶栓后再灌流损伤引起高度AVB 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2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高度AVB 3例,重度颅脑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病窦综合征4例,急性中毒9例,脑卒中1例,原因不明2例.以上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4例有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

    作者:窦清理;权荣喜;肖东;徐文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阻断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通过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急性或亚急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探讨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程度并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效果.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12 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3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肾功能、血氨、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并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神经系统症状.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胆红素(TBIL)、TNF-α、IL-6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合并2种器官衰竭者4例,3种器官衰竭者1例.治疗后未再继续发展.其中2例患者痊愈(2种器官衰竭),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3种器官衰竭),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治疗后有效为4/5,存活为3/5.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能明显的降低重症肝炎急性期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水平,是遏制从SIRS到MODS病理发展、促进衰竭脏器恢复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青;段钟平;黄春;赵春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1)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终实现脑复苏.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