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斯奇康注射液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小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谢长桥;黄榕

关键词:多糖类, 细菌/治疗应用, 呼吸道感染/药物疗法/免疫学
摘要:目的 观察斯奇康注射液治疗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18例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2组,对照组59例予以抗感染和对症治疗,治疗组59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斯奇康治疗一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3%)优于对照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CD3、CD4、CD4/CD8、IgG、IgA、IgM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CD3、CD4、CD4/CD8、IgG、IgA、IgM均明显升高,(P<0.01,P<0.05).结论 斯奇康注射液能减少患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增强患儿的免疫功能.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在乳腺癌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和血管内皮生成因子-C(VEGF-C)蛋白表达与乳腺癌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增生组21例、导管内癌组10例、浸润性导管癌组68例病灶内EMMPRIN和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MMPRIN蛋白在增生组、导管内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6%(1/21)、40.00%(4/10)73.53%(50/68),3组之间的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蛋白在增生组、导管内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4.29%(3/21)、60.00(6/10)、77.94%(53/68),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增生组(P<0.01).乳腺癌组织中EMMPRIN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rs=0.390,P<0.01),而且EMMPRIN和VEGF-C的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有关(P<0.01).结论 EMMPRIN和VEGF-C的过度表达是促进乳腺癌浸润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二者在乳腺癌的浸润和转移过程中可能起着协同作用.

    作者:梁运霞;陈茂怀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青光眼视网膜节细胞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

    青光眼的神经退行性变与多种导致视网膜节细胞及其轴突凋亡的病理因素相关.近十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1])免疫系统调节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免疫系统的作用包括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两方面.这两方面的平衡与否将决定视网膜节细胞在应对高眼压以及其他应激之后的命运.笔者就青光眼中视网膜节细胞的免疫调节的关键因素,以及在青光眼中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抗原,如热休克蛋白(HSP)的免疫损伤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陈慧慧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正常成年人网织血小板相关参数的检测评价

    目的 应用Sysmex XE-2100测定正常成年人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评价其相关参数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PF)的稳定性和重复性.方法 采用Sysmex XE-2100及配套试剂检测615例正常人群静脉血网织血小板.选取IPF高值(18.2%~22.4%)、中值(6.1%~9.8%)、低值(1.0%~1.4%)三种不同IPF水平的标本各10份,每份连续检测11次,进行重复性试验.选10名健康志愿者,同时采集2份标本,分别在保存室温0、1、2、4、8、12、24、36 h时检测RP,进行稳定性试验.结果 Sysmex XE-2100检测网织血小板,其相关参数IPF的重复性和8h内稳定性均良好,高、中、低三种水平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3.7%、4.5%、6.0%.615例标本按不同性别进行分组,测得RP参考值范围为:IPF%:男2.66%(1.15~6.72)、女1.97%(0.69~5.88);IPF绝对值:男5.35×109/L(2.45~12.23),女4.06×109/L(1.78~11.09).结论 应用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具有准确、可靠、方便、快速、经济等优点,有望成为常规检测项目.

    作者:黄萃;武蓉珍;吴日荷;徐正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结核病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世界范围内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对于慢性繁殖的结核分枝杆菌,长期化疗导致细菌耐药几乎不可避免.2002至2004年世界范围内约20%的结核菌分离株为耐多药(MDR),2%是广泛耐药(XDR)[1].基于结核病是宿主和病原体相互双向作用发展的结果,免疫治疗吸引了更多的注意.笔者就疫苗、细胞分子和抗体等方面的结核病免疫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王心静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A型交替文氏周期的心房扑动伴交替性室内差异传导一例报告

    患者,男,72岁,因消瘦、心悸、乏力、厌食、神志淡漠,腹泻半月于2007年10月3日入院,既往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2年.查体:甲状腺二度肿大,双肺底小水包音,心率约190次/min,呈室性二联律,无明显杂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作者:梁红武;梁红柳;顾法霖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鼠的治疗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丙戊酸钠对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鼠发病时间、运动障碍程度以及动物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 筛选鉴定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鼠(hSOD1-G93A基因型阳性小鼠),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18)及对照组(n=6),治疗组分别给不同剂量浓度丙戊酸钠,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从12周龄起对小鼠运动障碍程度进行评定,直至死亡,记录发病时间及存活时间.结果 高剂量丙戊酸钠可以延迟ALS小鼠发病时间(9.8±1.4)d(P<0.05),可以延长ALS小鼠生存时间(15.5±0.9)d(P<0.05),在改善小鼠运动障碍程度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剂量丙戊酸钠在模型鼠发病时间、生存时间及运动障碍程度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丙戊酸钠(VPA 300 mg/kg)可以延迟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鼠发病时间及延长生存时间,对hSOD1-G93A基因型阳性小鼠运动神经元变性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马传花;金国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神经纤维层厚度与屈光不正和年龄的关系研究

    目的 运用偏相关分析评估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健康人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与屈光不正和年龄的相关性.方法 对106例健康受试者的右眼的各个钟点、各象限和整个RNFL平均厚度进行横断面分析,其中高度近视33例(SE<-6.0 D),中度近视60例(-6.0 D≤SE<-3.0 D),低度近视和正视眼13例(-3.0 D≤SE<0.5 D),用偏相关分析来评估RNFL和等效球径(SE)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高度近视眼中平均RNFL厚度(95.74±13.46)μm比中度近视眼(101.43±11.53)μm以及低度近视和正视眼(108.06±8.42)μm的RNFL厚度要薄(P<0.05).1、5、6和12钟点处以及上下方象限的RNFL厚度和平均RNFL厚度与SE呈正相关(r=0.36,0.33,0.43,0.29,0.28,0.39,P<0.01,r=0.22,P<0.05),而8、9和10点处以及颢侧象限的RNFL厚度随着近视的发展与SE呈负相关(r=-0.21,P<0.05,r=-0.36,P<0.01;r=-0.24,P<0.05;r=-0.30,P<0.01).2、3、4、6钟点处以及鼻侧和下方RNFL厚度的变化同年龄具有相关性(r=-0.20,-0.20,-0.20,P<0.05,r=0.31,P<0.01).结论 RNFL厚度随着屈光不正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运用RNFL厚度评估青光眼要考虑屈光状态和年龄,同时要了解RNFL厚度变化所在的位置.

    作者:蒋自培;胡赛静;徐建国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口腔念珠菌病主要病原菌的RAPD分析

    目的 探讨口腔念珠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病原菌的变化及其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技术对口腔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基因进行分析.结果 引物1扩增两组白念珠菌菌株的1050 bp条带阳性率分别为63.5%、64.6%;引物2扩增的800 bp条带阳性率分别为59.6%、62.5%,1400 bp条带阳性率分别为48.1%、47.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使带型完全一致的菌株,有些片段的EB显色强度也有差别.结论 口腔念珠菌病白念珠菌的基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基本稳定.

    作者:胡晓军;王曙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59例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对策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9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53%,并发卵巢囊肿蒂扭转占11.86%(7/59),恶变及卵巢囊肿破裂各占1.7%(1/59).病理结果以良性为主,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占首位(57.6%).59例中孕早期手术2例发生自然流产,孕中期手术8例孕足月分娩,孕晚期3例手术均早产.结论 妊娠合并卵巢肿瘤以成熟性畸胎瘤为主,超声检查可早期诊断卵巢肿瘤,对选择孕中期手术,减少孕期急诊手术,降低流产及早产的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作者:方淑英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早发型重度子(癎)前期母婴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癎)前期母婴的结局.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120例早发型重度子(癎)前期病例的母婴发病情况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其发病孕周分成3组,A组(孕周<28周)、B组(28周≤孕周<32周)、C组(32周≤孕周<34周).结果 早发型重度子(癎)前期3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围生儿死亡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期待治疗时间均优于A、C两组(P<0.05);3组患者剖宫产率71.7%,其产妇无一例肺水肿、脑血管意外发生及死亡.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癎)前期严重影响母胎预后,应根据母胎情况、严格选择病例进行期待治疗,同时密切监测母胎病情,期待孕周<31周时以阴道分娩,≥32周时,以剖宫产为宜,可获得较理想的母胎结局.

    作者:饶丽娟;章雪莲;黄宜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CD27和CD28在肺结核病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 研究肺结核病人与健康人外周血结核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CD27和CD28的表达情况,了解不同分化程度T细胞在结核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以荧光标记的抗CD4、CD154、CD27、CD28四种抗体共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肺结核病人和健康人外周血CD4~+ CD154~+ T细胞中CD27和CD28的分布比例.通过对比分析,了解不同分化阶段CD4~+T细胞在病人与健康人之间的分布差异.结果 特异性结核抗原刺激后,肺结核病人外周血CD4~+ CD154~+ T细胞中CD27~+ CD28~+(早期分化)、CD27~- CD28~+ 和CD27~+ CD28~-(中期分化)以及CD27~-CD28~-(晚期分化)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49.55±6.15)%、(26.85±3.87)%、(7.2±1.37)%和(16.35±3.97)%;而在健康人中这四群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1.81 ±4.94)%、(29.83±5.33)%、(12.65±4.48)%和(5.7±2)%.结核病人与健康人以早期分化CD4~+T细胞为主,在晚期分化CD4~+T细胞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5).结论 肺结核病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中晚期分化阶段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人,提示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分化程度与结核病相关.

    作者:曹志红;蒋静;王心静;董梅;佟爱华;程小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气管导管在吸入性损伤患者中应用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回顾性研究金属导管、一次性气管导管在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1990年至1997年的28例金属导管患者、1998年至2002年的30例一次性气管导管患者、2003年至2008年12月在使用呼吸机时用一次性气管导管,撤机后换用金属导管的32例患者,分别设为A、B及C组,观察各组患者在用管期间导管气囊破裂、脱落情况、计算各组患者气道出血例数、气管导管堵塞例数、撤机与拔管时间等.结果 B、C组患者气囊破裂、脱落例数与出血例数比A组少(P<0.05);A、C组导管堵塞例数比B组少(P<0.05),拔管时间也较B组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一次性气管导管、撤机后换用金属导管在吸入性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单用效果好.

    作者:贺建雄;彭细峰;李啸晨;李柏圭;付桃雄;刘瑛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肺炎临床表现特点及感染规律,提高小儿MP肺炎的诊治水平.方法 本院12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经临床确诊218例为MP肺炎患儿,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呼吸道感染患儿抗-Mp-IgM阳性率为55.0%(688/1250),女性患儿阳性率(63.2%)高于男性(49.6%)患儿(x2=48.1,P<0.01);<1岁患儿阳性率明显低于其他年龄段(x2≥48.3,P<0.01),而其他年龄段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儿童年龄增长其Mp-IgM检测率呈上升趋势(x2=26.45,P<0.01).65.6%的患儿C-反应蛋白增高,58.4%的患儿心肌酶谱增高,18.3%的患儿尿酸增高.持续发热伴刺激性咳嗽的患儿占82.4%.胸片以一侧大片絮状阴影占85.6%,右侧(150例)多于左侧(68例),下叶(148/218)多于中上叶.40.4%(88/218)的有肺外并发症.结论 小儿MP肺炎好发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早期体征不典型,肺外合并症多.因此,对于疑似患儿常规检测MP-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治,可降低小儿MP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周树林;何金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肿瘤坏死因子-α在药流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终止早孕后,不同结局的绒毛和蜕膜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情况,探讨TNF-α在药流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45例孕龄<49 d的妇女要求终止妊娠分为药物完全流产组,不全流产组,手术流产为对照组,每组15例.分别收集药物流产2组服药第3天及对照组当天排出的绒毛和蜕膜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3组绒毛、蜕膜组织中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 3组年龄、孕囊直径大小、流产前血清E2、P及β-HC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3组蜕膜、绒毛细胞中均有阳性表达,对照组绒毛、蜕膜细胞中TNF-α表达弱,阳性率为(4.75±10.22)%与(2.66±2.57)%;药物完全流产组绒毛、蜕膜细胞TNF-α阳性表达强,阳性率达(26.67±7.46)%与(18.44±11.14)%,其表达强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量的TNF-α存在于正常妊娠中,而米非司酮可使早孕绒毛、蜕膜中的TNF-α分泌表达加强,干扰孕妇体内的免疫平衡,使免疫刺激和抑制失调,导致流产.

    作者:高玲;刘延;喇端端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曲格列酮对人胃癌细胞生长及转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PPARγ合成配体曲格列酮(TGZ)对胃癌细胞生长、黏附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明确PPARγ配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PPARγ在胃癌细胞株MGC803中的表达,通过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TGZ对胃癌细胞增殖活性和体外黏附能力的影响.用体外侵袭系统检测TGZ对MGC803胃癌细胞体外侵袭转移和趋化运动能力的影响.结果 PPARγ在胃癌细胞MGC803中主要表达于细胞核;TGZ抑制胃癌细胞的生长活性,且随着配体药物浓度的升高,胃癌细胞增殖逐渐降低,呈剂量依赖趋势;当TGZ浓度为0.1、1.0及10 μmol/L时,细胞侵袭及运动抑制率分别为8.79%、31.31%、51.42%及28.29%、4.27%、59.2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TGZ浓度为10μmol/L时,细胞黏附能力为0.32±0.03,与对照(0.52±0.0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胃癌细胞MGC803表达功能性PPARγ蛋白;TGZ不同程度抑制MGC803细胞的生长、黏附和侵袭,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研究.

    作者:常子强;李淑娟;刘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腹部恶性肿瘤脐转移一例报告

    患者,女,58岁,因上腹胀1月余于2009年1月12日入院.患者一月前无诱因感上腹胀,进食后加重,有时反酸,无发热黄疸及腰背痛,大便次数1~3次/d,大便糊状,无脓血便,未治疗,后腹胀逐渐加重入院.体检:生命体征平稳,神清,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心肺未及异常,腹部软,脐周局限包块,皮下有5 cm×6 cm硬结,无压痛.肝脾未及,移动性浊音阳性.B超:右侧附件包块,腹水,肝回声增强增粗,胆囊壁模糊;上腹部CT:肝体积缩小,各叶比例失调,腹水.腹部立位平片、肠镜、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胃镜:贲门炎,浅表性胃炎.

    作者:汪志兵;张振玉;张予蜀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人乳腺癌骨桥蛋白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法检测20例人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其中4例乳腺癌伴有骨转移)、7例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组织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骨桥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骨桥蛋白mRNA表达在伴有骨转移的乳腺癌原发灶(1.45±0.16)和乳腺癌转移淋巴结组织中(1.68±0.14)高,而不伴有骨转移的乳腺癌原发灶中次之(1.14±0.11),在癌旁和正常乳腺组织中低(0.1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乳腺癌中骨桥蛋白的表达与转移有关.骨桥蛋白是乳腺癌治疗中的潜在靶标.

    作者:何英;唐利立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角膜地形图观察LASIK手术角膜切削散光及傅立叶分析高阶像差对术后视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角膜地形图仪检测LASIK手术切削散光后对视力的影响及应用傅立叶分析瞳孔区3、6 mm直径光学区像差在手术前后的变化及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LASIK手术后24例复诊病人48眼,术后19眼裸眼视力1.0,29眼裸眼视力1.2;所有眼均行角膜地形图检查,Fourier(傅立叶)分析直径为3、6 mm光学区像差.结果 手术矫正散光值-0.86±0.56,矫正散光轴107.29±71.86,可见手术切削散光值产生变化,但散光轴变化不明显.术后3、6 mm区像差均增加.3、6 mm像差的改变与术后裸眼视力无相关性.结论 LASIK手术角膜散光的切削不影响术后视力.而高阶像差改变不对术后视力产生影响.

    作者:高松;冯瀚潮;韩素珍;石英;罗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对急性CO中毒后迟发性脑病脑电图的观察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目的 观察脑电图(EEG)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中异常表现并探讨EEG在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8例DEACMP患者临床各期进行EEG检查并对异常EEG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EEG异常率高达100%.EEG的异常主要表现为α慢化或消失,弥漫性中高幅θ,δ波,以额或额颞部明显,呈持续性或较长程出现,昏迷时间越长其EEG异常率越高,病情越重,其改变越明显,并随病情好转逐渐恢复.结论 EEG对DEACMP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学军;曾小虎;杨红霞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血小板成分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功能状况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多次血小板成分献血者献血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形态学、CD62p表达与聚集功能的状况,为安全献血提供依据.方法 多次无偿血小板成分献血者79例,分为对照组(献血前)、实验Ⅰ组(献血后30 min)、实验Ⅱ组(献血后1周)、实验Ⅲ组(献血后4周),分别检测血小板数量、血小板形态、CD62p表达与聚集功能,并详细记录献血后随访状况.结果 实验Ⅰ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小板数量有所下降,但4周后,对照组与各实验组之间献血者血小板计数、形态、CD62p表达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后机体一般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国家规定频率(4周)参加无偿血小板成分献血,不会引起献血者血小板数量减少,也不会引起血小板的激活损伤,更不会影响血小板的形态与聚集功能.

    作者:殷国美;沈卓岚;王拥军;胡庆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