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类淋巴母细胞建株方法的改进

赵迪诚;黄芬;吴国佩

关键词:B淋巴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的淋巴细胞建株技术.方法 用EB病毒转染对53例标本进行建株,Ⅰ组:开放培养+早期分离活细胞;Ⅱ组:开放培养;Ⅲ组:密闭培养.结果 成功率分别是:Ⅰ组96.2%、Ⅱ组75.5%、Ⅲ组50.9%.结论 开放培养+早期分离活细胞能提高建株成功率和缩短建株时间.
中国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喘息性疾病与衣原体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儿童喘息性疾病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 联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衣原体IgM抗体及抗原.结果 142例患儿中,血清学检测27例阳性检出率为19.0%,12例抗原检测阳性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10例、8例阳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11例阳性哮喘患儿中9例,均有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各病种间抗原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儿喘息迁延不愈,衣原体抗原检测多次阳性,经阿奇霉素治疗后症状均有缓解.结论 儿童喘息性疾病衣原体感染占21.8%,以<6月婴儿居多,采用衣原体抗原检测能早期诊断,及时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治疗,疗效好,可减少发生.

    作者:周晓聪;徐强;陈小芳;董琳;罗运春;李昌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热休克蛋白27及70在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热休克蛋白(HSP)27、70在正常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及其与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6例正常子宫内膜,8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8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4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HSP27和HSP70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HSP27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低于前三种状态子宫内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7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前三者状态子宫内膜,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在子宫内膜腺癌的不同病理学分级之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年龄组、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27、HSP70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作者:钟妮南;李新国;吴敏;彭晓薇;潘胜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阴道液HCG定性检测对胎膜早破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阴道液HCG的定性测定在胎膜早破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胎膜早破孕妇和80例正常孕妇的阴道液进行早早孕试纸检测.结果 应用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的准确率93.99%、敏感性89.1%、特异性100%.HCG定性检测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PH值试纸法.结论 阴道液HCG定性检测诊断胎膜早破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优点,可以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王晓晞;高淑琴;杜秀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端粒酶活性在消化道息肉组织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消化道息肉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电子内镜下取得胃、肠息肉组织标本5块,3块送活检,另2块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增生性息肉、腺瘤、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和息肉样胃(肠)癌组织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5%、19.5%、15.4%、0%和85.7%;随着息肉直径的增大、数目的 增多,其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也逐渐增高.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消化道息肉恶变的早期预测指标.

    作者:王卫政;田德安;张静;何长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Graves病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Graves病(GD)治疗前后炎症标志物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hs-CRP与GD的关系.方法 88例GD患者治疗前hs-CRP与200例正常人对照(对照组),观察GD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hs-CRP、游离甲状腺激素(FT3、FT4)的变化,比较用丙基硫氧嘧啶(PTU)或赛治(MM)治疗hs-CRP的差异及hs-CRP与FT3、FT4的相关性.结果 GD者治疗前hs-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月、2月、3月相比hs-CRP、FT3、F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2周FT3外),用PTU或MM治疗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与炎症有直接关系.

    作者:廖利珍;龙国文;刘飞奇;李国华;冯霓;胡慧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经颅多普勒检测在儿童发作性头昏头痛应用的价值

    目的 了解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对发作性头昏头痛患儿的诊断及治疗指导作用.方法 对近2年发作性头昏头痛患儿103例在TCD指导下采用改善脑血管功能药治疗的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TCD正常39例,余64例的脑血管血流速度均有改变,对所有病例均采用昆明神衰果素片治疗,64例TCD异常者收到满意疗效.而TCD正常39例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变.结论 儿童发作性头昏头痛经TCD检测血管的血流改变具有一定特症,对诊疗和指导用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劲松;杨昌前;陈尚志;廖湘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Graves病血清趋化因子与其受体变化的关系研究

    目的 研究外周血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与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D)的关系.方法 将67名GD患者分为新诊断未治疗组(A组)、治疗病情未控制组(B组)、病情控制组(C组)及病情稳定组(D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其外周血巨噬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MDC)、白细胞介素8(IL-8)、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的水平;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5、CCR3的表达;同时检测甲状腺功能和甲状腺自身抗体.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GD组以及其中A组、B组MDC、IL-8、IP-10水平明显增高(P<0.05,P<0.01),MDC、IP-10与FT3、FT4呈正相关(r=0.309,P<0.05;r=0.302,P<0.05;r=0.390,P<0.01;r=0.491,P<0.01);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3在GD组降低(P<0.01;P<0.05),CCR5与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呈负相关(r=-0.471,P<0.05).结论 趋化因子MDC、IP-10、IL-8及受体CCR5、CXCR3参与了GD的免疫病理过程,可作为GD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病情监测指标.

    作者:李路;高茜;徐丹;张明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脑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评价

    目的 评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脑电图(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变化.方法 对126高胆患儿进行EEG、BAEP检测,并与对照组(30名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EEG异常率47.62%,主要表现为:变化性缺乏、弥漫性低电压、爆发性抑制、短暂性波幅或频率不对称;BAEP异常率71.43%,2组比较,Ⅰ波、Ⅲ波、V波PL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EG异常者BAEP均异常,EEG正常者BAEP有23.81%异常.结论 (1)高胆患儿伴有脑功能异常,EEG与BAEP均可反映脑功能异常改变但非同步,BAEP临床应用价值较EEG为显著;(2)短期内EEG、BAEP无好转,提示脑功能恢复可能需要较长时间,BAEP合并EEG异常,后遗症发生率越高;(3)血清间接胆红素与EEG、BAEP异常程度及预后有直接关系.新生儿EEG、BAEP可作为高胆早期判断病情和预后的一种有效、方便的检查手段.

    作者:孙海峰;刘南平;周宜蓉;杨平;周立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克煎剂对糖尿病大鼠肾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并探讨糖克煎剂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肾脏病变的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糖尿病(DM)模型组、糖克预防组、糖克治疗组(低、高剂量)、西药组,治疗组予高糖高脂饲料及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成DM及痰浊血瘀中医证候模型.分别在造模成功及成模后4周予中药灌胃.检测大鼠各项指标.结果 糖克煎剂可改善大鼠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各项指标,预防组疗效优于治疗组.结论 糖克煎剂能够预防和治疗大鼠早期DN.

    作者:付晓;李敬林;卞镝;董天宝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清洁级Wistar雌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霉酚酸酯治疗组.霉酚酸酯治疗组给予霉酚酸酯15 mg·kg-1·d-1灌胃治疗.13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血脂,血胰岛素,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HE及PAS染色观察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糖,血脂,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明显升高(P<0.05);其肾重、肾重/体重、肾小球面积、肾小球体积、细胞外基质相对面积亦明显升高(P<0.05);肾脏组织中CTGF、TIMP-1和MCP-1的表达增强(P<0.05),而MMP-9表达则下降.霉酚酸酯治疗组大鼠上述各项指标均较糖尿病组好转(P<0.05).结论 霉酚酸酯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部分是通过下调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CTGF和MCP-1的表达,调节MMP-9和TIMP-1的平衡来实现的.

    作者:余堂宏;贾汝汉;胡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类淋巴母细胞建株方法的改进

    目的 探讨有效的淋巴细胞建株技术.方法 用EB病毒转染对53例标本进行建株,Ⅰ组:开放培养+早期分离活细胞;Ⅱ组:开放培养;Ⅲ组:密闭培养.结果 成功率分别是:Ⅰ组96.2%、Ⅱ组75.5%、Ⅲ组50.9%.结论 开放培养+早期分离活细胞能提高建株成功率和缩短建株时间.

    作者:赵迪诚;黄芬;吴国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根管治疗完善、牙根形态正常、牙周组织健康的残根残冠,采用不同的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修复.结果 治疗289例患者,共417颗牙,通过1~3年的随访观察,采用铸造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修复239例失败6例,成功率97.5%;采用螺纹桩核制作金属烤瓷冠或金属全冠修复178例失败7例,成功率96.1%.结论 修复中严格掌握适应证,桩核冠修复残根残冠的效果满意.

    作者:谢树理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比较

    目的 分析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本院住院的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行手术治疗患者163例,其中60例经腹腔镜行输卵管切开取胚术(腹腔镜取胚组),33例经腹腔镜输卵管切除术(腹腔镜下切除组),36例经腹输卵管保守性手术(开腹保守手术组),34例经腹输卵管切除术(开腹切除组),进行4组对比分析.结果 腹腔镜下切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费用低于取胚组.开腹切除组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取胚组(P<0.01),住院费用低于取胚组(P<0.05),余项指标无差异(P>0.05).结论 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手术治疗具有安全、微创、快捷、恢复快的特点.

    作者:杨静;杨苏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血浆IL-18和Hcy及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血浆标本为T2DM组,以健康志愿者血浆标本(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又分为大血管并发症组(30例)及非大血管并发症组(20例).采用ELISA法测定IL-1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cy.IL-18与Hcy、hsCRP的相关性用简单相关分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血浆IL-18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较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Hcy、hsCRP明显升高;大血管病变组血浆IL-18、Hcy、hsCRP与非大血管病变组、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Hcy、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8与Hcy、年龄、hsCRP、FPG、2hPG呈正相关;T2DM组为整体,IL-18为因变量,Hcy、hsCRP等14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后Hcy、FPG、hsCRP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IL-18、Hcy、hsCRP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有关,IL-18和Hcy、hsCRP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俐;张木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X线片对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的临床表明及X线片特点,为诊治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提供依据.方法 对51例新生儿先天性梅血毒感染,进行X线片及梅毒血清检测进行分析.结果 诊断新生儿先天性骨梅素32例,确诊率为62.7%(32/51).X线片表现为四肢长骨的干骺炎32例,骨膜炎10例,骨干炎3例.干骺炎主要特点表现为对称性贯穿干骺部的3~8 mm透亮带,恢复期透亮带逐渐消失.结论 新生儿先天性骨梅毒X线片检查干骺早期改变具有一定特征,能确定骨骺侵犯的部位、范围、程度及恢复期的特点,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杨建辉;徐和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自2004年本院实施急诊绿色通道以来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情况及入院90 min内血管开通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6例患者在入院90 min内血管开通者有36例,无一例死亡,>90 min血管开通者有39例,死亡1例;非介入治疗51例,死亡4例.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的实施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实施的主要障碍为患者未参加社会保险.

    作者:胡辉星;简勋;梁小琼;刘怀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辛伐他汀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辛伐他汀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缺血心肌的治疗作用.方法 结扎Wistar大鼠左冠状动脉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动员组和AMI对照组.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释放并归巢于心肌梗死灶,建模后24 h、2周和4周时杀死大鼠,取出心脏,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特征和心肌基本结构,并测量梗死面积,计算心室肌质量/体重的比值、心肌梗死总面积/左心室肌总面积的百分比;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心肌组织CD34阳性细胞的表达;并比较联合动员前后外周血中CD34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 制模后第24 h、第2周和第4周的CD34阳性细胞百分率均比动员剂使用前(即制模前)和AMI对照组大鼠的百分率明显升高(P<0.05);动员组太鼠在第2、4周时,心室肌重量/体重均比AMI对照组明显低(P<0.05);动员组大鼠心梗区可见大量CD34阳性细胞浸润,其梗死面积明显减小;动员组大鼠心肌梗死程度较AMI对照组减轻,其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得到保护.结论 联合应用G-CSF和辛伐他汀,能显著提高外周血的干细胞数量,促进干细胞归巢梗死心肌并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细胞,明显减轻心室重塑,保护缺血心肌的基本结构.

    作者:闫纯英;杨敏;陈广玲;陈畅;张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诊断及临床指导价值(附23例报告)

    目的 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MRI表现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3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MRI表现.结果 15例患者脊髓圆锥均低于正常水平,16例伴有脊膜膨出及脊髓脊膜膨出,9例椎管内或椎旁脂肪瘤,9例终丝增粗,16例伴有脊柱裂.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引起脊髓栓系综合征的原因,明确判断脊髓圆锥的位置,准确显示局部病变和伴发脊髓畸形,并对脊柱和椎体的畸形也能较好的显示,为诊断脊髓栓系综合征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信息和重要依据,并指导临床手术治疗.

    作者:谈劲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嗜酸性粒细胞与神经肽在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中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30只6~8周大鼠,随机分成自然对照组、变应性鼻炎(AR)组和布地奈德治疗组,用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取鼻黏膜石蜡切片后进行HE常规染色和SP纤维免疫组化染色并观察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肽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AR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自然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布地奈德治疗后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少见,与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P的表达显著性地低于AR组(P<0.01);但与自然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与SP的表达有一定的正相关性(r=0.92,P<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常浸润和SP纤维的高表达,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激素能同时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和SP纤维的表达.

    作者:陈金湘;杨瑞嘉;黄志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伐昔洛韦治疗儿童水痘326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治疗儿童水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6例儿童水痘患者按同类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方法分为2组,分别予以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和阿昔洛韦片口服治疗,观察患者体温正常时间及疱疹基本结痂时间.结果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组在疱疹基本结痂时间和体温正常时间均优于阿昔洛韦片组,治疗组在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盐酸伐昔洛韦分散片水溶性好,口服生物利用度高,服药次数少,患者依从性好,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水痘药物.

    作者:江端;王靖;高俊;谢小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中国医师杂志

中国医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湖南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