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救治

郭宝平;何炳威;钱东翔;蔡哲鹏;王智坚;郭炜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 中枢神经疾病, 现报告如下, 占位病变, 患者, 发病率, 病死率, 并发症, 卒中, 外伤, 抢救, 老年, 脊髓, 感染
摘要:中枢神经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由脑和脊髓的外伤、感染、卒中及占位病变的并发症引起.尤其在老年(>60岁)患者,发病率高,且病死率高.我院从1991年1月~2000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抢救了8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MODS患者.现报告如下.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介入检查与治疗在抢救消化道大出血中的作用

    消化道动脉性大出血(massive arterial hemorrhage of digestive tract,MAHDT)消化内科是常见急诊,近年来我院收治16例MAHDT,行选择性动脉造影(DSA)确定出血部位后,行超选择性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和部分动脉栓塞(partel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PTAE)联合栓塞,再经导管加压素微泵滴注(transcatheter vasopressin infusion TVI)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①急性动脉大出血,即出血量大于800ml/24 h伴休克.②经积极的保守治疗12~24 h后仍不能止血或反复出血.③一般情况差或合并重要脏器疾病不能耐受急诊手术.(4)诊断不明经外科会诊认为手术风险大而家属拒绝手术者:男9例,女7例,年龄28~73岁,24 h出血量少2 800 ml,多5 000 ml.所有病例经DSA、手术或胃、肠镜证实(2例DSA,4例经胃镜,5例手术,4例经肠镜和1例经直肠镜证实).2.方法:患者在输血、输液抗休克等支持疗法,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血管造影.对可疑部位则行超选择性动脉造影.一旦发现造影阳性征象(包括造影剂外溢和原发病变),如造影剂外溢量大,则用超选择性插管入靶动脉行TAE治疗.栓塞剂为明胶海绵条,碘化油,必要时重复造影,见靶动脉闭塞,则拔除导管.如仍有小量造影剂外溢渗漏,则保留导管行加压素微泵0.2U/min滴注12~24 h,如不再出血则拔管,结合术后保留导管加压素滴注.

    作者:邓登豪;朱海杭;左红梅;陆伟;张旭东;吴岩;王立富;王书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救治

    中枢神经疾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由脑和脊髓的外伤、感染、卒中及占位病变的并发症引起.尤其在老年(>60岁)患者,发病率高,且病死率高.我院从1991年1月~2000年12月10年间共收治抢救了80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并发MODS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宝平;何炳威;钱东翔;蔡哲鹏;王智坚;郭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危重病人紧急人工气道的建立

    一、紧急人工气道的概念与范畴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紧急人工气道的范畴包括(1)识别引起气道急症的原因.(2)在建立确定性人工气道前处理气道急症.(3)运用各种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来建立、维持、监测有效通气.紧急人工气道技术大致可分为确定性和非确定性.所谓确定性指能保证可靠的有效的通气并适宜长时间使用,而非确定性则相反,但往往非确定性人工气道技术操作简便,易于被广泛掌握.

    作者:管军;杨兴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对阻断发展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作用

    目的通过混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对急性或亚急性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清除作用,探讨其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程度并降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效果.方法组合型生物人工肝由血浆置换和猪肝细胞型生物人工肝构成.5例重症肝炎肝功能衰竭患者(急性重型3例和亚急性重型2例)各行组合型生物人工肝治疗1次,时间约10~12 h,于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分3个不同时段取血分别测肝功能、肾功能、血氨、血清TNF-α、IL-6及内毒素水平,并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和神经系统症状.结果 3例治疗前伴肝性脑病患者昏迷程度减轻.与治疗前比较,血清总胆红素(TBIL)、TNF-α、IL-6及血清内毒素水平明显降低(P<0.01),胆碱脂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合并2种器官衰竭者4例,3种器官衰竭者1例.治疗后未再继续发展.其中2例患者痊愈(2种器官衰竭),1例1周后成功实施肝移植(3种器官衰竭),其余2例分别存活8日和21日,治疗后有效为4/5,存活为3/5.结论混合型生物人工肝能明显的降低重症肝炎急性期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和内毒素的水平,是遏制从SIRS到MODS病理发展、促进衰竭脏器恢复的有效手段.

    作者:刘青;段钟平;黄春;赵春惠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应用漂浮电极导管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

    自漂浮起搏电极于20世纪80年代发明以来,为床边准确植入电极、缩短抢救及手术时间提供了可能[1].本文总结我急救中心1999年3月~2001年6月,应用漂浮电极床边紧急临时起搏术,结合体表心电图行床边紧急起搏治疗危重病人26例,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全组76例中,男67例,女9例,年龄31~79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1例,包括单纯性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5次/min)7例,窦性静止、窦房传导阻滞(R-R间期>3.0 s)9例,窦性心动过缓伴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AVB)2例,Ⅱ度Ⅱ型AVB 20例,Ⅲ度AVB 5例,溶栓后再灌流损伤引起高度AVB 6例,双束支传导阻滞2例,暴发性心肌炎合并高度AVB 3例,重度颅脑损伤生命体征不平稳5例,病窦综合征4例,急性中毒9例,脑卒中1例,原因不明2例.以上患者均伴有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其中4例有严重脑缺血的临床症状.

    作者:窦清理;权荣喜;肖东;徐文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β-半乳糖苷酶基因在早期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肠源性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肠道细菌移位是导致急性胰腺炎(AP)检测患者继发细菌感染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患者血中大肠杆菌特异性β半乳糖苷酶基因旨在早期诊断AP并发肠源性感染.方法 14例AP患者采用APAPACHEⅡ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及Balthazar CT分级评分系统对患者入院时的病情及影像学进行评分.APACHEⅡ≥8分或胰腺Balthazer CT分级达到D级或伴有坏死被认为是重症急笥胰腺炎(SAP).所有患者于入院后第7天抽血行血培养、血浆内毒素水平测定及提取全血DNA作PCR.结果 14例AP患者中4例为SAP,余10例为轻型急性胰腺炎(MAP).所有患者入院第7天血培养均为阴性,但4例SAP及1例MAP患者血PCR显示阳性结果,总阳性率为36%,其中SAP 4例患者全部阴性,而MAP患者阳性率仅为1/10.PCR阳性者APACHEⅡ评分平均8.4±1.4,显著高于阴性者(1.7±1.3分),P<0.05;PCR阳性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亦明显高于阴性者(0.323±0.063EU/ml vs 0.136±0.042 EU/ml,P<0.05).结论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基因可作为诊断急性胰腺炎继发肠源性感染的标志物.

    作者:王冰娴;王兴鹏;吴恺;龚自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心肺复苏指南讨论稿(1)

    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脏、呼吸骤停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胸外按压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快速电除颤转复心室颤动,促使心脏恢复自主搏动;采用人工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终实现脑复苏.

    作者: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复苏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如果对人工气道管理不当,不但影响人工气道的使用效果,而且会招致不少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为此有必要扎扎实实地落实一整套科学、严谨的人工气道管理措施,使之在危重病人救治过程中发挥大作用.

    作者:董浩芬;程光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甲低危象——粘液水肿昏迷一例

    患者女,67岁.既往于1986年因甲状腺峡部乳头状腺癌行甲状腺癌根治性颈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十余年来未采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本次因急性阑尾炎入院,行阑尾切除,阑尾呈化脓性改变.术后第2天患者渐出现意识障碍,给予对症处理,至术后第8天患者意识状态恶化,血气分析呈酸中毒、低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现象[pH∶7.21,PaO2∶45.1mm Hg,PaCO2∶83.7mm Hg(1mm Hg=0.133kPa),HCO-∶32.5 mm/L],体温33.4℃,按哥拉斯哥昏迷分级呈中度昏迷.考虑呼吸功能衰竭行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仍昏迷状态.检查甲状腺功能发现TSH∶26.4μg/ml,T3<30μg/d1,T4<2μg/dl,提示甲状腺功能不足,根据患者体检呈低体温,下肢非凹陷性水肿,意识障碍,既往甲状腺手术史,长期未使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诊断为粘液水肿昏迷.即刻应用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制剂50mg,后25mg,q1h静注,同时给予氢化可的松100mg,qd,静滴及对症处理,于术后第8天患者意识恢复,但出现肺部感染而拔除气管插管,加强抗生素,并改用甲状腺素片每日90mg,口服.于术后第19天患者痊愈出院.

    作者:方军;张海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

    目的研究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ICU危重病患者213例,入选标准为各种原因所致的SIRS和MODS.回顾性将病例分为死亡组(n=62)和存活组(n=151).入院后当天及3、7、10 d进行APACHEⅡ评分和血小板检查,入院后次日对各种体液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35例患者在入ICU后24小时内进行骨髓象检查.结果入ICU时存活组和死亡组APACHE Ⅱ评分明显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7 d和10 d后,存活组下降至10分以下,而死亡组上升至20分以上(P<0.01).血小板在入院时两组均降低,但在治疗7 d和10 d死亡组患者血小板再度进行性下降,而存活组上升至正常范围(P<0.001).严重的阴沟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MRA)和真菌性脓毒症,血小板低下的发生率分别为72.3%、89.6%和93.5%.危重病患者骨髓象显示存活组带状核和分叶核粒细胞、浆细胞、巨核细胞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而淋巴细胞死亡组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结论血小板进行性下降和骨髓抑制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而血小板检查快速、简单易行在临床上更有实用价值.

    作者:陈德昌;李红江;毛居卫;杨兴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非常规心脏手术的应急体外循环

    现今,体外循环技术不仅成为用于心脏大血管疾病矫治术的有效、安全辅助措施,而且也引用到非心脏大血管手术,特别是将其用于抢救某些濒危病例取得了可喜结果.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近20年2 800例体外循环病例中,归属于非常规心脏手术的应急体外循环32例(1.14%)的经验.

    作者:程邦昌;涂仲凡;毛志福;林道明;张遵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测褪黑素对急性实验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随机分3组,一组椎板切除不损伤脊髓,另两组Allens法中度量(50g/cm)损伤脊髓,分别予褪黑素100mg/kg体重腹腔注射和含5%乙醇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 h后取伤段脊髓,测量组织的MDA,游离铁和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结果损伤后4 h,伤段脊髓组织的游离铁有明显的升高,导致丙二醛(MDA)大量生成,组织GSH-PX活性升高;褪黑素能降低脊髓损伤后游离铁的释放(P<0.05),减少MDA的生成(P<0.05),抑制组织谷胱甘酞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P<0.05).结论褪黑素能减轻脊髓损伤后游离铁浓度升高触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作者:刘锦波;唐天驷;肖德生;陆任元;沈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疗法

    近年来,我科经过不断研究探索,摸索出一组对急性肾衰(ARF)行之有效的综合治疗药物,并成功地治愈了部分ARF病人.一、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肌酐>450μmol/L,尿量≤400ml/d,B超检查示双侧肾脏弥漫性增大的59例ARF病人,根据病因按随机号分为两组,心血通组(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产,内含心房肽(ANP)>1600pg/m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486pg/ml,以及三磷酸腺苷、腺苷和多种氨基酸及其代谢中间产物)和常规治疗组.

    作者:徐秋萍;陈周闻;张舸;丁晨彦;平玉坤;郭丰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核因子-κB研究与脓毒症

    感染性休克是ICU中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重要病理因素.近年来,基础研究已揭示细胞膜表面的细胞因子受体经细胞内信号转导系统激活核转录因子,调节相关基因转录和翻译,其中核因子κB/REL(NF-κB/REL)家族的激活被认为与脓毒症有关,它可以使导致感染性休克病理生理过程的几种重要炎症介质的基因大量表达,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β(IL-1β)、粘附分子(ICAM-1和E-selectin)、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等[1].鉴于NF-κB在感染性休克及MOD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现将NF-κB与感染性休克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潘曙明;陈德昌;杨兴易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的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回顾性总结了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症致急性肾衰(NRML-ARF)患者,现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1995年1月至2000年12月住院的NRML-ARF患者21例,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22~60岁,其中22~30岁7例,31~40岁4例,41~50岁6例,51~60岁4例,平均年龄33.8岁.病程15 d~3月,平均:1.2月.

    作者:郭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纤维支气管镜在呼吸系统急重症中的诊治价值

    纤维支气管镜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对呼吸急重症患者往往被列为检查禁忌.我所从1990年开始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成功诊治呼吸系危重患者25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标;陈衡华;罗文熙;龙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研究纳洛酮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①随机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分为纳洛酮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前者在颅脑伤后12 h以内,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再给予纳洛酮12~16mg,静脉滴注,24 h维持,连续3 d后,剂量改为4.8mg,连续7 d,10 d为一个疗程.②根据GOS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病情预后和血浆β-内啡肽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GCS3~8分)者,治疗组预后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用纳洛酮后血浆β-内啡肽均值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早期应用纳洛酮,可使颅脑伤后的病残程度降低和治疗效果提高.

    作者:缪建平;祝鸣兰;慎建玉;石柏仙;陈爱琴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刀豆蛋白A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害肝组织内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以研究ICAM-1在这种肝损害模型中的作用.方法 ConA以18mg/kg的剂量诱导小鼠急性肝损害,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8 h后肝组织ICAM-1的表达,并观察血清ALT的变化.结果 8 h后出现明显肝损害(ALT水平升高),肝组织内ICAM-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ICAM-1参与了ConA小鼠肝损害的病理过程.

    作者:曲建慧;韩絮琳;万谟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T辅助淋巴细胞的功能变化在急性肺损伤中的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小鼠T辅助淋巴细胞(TH)1/TH2的功能变化,探讨其在急性肺损损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小鼠腹腔注射脂多糖复制急性肺损伤模型.ELISA测定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1FN)-γ、白细胞介素(IL)-4浓度,RT-PCR测定细胞因子mRNA表达.伊文思蓝荧光法测定肺血管蛋白渗出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肺损伤组动物肺组织中伊文思蓝渗出量、肺湿重/干重比均明显升高.在刀豆素A刺激的脾细胞上清液中,急性肺损伤组IFN-γ浓度显著下降(P<0.01),IL-4明显升高(P<0.01).RT-PCR显示急性肺损伤组动物脾细胞IFN-γ mRNA表达明显下降.结论急性肺损伤时,THl向TH2漂移,以抗炎症反应为主,调控抗炎反应是急性肺损伤治疗的关键.

    作者:邱海波;蒋雄斌;周韶霞;郑杰;窦国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血管紧张素Ⅱ与醛固酮的分离现象及意义

    目的探讨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与醛固酮(ALD)的分离现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放射免疫法测定25例MODS患者(A组)和35例健康成年人(B组)血中皮质醇(COR)、Ang Ⅱ和ALD的含量.结果①A组的COR为(463.28±29.55)nmol/L、Ang Ⅱ(90.01±10.61)ng/L均分别显著高于B组(411.52±26.94)nmol/L、(61.85±9.81)ng/L(P<0.01).而A组ALD的浓度(191.44±59.83)nmol/L显著低于B组(234.51±28.31)nmol/L(P<0.01).②在25例MODS患者中,低ALD的发生率为56%(14/25),高ALD率为12%(3/25).③低ALD组的平均动脉血压(6.23±2.19)kPa低于非低ALD组(7.98±1.97)kPa,P<0.05;低ALD患者其器官衰竭个数(3.21±0.73)、病死率(85.71%)均分别高于非低ALD患者组(2.45±0.69)%、45.45%,P<0.05.结论 MODS患者中存在Ang Ⅱ-ALD分离现象者并不少见,预示病情更严重,预后更差,病死率高.

    作者:霍开秀;钟荣 刊期: 2002年第01期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主管:急诊医学

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