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街镇2017年登革热防控工作政府投入分析

刘文辉;陈宗遒;刘远;马蒙蒙;马钰;李铁钢;张周斌;杨智聪

关键词:登革热, 政府, 防控
摘要:目的 分析登革热防控过程中卫生的投入和优先次序,为广州市各级政府建立登革热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的经济投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州市177个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登革热日常防控和疫情处置期间人力、物力、经费的投入等,中心城区和郊区登革热防控投入比较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广州市全部街镇实际经费投入21 261.56万元,实际经费与预算经费投入比为1.93∶1;登革热疫情期间,每成功处置1例登革热病例,需投入的经费为9.56万元,人力为242.75人次;主要杀虫剂类型有拟除虫菊酯类药物271 907.7kg,占63.62%,有机磷类91 738.8 kg,占21.47%;郊区除聘请PCO公司经费支出高于中心城区外,其他如人员配备、器材药物储备、宣传以及日常和疫情期间其他经费投入均远低于中心城区.结论 做好登革热疫情控制经费预算,交替或混合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加大对郊区的登革热防控工作投入是当前广州市登革热防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广州市2016年人群破伤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6年人群破伤风抗体水平情况,评价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免疫效果,为改进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在广州市抽取781名健康人群,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破伤风IgG检测,调查人口和疫苗接种信息.结果 抗破伤风IgG总阳性率为71.6%(559/781),其中男性(78.1%)比女性(66.1%)高(x2=13.638,P<0.00),按时完成免疫(81.6%)比未按时完成(46.4%)高(x2=58.295,P<0.00),≤10岁、11~19岁和≥20岁年龄段阳性率呈递减趋势(X2=145.594,P<0.00),完成5剂全程免疫后<5年、5~9年和≥10年,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25.613,P<0.00).将性别、辖区、年龄段和完成免疫情况纳入Logistic回型模型,11~19岁(0R=3.886,95%CI:1.546~9.766)和≤10岁(OR=16.761,95%CI:6.475~43.385)人群抗破伤风IgG阳性几率比≥20岁人群高,完成免疫人群抗破伤风IgG阳性几率比未完成免疫人群高(OR=1.976,95%CI:1.138~3.431).结论 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监测免疫效果,建议在成人中引进第6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强化免疫.

    作者:张春焕;伍业健;贺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结直肠癌可切除肝转移的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含奥沙利铂术后辅助化疗方案对结直肠癌可切除肝转移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25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情况,其中66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含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探讨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方案对结直肠癌可切除肝转移患者预后和复发的影响.结果 含奥沙利铂辅助化疗组和单纯手术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2.8%和20.8%(P=0.026),中位无复发生存期则分别为25.1月及15.7月(P=0.039).多因素分析提示含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是总生存期(HR=0.651,95% CI:0.410~0.903,P=0.042)和无复发生存期(HR=0.664,95%CI:0.441~0.999,P=0.045)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含奥沙利铂的辅助化疗方案能改善结直肠癌可切除肝转移患者的预后.

    作者:魏哲威;张常华;余捷;吴菁;何裕隆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广州市2014-2017年登革病毒Ⅰ型流行株E基因演化研究

    目的 对2014-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数据和登革病毒分离株E基因进行分析,寻找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规律并进行生物学溯源.方法 通过传染病监测网络收集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数据,对急性期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并对分离到的DENV-Ⅰ型毒株进行E基因测序和系统发生树构建.结果 2014-2017年间,广州市登革热的流行季节均始于5-6月,并在9-10月达到流行的高峰,从11月开始发病数开始出现断崖式下降,于12月终止;2014年的疫情规模大,全年总计病例数达到37 340例;广州市登革病毒在演化上有2个主要的来源,分别属于Ⅰ型登革病毒的基因Ⅰ型和基因V型.结论 2014-2017年广州市流行的登革病毒Ⅰ型存在2个不同分支,其中南亚来源的基因V型分支是2014年大暴发的源头;而东南亚来源的基因Ⅰ型分支一直在本地循环流行,是历年散发流行的主要来源.

    作者:苏文哲;陈宗遒;蒋力云;李意兰;曹毅敏;刘文辉;胡玉山;杨智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Ⅱ级狂犬病暴露后两种免疫接种程序的免疫效果比较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序预防Ⅱ级狂犬病暴露免疫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方法 将190例Ⅱ级狂犬病暴露者所接受的不同免疫程序分为两组:“2-1-1”程序免疫组采用“2-1-1”程序接种疫苗(n=93),常规程序免疫组采用常规5针法免疫程序接种疫苗(n=97).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狂犬病毒IgG抗体,观察疫苗接种72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疫苗接种14 d抗体阳转率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3,P<0.05),疫苗接种45 d抗体阳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2-1-1”程序免疫组抗体产生迅速、阳转率也高.两组全身和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1-1”程序免疫组接种周期缩短7d,人均医药费用节省20%.结论 “2-1-1”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预防Ⅱ级狂犬病暴露中和抗体产生迅速、安全性好、经济有效.

    作者:宋倩倩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多种临床指标对儿童ITP自然病程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多种临床指标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自然病程的影响,以评估疾病的预后.方法 选取初次确诊为ITP的62例儿童,随访1年,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多种临床指标(呼吸道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幽门螺杆菌、抗血小板抗体)对初诊儿童ITP病程进展的影响.结果 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持续型-慢性型病例中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5,P=0.014),而有无呼吸道病毒、巨细胞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抗血小板抗体在持续型-慢性型病例中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儿童ITP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高,病程长,而其他几种病原体感染及抗血小板抗体与ITP病程无相关性.

    作者:黄鹏;曾雅丽;邓建荣;李湘玲;邱燕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血清sST2水平对心衰严重程度危险分层及心功能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血清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因子2(sST2)水平对心衰严重程度危险分层及心功能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在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心力衰竭治疗的患者161例,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90人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人群体质量指数、年龄及性别等基本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其早晨空腹静脉血5 mL,常规检测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sST2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N-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TnT)含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入院第2天进行心脏彩超检测,收集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LVEDD)及室间隔厚度(IVST)等.结果 心衰组患者血清sST2、尿红细胞、NT-proBNP、血红蛋白、尿素、白细胞及血清肌酐含量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级别的心衰患者和对照组在血清TnT、NT-proBNP、CysC、sST2、hs-CRP、eGFR及LVEF、LVEDD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衰患者LVEDD、LVEF、NT-proBNP、sST2在不同分期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衰患者其血清sST2含量随心功能级别升高而升高,随心衰严重程度增大而增大,可与NT-proBNP协同对患者心功能状况进行评估.

    作者:刘清霞;张宏颖;姜辉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NAFLD患者MR IDEAL-IQ序列下FF与TBF、BMI的相关性

    目的 研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MR IDEAL-IQ序列下肝脏脂肪含量脂肪分数(FF)与体内脂肪百分比(TBF)、体质量指数(BMI)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86例NAFLD患者为A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人为B组,纳入对象均接受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测定TBF及局部体脂参数(躯干、上肢、下肢),并记录BMI值,另接受MR IDEAL-IQ序列,得出FF值,比较A、B组及不同程度(轻、中、重)NAFLD患者BMI、体脂相关参数、FF值差异,线性相关分析FF值与体脂、BMI的相关性,并将以上指标纳入自变量非条件Logis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NAFLD发病的关系.结果 A组BMI、TBF、躯干体脂、上肢体脂、下肢体脂及FF值较B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程度加重,BMI、TBF、躯干体脂占比、上肢体脂占比、下肢体脂占比及FF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FF与TBF、BMI均呈显著正相关(R2=0.900、0.590);FF值是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R Ideal-IQ序列下FF与TBF、BMI有良好的相关性,需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吴李贤;刘全妹;陈永凤;袁文春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利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敲除AR和IRS2基因大鼠

    目的 探讨应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敲除雄激素受体(AR)和胰岛素受体底物2(IRS2)基因大鼠,构建可用于研究的稳定遗传的基因敲除大鼠品系.方法 针对与雄激素表达相关基因-AR基因和胰岛素表达有关的胰岛素受体底物(IRS)基因设计出了20 bp的AR/IRS2 sgRNA和30 bp AR/IRS2 sgRNA,设计出的sgRNA和Cas9体外转录后显微注射至SD大鼠受精卵细胞,F0代大鼠出生后取其基因组DNA测序鉴定基因型后,对确认敲除的大鼠F0与野生型交配,获得杂合子F1代.结果 设计了20 bp AR/IRS2 sgRNA和30 bp AR/IRS2 sgRNA,与Gas9一起进行了体外转录后显微注射至SD大鼠受精卵细胞,共获得2个受精卵并移植到1只雌性代孕大鼠.繁殖出嵌合体大鼠F0 2只(#51,#56),F0#51、#56与野生型大鼠合笼,繁殖出F1大鼠9只,其中F0#51繁殖出3只为双敲大鼠(#12,#13,#18),其余6只为单敲大鼠,F0#51产生的3只双敲大鼠发生不同程度的碱基插入或缺失,其中#12,#18大鼠在AR基因上缺失7个碱基(CCCCGGC),在IRS2基因上缺失4个碱基(GCGC).#13大鼠在AR基因上插入2个碱基(CG),在IRS2基因上缺失4个碱基(GCGC).大鼠的AR、IRS2基因表达被破坏.结论 采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获得敲除基因AR、IRS2大鼠,经基因测序和蛋白质免疫印迹鉴定AR、IRS2,证明正确,为下一步鉴定是否表现出多囊卵巢综合征表型特征打下基础.

    作者:李忠义;黄垂灿;孙秀红;钟兴明;韦相才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健康传播的调查

    目的 调查并分析2014年不同类型媒体发布的登革热相关新闻和消息,探讨预防和处置登革热的健康传播特征,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舆论引导和效果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本研究通过收集2014年广州本地主要报纸、电视媒体和微博、微信朋友圈平台发布的登革热相关新闻、专题报道和消息,比较不同媒体议题类型、倾向性的差异并分析与登革热疫情发展过程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登革热相关信息18 778条,媒体信息发布频率与登革热本地病例数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媒体在议题类型、倾向性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报纸、电视中占比大议题的均为政府举措,分别为51.73%和37.33%,而在微博和微信中则分别是个人态度(41.41%)和健康教育(29.70%);报纸的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7.21% vs.2.22%),而电视(4.94% vs.7.79%)和微博(8.89% vs.12.89%)则均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在疫情发展不同时期,各媒体的议题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报纸<0.001,P电视<0.001,P微博<O.001,P微信=0.013).结论 新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登革热健康传播上各有侧重,政府和公共卫生工作者应当借助二者的优势,合力传播及时、准确的健康信息,同时重视公众健康观念的培育和正向的舆论引导.

    作者:秦鹏哲;马蒙蒙;刘维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血清和脑脊液铁蛋白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疾病进程的关系

    目的 观察血清和脑脊液铁蛋白水平的变化对人类认知功能的影响,评估其与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进程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萍乡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年龄在18~75岁的AD患者(AD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MCI组)及认知功能正常者(CN组)各30例,随访1年,分别检测3组患者0、6、12月血清和脑脊液铁蛋白水平,评估各组认知功能评分,探讨血清和脑脊液铁蛋白水平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结果 三组组间比较提示血清和脑脊液铁蛋白及认知功能水平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期比较,CN组内对照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I组及AD组组内各观察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和脑脊液铁蛋白水平两者结合参考,能够早期预测人类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且其水平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铁蛋白水平越高,认知功能越差,即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越重.

    作者:余丽玲;戴森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龄对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龄对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影响以及分析FGR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 436例诊断为FGR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5岁组(n=2 092)和≥35岁组(n=344).分析比较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母胎结局,探讨FGR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岁组FGR发生率为9.40%,较<35岁组(1.1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肾炎、羊水过多、剖宫产、早产、死胎在≥35岁高龄组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肾炎、脐带异常、羊水异常(P<0.05).结论 年龄是FGR的高危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FGR的风险增加.

    作者:黄俏雅;龚景进;黄楚君;王云;毛丽丽;林菡;陈敦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木村病伴易栓症1例病例报道

    木村病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易栓症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本文报道1例木村病合并易栓症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对疾病做出讨论,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作者:陶媛;程淑琴;谢碧霞;谢伟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小儿化脓性脊柱炎并脊髓膜炎1例报道

    化脓性脊柱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在儿童发病者甚少[1],发病部位以腰椎为多,其次为胸椎、颈椎[2],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病因机制主要为血源性感染,其次为外伤及局部蔓延[3],发病多隐匿,临床上主要以细菌感染血象及神经系统改变为表现,与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由于症状不典型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4],且在儿童中发病罕见,往往被漏诊或被误诊,从而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目前查阅既往国内外文献暂未见小儿化脓性脊柱炎报道,而同时并发脊髓膜炎者,更无类似文献报道.近期本院接诊了1例在外院被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小儿化脓性脊柱炎并发脊膜炎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谷萍姣;刘志刚;谭霖;刘丽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目的 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 (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 (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 vs.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兰芳;蒯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ROC曲线评估IRI在预测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ROC曲线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在预测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腹部开放性大手术患者50例,于术后当天及手术后3、6d检测患者血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IRI,记录患者手术侵袭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采用ROC曲线评估IRI对患者上述预后特征的预测价值.并根据IRI分为≤1组、1~2组和≥2组.结果 IRI≤1组的手术侵袭度评分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显著高于IRI≤1组和1~2组(P<0.05).ROC曲线显示,IRI预测手术侵袭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0.841、0.658 (P=0.001).结论 IRI与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状况具有密切关系,其在预测患者手术侵袭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邹向竞;杨新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珠海市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珠海市艾滋病(AIDS)病例晚发现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早期发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珠海市2012-2016年HIV检测和AIDS新病例报告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珠海市2012-2016年累计新报告AIDS病例933例,晚发现比例3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5~44岁年龄组(OR=1.84,95%CI=1.06~3.21)、45~54年龄组(OR=2.41,95%CI=1.26~4.59)和55岁以上年龄组(OR=2.48,95%CI=1.24~4.98)相对于低年龄组(25岁以下)是危险因素,本市户籍(OR=1.93,95%CI=1.43~2.59)、被动发现(OR=2.58,95%CI=1.94~3.44)是AIDS病例晚发现的危险因素;未婚相对于已婚有配偶是病例晚发现的保护因素(OR=0.55,95%CI=0.36~0.84),男男同性传播相对于异性传播病例晚发现的风险更小(OR=0.58,95%CI=0.41 ~0.81).结论 珠海市HIV抗体检测数量逐年上升,但晚发现病例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应结合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制定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促进AIDS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黄珊子;周毅;李晓凤;李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广州市街镇2017年登革热防控工作政府投入分析

    目的 分析登革热防控过程中卫生的投入和优先次序,为广州市各级政府建立登革热预防控制和应急机制的经济投入提供参考.方法 对广州市177个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进行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登革热日常防控和疫情处置期间人力、物力、经费的投入等,中心城区和郊区登革热防控投入比较采用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7年广州市全部街镇实际经费投入21 261.56万元,实际经费与预算经费投入比为1.93∶1;登革热疫情期间,每成功处置1例登革热病例,需投入的经费为9.56万元,人力为242.75人次;主要杀虫剂类型有拟除虫菊酯类药物271 907.7kg,占63.62%,有机磷类91 738.8 kg,占21.47%;郊区除聘请PCO公司经费支出高于中心城区外,其他如人员配备、器材药物储备、宣传以及日常和疫情期间其他经费投入均远低于中心城区.结论 做好登革热疫情控制经费预算,交替或混合使用不同类型杀虫剂,加大对郊区的登革热防控工作投入是当前广州市登革热防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作者:刘文辉;陈宗遒;刘远;马蒙蒙;马钰;李铁钢;张周斌;杨智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广州市不同居住地类型与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不同居住地类型与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网络直报的广州市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及其居住地类型、小区管理、楼宇天台绿化情况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及比较分析.结果 70.33%的本地病例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病例居住在楼梯楼、城中村、城区低层自建楼、电梯楼、农村自建楼及工地临时搭建板房分别占28.72%、25.95%、15.46%、15.22%、10.96%及3.69%;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周边区本地病例居住地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住地不同,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不同,居住地是广州市本地登革热传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意兰;马钰;陈宗遒;吴迪;景钦隆;李美霞;张周斌;杨智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EZH2介导ROS1表达上调促进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目的 研究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ZH2)对肺癌细胞中沉默抑制子1(ROS1)表达及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 Western blot检测肺癌细胞中EZH2表达;过表达EZH2后,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肺癌细胞HCC461中EZH2表达水平;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迁移能力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EZH2对ROS1、E-cadherin、Snail、vimentin表达影响;Western blot检测53例肺癌组织和42例癌旁组织中EZH2与ROS1表达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肺癌细胞中EZH2均高表达;肺癌细胞HCC461过表达EZH2后ROS1表达上调,上皮标记物E-cadherin下调,间质标记物Snail、vimentin表达上调,细胞侵袭转移能力增加;肺癌组织中EZH2、ROS1均显著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EZH2可介导肺癌细胞中ROS1表达上调来促进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作者:韩向前;傅珉倚;刘欣;朱豪帅;邹健勇;苏春华;罗红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G6PD活性对登革热患者疾病的影响

    目的 分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对登革热患者疾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同时进行登革病毒(DENV)基因分型和G6PD活性检测的327例登革热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G6PD活性对登革热病情的影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实验对象的327例登革热住院病人中,43例为G6PD缺乏症患者.登革热患者入院后低血红蛋白(HGB)与G6PD活性成正相关(P<0.000 1,r=0.471 7);G6PD缺乏症患者入院时HGB较正常组明显下降(127 g/L vs.139 g/L,P=0.005 8),住院期间低HGB浓度较正常组明显下降(116 g/L vs.129 g/L,P<0.000 1),且下降幅度高于正常组(9g/L vs.7g/L,P=0.032 4),G6PD缺乏症组较正常组有更多的重型病人[7(16.28%)vs.18(6.33%),P=0.022 2];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是否有G6PD缺乏症、低HGB浓度、低血小板(PLT)及高红细胞压积(HCT)为重型登革热的重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HGB浓度、低PLT及是否G6PD缺乏为重要影响预测因素,纳入3个因素构建函数,ROC曲线分析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为0.772,P<0.001).结论 G6PD缺乏症可导致登革热患者HGB浓度明显下降,且与重型登革热的发生相关.

    作者:唐国芳;陈伟烈;黄思奇;唐漾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