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侵袭性产前胎儿RHD基因型检定平台的建立

骆宏;罗广平;梁华钦

关键词:非侵袭性, RASSF1A基因, Rhesus D, 基因型, Real-time PCR
摘要:目的 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作为通用胎儿DNA标记的可行性,建立Real-time PCR为基础的非侵袭性产前胎儿RHD基因型定型平台.方法 抽取未孕自愿者7名(男2名,女5名)和43例RhD阴性孕妇的EDTA抗凝血5 ml,分离血浆抽提其中的游离细胞DNA.联合使用5种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对未/低甲基化的母源性RASSF1A基因进行酶切以保留高度甲基化的胎源性RASSF1A基因;同时酶切未甲基化的β-actin基因作为对照,以检测酶切的彻底性;通过Real-time PCR扩增酶切前的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酶切后的RASSF1A基因,分别检测血浆总游离细胞DNA和胎儿游离细胞DNA;对确认存在胎儿DNA的标本,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5和7,以检定胎儿的RHD基因型.结果 7例未孕自愿者和43例孕妇酶切处理前的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扩增均阳性.酶切处理后,7例未孕自愿者和2例孕妇未检测到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41例孕妇检测到RASSF1A基因、未检出β-actin基因,其中39例检出RHD基因外显子5和7.结论 RASSF1A基因可作为通用的胎儿DNA标记,荧光定量PCR扩增RHD基因外显子5和7的平台可用于非侵袭性胎儿RHD基因型别检定.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二氧化碳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二氧化碳(CO2)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将46例初诊为男性尖锐湿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3例.两组均采用CO2激光一次性对疣体逐个气化烧灼,气化范围大于疣体周围2 mm,治疗组激光术后将氨基酮戊酸散配制成20%的浓度,敷于创面上,3h后予艾拉光动力治疗,每周治疗1次,2~3次为一疗程.两组均于术后1、3、6个月随访.结果 对照组与治疗组的治愈率分别为65.22%、9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P<0.05).治疗后1、3个月两组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6个月时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6,P<0.05).结论 CO2激光联合光动力治疗男性尖锐湿疣疗效确切,复发率低,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冯志芳;祝新;张焕梅;林妙青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ACC1与CUL4B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及Cullin蛋白4B(CUL4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CC1和CUL4B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子宫内膜癌组织中MACC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CUL4B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其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相关(P<0.001).结论 MACC1基因可能不是子宫内膜癌变的重要影响因子.CUL4B基因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CUL4B可能参与了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黄佳明;耿慧珍;柯珮琪;费慧;刘田雨;沈宏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08-2013年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

    目的 监测临床标本中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2013年临床分离的1 210株鲍曼不动杆菌分布科室、感染特点及15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以呼吸道感染为主,重症监护病房(ICU)为主要检出科室,标本来源以痰多占84.6%,其次为分泌物.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从2008年的7.1%上升至2013年的11.9%,并有季节性差异,以二、三季度分离菌株数较多.鲍曼不动杆菌对15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全耐药菌株明显增多,从2008年的0株上升至2013年的50株.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逐年增加,以二、三季度感染率较高,泛耐药性愈加严重,全耐药菌株明显增加.合理使用抗生素、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乃当务之急.

    作者:伍世钢;罗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辛集市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感染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辛集市第一医院妇产科进行不孕问诊咨询的不孕症患者进行弓形虫抗体检测,同时对不孕患者中的阳性病例进行感染史追溯.结果 811对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抗体阳性123例,阳性率为7.58%(123/1 622);对照组阳性20例,阳性率为2.61%(20/76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84,P<0.01).不孕症患者中男性阳性77例,阳性率为9.49%(77/811);女性阳性46例,阳性率为5.67%(46/81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P<0.01).在不孕组的123例阳性病例中,有45人经常在外就餐,占36.59%(45/123);有36人喜吃火锅或烧烤,占29.27%(36/123);有30人其家庭中有养猫养狗的情况,占24.39%(30/123).结论 辛集市不孕症患者弓形虫感染率较高,弓形虫感染可能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建议对育龄夫妇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卫生生活习惯,避免感染弓形虫,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作者:刘玉乔;刘建峰;张艳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小板颗粒物释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植物花色苷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Cy-3-g)对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小板颗粒物释放的影响.方法 将7周龄雄性C57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高胆固醇血症模型组和Cy-3-g干预组.正常对照组饲喂AIN-93G标准饲料,高胆固醇模型组饲喂高脂高胆固醇饲料,Cy-3-g干预组饲喂添加Cy-3-g(1000mg/kg)的高脂高胆固醇饲料.饲喂12周后,取小鼠血液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的含量.确认模型建立成功后,心脏取血,分离纯化血小板悬液,测定各组小鼠血小板的三磷酸腺苷(ATP)释放、五羟色胺(5-HT)释放以及P选择素(CD62P)和CD40L在血小板表面的表达量.结果 实验期末,高胆固醇血症组和Cy-3-g干预组的血清总胆固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与高胆固醇血症组相比,干预组血小板的ATP释放、5-HT释放及CD62P和CD40L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花色苷Cy-3-g能够抑制高胆固醇血症小鼠血小板颗粒物释放,提示植物花色苷对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邓秀娟;任婧;宋丰林;田金举;陈礼仪;王燕燕;张莉珂;杨燕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在剖宫产术后促进伤口愈合的临床价值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促进剖宫产腹部切口愈合的疗效.方法 选取通过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观察组在缝合皮肤前及术后切口消毒时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喷洒,对照组则常规关腹及消毒,两组均随访至产后3个月,观察切口愈合及产后疤痕增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出院时切口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vs 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4,P<0.05).术后3个月随访疤痕的优良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关腹及术后切口清洁消毒时配合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外用溶液,对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减少疤痕形成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付帅;陈慧;黄佩贤;王蕴慧;张睿;张建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凝溶胶蛋白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凝溶胶蛋白(Gsn)是Gelsolin超家族的核心成员,是一种多功能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它能以钙依赖的方式通过切断、封端肌动蛋白微丝或者使肌动蛋白聚集成核等方式调控肌动蛋白的结构.凝溶胶蛋白除了能维持细胞结构稳定之外,还能参与多种细胞活动的调节过程.本文将对凝溶胶蛋白的结构特点、参与调节细胞活动的功能及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石梦辰;黄艳;余新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rHu-EPO联合葡萄糖酸亚铁防治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综合应用临床血液学检验指标评估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联合葡萄糖酸亚铁防治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收治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胎龄<35周、出生体重900~1 500 g的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治疗组于出生后2周开始使用250 U/(kg·次)的rHu-EPO,1周2次皮下注射,连用4周,加常规治疗:铁剂6 mg/(kg·d),分3次口服、VitE25mg/d,必要时输血治疗;对照组未用rHu-EPO,仅使用常规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血液标本均行血常规及网织红细胞检测.结果 两组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水平和红细胞压积(HCT)均逐渐下降,但治疗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缓慢,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于治疗后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ic%)即明显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4周内仅有6例患儿需要输血,而对照组患儿需要输血的例数为2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皮下注射rHu-EPO联合葡萄糖酸亚铁能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减轻贫血程度以及减少输血次数,利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作者:梁嘉颖;李子涛;朱照平;周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H7N9禽流感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目的 应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RT-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的方法.方法 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LNA探针,建立H7N9禽流感病毒特异性实时荧光RT-PCR快速检测方法.结果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检测H7N9禽流感病毒株的灵敏度达到10 PFU/ml.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株及呼吸道病原体无交叉反应.与对照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的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9.07%,阴性符合率为100%,Kappa值为0.993.结论 建立的检测试剂盒具有快速灵敏、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适用于H7N9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监测.

    作者:周其伟;高秀洁;陈华云;李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与代谢综合征(M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攀枝花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12月初诊为NAFLD患者158例,以1∶2比例配对一般情况相似的健康人群316名,所有参与者均随访至2013年12月,主要目标评估NAFLD组和健康人群组MS的发生情况,次要目标评估引起患者死亡的终末事件.结果 NAFLD组和健康组分别有115例(72.8%)、268例(84.8%)完成随访,NAFLD组患者腰围、体质指数(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空腹血糖(FBG)、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高于健康人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NAFLD组MS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组(19.1% vs 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COX回归分析发现BMI、TC、HOMA-IR、FBG是影响M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组和健康组发生MS的人群与未发生MS的人群相比,均在腰围、BMI、TG、HDL-C、HOMA-I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共有10名参与者死亡,其中意外死亡1例,恶性肿瘤5例,心血管疾病4例.结论 NAFLD患者为发生MS的高危人群,提前干预NAFLD有利于减少MS的发生及心血管相关死亡率.

    作者:苟渊;黄杰;张新春;周利平;朱斌;詹磊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1-2013年福州市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11-2013年福州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乙肝预防控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1-2013年福州市乙肝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影响乙肝流行的因素.结果2011-2013年福州市共报告乙肝病例42 896例,年均发病率为215.69/10万.2011-2013年乙肝发病率分别为239.86/10万、208.07/10万、203.52/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4.926,P<0.05).每年1-3月份为乙肝发病高峰.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市区乙肝发病率普遍高于县(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征.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85.42/10万和133.53/10万,男性显著高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655.635,P<0.05).乙肝发病人群主要为家务及待业和农民,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0岁.结论 福州市乙肝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在加强新生儿、适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疫苗免疫范围,同时加强乙肝预防和疫苗接种宣传教育.

    作者:王香;佘芳芳;郑霄雁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深圳市家禽感染常见禽流感病毒谱分析

    目的 监测家禽禽流感病毒感染状况,掌握家禽感染常见禽流感病毒的病毒谱,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RT-PCR技术分析对环境样本进行禽流感病毒普通型核酸检测,对普通型结果为阳性的样本再进行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3年共采集环境样本310例,共检测出普通型禽流感病毒70例,禽类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阳性率为22.6%,其中H9亚型是深圳市禽类主要的感染禽流感病毒亚型.鸭是深圳市携带禽流感病毒率高的禽类(58.8%),病毒携带率与其他禽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2,P=0.002).砧板、刀具相对其他环境样本病毒检测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31,P=0.045).不同的喂养方式对禽类携带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影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21,P=0.260).结论 2013年深圳市禽类中存在H7、H9等禽流感病毒,H9亚型是禽类携带的主要亚型.

    作者:刘义;汪东篱;郑庆鸣;王铁兵;姚炜;王铁强;万孝先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乙型肝炎病毒MHBst155蛋白促进肝癌细胞HepG2生长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羧基末端155位截短的中表面蛋白(MHBst155)对肝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方法 以HepG2细胞和稳定表达GFP/MHBst155融合蛋白的HepG2/GFP-MHBst155作为实验细胞,细胞用5-氮-2 '-脱氧胞苷(5-Aza-CdR,20 μmol/L浓度)处理.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吸光度值A490,分析细胞生长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结果 72h时HepG2细胞组和HepG2/GFP细胞组的A.分别为(0.67±0.12)、(0.70±0.06),与HepG2/GFP-MHBst155细胞组(1.82±0.0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5、-36.71,P值均<0.05),而HepG2细胞组与HepG2/GFP细胞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24).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HepG2/GFP-MHBst155细胞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为(26.23±2.70),明显低于HepG2细胞组(45.20±1.25)和HepG2/GFP细胞组(41.83±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03、7.84,P值均<0.05);而经5-氮-2'-脱氧胞苷(5-Aza-CdR)处理的HepG2/GFP-MHBst155细胞组G0/G1期的比例为(43.03±1.45),与未处理HepG2/GFP-MHBst155细胞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结论 MHBst155可能通过缩短HepG2细胞生长的G0/G1期而加快细胞周期进程,从而促进肝癌细胞的生长,其机制可能与MHBst155蛋白诱导生长调控基因的异常甲基化有关.

    作者:李青青;杨林;朱建芸;张绍全;吴英杰;施巧素;谢奇峰;高志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联合检测CRP、BNP和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B型钠尿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193例首发AMI患者,分别测定静脉血hs-CRP、BNP及cTnI水平,并分析三项指标的水平变化与住院和随访期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CRP的中位数为8.35 mg/L,BNP的中位数为267.67 pg/ml,cTnI的中位数为13.74 ng/ml,随各单项值升高,MACE的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1),病程短者MACE的发生率较病程长者明显增多(P<0.05).结论 CRP、BNP及cTnI水平与AMI患者病情和预后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提高确诊率.

    作者:游志刚;黄琳;姜醒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南京市大学生饮酒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南京市大学生饮酒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南京市4所高校的834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南京市大学生总饮酒率为52.88%(441/834),男女生饮酒率分别为64.68%和39.95%,男生饮酒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来自城市的学生饮酒率(61.86%)高于农村学生(42.71%),理工类学生(60.93%)高于文史类(45.20%),毕业生(75.56%)高于非毕业生(46.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学生饮酒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男生、吸烟、父亲喝酒、校外居住、同学喝酒是大学生饮酒行为的危险因素.结论 南京市大学生饮酒行为较为普遍,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宣传饮酒的危害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作者:金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内皮素-1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内皮素-1(ET-1)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ET-1的不同效应.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体重250~ 300g,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ET-1组(0.1、1、10 nmol/L)和BQ-123组(2μmol/L),每组6只.所有离体心脏均平衡20 min,全心缺血30 min,再灌注60 min.观察各组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各时间点的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冠脉流量(CF)以及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的变化.结果 再灌注后,与对照组相比,ET-1组的LVDP明显升高,LVEDP显著降低,CF也稍有升高.ET-1组再灌注5 min后的LDH、CK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且,低剂量ET-1组(0.1、1 nmol/L)效果更显著.但是,ET-1组的效果被BQ-123所抑制.结论 ET-1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低剂量时效果更显著,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由ETA受体所介导.

    作者:熊佳玲;蒋舒燕;梁杰贤;季文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非侵袭性产前胎儿RHD基因型检定平台的建立

    目的 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作为通用胎儿DNA标记的可行性,建立Real-time PCR为基础的非侵袭性产前胎儿RHD基因型定型平台.方法 抽取未孕自愿者7名(男2名,女5名)和43例RhD阴性孕妇的EDTA抗凝血5 ml,分离血浆抽提其中的游离细胞DNA.联合使用5种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内切酶对未/低甲基化的母源性RASSF1A基因进行酶切以保留高度甲基化的胎源性RASSF1A基因;同时酶切未甲基化的β-actin基因作为对照,以检测酶切的彻底性;通过Real-time PCR扩增酶切前的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酶切后的RASSF1A基因,分别检测血浆总游离细胞DNA和胎儿游离细胞DNA;对确认存在胎儿DNA的标本,扩增RHD基因的外显子5和7,以检定胎儿的RHD基因型.结果 7例未孕自愿者和43例孕妇酶切处理前的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扩增均阳性.酶切处理后,7例未孕自愿者和2例孕妇未检测到RASSF1A基因和β-actin基因,41例孕妇检测到RASSF1A基因、未检出β-actin基因,其中39例检出RHD基因外显子5和7.结论 RASSF1A基因可作为通用的胎儿DNA标记,荧光定量PCR扩增RHD基因外显子5和7的平台可用于非侵袭性胎儿RHD基因型别检定.

    作者:骆宏;罗广平;梁华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预警效果分析

    目的 建立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预警体系,进行早期预警监测.方法 利用2010-2012年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使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对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监测数据进行拟合,分析预警的效果.结果 2013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图法显示有两个流行时期,分别为第2~5周、第44~52周;历史限值法显示有两个时期高于历史同期水平,分别为第4~16周、第50~52周;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显示第3~4周以及第43~52周疫情有明显增加.结论 综合运用控制图法、历史限值法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法三种预警方法能够比较准确、直观、可靠地对肇庆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疫情流行情况进行早期预警.

    作者:李健艺;麦炜;陈惠欢;邓鸿;陈志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M肉汤法在沙门菌血清分型中的应用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捷的沙门菌H抗原诱导方法,用于沙门菌的血清分型.方法 将沙门菌接种于M肉汤过夜培养进行鞭毛诱导,吸取少量再次进行M肉汤2次诱导,取诱导后的肉汤进行沙门菌血清型鉴定,同时用血平板-滤纸条搭桥法和软琼脂法比对.结果 30株沙门菌同时用3种不同的方法诱导,应用M肉汤法一般1~2次都能鉴定出来,效果比搭桥法和软琼脂法好.应用M肉汤法对369株沙门菌进行血清分型,诱导1次的分型率为81.30%,诱导两次的分型率为97.02%.结论 M肉汤法操作简单、方便、成本低,诱导效果好,适合用于沙门菌血清分型鉴定.

    作者:邱亚群;石晓路;李迎慧;林一曼;江敏;陈琼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组织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组织因子(T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变化.方法 选择COPD患者135例,其中缓解期53例,急性加重期82例,根据肺功能分级将患者分为Ⅰ级22例、Ⅱ级27例和Ⅲ级33例.观察不同分期和不同肺功能分级COPD患者血清MCP-1、TF和TGF-β1水平变化.结果 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的MCP-1、TF和TGF-β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升高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中,随着肺功能分级升高,患者的MCP-1、TF和TGF-β1水平相应升高.结论 MCP-1、TF和TGF-β1在COP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检测其水平对于COPD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爱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