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鹦;向贤宏;聂大红;刘少玉;苏舒;唐刚华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Cs)硫氧还蛋白过氧化物酶(TPx)对脂多糖(LPS)致脓毒症小鼠的保护作用.方法 80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成两组,腹腔注射LPS(4 mg/kg)制备脓毒症小鼠模型,造模后30 min尾静脉分别注射PBS、rCsTPx(2.5 mg/kg),观察注射后各组小鼠72 h死亡率;重复实验,每组分别于实验后的3、6、9、12、24、48、72 h“安乐死”处死小鼠,收集血清并取24 h组织用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 尾静脉注射CsTPx治疗的小鼠生存率由10%提高到40%;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在造模后6、9、12、24 h明显下降,并且血清中炎症因子IL-6在3、6、9h也明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织HE染色揭示CsTPx治疗组小鼠肾组织损伤减轻,炎症细胞浸润也减少.结论 rCsTPx对LPS致脓毒症小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作者:尹红玲;蒋娟;黄怀球;胡旭初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介入治疗结合清官术和药物治疗结合清官术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CSP)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6年4月间,于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确诊且接受治疗的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198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101例和介入治疗组97例.对比两组患者行清宫术时的出血量、血β-hHCG恢复正常情况、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治疗到行清官术之间的时间间隔、治疗结束后何时恢复正常月经、以及出现的副反应等.结果 药物治疗组距清官时间间隔为(7.72±2.94)d,高于介入治疗组的(2.25±0.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治疗组的出血量为(95.82± 12.87) ml,高于介入治疗组的(39.48±5.97)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恢复正常月经时间及血β3-hHCG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40.13±13.92)、(19.30±8.83)d,均短于药物治疗组的(59.87±9.98)和(29.71±3.8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比两组患者副反应的发生频率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介入治疗结合清官术相对于药物结合清官术具有更大的优势,在临床上更适合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
作者:彭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绝经前子宫肌瘤患者行子宫全切术后1年内卵巢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因子宫肌瘤分别行子宫全切术和肌瘤剔除术的年龄为45~50未停经的妇女45例和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6、12月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和促黄体生成素(LH)的水平,比较这四项指标在手术后1年内的变化.结果 子宫全切后,患者AMH水平自术后1月(1.16±0.23) μg/L开始呈现下降趋势(P<0.05),术后6月为(0.78±0.39) μg/L,术后12月为(0.71±0.27) μg/L,与术前(1.27±0.29) μ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子宫全切术后6月和术后12月,FSH由术前(7.78±3.29)mIU/ml上升至术后6月的(25.37±17.39) mIU/ml.E2由术前(103.29±12.77) pg/ml明显降低至术后6月的(95.64±16.198) p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H、FSH、E2和LH在肌瘤剔除术组则无显著变化.结论 绝经前妇女行子宫全切术后可能会加速卵巢衰老过程,而AMH灵敏度比FSH、E2、LH更高.
作者:张梅霞;康丽娜;李文东;满开茹;宋双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究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源性间充质干细胞(iPSC-MSCs)对高脂饲养的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40只8周的ApoE-/-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普通饲料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高脂饲料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干细胞组:给予高脂喂养同时尾静脉注射iPSC-MSCs,PBS组:给予高脂喂养同时尾静脉注射PBS.12周后观察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以及Nothc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高脂喂养后,高脂组ApoE(-/-)小鼠的斑块面积较普通饲料组明显增多,且小鼠总胆固醇(CHOL)、低密度脂蛋白(LDL)、TNF-α、IL-6分别为(32.02±2.32) mmol/L、(20.36±0.90) mmol/L、(534.30±89.51)p~ml、(32.69±1.86)pg/ml均较普通饲料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射iPSC-MSCs后斑块面积明显减小,小鼠的CHOL、LDL、TNF-α、IL-6水平分别为(24.98±1.18) mmol/L、(15.34±1.54) mmol/L、(230.6±13.31) pg/ml、(8.54±2.02) pg/ml,较高脂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脂组中ApoE(-/-)小鼠的Notch1蛋白水平要明显高于普通饲料组(P<0.01),iPSC-MSCs干预后Notch1蛋白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高脂组(P<0.05),PBS对于ApoE(-/-)小鼠Notch1蛋白表达无影响(P>0.05).结论 iPSC-MSC可以抑制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与iPSC-MSCs可以减轻ApoE(-/-)小鼠TNF-a、IL-6等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胆固醇含量,下调Notch1的蛋白表达有关.
作者:石卉;梁美玲;杨至圣;尹思宇;曾武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降低了乙肝病毒的感染.然而,乙型肝炎仍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抗病毒治疗在控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预防疾病进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由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不祥,在临床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未达到理想疗效,本文主要针对抗病毒药物的使用现状及特殊人群抗病毒用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郑娟;刘威龙;舒丹;周伯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可溶型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的结合细胞间粘附分子的非整合素(sDC-SIGN)对脂多糖(LPS)刺激的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 以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株(THP-1)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组、200 ng/ml sDC-SIGN单独处理组、LPS单独刺激组、LPS刺激同时加100 ng/ml sDC-SIGN处理组和LPS刺激同时加200 ng/ml sDC-SIGN处理组,刺激后不同时间点收集上清和细胞.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细胞因子含量、Q-PCR检测细胞内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并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状况.结果 不同浓度的sDC-SIGN均可抑制LPS刺激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6和IFN-α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同时促进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mRNA表达和蛋白分泌,且sDC-SIGN的抑制效果与浓度呈依赖关系;研究结果亦显示,sDC-SIGN减弱LPS刺激THP-1细胞诱导ERK和NF-κBP65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sDC-SIGN蛋白对LPS诱导的单核细胞炎症应答具有负向调控作用.
作者:李静;唐媛;周璟;李延利;左大明;陈政良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腔隙性脑梗死(LI)患者发生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方法 选取洪湖市中医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215例穿支动脉区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AD患者135例(BAD组),LI患者80例(LI组),两组均纳入性别、年龄、血压、血糖、血脂、吸烟情况、高同型半胱氨酸、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LDL 9项预后相关因素,分析两组为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结果 经过规范治疗,BAD组有98例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发生率为72.59%),LI组有25例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BAD组中进展与未进展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与HbA1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示,BAD组的年龄和HbA1C是导致患者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的风险因素(P<0.05).而LI的预后与纳入的11个因素无关(P>0.05).结论 BAD比LI更容易发展为进展型运动障碍,其风险因素为年龄和HbA1C.
作者:付端勇;杨秋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枸橼酸咖啡因与氨茶碱在早产儿撤机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选择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为28~32周、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早产儿70例,根据治疗措施不同随机分为枸橼酸咖啡因组(n=35)及氨茶碱组(n=35).比较两组患儿撤机成功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枸橼酸咖啡因组撤机成功率为85.72%,氨茶碱组撤机成功率为68.57%,枸橼酸咖啡因组早产儿撤机成功率明显高于氨茶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5,P=0.016).枸橼酸咖啡因组发生喂养不耐受、心动过速、高血糖、电解质紊乱的例数均显著低于氨茶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围拔管期使用枸橼酸咖啡因能显著提高早产儿撤机成功率,同氨茶碱相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作者:张李霞;徐景武;高平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溴结构域及外端结构域(BET)抑制剂JQ1联合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抗骨肉瘤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JQ1单用、SAHA单用及JQ1联合SAHA分别处理骨肉瘤细胞SJSA1和MNNG/HOS后,利用MTT法结合药物协同指数(CI)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并评定协同效果,克隆形成检测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JQ1联合SAHA协同抑制骨肉瘤细胞系SJSA1和MNNG/HOS生长,克隆形成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证明JQ1联合SAHA能够协同抑制骨肉瘤生长并促进其凋亡,并明显上调Bax、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结论 JQ1联合SAHA能够协同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诱导其凋亡,其中Bax/Bcl-2可能是重要的靶点.
作者:汪校帅;温丽丽;谢显彪;利洪艺;李洪波;刘伟海;张嘉俊;尹军强;黄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 D3)、脂联素(ADPN)水平及胰岛素抵抗(IR)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淄博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以及同期体检的50名健康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清25-(OH)D3、ADPN、IR水平,并分析其与不同程度患者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 研究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尿酸、TC、ALP、LDL-C、FB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中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清25-(OH)D3、ADPN水平均降低,IR升高,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WHR、25-(OH)D3、ADPN、IR均是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结论 低水平25-(OH)D3、ADPN,高水平IR以及肥胖容易引发非酒精性脂肪肝,通过测定其水平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李娜;黄鑫源;李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蛋白(CsESP)对肝癌细胞株PLC增殖、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sESP(10、50、100、200 μg/ml)对肝癌细胞PLC增殖能力的改变;使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华支睾吸虫分泌排泄蛋白(CsESP)对肝癌细胞株PLC内细胞周期的相关指标(CyclinB1、CyclinD1、CyclinE1、CDc2、CDK4、CDK2、Rb),细胞凋亡相关指标(Mcl-1、Bcl-2)mRNA表达水平.结果 CCK-8实验显示CsESP(10 μg/ml)能明显促进肝癌细胞株PLC增殖能力,qRT-PCR实验检测出CyclinB1、CyclinD1、CyclinE1、CDc2、CDK4、CDK2、Mcl-1、Bcl-2明显高于CsESP0 μg/ml组,Rb明显低于CsESP 0 μg/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ESP可促进肝癌细胞株PLC的增殖,其可能与影响细胞周期和抑制细胞凋亡相关.
作者:汤昕;王彩琴;周心怡;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中肌酸激酶(CK)及肌酸肌酶MB同工酶(CK-MB)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与脱水酸中毒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6年5月于徐州市儿童医院就诊的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79例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取同期健康小儿53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104例作为轮状病毒阴性对照组,测定所有幼儿血清中心肌酶谱各指标的表达水平,并进行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的组间分析.结果 轮状病毒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K、CK-MB、HBDH及AST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非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组(P<0.05),而LDH在不同类型小儿腹泻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CK-MB及AST在不同程度脱水或酸中毒患儿血清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K和CK-MB变化尤为明显;而HBDH和LDH在不同酸中毒程度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不同脱水程度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轮状病毒性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中CK、CK-MB的表达随着脱水或酸中毒程度的加重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可以通过脱水酸中毒程度预测腹泻患儿的心肌损伤程度,以便及早进行治疗,避免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作者:温娜娜;祁伯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清远市佛冈县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胎龄37周内喂养不耐受早产儿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按照1∶1∶1分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A组)、小剂量红霉素组(B组)及对照组(C组).对比三组婴儿的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败血症等.结果 A、B组在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达到40 kcal/(kg·d)日龄、达到80 kcal/(kg·d)日龄、达全肠道喂养的日龄、恢复出生体重的日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在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的时间、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及败血症发病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治疗后肝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A组使用多潘立酮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头后仰、肢体强直、肌肉震颤等锥体外系反应.结论 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优于小剂量红霉素,两者联用均未见明显副作用.
作者:邹国新;吕羡英;陈雨彬;何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配方奶粉添加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s)对早产儿大脑发育影响.方法 检索国内外已发表的添加LCPUFAs配方奶粉喂养早产儿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提取1~2岁期间的Bayley婴儿发育量表测量数据信息,包括智力发育指数(MDI)和精神运动指数(PDI),采用RevMan5.0行Meta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6篇(n=676) RCT研究,MDI比较,加权均数差(WMD)=2.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5%CI:0.87~4.72,P=0.004);PDI比较,WMD=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 CI:-1.36~6.35,P=0.21).结论 现有的研究证明配方奶粉中添加LCUPFAs对1~2岁婴幼儿的智力发育有促进作用,尚未发现其对精神运动发育有影响.
作者:陈昂;林翠兰;徐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热降解动力学过程,评估其在室温(25℃)条件下的热稳定性,为临床使用及保存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在30℃、40℃、60℃放置0、120、240、360、480 h的含量;采用经典恒温法预测在室温的有效期.结果 经典恒温法5次拟合后,得Arrhenieus方程lgK=-3 591.89/T+7.066(r=0.936 7),K25℃=1.036 001×10-5/h,t0.9=10 173.735 h=14.13个月,活化能Ea=68.774KJ/mol.结论 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的热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室温(25℃)约可放置14个月左右,比在规定贮存条件缩短了10个月.
作者:罗艳;邱峰;秦霞;龙锐;李运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05-2015年安陆市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戊肝病毒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戊型病毒性肝炎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戊肝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安陆市2005-2015年累计报告戊型病毒性肝炎90例,发病率在0/10万~4.18/10万之间波动,年平均发病率1.31/10万.发病率从2012年后明显上升,到2015年发病率达到了4.18/10万.集中度M值显示仅2013年发病率表现为全年均匀分布,其他年份主要在冬季发病,其次是初春季,其他季节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居前4位的镇街乡镇(镇街)分别是李店(3.09/10万)、府城(2.29/10万)、陈店(1.88/10)万、辛榨(1.39/10)万.戊肝发病率主要集中在31~50岁,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民发病率高(65.56%).90例戊肝患者中,混合感染情况为甲戊肝炎病毒、乙戊肝炎病毒、丙戊肝炎病毒、乙丙戊肝炎病毒分别为1、6、6例和1例.结论 安陆市的戊肝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应加强重点人群以及高危人群的免疫规划工作.
作者:万琴;张守德;张雪峰;疏义林;谢进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激光虹膜根切术对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缓解期患者眼压及中央前房深度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6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治疗的APACG缓解期患者100例,依随机表对照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视力检查,停用降压药物5d后测量眼压及房水流畅系数,治疗组接受激光虹膜根切术治疗,对照组接受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治疗.治疗前后3d进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并且于治疗后2h、6h及3d时测量眼压.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力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治疗组眼压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央前房深度比对照组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ACG患者经激光虹膜根切术较经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后眼压稳定,视力更好,中央前房深度更深,并且激光虹膜根切术能有效解除瞳孔阻滞.
作者:廖润斌;蔡树泓;李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无血清微载体培养对永生化人肝细胞(IHH)凝血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提高生物人工肝的安全性.方法 实验分为有血清微载体培养IHH组和无血清微载体培养IHH组,分别培养0、5、10、15、20 d后观察两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两种培养方式对IHH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Ⅷ、Ⅸ、Ⅹ、Ⅺ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经0、5、10、15、20 d培养后,镜下两组细胞同时间点细胞密度相似,细胞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结果显示两组细胞均能表达FⅠ、FⅡ、FⅤ、FⅦ、FⅧ、FⅨ、FⅩ、FⅪ的mRNA,无血清培养组mRNA表达量相对较高(P<0.05).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两组细胞均可表达以上8种凝血因子蛋白,两组细胞的FⅠ、FⅡ、FⅧ、FⅩ、FⅪ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血清培养组FⅤ、FⅦ、FⅨ的蛋白表达量相对增高(P<0.05).结论 成功建立无血清微载体培养IHH体系,且无血清微载体培养对IHH凝血因子的产生影响不大.
作者:陈斌焕;门秀丽;罗杏英;李盼;娄晋宁;许诚;李宓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丁酸对髓样抑制性免疫细胞(MDSCs)分化发育的影响,进而探究丁酸对于缓解小鼠结肠炎的意义.方法 在小鼠髓样抑制性免疫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体系中加不同浓度的丁酸,流式检测丁酸对MDSCs分化发育的影响;体内通过给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等体积的PBS和丁酸,持续2周,14 d后流式检测丁酸体内给药对小鼠主要免疫器官中MDSCs及亚群比例的影响;并通过给结肠炎模型小鼠过继转移一定量体外诱导分化的丁酸来源的PMN-MDSCs,观察丁酸诱导的PMN-MDSCs对小鼠结肠炎的缓解情况.结果 体外实验结果显示,丁酸可显著促进PMN-MDSCs的聚集,实验组PMN-MDSCs的比例为62.1%,对照组PMN-MDSCs的比例为24.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内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主要免疫器官中PMN-MDSCs的比例相比于对照组小鼠有2倍左右的提升.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丁酸可以增强PMN-MDSCs对T细胞应答的免疫抑制功能,且该作用是通过诱导PMN-MDSCs中iNOS的高表达来实现.过继实验结果显示,给结肠炎小鼠过继转移丁酸体外诱导的PMN-MDSCs,有效缓解了小鼠结肠炎的有关症状.结论 体内体外实验结果证明,丁酸可通过促进PMN-MDSCs的增殖和活化,进而缓解小鼠结肠炎.
作者:李桃桃;曹应姣;李星;周洁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期血压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到2015年4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接受治疗的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132例,按照住院后前3d平均收缩压水平将其分为A组30例、B组61例、C组41例,其中A组平均收缩压90~130 mm Hg,B组130~160 mm Hg,C组大于160 mm Hg,三组患者分别在入院24 h、入院15 d、病后6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对患者神经、认知功能进行评价,比较三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和认知功能上的差距.结果 三组患者入院24 h、入院15 d、发病6个月认知功能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C组入院24 h、入院15d、发病6个月认知功能评分低于B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处于一定血压区间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李军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