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青;杨波;樊利敏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仅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B组患者则给予不同时相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结果 B组患者肺功能、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A组患者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不同时相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
作者:莫俊德;钟国荣;李元塔;王磊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新菌株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的关系.方法 进行为期24个月的预实验,共50例COPD门诊患者,收集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深部咳痰及血清样本进行培养,并对痰液中培养出的的细菌进行分子检测.一旦患者痰培养显示既往未检测到的菌株,即认为出现新菌株,对统计结果采用逻辑回归分析.结果 50例患者在为期24个月内门诊就诊次数共865次,在得到的合格检测标本中,检出新菌株160人次,其中45人次处于COPD急性发作期,占检出新菌株总人次的28.1%;未检出新菌株人次为635,其中101人次处于急性发作期,占15.9%(P<0.01).分离到的新菌株与COPD患者急性发作的相关危险系数如下:流感嗜血杆菌2.53(P=0.001);卡他莫拉菌1.56(P=0.03);肺炎链球菌1.77(P =0.01);肺炎克雷伯菌1.45(P=0.29),铜绿假单胞菌0.49(P=0.41).结论 COPD急性发作与新菌株相关.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肺炎链球菌均是COPD急性发作的相关危险因子.
作者:周文波;聂秀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序贯式止血方法应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手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收治的100例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47例患者采用序贯止血方法,对照组53例患者采用传统双极电凝止血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卵巢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手术后3个月,对照组患者的雌二醇、黄体生成素、促卵泡激素等卵巢功能指标明显波动,而观察组患者以上指标均变化较小,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月经和妊娠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序贯式止血方法应用于腹腔镜卵巢囊肿剥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较小,有利于保留患者术后的生育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朱振华;王志群;戴毅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观察CD4+ CD +/high CD127 low/-、CD14+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以及CD64的指数来探究败血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列为治疗组,另选87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分别观察两个组别CD4+CD+/high CD127low/-、CD14+HLA-DR+与CD64的指数,再详细记录白细胞计数(WBC)与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观察持续1个月,并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CD4+ CD+/highCD127 low/-、及CD64的平均指数以及CRP、WCB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CD14+ HLA-DR+的平均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研究观察CD4+ CD +/high CD127 low/-、CD14+ HLA-DR+以及CD64的指数对临床治疗败血症有指导意义.
作者:廖崇伦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阻滞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下肢疼痛患者39例,随机分为氨酚羟考酮组(n=19)和神经阻滞组(n=20).氨酚羟考酮组口服氨酚羟考酮(每片含325 mg对乙酰氨基酚+5 mg羟可酮),每日3次,每次1片,并根据疼痛缓解情况调整药物用量,每日大剂量为8片/天.神经阻滞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行患侧坐骨神经臀点穿刺,穿刺成功后置管,做皮下隧道,固定导管,并连接自控镇痛(PCA)泵.100 ml药盒内配制0.15%罗哌卡因溶液,电子泵设定参数:单纯自控镇痛(PCA)模式,8ml/PCA,间隔时间30 min,每小时限量16 ml.治疗时间为两周.观察指标:①应用VAS镇痛评分评估镇痛效果.②采用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③下肢皮温的变化.④头晕、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①两组给药每日剂量均在药物安全适用范围,并氨酚羟考酮组高剂量组病例数占本组的52.6%;②治疗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在VAS≤3分组对比中,神经阻滞组所占比率明显高于氨酚羟可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前、后镇静评分比较显示,神经阻滞组治疗后均达到正常的镇静状态,而氨酚羟考酮组近30%患者处于浅睡眠状态,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④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循环改善情况比较,神经阻滞组治疗后皮温有显著性增高(P<0.05),而氨酚羟可酮组治疗后皮温无明显升高.⑤氨酚羟考酮组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神经阻滞组(P<0.05).结论 坐骨神经阻滞治疗下肢动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伴下肢疼痛患者神经镇痛效果确切,副作用发生率低,在安全性和对下肢循环影响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韩玉龙;李彦平;王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术后常见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11年1月85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的资料.结果 分流管堵塞49例,感染21例,分流不当11例,其他原因4例.再行V-P分流术75例,脑室-心房分流术(V-A)9例.近期有效率98.81%.死亡1例.结论 V-P分流术并发症较多,针对不同原因积极处理,仍能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徐声亮;石加松;许益民;陆四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脑外伤性癫痫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脑外伤并发癫痫的患者37例,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检测患者外周血中第1、3、5、7d时IL-2、IL-6、TNF-α和CRP的水平,同时选同期2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 两组1、3、5、7 dIL-2、IL-6、TNF-α和CRP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脑外伤性癫痫中度、重度组IL-2、IL-6、TNF-α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组(P<0.05).结论 脑外伤性癫痫患者外周血中IL-2、IL-6、TNF-α和CRP水平显著升高且IL-2、IL-6、TNF-α和CRP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提示炎性因子与CRP对癫痫的发作有影响.
作者:彭威;张树方;何晓云;金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肾脏病学是研究肾脏泌尿系统病变,如急慢性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炎症、先天性或遗传性肾病、急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并具有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脏替代治疗,是近年发展很快的一门学科.由于肾脏病学具有知识系统复杂、专业性强、对医生综合素质要求高等特点,研究生不能等同于本科生的培养方式,故在肾脏病学临床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提高临床教学质量,通过综合能力培养满足毕业后临床工作实际需要.
作者:李清刚;陈香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北京友谊医院在医疗改革试点进程中,通过主动适应媒体传播方式、以诚为本善待媒体、把握导向善用媒体,平等合作促进共赢,建立起良好的媒体关系,及时客观地向社会宣传医疗改革信息,为医疗改革的顺利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作者:王强;张福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在ICU环境下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方法 选择2009年11月至2011年5月入住ICU病房发生呼吸道感染的21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从211例患者中分离出的286株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及菌株鉴定,分析其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为20.6%,明显高于其它病原菌的检出率;铜绿假单胞菌、鲍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5%、5.0%、0、0,均明显低于对其它药物的耐药率.结论 ICU环境下发生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低.临床上ICU环境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并依据病菌的耐药性及细菌病原学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能够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作者:袁海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64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82例患者仅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而观察组82例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加用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分级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分级病例数得到明显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显著,其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郑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性与先天性心脏病发生危险因素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运用质谱SNP分型技术对120例法洛四联症(TOF)患儿,124例大动脉转位(TGA)患儿和136例对照人群进行了miR-146a rs2910164C>G基因多态性分析,计算各种基因型的先心发生风险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三种基因型CC,CG,GG在TOF组、TGA组以及对照组的频率分别为33.9% (CC),49.2% (CG),16.9% (GG);36.1% (CC),51.6% (CG),12.3% (GG)以及35.8% (CC),51.5% (CG),12.7% (GG);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携带miR-146a rs2910164 CG或GG等位基因型与TOF和TGA的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结论 miR-146a rs2910164 C>G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相关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王振华;刘锐;顾海勇;聂宇;张辉;刘瑞平;张浩;胡盛寿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143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次/d,每晚睡前口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0个月测定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患者治疗后TC、TG、LDL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P<0.05).1例出现腹胀,不影响治疗,余患者无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张冰;任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实验室证据.方法 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分离的来自不同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159株.测定单药的低抑菌浓度(MIC),测定联合用药的MIC,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判断药物组合的效应.结果 159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单药MIC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于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2010推荐和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低,呈现多重耐药表型.不同药物组合对于碳青霉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异.全部菌株在亚胺培南单药耐药的情况下,亚胺培南+妥布霉素表现出53.3%的相加作用,美罗培南+妥布霉素的相加作用与此类似,接近50%.结论 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通常情况下也会对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等产生多重耐药性.对于碳青霉烯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三代头孢菌素联合氨基糖甙类体外实验表现出较高比率的协同作用.
作者:王炜;苏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推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模式在留学生神经内科课间见习中的应用.方法 介绍PBL的定义、步骤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总结PBL在留学生神经内科课间见习中的应用效果和经验.结果 与结论 PBL的应用是适用于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教学方式、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作者:易立;张丽丽;王佳伟;李继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大多数急性胰腺炎都为轻型,并且属于自限性疾病.也有10%~20%的患者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SAP是临床上一种危及生命的急腹症,其病死率大概在20%左右[1].SAP在病程上大致可以分为三期,①急性炎症反应期:自发病至2周,特点是全身炎症反应,可出现休克、呼吸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和脑病等多种脏器功能不全;②全身感染期:发病2周至2个月,以全身细菌感染、深部真菌感染或双重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③残余感染期:时间为发病2~3个月以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营养不良,存在后腹膜或腹腔内残腔,常常引流不畅,窦道经久不愈,伴有消化道瘘.后两期可以统称为感染期.然而,SAP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分期常常没有明确的界限.感染期能够引起重要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死亡率升高[2].本文着重综述重症胰腺炎感染期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作者:李凤舞;王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替勃龙片联合保妇康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SV)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SV患者随机分为两纽,治疗组50例,予保妇康栓配合替勃龙片治疗,对照组50例,予替硝唑泡腾片治疗.治疗后2个月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改善阴道炎症状评分、阴道健康状况评分、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随访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保妇康栓联合替勃龙片治疗SV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秦柳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皮质类固醇早期应用对挫伤性前房积血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眼科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60例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挫伤性前房积血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和B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地塞米松治疗,两组患者除使用的地塞米松剂量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A组患者给予10mg/(kg·d)地塞米松治疗,B组患者则给予15mg/(kg·d)地塞米松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前房积血吸收时间、出院时视力、高眼压发生率、继发性前房出血发生率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前房积血吸收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患者的(P<0.05),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患者的(P<0.05),两组患者在继发性高眼压、血压升高和面部痤疮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mg/(kg·d)地塞米松治疗挫伤性前房积血临床疗效确切,疗效优于10mg/(kg·d)地塞米松,但是,大剂量地塞米松的使用明显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为此,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要权衡利弊,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地塞米松的使用剂量.
作者:计青;杨波;樊利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肌超声造影(MCE)在评价冠状动脉再通前后心肌灌注及其在临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均在冠状动脉再通前、后及随访6~12月分别行实时心肌声学造影检查,根据造影剂的充盈程度进行评分并与相应阶段造影和/或冠脉增强CT(CTA)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心肌超声造影后受损节段与未受损节段的对比增强,治疗前受损心肌的造影记分指数前后均低于正常心肌,冠脉再通后自身对照血流灌注明显改善,左室心内膜边界显示清晰.超声造影结果与再通治疗前冠脉造影符合率为88.9%(32/36),与再通治疗后靶血管供血支配区符合率为77.8%(28/36).结论 实时心肌超声造影可评价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随访观察冠状动脉再通后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情况,可以减少冠脉造影及CTA检查,避免副损伤和并发症.
作者:吴迪;姚克纯;李利;邵波;张龙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微柱凝胶技术在筛检新生儿溶血病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0月产科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80例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产前进行ABO血型及Rh血型鉴定,抗体特异性鉴定,抗筛阳性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新生儿溶血病发生与夫妻血型有关,与孕妇血液特异性抗体阳性及效价高低相关.结论 新生儿发溶血病发生及严重程度与孕妇特异性抗体阳性及效价高低有重要关系,孕产妇行产前血液抗筛试验可早期发现不规则抗体,从而减少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生.
作者:朱晓飞;申建春;席娥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