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K19及E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

夏慧娟

关键词:甲状腺, 乳头状癌, 细胞角蛋白19, 上皮膜抗原
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19(CK19)及上皮膜抗原(E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方法 应用SP法对50例甲状腺病变进行单克隆抗体CK19及EMA的检测.结果 CK1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 (19/20),且多为强阳性表达;其余30例甲状腺良性疾病的CK19基本不表达或仅为弱阳性表达;EMA在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 (16/20),且多为阳性和强阳性,其余30例甲状腺疾病中EMA的表达主要为阴性或弱阳性.结论 CK19和EMA的表达对判断甲状腺良、恶性疾病,特别是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输尿管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手术关键问题.方法 应用输尿管镜结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56例.结果 尿管上、中、下段结石排尽率分别为80%、87%、100%;随访1~6个月结石全部排尽,术中未发生输尿管穿孔、黏膜撕脱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发热4例、血尿3例;平均住院时间4.3d.结论 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理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心电图深大病理Q波酷似高侧壁下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一例

    患者,女,53岁,工人,因心慌、气短2年余,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浮肿2d住院.ECG:心房朴动,Ⅰ、Ⅱ、Ⅲ、avv、avf、v1-6出现较深的病理性Q波(图1).X线:心包积液整个心影增大.扇扫:左心房内径42mm,左心室内经62mm,右心室内径26mm,心室壁及室间隔壁变薄,心包积液.B超:瘀血性肝硬化,肝肿大,心肌酶在正常范围,尿常规:PRO+1,LEV+1.T 35.8℃,P90次/min,R20次/min,BP 12/8kPa.临床诊断:(1)陈旧性高侧壁、下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2)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慌、气短2年余,近半年来病情呈进一步加重趋势,近2d伴有双下肢浮肿,逐渐不能平卧,呈端坐呼吸.过去未曾出现过剧烈心前区疼痛病史,凡遇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情就会明显加重,曾多次在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作者:胡国荣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急诊留观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比较

    目的 比较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治疗急诊留观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320例急诊留观的CAP患者随机分为哌拉西林组(160例)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组(160例),疗程7 ~ 14d.治疗前后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查对比.结果 哌拉西林针剂治疗CAP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与氨苄西林舒巴坦组相同.急诊CAP患者对哌拉西林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 哌拉西林单用可作为急诊CAP的经验性治疗方案.

    作者:王绍久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微型钛板在急诊颌面部外伤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微型钛板在急诊颌面部外伤骨折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门诊急诊颌面部外伤骨折患者,骨折部位切开复位微型钛板坚固内固定术.结果 患者面部外形绝大多数满意,咬合关系良好,咀嚼功能恢复,软组织伤口Ⅰ期愈合,治愈率达94.6%.结论 微型钛夹板在急诊颌面部外伤骨折中骨折固定,可以达到相对的坚固固定,能保持骨折断端局部稳定,固定效果准确、可靠,操作简便易行,可免去患者由于长期颌间牵引固定造成进食、语言困难及口腔卫生差等.

    作者:罗启穗;汤爱金;熊云枫;李光泽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期待治疗和护理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期待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1年1月至12月本院96例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给予抑制宫缩、促胎肺成熟、抗感染等期待治疗,加强监测及护理.结果 本组病例母儿预后良好,新生儿全部存活.结论 加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期治疗期间监测与护理,可延长孕龄,增加胎儿的成活率和生存质量,降低围产期感染.

    作者:王蓉;顾伟芳;施云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8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目的 了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转归情况,提高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本院87例血清总胆红素≥220.6μmol/L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病因、胆红素水平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因以围产期因素占首位(40%)、其它依次为感染(28.7%)、母乳性黄疸(14.9%)其它因素(11.5%).结论 对高疸的病因及防治提出早期诊断及干预,可以减少高疸的发病率,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

    作者:汪霞;黄建勇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8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对象,分析其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和治疗方法.结果 肺炎支原体肺炎主要临床特点为顽固性咳嗽、肺部改变,一部分可出现肺外并发症,红霉素治疗有效.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病程时间长,经合理治疗可治愈.

    作者:孙旭霞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心房颤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二所三甲医院心内科收治的461例慢性心衰患者,根据住院期间心脏基础节律分为窦性节律组(窦律组)和房颤组,进行为期3年的电话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结果 房颤组中高龄、女性及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患者占有较高比例;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的病因主要为瓣膜性疾病,而窦律组则为冠心病;随访结果显示房颤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窦律组(P <0.01);Cox回归分析对其它因素校正后发现,房颤(RR =1.311,95% CI:1.002-1.715,P<0.05)、年龄(RR=1.014,95% CI:1.004-1.024,P<0.01)是影响慢性心衰患者3年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房颤及高龄是慢性心衰患者远期不良预后加重的主要因素.

    作者:李智;卢喜烈;汪剑锋;朱金秀;谭学瑞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肥胖型糖尿病患者行为指导效果分析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所致的一种慢性内分秘代谢性疾病,以糖代谢紊乱为突出表现,未治疗状态下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并伴有蛋白质和脂肪代谢异常.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作者:孟亚清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炎症反应C反应蛋白对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炎症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关系.方法 收集62例MS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群(NS)52例,检测hs-CRP及MCP-1水平,分析hs-CRP和MCP-1相关性.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外分离培养外周血单核细胞,以不同浓度CRP刺激单核细胞,用定量PCR测定MCP-1表达变化.结果 与NS组比较,MS组hs-CRP及MCP-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者呈正相关(r =0.653,P<0.05);血清hs-CRP及MCP-1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呈正相关;CRP对外周血单核细胞中MCP-1的表达呈浓度依赖性,当CRP浓度增加到176nmol/L后,其升高程度进入平台期,比未刺激组高105%.结论 MS患者随着炎症反应程度的加重,胰岛素抵抗程度增强,MCP-1水平升高可能与由于hs-CRP水平增加所致.

    作者:龙惠东;林云恩;梁丽英;曾昭华;刘敏涓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危重患者气管切开特殊情况的治疗体会(附5例报告)

    例1男,48岁.酒后口服头孢氨苄0.5g,4h后以呼吸困难被家属送到本院急诊科.给予静脉推注地塞米松20mg、吸氧,并请耳鼻咽喉科急会诊.检查患者呈Ⅳ度吸气性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四凹征出现,意识淡漠,不能平卧.紧急取坐位行气管切开,呼吸困难解除,大约30s后患者神志清楚,问话可以点头回答,收入院治疗.行喉镜检查见会厌水肿呈球状,披裂关节区黏膜及声带黏膜水肿,予以对症治疗,1周后顺利拔管,治愈出院.

    作者:张祥军;王志琴;任艳;孙淑君;肖阳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生姜透皮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生姜透皮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急性脑缺血模型,随后再灌注.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8例,即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高、中、低剂量生姜透皮贴组.按照实验方法连续饲养7d,第8天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脑匀浆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和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生姜透皮贴能使缺血再灌注脑组织SOD活性从(7.79±2.48)显著增高到(9.76±1.04,P<0.01);NO的活性从(78.6±5.25)降低到(61.0±1.29,P<0.05);MDA的活性从(25.0±3.2)降低到(17.6±3.1,P<0.05);脑组织含水量从(76.1±0.71)降低到(70.01 ±0.49,P<0.05).结论 生姜透皮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康照昌;敖明章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儿科护士主观幸福感调查与社会支持系统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儿科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两者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美国国立卫生中心的总体幸福感量表中文版为研究工具.总体主观幸福感量表(GWB),系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编制的一种定式型测查工具,是用来评价被试主观幸福感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儿科的16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由于婚姻状况的不同,护士之间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系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相关分析,主观幸福感与主观支持之有关(P<0.05).结论 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主观支持有相关性,主观幸福感可通过所得到的社会支持、主观支持的多少来大致预测,建议医院管理者特别是护理管理者及社会给予儿科更多的精神和物质支持,护士自身也要提高对支持的主观感受性.

    作者:王霞敏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62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 脑出血患者根据CT检查分为血肿扩大组即观察组(62例)及血肿未扩大组即对照组(165例),并对两组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观察组入院时平均动脉压(180±30) mmHg,对照组为(130±20) 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入院GPS评分比较及首次随机血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早期(发病6h内)使用甘露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饮酒史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出血量、血肿的部位、形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是多种因素、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及入院时GPS评分低、早期使用甘露醇、饮酒史、出血量较大、血肿形态不规则、基底节特别是丘脑出血,是脑出血急性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

    作者:刘湘阳;黄茂萍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骨科住院患者康复护理的健康教育需求现状

    骨科住院患者由于大多致病迅速、病种繁多、受伤程度轻重不一、治疗恢复时间漫长,且患者年龄跨度大,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给护患双方都带来不同程度的负担.康复护理对于骨科患者尤为重要.这增加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负担,而对患者来说,不仅要忍受身心的不适,还会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若疾病程度严重导致残疾等后果,带来的负面影响将会更多.所以康复护理中健康教育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临床护理有着同等的重要地位.健康教育的实施是护理人员与患者本人双向合作的过程,患者的具体需求就是护理人员应该解决的.调查骨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情况,可以了解目前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方式工具、时间和频率等方面的期望程度;分析影响患者需求的因素,掌握因素,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实施临床健康宣教,达到护理资源的合理配置.

    作者:高碧蓉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康复训练配合针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针刺治疗,治疗4周.结果 治疗组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治愈17例,好转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训练配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作者:许开;苏国栋;李秋娥;刘宪红;武进华;李冬云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烧伤病人阶段性护理风险管理

    烧伤几乎随时都在发生,烧伤病人由于烧伤面积、程度以及在救治路途转运所需时间、病人个体差异等各种不同因素,为后续治疗、护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如何做好烧伤阶段性护理工作,对病人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达到治疗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1 临床资料笔者所在援外医疗队两年来共收治烧伤患者400余例.其中男167例,女233例,烫伤面积在15% ~ 90%左右,以Ⅱ度~Ⅲ度混合烧伤为主.大部分烧伤是由液化气爆炸、电灼伤、热气蒸汽烫伤等所致.在处理烧伤创面时均采用彻底清创后,轻度创面上涂一层凡士林(Flamazine),再贴抗菌素的油纱布(Biogaze H.N.),采用暴露疗法,灯光持续照射创面,Ⅲ度烧伤采用切植皮术.创面愈合时间在15~ 102d不等.

    作者:陈美;蔡聪聪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生存质量分析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探讨大血管病变对糖尿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厚度(IMT),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组(AS组)51例和对照组(CON组)85例,采用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DSQL)对两组患者进行生存质量测定.检测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分别计算体重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AS组与CON组比较生存质量总分(DSQL)、纬度因子分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组与CON组比较BMI、HbA1c、HOMA-IR、hsCRP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以IMT、BMI、HbA1c、hsCRP、HOMA-IR为自变量,对DSQL进行相关分析,DSQL与IMT、BMI、HbA1c、hsCRP、HOMA-IR呈正相关(r=0.28~0.63,P<0.01或P<0.05).结论 大血管病变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下降,与血糖控制不良、胰岛功能减退、促进中心型肥胖形成、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应加强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治疗,对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重视健康教育、心理指导以期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张妍;程雯;徐婷;陈淑雯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静脉注射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见性护理

    1 国内外针对胺碘酮不良反应的研究现状胺碘酮作为第三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应用于各种心律失常的治疗[1].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褒贬不一.自上世纪90年代后,胺碘酮在美国和欧洲占抗心律失常药物处方的1/3,在拉美占70%左右[2],已成为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常用药物.胺碘酮自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开始初步应用.胺碘酮通过阻滞钾离子外流、延长心肌细胞3相动作电位、延长不应期、非竞争性抑制α和β肾上腺素能等作用,发挥较强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它对房性、室性及预激综合征伴发的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并且无明显负性作用.对心功能不良的患者仍可以使用,疗效确切.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引起肺功能及肝功能的损害、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3-4].可达龙对血管刺激性大,轻者可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出现静脉硬结、疼痛等症状,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5].如果在应用过程中不注意观察和护理,可能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加重病情.

    作者:李雅婧 刊期: 2012年第z1期

  • 缩宫素不同给药途径对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的探讨

    目的 探讨缩宫素不同给药途径对第三产程和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将300例产妇随机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不同途径(宫体、臀部、静脉滴注)给予缩宫素,比较三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第三产程出血量和产后2h出血量.结果 A组第三产程时间较其它两组显著缩短,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0.01).第三产程出血量和产后2h出血量A组比B组和C组均少(P<0.01).结论 分娩后在宫体部位注射缩宫素,促进了胎盘剥离.加强宫缩,减少了产后出血量.一般不发生不良反应,作用效果比较直接,作用起效时间较快.

    作者:李丽萍;施云;顾伟芳 刊期: 2012年第z1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