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维甲酸应用于增强甲状腺癌病灶吸131I功能的研究

张辉

关键词:维甲酸/治疗应用, 甲状腺肿瘤/治疗, 碘放射性同位素
摘要:目的 探讨维甲酸在增强甲状腺癌病灶吸131I功能方面的作用.方法 36例甲状腺癌近全切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在术后进行第1次24 h吸131I率测量,2组患者在测量后立即进行激素替代治疗,同时实验组口服维甲酸6周,2组患者停药1周后进行第2次24 h吸131I率测量,对两次24h吸131I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实验组服用维甲酸后,第2次24 h吸131I率增加明显,与对照组第2次24 h吸131I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第1次24 h吸131I率与第2次24h吸131I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维甲酸能诱导甲状腺癌组织再分化,使甲状腺癌病灶的吸131I能力恢复或增强.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梭形细胞型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附3例报道)

    目的 探讨梭形细胞脂肪肉塘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3例梭行细胞脂肪肉瘤进行光镜、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多见于成人,位于肩胛及上臂皮下组织,光镜下表现为神经样梭行细胞排列成旋涡状或束状,一些成熟的脂肪细胞中散在大小不一的核深染的非典型细胞.免疫组化示梭形胞Vimentin阳性,S-100及MSA部分阳性,MBP、HMB45、Des阴性,脂肪细胞及核深染的不典型细胞S-100阳性.结论 梭形细胞脂肪肉瘤一种极其少见恶性肿瘤,但预后较好,形态学上应与神经鞘瘤、脂肪肉瘤伴肌肉瘤分化、黏液型的纤维肉瘤、恶性间质细胞瘤相鉴别.

    作者:李俊军;何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

    目的 评价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各项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本院102例糖尿病患者和102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同时测定2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阳性患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阴性患者的血压、FBG、TC、TG、Fib、FBG、UA的.含量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有效控制血脂、血糖及Fib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

    作者:王欣娟;陈光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腮腺多形性腺瘤两种术式的疗效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手术方式及技巧.方法 6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分为改进术式组32例(腮腺部分浅叶切除术+腮腺部分深叶切除术)与传统手术组31例(腮腺浅叶切除术),对两组术式、组织机构去留、术后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随访1~6年,改进术式组与传统手术组术后疗效比较,面神经麻木发生分别为0例(0%)和6例(19.4%),Frey综合症发生分别为2例(6.3%)和10例(32.3%),耳垂麻木发生分别为0例(0%)和6例(19.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涎痿发生分别为3例(9.4%)和6例(19.4%),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腮腺多形性腺瘤采用改进手术方式,使术后切口更加隐蔽,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部分腮腺功能得以保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云;陶自珍;周宾;黄世凡;王庭阔;舒建满;袁洁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喘息婴幼儿血清ECP、IgE和过敏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婴幼儿喘息性疾病血清IgE、ECP水平和过敏原检测在其诊断中的价值及与哮喘的关系.方法 对120例喘息婴幼儿进行血清IgE、嗜酸性阳离子蛋白(ECP),食物过敏原(fx5E)、吸入过敏原(phaditop)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儿童哮喘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反复喘息组血清IgE、ECP水平较毛细支气管炎组及对照组增高(P<0.05).其血清IgE水平低于儿童哮喘组(P<0.05);血清ECP水平与儿童哮喘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毛细支气管炎组血清IgE、ECP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但均低于反复喘息组和儿童哮喘组(P<0.05).fx5E以婴幼儿反复喘息组阳性率高(37.1%),较毛细支气管炎组、儿童哮喘组及对照组均增高(P<0.05).phaditop阳性率以儿童哮喘组高(70.0%);反复喘息组和毛细支气管炎组增高不及儿童哮喘组(P<0.05).结论 婴幼儿时期喘息≥2次的患儿,血清IgE、ECP水平增高,过敏原检测阳性率高,为高危哮喘儿.对哮喘儿预防干预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饶花平;陈艳萍;孟艳妮;段效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恶性肿瘤致继发型贲门失驰缓症1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致继发型贲门失驰缓症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 分析归纳17例恶性肿瘤致继发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资料,结合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17例患者平均年龄43.26岁,平均病程2.41月,平均体重减轻12.49 kg,与原发型贲门失驰缓症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均表现有吞咽困难,15例为首发症状,误诊率达82.3%,胃镜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与原发型患者有类似改变;原发病均为恶性肿瘤.结论 对年龄>30岁、病程短、病情进行性加重的贲门失弛缓症首诊患者,宜仔细全面检查.

    作者:周伏喜;刘德良;吴小平;霍继荣;凌奇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喀什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科室病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按NCCLS纸片扩散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和MRSA耐药表型.结果 ICU分离的菌株耐药率高,儿科低.MRSA除复方新诺明和万古霉素外,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明显升高.结论 不同科室病人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率明显不同,MRSA对各类抗生素多重耐药.

    作者:吕凤臣;王怀振;商勇;帕力旦·吐尔逊;李惠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38例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38例MP感染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MP感染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发病率为6.1%.结论 MP感染后应警惕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脑电图(EEG)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王新强;郭洪磊;王珂;王丽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16例色素内镜下胃炎萎缩边缘结构病理变化分析

    目的 观察胃炎萎缩边缘区域形态变化及组织学上的特点,探讨内镜下观察该区域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美兰对比染色先确定萎缩性胃炎区域,观察交界处的结构,然后分别在交界处和中央区取活捡来比较二者在组织学土的差异.结果 萎缩中央区和边缘区的肠化检出率分别为81.90%、90.52%.中-重度异型增生检出率为13.80%、33.62%,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萎缩的边缘区域比中央区可见更多异性增生结构,同样也说明萎缩的边缘可能更容易癌变.

    作者:金海;翁浩波;於云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支气管哮喘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及哮喘控制的调查分析

    目的 研究支气管哮喘患者抑郁、焦虑症状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哮喘控制的相关性.方法 对61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首诊时及规范治疗三月后完成自设问卷、综合医院焦虑抑郁评分量表(HADS)和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调查问卷.结果 治疗前有抑郁焦虑情绪患者比例高,治疗后患者抑郁焦虑情绪者明显降低(P<0.01);规范治疗后ACT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HADS评分与ACT评分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哮喘患者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常见应予重视.

    作者:李威;石明;李国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清CA19-9水平升高在部分间质性肺疾病中意义的探讨

    目的 探讨血清CA19-9水平升高在职业性肺疾病、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与胶原血管病相关性肺纤维化(PF-CV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4组不同类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血清CA19-9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职业性肺疾病组22例;IPF与PF-CVD组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50例;肺腺癌组19例.结果 同COPD组比较,职业性肺疾病组、IPF与PF-CVD组、肺腺癌组血清CA19-9阳性率显著升高(P<0.05);职业性肺疾病组、IPF与PF-CVD组、肺腺癌组三组间血清CA19-9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A19-9水平在职业性肺疾病、IPF和PF-CVD患者,同肺腺癌患者有类似水平的升高,CA19-9可能参与了职业性肺痰病、IPF和PF-CVD患者的慢性肺损伤过程.

    作者:王金祥;张虹霞;韩芳;胥振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67例肺部疾病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

    目的 分析哮喘、慢性咳嗽及婴幼儿喘息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学特点,探讨其对儿科肺部疾病诊治的作用.方法 本院的住院和门诊患儿67例,分为哮喘组(24例)、慢性咳嗽(19例)和婴幼儿喘息组(24例),行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肺泡灌洗,并对灌洗液细胞学分析.结果 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嗜酸性粒细胞为2.7%(0.12~7.0)%,上皮细胞为3.0%(0.7~12.0)%,有升高;婴幼儿喘息组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在婴幼喘息组中有特应征患儿BALF嗜酸性粒细胞为2.8%(0.5~5.1)%,上皮细胞为2.8%(1.5~4.2)%与组内无特征患儿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咳嗽患儿中嗜酸性粒细胞为0.2%(0~4.2)%,17例均在1%以下,但有2例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为4%和4.2%.结论 哮喘患儿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以嗜酸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明显增多为其特征性改变;婴幼儿喘息者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考虑其大多数为感染诱发,而其中有特应征患儿嗜酸性粒细胞比例高于无特应征者,这部分患儿有转为哮喘的可能,应积极给与干预治疗;有的慢性咳嗽患儿中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应进一步完善过敏原检查,BALF有助于其病因诊断.

    作者:郭纯;钟礼立;李云;黄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对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对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清除效果.方法 选择本科血液净化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5例,随机分为两组: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组(HP/HD组)43例,单纯血液透析组(HD组)4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采血;25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ELISA法检测血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透析及灌流前2组患者血CRP、IL-6、TNF-α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两组之间各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及灌流治疗后各因子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其中HP/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灌流是治疗慢性肾衰尿毒症患者微炎症状态的有效手段.

    作者:王济东;李春庆;杜浩昌;杜渊;赵春荣;陈高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72例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钙水平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72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分为A、B、C三级)的血清钙水平,并与4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组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B、C级患者的低钙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A级,C级患者的血钙水平明显低于A级和B级.结论 肝硬化患者低钙血症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且肝功能损害越重,血钙水平越低;血钙浓度可作为临床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王炘;袁锦峰;詹志刚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02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5例口服替加色罗加聚乙二醇4000,对照组33例口服替加色罗,34例口服聚乙二醇4000进行疗效对比,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结肠转运时间.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均优于其他2组(P<0.05).3组患者经治疗后结肠转运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结论 替加色罗联合聚乙二醇4000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优于单一应用替加色罗组或聚乙二醇4000,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缩短结肠转运时间有关.

    作者:计春燕;刘浩;汪毅;谭诗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小儿特发性癫(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小儿特发性癫(癎)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关系.方法 对特发性癫(癎)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分析癫(癎)组和对照组Hcy水平与不同癫(癎)类型间Hcy的差异.结果 110例特发性癫(癎)患儿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16.07 μmoL/L,40例对照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7.20 μmoL/L,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小儿特发性癫(癎)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关.

    作者:谢玲;林义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胃癌中的表达研究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凋亡抑制蛋白Livin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Livinα、Livinβ的mRNA的表达.结果 45例胃癌组织中RT-PCR检测Livin表达阳性率为48.8%.免疫组化检测80例胃癌组织Livin表达阳性率为55%,两种方法在正常和癌旁组都未检出阳性结果;Livin的表达与组织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组织分化差,淋巴结转移者Livin表达率高(P<0.05).结论 Livin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可作为胃癌的分子标志物,可能成为胃癌诊断和治疗的新分子靶点.

    作者:汪志兵;张振玉;罗新华;王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的诊治进展

    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HNL)首先于1972年由日本Kikuchi和Fujimoto报道,故又称Kikuchi-Fujimoto病或Kikuchi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非肿瘤性、非特异性淋巴结肿大的自限性免疫性疾病,多见于小儿、中青年患者,尤以后者为甚,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为特征,抗生素治疗无效,对糖皮质激素敏感.

    作者:宋广军;孙焱;魏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同时进行MRI常规(T1WI,T2WI)程序及DWI程序检查,比较信号强度和病灶大小.结果 超早期(≤6 h)DWI检出高信号病灶而常规MRI扫描未检出病灶(P<0.01);急性期(7~72 h)DWI病灶检出率100%,常规MRI病灶检出率55.6%(P<0.05);亚急性期(4~7 d)DWI与常规MRI扫描均100%检出病灶(P>0.05);稳定期(8~15 d)DWI病灶检出率74%,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5);慢性期(>15 d)DWI病灶检出率35.7%,常规MRI病灶检出率100%(P<0.01).DWI在超早期及急性期可显示T2WI不能显示的病灶.病灶面积在稳定期之前,DWI>T2WI;稳定期二者相等;稳定期之后,DWI<T2WI.病灶面积越大,DWI扫描呈高信号的持续时间越长.结论 DWI对超早期、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显著优于常规MRI,应用DWI可以判断新旧梗死病灶;应用DWI和T2WI从影像学角度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宋利春;赵宏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降纤酶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评价

    目的 评价降纤酶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取随机、配对对照的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用降纤酶治疗,治疗组在接受降纤酶治疗的同时给予亚低温脑保护处理,治疗前后采用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定期对患者进行评分(MESSS评分).结果 14 d后两组MESSS评分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降纤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单用降纤药物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作者:潘琳莉;郝强;张子斌;刘春红;杨延芳;崔立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盐酸氯普鲁卡因混合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用于剖宫产的效果观察

    目的 盐酸氯普鲁卡因混合甲磺酸罗哌卡因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剖宫产的阻滞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法将120例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分为两组:2.5%盐酸氯普鲁卡因(A组)、1.5%盐酸氯普鲁卡因和0.595%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B组)各60例,记录硬膜外腔给药后各组产妇的麻醉效果、术后PCIA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麻醉效果、术后PCIA效果都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5%盐酸氯普鲁卡因和0.595%甲磺酸罗哌卡因混合液硬膜外麻醉用于剖宫产可起到互补作用,对母婴都较安全.

    作者:朱慧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