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房利钠肽、内皮素-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临床研究进展

姚爱敏;郝亚平;张洁;李建玲;司志梅

关键词:心钠素, 内皮缩血管肽1, von Willebrand因子, 综述
摘要:心房利钠肽(ANP)、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均被认为可以间接反映机体心血管系统压力高低水平和内皮受损程度的指标,在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已得到证实[1-3].笔者复习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就ANP、ET-1和vWF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NP、ET-1、vWF的概念1.1 ANP的概念ANP是由28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类激素,包括C终端心房利钠肽激素原(C-proANP)和N终端心房利钠肽激素原(N-proANP)[4].ANP主要是在心房合成、储藏并分泌入血的,在心房中分布量大,而在心室中含量则较少.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及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临床试验调查冠心病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之间的相关性,并寻找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500例曾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冠脉造影检查报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以及多项危险因素,根据冠脉造影检查报告计算Gensini积分,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冠心病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冠心病组和排除冠心病组比较,GERD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7.11,P<0.05);冠心病合并GERD组Gensini积分和RDQ评分呈正相关(r=0.190,P=0.046);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出4个危险因素,再通过二分类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终筛选出糖尿病、饮酒、服用阿司匹林是冠心病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冠心病和GERD之间存在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较非冠心病者更易合并GERD,糖尿病、饮酒、服用阿司匹林是促进冠心病合并GERD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升高,患者更易合并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病,两者严重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

    作者:陈健;谢勇;戴艳;顾湘;乔敏;朱海杭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社区管理对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患者血压、血脂、血糖的控制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社区管理方法.方法 2012年3月至9月来杭州市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型DKD患者90例,对比社区管理前后DKD患者血压(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和相关知识知晓率的变化.结果 通过24周的社区管理,90例患者对于血压、血脂、血糖目标值,规律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戒烟限酒、他汀类药物治疗的长期性、DKD营养治疗原则、血糖血压的自我监测、定期监测肾功能相关指标的知晓率分别从5.56%、33.3%、27.8%、33.3%、13.3%、11.1%、22.2%、13.3%上升到72.2%、91.1%、88.9%、91.1%、90.0%、71.1%、77.8%、70.0%.管理24周患者的BP、LDL-C、FPG、2 hPG、HbA1c水平与管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管理24周患者BP、LDL-C、HbA1c的控制率与管理12周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通过社区管理,患者对DKD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BP、LDL-C、FPG、2hPG、HbA1c水平下降,BP、LDL-C、HbA1c的控制率显著提高,有效延缓DKD患者的病情进展,值得推广.

    作者:章力;叶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心房利钠肽、内皮素-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的临床研究进展

    心房利钠肽(ANP)、内皮素(ET-1)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均被认为可以间接反映机体心血管系统压力高低水平和内皮受损程度的指标,在国内外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已得到证实[1-3].笔者复习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后,就ANP、ET-1和vWF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NP、ET-1、vWF的概念1.1 ANP的概念ANP是由28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类激素,包括C终端心房利钠肽激素原(C-proANP)和N终端心房利钠肽激素原(N-proANP)[4].ANP主要是在心房合成、储藏并分泌入血的,在心房中分布量大,而在心室中含量则较少.

    作者:姚爱敏;郝亚平;张洁;李建玲;司志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早产儿的近期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cytomegalovirus,CMV)的早产儿1岁前发生的相关并发症及生长发育情况.方法 先天性CMV感染早产儿58例及对照组60例早产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前瞻性随访,其随访期内容包括:体格检查、肝功能、头颅B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 brainsem response,ABRs).比较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早产儿肝炎综合征和早产儿脑病、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2.41% (13/58) vs 8.33% (5/60),60.34% (35/58) vs 25.00% (15/60),36.21% (21/58) vs13.33%(8/60),x2=4.52,P<0.05;x2 =15.09,12.71,P<0.01].体格发育迟缓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个月肝功能异常率(x2 =8.33、17.28,P<0.01),出生时、3个月头颅B超异常率(x2 =15.09,P<0.01;x2=5.38,P<0.05),3、6个月ABRs的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x2=17.01、8.04,P<0.01).结论 先天性CMV感染的早产儿更易合并肝炎综合征、早产儿脑病及SNHL.对此患儿应进行肝功能、头颅B超及ABRs的定期检测,可早期发现患儿的异常情况,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能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王冰;王永波;孙继飞;王盈;孙晓华;徐玲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骨创伤患者创伤后血浆D-二聚体和血糖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创伤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评价不同程度骨创伤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D-D)水平及血糖的变化,以期为骨科创伤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住院的143例骨创伤患者(创伤组)和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4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研究对象的D-D含量和血糖水平.结果 严重伤组、重伤组和轻伤组的血浆D-D含量和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创伤患者损伤严重程度与D-D含量和血糖水平呈正相关(r=0.63,P <0.05;r=0.71,P<0.05).结论 骨创伤后血浆D-D含量水平和血糖水平会随着创伤的严重程度增加而逐渐升高,表明血浆D-D含量水平和血糖水平能够作为评判创伤预后程度的指标.

    作者:张立峰;张晓恒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6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观察胆囊结石发生率,症状及体征;引起胆囊结石相关因素及对预后影响.结果 合并胆囊结石60例;表现为非特异性症状37例(61.67%),发热、右上腹疼痛胆囊区压痛等13例(21.67%),无症状10例(16.67%);胆囊结石组患者年龄、女性、门静脉宽度、Child-Pugh C级高于无胆囊结石组,血浆白蛋白水平低于无胆囊结石组(P<0.05);随访(3.98±1.22)年,胆囊结石组并发症率66.67%、病死率25.00%高于无胆囊结石组的33.33% 、7.62%(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胆石症发生率较高,临床症状不典型,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及时进行胆囊B超检查,并争取手术治疗.

    作者:张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转移性乳腺癌出现脑转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对转移性乳腺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再发生脑转移的危险因素,以便于预防策略的实施和合理治疗计划的选择.方法 随访的796例乳腺癌患者中有456例出现转移,其中再出现脑转移者61例.将随访资料录入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分析年龄、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表达情况、淋巴结转移与脑转移之间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脑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结果 复发转移乳腺癌患者再出现脑转移者中,年龄≤35岁组、激素受体阴性组、CerbB-2(2+)/(3+)组更易出现脑转移(x2=24.92,8.28,4.02,P<0.01或P<0.05).COX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ER和PR表达情况、CerbB-2表达情况、内分泌治疗、肺转移为首发转移位置为影响脑转移与否的显著性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ER和PR表达情况、CerbB-2表达情况、肺转移为首发转移位置为影响脑转移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 年龄、ER和PR表达情况、CerbB-2表达情况、肺转移为首发转移部位为影响脑转移与否的独立预后因素.

    作者:李瑞霞;魏素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的病原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细菌学培养及耐药分析.方法 回顾78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的尿培养及药敏实验结果.分析其致病菌及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在78份尿培养阳性标本中检出大肠埃希菌多,占56.4%(44/78).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性低,分别为0、3.5%、5.2%.对阿莫西林、头孢类抗生素及环丙沙星有较高耐药性,均>50%.球菌中以肠球菌占比例高10.3% (8/78).抗生素敏感率较高的为万古霉素100%,其次为呋喃妥因.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均有较高耐药性.酵母样真菌阳性率3.8%.78例中5例血培养阳性.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要地位,其中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感染较易合并菌血症.临床医生应当根据药敏试验来选择抗生素,指导临床抗感染治疗.

    作者:李艳;朱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本院冠心病监护室72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猝死患者列为猝死组,同时收集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情稳定出院的68例患者归入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l临床资料并整理后进行分析.结果 猝死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 ±4.64)mmol/L vs (6.6±2.21) mmol/L,P<0.05].猝死组与对照组中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6±4.39)mmol/L vs (12.4 ±4.39) mmol/L,P>0.05],但两组之间非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2±4.22) mmol/L vs (6.4±1.91) mmol/L,P<0.01].结论 空腹血糖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预测因素.

    作者:李岚;丁文茂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高糖对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皮质激素受体(MR)和大分子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BMK1)激活在高糖诱导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3H]同位素标记的胸苷结合DNA评估细胞增殖.高糖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36 h后评估细胞增殖.15.5 mmol/L葡萄糖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0~60 min后,蛋白印迹分析BMK1表达.依普利酮(0、1、10、100 μmol/L)预先处理肾小球系膜细胞60 min,高糖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30 min,利用蛋白印迹分析检测磷酸化的BMK1表达变化.结果 15.5mmol/L高糖刺激36 h能明显提高[3H]同位素标记的胸苷表达[(1.44±0.15)倍].10 μmol/L依普利酮预先处理能明显抑制高糖刺激引起的[3H]同位素标记的胸苷过高表达[(1.07±0.21)倍].高糖刺激肾小球系膜细胞0 ~ 60 min,在5~30 min磷酸化的BMK1明显增加,激活的BMK1转移到细胞核明显增加.10、100 μmoL/L依普利酮浓度依赖性抑制了高糖引起的BMK1活化.结论 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和BMK1磷酸化,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依普利酮浓度依赖的抑制了高糖引起的BMK1活化以及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

    作者:曹学照;吴玉立;马虹;刘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Williams E培养基中人游离毛囊器官培养的观测

    目的 了解人头皮毛囊的组织结构特点、人毛囊体外再生能力和影响毛囊器官的生长增殖因素.方法 HE染色观察15例人头皮组织和人头皮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特征.用WilliamsE培养基对150根人头皮毛囊进行体外培养,总结Williams E培养基中毛囊培养的规律与经验.结果 头皮中含有大量的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官,毛囊上皮细胞丰富且分化程度较低,毛囊在头皮组织内生长方向规则.成功利用Williams E培养基进行人头皮毛囊体外培养,发现毛囊结构前5d的生长增殖速度快.比较其他培养基,使用无血清的Williams E培养基在毛囊体外培养中能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结论 人头皮组织含有丰富的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属器.无血清的Williams E培养基较其他培养基更有利于毛囊体外培养,使毛囊具备更好的体外再生能力,为毛发移植延迟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李宇飞;张瑛;赵建宁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脂血糖及胰岛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与血糖水平、血脂水平及胰岛功能的相关关系.方法 120例糖尿病患者清晨空腹抽血,检测hsCRP、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进行胰岛素及c肽测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因变量hsCRP与各自变量的相关关系.结果 hsCRP与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呈正相关(r=0.423、0.47,P<0.01,r=0.31,P<0.05);而hsCRP与血糖、胰岛素及c肽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体内hsCRP与血糖控制情况及血脂程度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脂改善可减轻体内炎症状态.

    作者:于宗学;李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多个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本院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oronary angiography,CAG)400例的临床病例,设计调查表并研究相关指标,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将400例临床病例分为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组、冠心病单支血管病变组以及非冠心病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冠心病独立相关的危险因素,分析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空腹血糖(FBG)、炎性细胞、颈动脉斑块、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多支血管病变患者年龄、BMI、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颈动脉斑块、TG、TC、LDL-C、FBG、WBC、单核细胞绝对值(M)、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baPWV、Hs-CRP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而血HDL-C、淋巴细胞绝对值(L)低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两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斑块为冠心病显著独立相关危险因素(b=1.264,P<0.01),其次依次为吸烟(b=1.204,P<0.01)、HDL-C(b=1.104,P<0.01)、TC(b =1.082,P<0.01)、糖尿病病史(b=0.956,P<0.01)、baPWV增高(b=0.741,P<0.01)、WBC(b=0.721,P<0.01)、高血压病(b=0.602,P<0.01)、年龄(b=0.538,P<0.01)、Hs-CRP(b =0.421,P<0.01).结论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年龄、baPWV、炎性细胞、Hs-CRP、颈动脉斑块为冠心病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龚丽英;彭丽萍;江凤林;蒋卫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盆底生物反馈治疗PPH术后盆底失迟缓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痔上黏膜环切术(PPH)术后盆底失迟缓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PPH术后盆底失迟缓患者按人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运用盆底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运用凯格尔运动平板实验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排便周期、时间、方式、便质、下坠感及便不尽感)以及肛门测压的随访结果.结果 (1)治疗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便质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组治疗前后肛门直肠测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盆底生物反馈是一项治疗盆底失迟缓的新技术,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治疗方式简便易行,见效快,患者痛苦少.

    作者:项电巅;王绍臣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血清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表达的影响.方法 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研究组55例,口服普罗布考片0.25 g,3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1次/d.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8周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ET-1、NO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脂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8周后,对照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HDL-C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TC、TG、LDL-C、H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2组TC、TG、LDL-C、HDL-C水平比较,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ET-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N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TC、TG、LDL-C、HDL-C、ET-1水平,升高NO水平,降脂的同时明显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展倩丽;孟繁军;田小燕;付晓丽;张会凯;杨颖博;王丽显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甘露醇甘油注射液对体内外红细胞溶血的影响

    目的 研究甘露醇甘油注射液(含15%甘露醇和5%甘油)对体外兔红细胞和大鼠体内红细胞溶血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试管法观察甘露醇甘油注射液对正常实验兔红细胞的溶血作用;应用邻-甲联苯胺氧化显色法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体内试验测定SD大鼠红细胞溶血.取血浆测定游离血红蛋白和间接胆红素含量.结果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RBC+ 5%甘油组分光光度法OD值、邻联甲苯胺法测定血红蛋白OD值1.6ml、2.0ml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甘油+ RBC组各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RBC+甘露醇甘油组、甘露醇甘油+RBC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6、10 ml/min给药速度,30 ml/kg给药体积静脉给予大鼠相应受试品2、24h后,甘露醇甘油注射液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甘油组24h间接胆红素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露醇甘油注射液在体外、体内对红细胞均无溶血作用.

    作者:李长喜;邓友田;马丽;邓青;刘学武;张丹;梁想;张娟娟;张路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声脉冲辐射力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肿瘤的价值

    目的 探讨声脉冲辐射力(ARFI)弹性成像在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ARFI弹性成像的声触诊组织定性成像(VTI)和声触诊组织定量(VTQ)技术判断肿块的性质、范围和检测肿块的横向剪切波速度(SWV).结果 乳腺癌和良性病变的SWV值分别为(7.84±2.51)m/s和(2.79±0.92) m/s.乳腺良恶性病灶的SW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的SWV值用于鉴别乳腺病变的良恶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86.以SWV4.4为诊断临界值,判断乳腺肿物良恶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7%、100%、91.7%、100%、88%.结论 ARFI可反映乳腺肿块的弹性特征,对乳腺良、恶性肿块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徐森胤;伍霞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前列地尔联合羟苯磺酸钙治疗68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 临床观察前列地尔和羟苯磺酸钙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慢性肾脏病CKD 2~4期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Ⅳ共4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羟苯磺酸钙以及两者联合疗法,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等指标改变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4组患者的尿素氮、血肌酐与治疗前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均有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Ⅳ组疗效明显,优于Ⅱ、Ⅲ组,而Ⅱ、Ⅲ组疗效优于Ⅰ组(P<0.05).结论 前列地尔与羟苯磺酸钙均能够有效延缓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且两者合用效果更为显著.

    作者:吴运斗;李大勇;王慧;田俊玮;李萌;黄映红;陈远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是由于股骨头血供减少而导致软骨下骨质塌陷的疾病.到目前为止,ANFH的发病机制仍不甚明确[1].研究表明,ANFH并非单纯的股骨头病变,而是一种多系统疾病[2],诱发因素包括股骨头髓内压升高、血供减少、血液高凝状态等,多种病因可以导致继发性ANFH,包括类固醇药物、酗酒、外伤、镰状细胞病、骨肿瘤及结缔组织病等[3].另外,有研究发现先天性ANFH的病例中,双胞胎同时患病的情况不少,这提示遗传因素对ANFH的发病也有影响[4-5].Boss与Misselevich[6]的动物实验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为了概述目前关于股骨头坏死基因的研究情况,笔者收集整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与股骨头坏死有关基因的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郑力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地佐辛用于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反应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剂量地佐辛与舒芬太尼用于全麻诱导的气管插管反应.方法 选择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Ⅱ、Ⅲ、Ⅳ组,Ⅰ组静注舒芬太尼0.4μg/kg,Ⅱ组静注地佐辛0.1 mg/kg,Ⅲ组静注地佐辛0.15 mg/kg,Ⅳ组静注地佐辛0.2 mg/kg,各组均于药物静注3 min后行全麻诱导,诱导后四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降到60以下时行气管插管.观察记录诱导前(T1)、诱导后3 min(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3min(T4)的BIS值、平均动脉压(MAP)、HR、SpO2的变化.结果 四组患者T2~T4时BIS均明显低于T1时(P<0.05).Ⅱ、Ⅲ组T3时的MAP明显高于T1时(P <0.05),T3时Ⅱ组的MAP明显高于Ⅳ组和Ⅰ组(P<0.05).T3时Ⅱ、Ⅲ组的HR明显快于T1时(P<0.05),T3时Ⅱ组的HR明显快于Ⅳ组和I组(P<0.05).Ⅳ组血流动力学较稳定,与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2 mg/kg地佐辛用于全麻气管插管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较0.1 mg/kg稳定,达到有效的麻醉深度,抑制气管插管所造成的心血管反应.

    作者:张再莉;刘海梅;李晓倩;吕黄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