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不同居住地类型与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分析

李意兰;马钰;陈宗遒;吴迪;景钦隆;李美霞;张周斌;杨智聪

关键词:登革热, 本地病例, 居住地类型
摘要:目的 分析广州市不同居住地类型与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网络直报的广州市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及其居住地类型、小区管理、楼宇天台绿化情况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及比较分析.结果 70.33%的本地病例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病例居住在楼梯楼、城中村、城区低层自建楼、电梯楼、农村自建楼及工地临时搭建板房分别占28.72%、25.95%、15.46%、15.22%、10.96%及3.69%;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周边区本地病例居住地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住地不同,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不同,居住地是广州市本地登革热传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1-2015年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征及耐药性变迁

    目的 探讨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及耐药变化,为控制院内感染及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WHONET5.4统计软件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临床分离的63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菌株来源、科室分布;应用SPSS17.0软件对细菌的耐药率进行分析;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分析耐药情况与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634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自痰标本共353株(55.68%),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外科212株(33.44%).5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逐年升高,耐药率变化大的是头孢曲松,较敏感的药为亚胺培南.对所有抗生素全敏感的菌株带型数为10~13条,对所有抗生素全耐药菌株带型数为19条带型.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分子分型提示,相同的分子分型菌株药敏试验结果相近.结论 该院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逐年上升,部分抗生素耐药较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和患者个人情况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避免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的产生.

    作者:黎莉;陈志晓;黎杨杨;何国华;刘玉玲;司徒经伟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GFP评价Non-stop变异对蛋白的影响

    目的 通过构建的non-stop绿色荧光蛋白(GFP)质粒,了解non-stop变异对GFP的影响.方法 使用T4连接酶将合成的含有点突变的DNA短片段插入质粒pEGFP-C1生成non-stop GFP.通过荧光显微镜及Western blot观察non-stop GFP的变化.结果 non-stop GFP蛋白量少于正常GFP蛋白量,只有正常GFP条带蛋白量的12.6%.同时,non-stop GFP蛋白分子量约大于正常GFP 8 000 Mr.结论 non-stop变异使GFP持续翻译至poly(A),同时加速了蛋白的衰减.

    作者:袁贵丽;聂恩琼;陆家海;郭小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目的 观察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疗效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00% (46/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0% (3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IL-10、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00% vs.1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沙拉嗪联合双歧三联活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兰芳;蒯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广州市2016年人群破伤风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16年人群破伤风抗体水平情况,评价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免疫效果,为改进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6年在广州市抽取781名健康人群,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破伤风IgG检测,调查人口和疫苗接种信息.结果 抗破伤风IgG总阳性率为71.6%(559/781),其中男性(78.1%)比女性(66.1%)高(x2=13.638,P<0.00),按时完成免疫(81.6%)比未按时完成(46.4%)高(x2=58.295,P<0.00),≤10岁、11~19岁和≥20岁年龄段阳性率呈递减趋势(X2=145.594,P<0.00),完成5剂全程免疫后<5年、5~9年和≥10年,阳性率呈下降趋势(X2=25.613,P<0.00).将性别、辖区、年龄段和完成免疫情况纳入Logistic回型模型,11~19岁(0R=3.886,95%CI:1.546~9.766)和≤10岁(OR=16.761,95%CI:6.475~43.385)人群抗破伤风IgG阳性几率比≥20岁人群高,完成免疫人群抗破伤风IgG阳性几率比未完成免疫人群高(OR=1.976,95%CI:1.138~3.431).结论 需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监测免疫效果,建议在成人中引进第6剂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的强化免疫.

    作者:张春焕;伍业健;贺晴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木村病伴易栓症1例病例报道

    木村病是一种血管丰富、内皮细胞增生和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的炎性病变.易栓症是指存在抗凝蛋白、凝血因子、纤溶蛋白等遗传性或获得性缺陷,或者存在获得性危险因素而具有高血栓栓塞倾向,血栓栓塞类型主要为静脉血栓栓塞症.本文报道1例木村病合并易栓症的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对疾病做出讨论,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作者:陶媛;程淑琴;谢碧霞;谢伟成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ECT与CEA、NSE、CYFRA21-1联合检测在老年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ECT)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联合检测在老年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69例老年肺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4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ECT检查,并运用放射性免疫检测技术检测其血清CEA、NSE和CYFRA21-1水平.结果 研究组中骨转移患者的ECT骨显像阳性率、血清CEA、CYFRA21-1水平均显著高于未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转移和未转移患者的ECT骨显像阳性率、血清CEA、NSE、CYFRA21-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T+CEA+NSE+CYFRA21-1在老年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显著高于ECT、CEA+NSE+CYFRA2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T与肿瘤标志物CEA、NSE和CYFRA21-1联合检测在老年肺癌骨转移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江承川;刘莎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2014-2017年广州市登革热连续暴发的街道登革病毒E基因进化分析

    目的 探讨广州市登革热暴发街道登革病毒E基因的进化特点.方法 从2014-2017年登革热连续暴发街道的病例标本中分离登革病毒,进行E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 暴发街道分离出血清型I型和Ⅱ型登革病毒,以血清I型基因1型为主.同一暴发街道不同年份的暴发由不同来源的毒株引起,并且与东南亚地区流行株有高度同源性.2014年分离毒株与之后年份分离株的同源性较远,差异度较大.结论 连续暴发街道出现2种血清型登革病毒,使重症登革热发生的风险增高.引发2014年大规模流行的毒株,未在本地继续流行,与之后年份分离的毒株具有不同的来源.

    作者:蒋力云;李意兰;苏文哲;陈宗遒;曹毅敏;刘文辉;狄飚;杨智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广州市不同居住地类型与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不同居住地类型与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情况,为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网络直报的广州市登革热本地病例流行病学及其居住地类型、小区管理、楼宇天台绿化情况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及比较分析.结果 70.33%的本地病例集中在城市中心区;病例居住在楼梯楼、城中村、城区低层自建楼、电梯楼、农村自建楼及工地临时搭建板房分别占28.72%、25.95%、15.46%、15.22%、10.96%及3.69%;城市中心区与城市周边区本地病例居住地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住地不同,登革热本地感染风险不同,居住地是广州市本地登革热传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李意兰;马钰;陈宗遒;吴迪;景钦隆;李美霞;张周斌;杨智聪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运载LC3质粒的PEI纳米粒载体的构建

    目的 制备聚乙烯亚胺-三聚磷酸钠(PEI-TPP)纳米粒作为基因载体,并优化条件,获得高效转载表达质粒GFP-LC3(自噬标志性蛋白)的新型纳米粒基因载体.方法 以阴离子凝聚交联法制备PEI-TPP纳米粒,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连接上质粒GFP-LC3;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载体与DNA结合能力,并将其转染到常见细胞系观察其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结果 成功制备均匀分散、平均粒径为100 nm的PEI-TPP纳米粒.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显示PEI-TPP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GFP-LC3.PEI-TPP纳米载体可以有效地转运LC3质粒进入Hela细胞并稳定表达.在常见细胞系中PEI-TPP纳米粒转染率比单一PEI转染高1.6~4.3倍,且细胞存活率达90%以上.结论 PEI-TPP纳米粒可有效结合并转染GFP-LC3质粒,呈现低毒和高效性,对研究细胞自噬的转染提供新的方法.

    作者:沈素晶;沈素云;李霭文;黎翠翠;庄丽颖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小儿化脓性脊柱炎并脊髓膜炎1例报道

    化脓性脊柱炎多发生于青壮年,在儿童发病者甚少[1],发病部位以腰椎为多,其次为胸椎、颈椎[2],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病因机制主要为血源性感染,其次为外伤及局部蔓延[3],发病多隐匿,临床上主要以细菌感染血象及神经系统改变为表现,与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由于症状不典型且不具有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4],且在儿童中发病罕见,往往被漏诊或被误诊,从而导致脊柱畸形、神经功能受损、瘫痪,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目前查阅既往国内外文献暂未见小儿化脓性脊柱炎报道,而同时并发脊髓膜炎者,更无类似文献报道.近期本院接诊了1例在外院被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的小儿化脓性脊柱炎并发脊膜炎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谷萍姣;刘志刚;谭霖;刘丽君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健康传播的调查

    目的 调查并分析2014年不同类型媒体发布的登革热相关新闻和消息,探讨预防和处置登革热的健康传播特征,为今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舆论引导和效果评价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本研究通过收集2014年广州本地主要报纸、电视媒体和微博、微信朋友圈平台发布的登革热相关新闻、专题报道和消息,比较不同媒体议题类型、倾向性的差异并分析与登革热疫情发展过程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登革热相关信息18 778条,媒体信息发布频率与登革热本地病例数变化基本一致,不同媒体在议题类型、倾向性的分布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报纸、电视中占比大议题的均为政府举措,分别为51.73%和37.33%,而在微博和微信中则分别是个人态度(41.41%)和健康教育(29.70%);报纸的正面报道多于负面报道(7.21% vs.2.22%),而电视(4.94% vs.7.79%)和微博(8.89% vs.12.89%)则均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在疫情发展不同时期,各媒体的议题类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报纸<0.001,P电视<0.001,P微博<O.001,P微信=0.013).结论 新兴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登革热健康传播上各有侧重,政府和公共卫生工作者应当借助二者的优势,合力传播及时、准确的健康信息,同时重视公众健康观念的培育和正向的舆论引导.

    作者:秦鹏哲;马蒙蒙;刘维斯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珠海市AIDS病例晚发现的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珠海市艾滋病(AIDS)病例晚发现的状况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早期发现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珠海市2012-2016年HIV检测和AIDS新病例报告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珠海市2012-2016年累计新报告AIDS病例933例,晚发现比例34.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35~44岁年龄组(OR=1.84,95%CI=1.06~3.21)、45~54年龄组(OR=2.41,95%CI=1.26~4.59)和55岁以上年龄组(OR=2.48,95%CI=1.24~4.98)相对于低年龄组(25岁以下)是危险因素,本市户籍(OR=1.93,95%CI=1.43~2.59)、被动发现(OR=2.58,95%CI=1.94~3.44)是AIDS病例晚发现的危险因素;未婚相对于已婚有配偶是病例晚发现的保护因素(OR=0.55,95%CI=0.36~0.84),男男同性传播相对于异性传播病例晚发现的风险更小(OR=0.58,95%CI=0.41 ~0.81).结论 珠海市HIV抗体检测数量逐年上升,但晚发现病例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应结合晚发现的影响因素,制定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措施,促进AIDS病例的早发现和早治疗.

    作者:黄珊子;周毅;李晓凤;李玮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G6PD活性对登革热患者疾病的影响

    目的 分析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对登革热患者疾病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2014年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同时进行登革病毒(DENV)基因分型和G6PD活性检测的327例登革热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了解G6PD活性对登革热病情的影响,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纳入实验对象的327例登革热住院病人中,43例为G6PD缺乏症患者.登革热患者入院后低血红蛋白(HGB)与G6PD活性成正相关(P<0.000 1,r=0.471 7);G6PD缺乏症患者入院时HGB较正常组明显下降(127 g/L vs.139 g/L,P=0.005 8),住院期间低HGB浓度较正常组明显下降(116 g/L vs.129 g/L,P<0.000 1),且下降幅度高于正常组(9g/L vs.7g/L,P=0.032 4),G6PD缺乏症组较正常组有更多的重型病人[7(16.28%)vs.18(6.33%),P=0.022 2];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是否有G6PD缺乏症、低HGB浓度、低血小板(PLT)及高红细胞压积(HCT)为重型登革热的重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HGB浓度、低PLT及是否G6PD缺乏为重要影响预测因素,纳入3个因素构建函数,ROC曲线分析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为0.772,P<0.001).结论 G6PD缺乏症可导致登革热患者HGB浓度明显下降,且与重型登革热的发生相关.

    作者:唐国芳;陈伟烈;黄思奇;唐漾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ROC曲线评估IRI在预测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的价值

    目的 探讨ROC曲线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IRI)在预测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人民医院腹部开放性大手术患者50例,于术后当天及手术后3、6d检测患者血清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IRI,记录患者手术侵袭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采用ROC曲线评估IRI对患者上述预后特征的预测价值.并根据IRI分为≤1组、1~2组和≥2组.结果 IRI≤1组的手术侵袭度评分低,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间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RI≥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显著高于IRI≤1组和1~2组(P<0.05).ROC曲线显示,IRI预测手术侵袭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8、0.841、0.658 (P=0.001).结论 IRI与腹部手术患者预后状况具有密切关系,其在预测患者手术侵袭度评分、术后并发症和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等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邹向竞;杨新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茂名市新发现HIV感染者的高危行为特征

    目的 了解茂名市新发现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的相关高危行为的特征,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5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现住址为“茂名市”的新发现并终确认为HIV感染者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流行病学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社会人口学信息、性行为对象信息、高危行为史、配偶及性伴HIV检测情况等资料,进行相关的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 共调查新发现HIV感染者340人,完成合格的调查问卷272份,占80%.272人中男性211人,女性61人,男女比例为3.5∶1,高发年龄在50岁以上人群,占5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1.7%,职业以农民多,占64.3%,其次是家政、家务及待业为18.5%.近3个月与配偶、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有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分别为22.4%、22.4%、23.2%和8.1%,安全套每次使用率分别为11.7%、16.7%、6.3%和36.4%;3个月前与配偶、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和商业性伴有过性行为的调查对象分别为42.6%、36.4%、60.3%和29.0%,每次使用安全套率分别为5.2%、7.1%、3.0%和3.8%.调查对象的配偶、固定性伴HIV感染率为36.4%.调查对象中,既往有吸毒史为0.4%.结论 茂名市的HIV感染途径以性途径为主,感染者的性伴种类多、配偶及固定性伴的感染率较高、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提示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综合防控策略,遏制艾滋病的传播流行.

    作者:黎亚广;陈慧雯;余克西;吴玮娴;黄春妍;文科;陈家图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急性白血病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其mRNA表达关系

    目的 研究急性白血病尾型同源盒-2(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的关系,探讨CDX2基因表达上调机制.方法 分别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55例初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18例初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7例对照CDX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和CDX2 mRNA表达.结果 AML、ALL及对照组甲基化率均为100.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L、ALL组CDX2 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437、-3.862,P均=0.000),AML、AL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94,P=0.427).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CDX2 mRNA表达上调与其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王巍;刘文鑫;黄永彬;张宇明;洪运广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泸州市1951-2016年疟疾防治效果分析

    目的 总结和分析泸州市1951-2016年疟疾防治对策和取得的效果,为今后巩固防治成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泸州市7个县(区)不同年代和不同发病时期所采取的对策、措施和发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951年发病8 701例,年均发病率为34.36/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67.19%,1952-1954年,泸州市疟疾发病人数达到50.12/万,在1955年下降到34.31/万,至1961年疟疾发病率逐渐增高,1970年,疟疾在泸州市暴发流行,发病人数高达92 089人,发病率达270.62/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88.96%,至1974年,发病人数降至10 251人,发病率达26.33/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33.95%.1975年,发病人数又开始逐渐回升,发病人数33 434人,发病率85.06/万,到1980年,泸州市疟疾发病人数降至8 897人,发病率达21.24/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47.79%,1986-1989年4年全市总发病人数为18 076例,年均发病率为10.56/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16.58%,到1990年疟疾发病2 398例,发病率为5.31/万,逐渐下降到2000年的34例,发病率为0.07/万,占传染病发生总数的0.21%,达到了国家基本消除疟疾的标准.2001-2016年,防治成果逐步巩固,发病率0.1/万以下,到2005年,泸州市后1例本地病例,2016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1951-2016年泸州市在疟疾防治的不同阶段实施的防治策略和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建议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对输入病例及时处置是巩固防疟成果的关键.

    作者:李劲松;吴斗琼;黄勇;谢东勤;胡高彬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龄对胎儿生长受限的影响

    目的 探讨高龄对胎儿生长受限(FGR)的影响以及分析FGR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2 436例诊断为FGR孕妇的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分为<35岁组(n=2 092)和≥35岁组(n=344).分析比较两组孕产妇一般情况、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母胎结局,探讨FGR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5岁组FGR发生率为9.40%,较<35岁组(1.1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轻度子痫前期、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肾炎、羊水过多、剖宫产、早产、死胎在≥35岁高龄组显著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FGR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肾炎、脐带异常、羊水异常(P<0.05).结论 年龄是FGR的高危因素之一,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FGR的风险增加.

    作者:黄俏雅;龚景进;黄楚君;王云;毛丽丽;林菡;陈敦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剖宫产术后巨大阔韧带合并腹膜后血肿3例的临床处置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阔韧带和/或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3例剖宫产术后并发巨大阔韧带和腹膜后血肿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3例患者年龄28~36岁,因头盆不称和/或疤痕子宫行剖宫产,术后2~6 h出现心慌、头晕、腹胀、腹痛、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快而细、尿量减少,腹腔抽出不凝血或B超探及腹盆腔血肿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均见巨大阔韧带和腹膜后血肿,清理游离积血块,缝扎出血点,置盆腔引流管,术后给予支持、抗感染、理疗或中药治疗,腹部包块逐渐缩小,至术后1月余消失.结论 剖宫产术后阔韧带、腹膜后血肿应及早开腹行出血点缝扎,血肿腔给予引流,无需完全清除血肿,术后给予理疗及抗感染治疗,疗效良好.

    作者:李欣;刘先韶;李先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重庆市2011-2015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十二五”期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急性乙肝)流行特征,为制定乙肝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法定传染病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重庆市2011-2015年急性乙肝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利用随机时间序列模型(ARIMA)对发病水平进行模拟.结果 重庆市2011-2015年间累计报告急性乙肝病例14 5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9.9/10万;急性乙肝发病呈上升趋势(X2=4.35,P=0.036).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全市所有区县均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南川区(47.8/10万)、奉节县(43.2/10万)、万盛区(30.9/10万)、开县(21.4/10万)和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8.6/10万);男女性别比为1.81:1,男性(12.5/10万)高于女性(7.1/10万).发病年龄分布呈现“中间高,两头低”,1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低,15~59岁年龄段发病率水平较高,之后逐渐下降;职业构成以农民为主.2016年预测发病数下限与实际发病数基本接近.结论 2011-2015年重庆市急性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要关注部分区县的快速上升,同时要加强青壮年及农民群体的防控.

    作者:肖达勇;王亮;夏宇;马颖;李勤 刊期: 2018年第09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