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药枕及腰部练功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滕高铃

关键词:腰肌劳损, 加味葛根汤, 药枕, 腰部练功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葛根散药枕及腰部练功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腰肌劳损诊断标准的108例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将加味葛根散枕每天睡时枕在腰部;主动伸腰锻炼,3次/d,连续4周.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维生素B1、维生素E,连用4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2周以及4周后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味葛根散药枕及腰部练功治疗腰肌劳损简便、有效.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双语互动提问式教学在临床大课教学中的应用及展望

    临床大课教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必修课,其教学效果及质量评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实践,因此提高带教质量,优化教学流程是目前临床大课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文章以开放、互动式教学为突破口,论述此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特点,并就其如何与临床实际有机地结合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作者:唐梅;李敏;陈海平;王翠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入伍新兵吗啡、甲基安非他明、抗-HIV1+2复检分析

    目的 对入伍的新兵进行吗啡、甲基安非他明、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复检.方法 对342名新兵进行吗啡、甲基安非他明联合检测(胶体金法),抗-HIV1+2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342名新兵尿吗啡、甲基安非他明初检6例阳性,阳性率为1.75%,1周后复查均阴性.结论 加强对新兵毒品、HIV检测,把吗啡、甲基安非他明、抗-HIV1+2的检测列入到部队每年体检的常规检测项目中,有利于部队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胡斌;赖俊浩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相关性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脑卒中与卒中后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42例病例的发作时间、分类及治疗.结果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占同期住院卒中患者的 9.63%(42/436),以早发型、大脑皮质受损常见,迟发型易复发.结论 脑卒中后继发癫痫与卒中类型、病变部位关系密切,应进行正规治疗.

    作者:陈配桄;周定安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 应用Madison 8000多普勒超声仪对650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多切面探查,探头频率为2.5 MHz,观察患者房室大小和瓣膜的形态结构、流返部位和程度.结果 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发病率随患者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主要累及主动脉瓣,多伴有主动脉瓣返流,二尖瓣较少累及.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接观察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厚度与回声强度与活动度,此外还可发现瓣环钙化状况与返流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杨;吴玮;彭波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

    目的 探讨小切口白內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圈垫式劈核法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10~12点位间角膜缘的角膜与结膜结合处后方0.5 mm,做长5.5~6.0 mm、深达1/2角膜缘厚度的直线形隧道切口.将核移至前房,于核的上方注入透明质酸钠,以保护角膜内皮.右手持圈垫器,自隧道切口进入核与后囊之间,使晶体核后极部稳定于圈垫器内,左手持劈核刀自隧道切口进入核的前面,纵向从核中央两手相对缓缓用力,将核劈成两半.分别用圈垫器沿纵轴方向娩出.对实施该手术常规人工晶体植入的264例(324眼)分析其治疗效果,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视力恢复快,切口愈合好,并发症少.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圈垫式劈核法具有切口小、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作者:金建华;王君红;张新宇;梁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9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滴注.对治疗前后情况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T段、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等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心绞痛发生次数,心电图ST的改变及LVEF,凝血功能指标Fb、PT、APTT、凝血酶时间(TT)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病人使用前列地尔注射液,能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改善心肌缺血客观指标,改善凝血功能,疗效显著.

    作者:许林生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乙肝表面抗体水平变化的观察分析

    目的 动态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滴度水平变化.方法 选择3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血清抗-HBs滴度检测,间隔6月后复查,分析前后抗体滴度水平的差异.结果 34例患者中有28例观察前后的抗-HBs滴度降低,占82.4%;有6例抗-HBs滴度升高,占17.6%.抗-HBs滴度总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前后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抗-HBs滴度水平随时间而不断变化,而且降低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升高者.

    作者:尚有全;张岩郅;苏伟;张焕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原发性翼状胬肉几种手术方法术后引起干眼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何种治疗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术后不易引起干眼症.方法 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随机分成3组,A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瓣移植术;B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C组:行丝裂霉素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月检查泪膜破裂时间(BUT)、Schirmer I试验,来评价翼状胬肉及胬肉切除术后1月引起干眼症的情况.结果 B组术后并发干眼症阳性率较C组低(χ2=0.010;P=0.010);其余各组间术后并发干眼症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A组有阳性率低的趋势.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术式佳,术后引起干眼症的几率小.

    作者:崔文会;孟兆平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PBL教学法在感染性疾病教学中的应用

    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在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开展,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文章结合感染病学教学的现状,对PBL教学模式在感染病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总结,并提出存在问题和对策,以进一步提高感染性疾病教学质量.

    作者:吕盈盈;谷俊朝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肺癌长期误诊为结核性胸膜炎一例报道

    当前肺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而在我国农村及边远地区,结核病仍占主要地位,癌性胸水在早期和结核性胸膜炎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尤其是结核性胸膜炎慢性病变在临床上呈多样复杂的表现,往往很难和肺癌鉴别.笔者在工作中碰到一个肺癌长期误诊结核性胸膜炎的病例,现报道如下.希望临床医生以此为鉴,在肺癌与肺结核临床鉴别诊断上较为困难时,应充分运用多种检测手段进行综合分析,以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1].

    作者:张学年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42例单纯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目、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各项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显示血清TC、LDL-C、TG、IMT值较对照组均有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程小群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谷氨酸受体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

    精神分裂症是在精神病中具代表性和常见的一组症状群.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能协调,临床主要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紊乱,其发病具有遗传倾向.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阐明,但相关研究甚多.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主要作用.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致病因素是基因联合作用以及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谷氨酸是一种重要的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中引起突触后的兴奋性电位变化,通过与受体结合产生生物学作用.本文就谷氨酸受体及其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及其法医学意义做一综述.

    作者:潘雨晴;冯雍;李晓婷;王保捷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对评价溃疡性结肠炎病情的价值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评价溃疡性结肠炎(UC)的价值.方法 检测不同程度UC患者血清CRP水平,并设正常对照组,分析各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UC活动期及缓解期患者血清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1),活动期患者血清CRP水平较缓解期患者亦升高(P<0.01),同时,UC活动期患者病情越重,血清CRP水平越高(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可用于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性及临床病情程度,对UC的诊断、判断病情活动性及病情程度以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墙登梅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超声加多酶溶液对腹腔镜器械的清洗效果

    目的 观察超声加多酶溶液对腹腔镜器械的清洗效果.方法 将2周内日常需要清洗和保养的腹腔镜器械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1件腹腔镜器械于术后不进行初步手工清洗擦拭和拆分,污染物变干后,再放进多酶溶液超声清洗;实验组于术后61件腹腔镜器械立即进行初步手工清洗擦拭和拆分后再采取对照组的清洗方法.以目测及采取联苯胺法(杰力试纸)检测判定两组的存留血污及细胞组织的程度.结果 对照组检测合格率为86.89%,实验组检测合格率为98.36%(P<0.05).结论 实验组的清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充分说明了术后手工预洗的重要性.术后手工拆分预洗是腹腔镜清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成丽芬;陈丽爱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保留腋窝淋巴结与腋窝淋巴结清扫的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术替代腋窝巴结清扫术在早期乳腺癌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临床52例T1-2N0M0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25例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不行腋窝清扫,27例前哨淋巴结阴性患者加做腋窝清扫术.结果 不行腋窝清扫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腋窝清扫患者,随访6月至5年,未发现腋窝淋巴结复发患者,所有患者均健在.结论 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缩小手术范围,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阴性可替代腋窝清扫术.

    作者:黄宇康;彭伟强;翁剑华;吴楚成;颜宁;刘少杰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16例救治体会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2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预后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8例(36.1%),轻残43例(19.9%),重残26例(12.0%),植物生存12例(5.6%),死亡57例(26.4%).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应早期诊断及早期判断伤情,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动态观察反复评估病情是避免漏诊和误诊重要手段,系统的重症监护及术后综合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伤残率及病死率.

    作者:洪涛;尹勇;周辉;赵万;苗雨露;周寿军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不同术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拟进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75例患者随机分为开腹手术组40例及阴式手术组35例,分别采取开腹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使用镇痛天数、术后疼痛分级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开腹手术组的出血量、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使用镇痛的天数、疼痛级别、住院天数均高于阴式手术组(P<0.05).结论 在手术创伤、术后疼痛和术后恢复方面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优于经腹手术.

    作者:高翠玲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药枕及腰部练功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加味葛根散药枕及腰部练功治疗腰肌劳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腰肌劳损诊断标准的108例门诊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对照组57例,治疗组将加味葛根散枕每天睡时枕在腰部;主动伸腰锻炼,3次/d,连续4周.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维生素B1、维生素E,连用4周.结果 治疗组治疗2周以及4周后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加味葛根散药枕及腰部练功治疗腰肌劳损简便、有效.

    作者:滕高铃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脐带脱垂16例临床资料分析

    目的 探讨脐带脱垂的预防、不同处理方法与新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松江区中心医院10年间发生脐带脱垂的16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隐性脐带脱垂多发生在临产前,主要通过产检时B超发现.显性脐带脱垂多发生于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早期发现并迅速上推胎头、抬高孕妇臀部,有效减轻脐带受压,快速终止妊娠,可减少新生儿窒息.结论 加强产前检查,提高医务人员对脐带脱垂的警惕性,注意产程观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脐带脱垂,能有效减少围产儿死亡.

    作者:原玮;卞玉香 刊期: 2012年第03期

  • 改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8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比较改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与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优缺点,探讨改良阴式子宫全切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改良阴式全子宫及附件切除术(改良组)85例,同期传统阴式子宫切除术(传统组)80例,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情况、术后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并对85例改良阴式全子宫切除患者随访2年,了解术后阴道残端脱垂率,术后阴道残端息肉发生率,术后性生活满意度情况.结果 术中出血量改良组明显少于传统组,术后住院时间改良组明显短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发热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同样大小子宫切除的手术时间短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年,85例改良阴式手术者均未发生阴道残端息肉及阴道脱垂,90%患者性生活满意.传统组发生阴道脱垂2例,阴道残端息肉3例.结论 改良阴式子宫全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可降低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有效地防止阴道残端脱垂及息肉的发生,对术后性生活影响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术式.

    作者:朱明莉;郭冠荣;李玲;朱仕华;廖芳;潘宗琼;曾凡慧 刊期: 2012年第03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主管: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