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深圳市生肉食品6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吴平芳;贺连华;石晓路;陈妙玲;扈庆华

关键词:食品, 沙门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摘要:目的 了解深圳市生肉食品受致病菌污染的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3年对罗湖、福田、南山及宝安等8区有代表性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生肉食品随机采集576份样品,依据国标方法及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上述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576份样品共检出致病菌198株,检出率为34.38%,其中沙门菌10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单增李斯特菌30株、空肠弯曲菌3株,未检出志贺菌和O157∶H7.312份禽肉类中检出致病菌70株,检出率为22.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264份畜肉类中检出致病菌128株,检出率为48.48%,以沙门菌污染为主.畜肉类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禽肉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1,P<0.01).结论 深圳市生肉食品受致病菌污染严重,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李斯特菌污染为主.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生肉食品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加大对生肉食品监管力度,保证食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健康.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p38MAPK/CREB/PPARγ/CTGF在大黄素抑制高糖诱导的GMC增殖与纤维化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大黄素对高糖培养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 p38MAPK/CREB/PPARγ/CTGF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大黄素抑制高糖培养的GMC增殖及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p38MAPK/p-CREB/PPARγ/CTGF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高糖能够诱导大鼠GMCp-p38MAPK/p-CREB/CTGF表达增加,抑制PPARγ蛋白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素可以抑制高糖诱导的p-p38MAPK/p-CREB/CTGF表达增加,阻滞高糖对PPARγ的抑制作用,与高糖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黄素抑制高糖诱导的GMC增殖与纤维连接蛋白(FN)的高表达,与其调节p38MAPK信号传导通路如抑制高糖诱导的p-p38MAPK/p-CREB/CTGF高表达、增强PPARγ的表达等密切相关.

    作者:李学娟;陈泽彬;魏红;邱宝明;刘敏;黄河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13年广州市腹泻病人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2013年广州市腹泻病人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用血清凝集实验对分离自广州市8家医院腹泻病人的临床沙门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其抗生素敏感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相关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337株沙门菌鉴定出38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144株,42.6%)、肠炎沙门菌(53株,15.8%)、斯坦利沙门菌(27株,8.0%)为常见.337株沙门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敏感性高,分别是82.2%、86.9%和85.8%;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复合物、四环素、萘啶酸等抗生素的耐药率都在60%左右;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只有31.8%.结论 本地区沙门菌临床株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仍具较高敏感性,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有加重趋势.针对沙门菌感染应规范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作者:黄冰;周勇;龙佳丽;侯水平;张欣强;吴新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04-2013年清远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清远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了解清远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流行特征及趋势.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清远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的HIV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标本均经2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进行筛查,对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包括双试剂阳性和单试剂阳性)的标本,再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确证试验.对确证试验阳性的献血者按年份、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地区、首次与重复献血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分析了162 520名献血者血样的检测结果,仅单试剂阳性确认试验均为阴性和不确定,双试剂阳性者HIV确证阳性率为0.16‰(26/162 520).不同年份HIV确证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50,P>o.05).不同性别、本地与外地献血者HIV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感染者以首次献血者、31~40岁年龄为主,已婚者高于未婚者,文化程度较低的自由职业或无业者、农民居多.结论 HIV筛查试验仅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HIV感染的几率非常小.清远市近10年来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率保持较低水平.

    作者:陈素君;黄勇华;谢冬梅;王艳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荧光标记法用于评价与改善重症监护病房环境清洁质量研究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床单元高频接触物表污染状况,探讨荧光标记法用于评价与提高环境清洁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7-10月在ICU使用荧光标记法观察高频接触物表面是否清洁到位,并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清洁质量,针对检测结果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环境清洁质量.结果 干预前ICU环境清洁质量检测结果令人堪忧,清洁后ICU床单元高频接触物表面不到一半的荧光标记被清除,ATP相对发光值严重超标,多达4 650 RLU/cm2,不合格率达61.43%.干预后第3个月92.06%的荧光标记在清洁时被清除,清洁后的物表ATP相对发光值不合格下降到9.52%,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标记法不但能快速、简便、客观地对环境清洁质量进行评估,更能很好地提高ICU高频接触物表面的清洁质量.

    作者:谢懿;曾娟;谢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聚类分析

    目的 了解引起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等遗传相关性情况,为医院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控制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49株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等遗传相关性检测结果,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比较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结果 249株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酶株的检出率为35.74%,ESBLs阳性菌株耐药基因blaTEM、blaSHV、blaO XA和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分别为42.70%、15.73%、11.24%和8.99%,未检出pabB以及同时携带2种或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ESBLs阳性菌株对所检测的抗生素耐药率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株.71.49%菌株携带1个或多个毒力因子基因,6种主要毒力因子基因eaeA、bfpA、st、lt、stx1和stx2的检出率分别为45.38%、36.95%、11.24%、4.42%、2.41%和0.00%;eaeA基因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80.90%)远高于ESBLs阴性菌株(25.63%),而bfpA基因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19.10%)则明显低于ESBLs阴性菌株(46.88%),其余毒力因子基因在ESBLs阳性与阴性菌株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GE分析结果发现,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各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均在25%~70%之间(<80%),提示应为来源不同的菌株.结论 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菌株的耐药性和产ESBLs酶株及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它部位分离的菌株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不具有同源性.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菌株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可能与其毒力相关.

    作者:龙辉;吴莎;江振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深圳市生肉食品6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生肉食品受致病菌污染的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和食品安全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2-2013年对罗湖、福田、南山及宝安等8区有代表性的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生肉食品随机采集576份样品,依据国标方法及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上述样品进行致病菌检测.结果 576份样品共检出致病菌198株,检出率为34.38%,其中沙门菌10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60株、单增李斯特菌30株、空肠弯曲菌3株,未检出志贺菌和O157∶H7.312份禽肉类中检出致病菌70株,检出率为22.4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为主;264份畜肉类中检出致病菌128株,检出率为48.48%,以沙门菌污染为主.畜肉类致病菌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禽肉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01,P<0.01).结论 深圳市生肉食品受致病菌污染严重,以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李斯特菌污染为主.商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生肉食品存在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加大对生肉食品监管力度,保证食品质量,确保消费者健康.

    作者:吴平芳;贺连华;石晓路;陈妙玲;扈庆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佛山市132例流行性出血热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对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32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统计其病理资料,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因素.结果 入选病例中男67例,年龄9~72岁,平均年龄(39.8±2.3)岁;女65例,年龄8~69岁,平均年龄(38.7±1.8)岁.出现1种脏器损害的患者45例,其中肝脏损害17例,肾脏损害15例,心脏损害9例,肺损害4例;合并2种脏器损害患者76例,血液系统疾病24例,神经疾病10例,胃肠道疾病19例.脏器损害程度是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关键因素,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是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MODS为主要致死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更加关注患者在MODS方面的情况.

    作者:吴李贤;李宗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珠海市香洲区集体儿童健康状况10年变化趋势

    目的 了解珠海市香洲区集体儿童近10年来健康状况的变化趋势,为儿童保健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对2005-2014年珠海市香洲区集体儿童健康状况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较10年来儿童营养不良、肥胖、贫血、龋齿、视力异常等儿童常见疾病的变化趋势.结果 珠海市香洲区近10年集体儿童的低出生体重检出率呈下降趋势,生长迟缓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营养不良检出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肥胖检出率呈缓慢上升趋势(P<0.05),贫血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龋齿检出率起伏不定,无明显趋势.结论 珠海市香洲区集体儿童健康状况良好,今后集体儿童保健工作重点应在监测和管理生长迟缓、肥胖和龋齿的发生上.

    作者:赵慧贞;梁晓红;吴红媛;程黎;滕勇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二甲双胍减轻听神经细胞株HEI-OC1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听神经细胞株HEI-OC1放射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听神经细胞株HEI-OC1,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二甲双胍干预组(干预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cl-2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HEI-OC1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能够减轻照射导致的细胞生长抑制.正常对照组、照射组及干预组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为(2.58±0.21)%、(8.92±0.19)%、(3.69±0.18)%,提示二甲双胍干预后显著减少了照射引起的细胞凋亡,且凋亡因子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也较照射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SOD活性下降[(0.82±0.08)U/mg vs (2.36±0.12)U/mg],MDA含量增加[(1.36±0.15)nmol/mg vs (0.61±0.09)nmol/mg],而采用二甲双胍干预后,SOD活性上升(1.91±0.13)U/mg,MDA含量有所下降(0.78±0.10)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减轻射线对听神经细胞的放射性损伤,该损伤机制与二甲双胍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有关.

    作者:杜莎莎;廖桂祥;李荣;任陈;袁亚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上皮性卵巢癌中c-Src、ErbB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c-Src及ErbB2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为卵巢癌生物靶向治疗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Src及ErbB2在上皮性卵巢癌(n=82)、卵巢良性肿瘤(n=25)和正常卵巢组织(n=2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两项指标的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卵巢癌患者中,c-S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病变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Src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年龄>40岁c-Src强阳性率显著高于≤40岁(P<0.05).ErbB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Ⅲ、Ⅳ期的ErbB2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ErbB2阴性的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其表达阳性的患者(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rbB2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结论 c-Src、ErbB2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ErbB2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生存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晨;王浩渊;杨晨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丝裂霉素在膀胱癌热化疗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膀胱腔内热灌注化疗(HIVEC)时不同时间点的血液及灌注液中丝裂霉素(MMC)浓度,研究膀胱腔内热灌注化疗过程中不同时间点MMC的吸收量,为HIVEC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膀胱尿路上皮癌(UCC)患者6例,术后3d行HIVEC.灌注时均分不同时间点留取血清和灌注液标本,应用HPLC法检测血液和灌注液标本中MMC浓度.取标本3~5 ml,置于保温冰箱1~3 h;用控制离心机,4℃1 500 r/min,离心10 min,置于-80℃冰箱保存.以依利特ODS2 (4.6 mm×250 mm,5μm)为分析柱,流动相为甲醇:水=35∶65 (V∶V),365 nm波长紫外线检测.利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以0.5~50 ng/ml为线性范围,标准品血药浓度为横坐标(x),MMC峰面积为纵坐标(y),作直线回归,得出的线性方程y=bx+a:y=0.0108(±0.0001)x+0.005(±0.003),r=0.999.取测定血浆中的MMC浓度均值,绘制药物的时间-浓度变化曲线得出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87(167 ~468) ng/(ml· min).膀胱热灌注化疗时血液标本中0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2h、4h和6h测定的MMC浓度分别为(3.25±3.13) ng/ml、(4.57±3.82) ng/ml、(5.23±3.43) ng/ml、(7.65±6.24) ng/ml、(7.57±5.30) ng/ml、(5.06±3.82) ng/ml、(4.52±3.42) ng/ml和(3.28±3.18) ng/ml.血浆中的丝裂霉素浓度峰值出现在45~60 min,并达到平台期.灌注液标本中0、15、30和45 min测定的MMC浓度分别为(0.085±0.021)mg/ml、(0.073±0.018) mg/ml、(0.068±0.020)mg/ml和(0.065±0.016) mg/ml.结论 HIVEC时血浆内MMC浓度较低,峰值低于骨髓抑制的阈浓度(400 ng/ml).HIVEC时膀胱内MMC浓度较高,MMC浓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

    作者:王斌;崔书中;雷鸣;杨建安;李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荧光定量PCR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多发性骨髓瘤细胞IgH基因重排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FQ-PCR)与免疫磁珠分选联合荧光原位杂交(MACS-FISH)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细胞IgH基因重排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1-9月初治或治疗后MM患者骨髓标本,分别以荧光定量PCR和MACS-FISH两种方法检测IgH基因重排情况.结果 利用IgH基因通用引物荧光定量PCR检测23例标本,其中阳性4例,阳性率为17.4%;MACS-FISH法利用IgH基因断裂点分离探针检测23例标本,其中阳性10例,阳性率为43.5%.MACS-FISH检测的阳性率高于FQ-PCR,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对应用MACS-FISH法检测IgH基因重排阳性的10例标本进一步检测3种融合基因:IGH/CCND1、IGH/FGFR3、IGH/MAF,其中检出IGH/CCND1融合基因阳性3例,IGH/FGFR3融合基因阳性5例,未检出IGH/MAF融合基因.结论 在检测多发性骨髓瘤IgH基因重排方面,MACS-FISH检测阳性率高于荧光定量PCR,对IgH重排阳性病例还可以进一步检测多种涉及IgH重排的融合基因,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少谦;陈培松;江晓冰;余展鹏;何秋莹;陈渡波;徐鸿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43例中期引产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中期引产后出血的临床特征,提出预防和治疗中期引产后出血的医疗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2002年7月至2014年7月发生的43例中期引产出血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中期引产出血共43例,占总引产病例的2.72%(43/1 581),其中难免流产予催产素引产组产后出血11例,占该组5.91%(11/186);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组产后出血6例,占该组2.11%(6/284);利凡诺尔引产产后出血20例,占该组1.92%(20/1040);剖宫取胎产后出血6例,占该组28.57%(6/21).水囊引产组50例未发生产后出血.产后出血量为300~2 200 ml.严重出血者(出血大于1 000ml)共6例.引产出血的主要原因是胎盘胎膜因素74.41%(32/43)、宫缩乏力18.6%(8/43)和凝血功能异常6.97%(3/43).治疗包括输液输血容量复苏和营养支持,按摩子宫并宫缩剂加强宫缩,必要时予清宫排空子宫止血.贫血发生率为25.58%(11/43),产褥感染发生率为23.25%(10/43).结论 中期引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主要病因是胎盘胎膜残留,其次为宫缩乏力和凝血功能异常,治疗主要为三级预警,排空子宫、加强宫缩、控制感染和纠正贫血.预防则为防止意外妊娠和出生缺陷等高危因素,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作者:梁丽霞;王艳;郑瑄;沈健;何青;谢玉珍;陈海霞;李映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柳栎浸膏提取物对抑制大鼠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柳栎浸膏提取物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二醇诱导大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的建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栎浸膏低剂量组和柳栎浸膏高剂量组,每组15只,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尿量、饮食量、体重,尿Ca2+、Mg2+、尿草酸和枸橼酸盐浓度,血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草酸浓度,肾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柳栎浸膏低剂量组能降低大鼠的饮水量和尿量,降低尿钙[(1.89±0.43) mmol/L vs(3.43±0.20) mmol/L]和尿草酸浓度[(2.02±0.02)mmol/L vs (3.83±l.04)mmol/L],提高枸橼酸盐[(9.03±1.02) mmol/Lvs (8.24±0.39) mmol/L]和Mg2+浓度[(16.30±0.23)mmol/L vs (6.13±1.44)mmol/L],降低Cr、BUN和草酸含量,提高SOD[(230.19±20.69)U/mg vs (160.83±9.05)U/mg]和GSH-Px活性[(45.53±5.45)U/mg vs (37.13±3.44)U/mg(均P<0.05);与柳栎浸膏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上述结果改变更显著.结论 柳栎浸膏能够增加尿中结石抑制物,减少结石形成促进因素,从而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作者:梁辉;张建文;张圣平;王宏亮;孙睿;植凡;毛登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振荡方式对FAME全自动酶免分析系统检测结果影响的分析

    目的 探讨进行ELISA实验时,不同振荡混匀方式对FAME全自动酶免系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HBsAg试剂盒(A/B/C)、HCVAb试剂盒(a/b/c)在同一台全自动酶免系统进行匹配实验,根据振荡混匀参数不同,设置低速振荡(B/b)组和高速振荡(C/c)组,每组再根据振荡混匀时间(0、10、20、30 s)不同分为4个小组(B0~B3/b0~b3、C0~C3/c0~c3),实验另设手工充分混匀对照(A/a)组,每组采用低值质控血清作为标本进行实验.计算各组((x)±s)及变异系数(CV),对终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sAg试剂B、C组结果与相应充分混匀A组比较,B0(0 s)、B1(10 s)、C0(0 s)、C1(10 s)组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Ab试剂b、c组结果与相应充分混匀a组比较,b0(0 s)、c0(0 s)组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振荡时间相同而振荡频率不同的B/b组和C/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振荡方式是全自动酶免系统运行的重要环节之一,其是否合理选择会直接影响ELISA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作者:黄伯泉;郑优荣;李玉笑;姜津;卢伟钳;黄志健;谢君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左西孟坦在术前低射血分数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小样本观察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前使用左西孟坦治疗对严重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52例CAG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为左西孟坦治疗组,24例未接受左西孟坦治疗作为对照组.左西孟坦治疗组患者于术前24 h接受左西孟坦治疗(负荷剂量10 μg/kg并维持0.1 μg·kg-1 min-1的剂量泵注24 h).结果 左西孟坦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术后难脱离体外循环的发生率、死亡率、低心排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左西孟坦治疗组患者对强心药、血管收缩剂及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泵的需求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西孟坦在术前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血压1例(3.6%)、头痛,与其它扩血管剂同时使用,可增加低血压的发生率.结论 对于行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严重左心功能不全(射血分数<35%)患者,术前使用左西孟坦可以降低死亡率、低心排的发生,减少对强心药、血管收缩剂和主动脉内球囊反博泵的需求及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

    作者:余成;韩小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与帕唑帕尼治疗晚期恶性子宫苗勒氏混合瘤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 观察帕唑帕尼、多西他赛与吉西他滨用于晚期子宫苗勒氏混合瘤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晚期子宫苗勒氏混合瘤患者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化疗与帕唑帕尼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不良反应,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各15例,各占比46.9%),其次为乏力(14例,占比43.6%),常见的Ⅲ~Ⅳ度血液学毒性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降低(6例,占比18.6%).≥55岁患者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的发生率高于<55岁患者,其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分别为75.0%和30.0%(P=0.035),血小板降低发生率分别为75.0%和15.0%(P=0.002).≥55岁和<55岁患者血红蛋白降低、乏力、过敏反应、肝功能受损、高血压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吉西他滨化疗与帕唑帕尼治疗晚期子宫苗勒氏混合瘤的不良反应是可以耐受的,尤其<55岁的老年患者耐受性好.

    作者:陈珑;梁冬;侯本新;冯军;林勇平;卢志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调节性B细胞在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 研究调节性B细胞(Breg)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CCl4诱导造ACLF模型,分离脾脏、肝脏、外周血淋巴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19+ IL-10+B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IL-10表达水平.结果 ACLF组小鼠的24 h存活率低于对照组(20% vs 100%,P<0.001),ACLF小鼠肝脏、脾脏、外周血CD19+ IL-10+B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7±0.33)% vs (0.75±0.11)%,(4.13±0.67)% vs (0.79±0.11)%,(5.87±1.00)%vs(0.68±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ACLF小鼠肝脏、脾脏、外周血IL-10的分泌水平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6.76±1.73)pg/ml vs(6.29±0.70) pg/ml,(21.21±1.62)pg/ml vs (8.23±1.52)pg/ml,(31.32±2.95)pg/ml vs (7.49±1.2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调节性B细胞可能在CCl4诱导的慢加急性肝衰竭小鼠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曾慧敏;熊静;张绍全;曹会娟;陈俊峰;翁伟镇;林炳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影像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神经精神性红斑狼疮(NP-SLE)的脑部临床CT、MRI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及CT、MRI表现,按临床表现分为弥漫型和局灶型,分析不同类型的影像学特点及其预后.结果 NPSLE的CT、MRI表现多样:脱髓鞘样改变,大片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出血,脑炎样改变,脑萎缩.其中弥漫型的影像学表现多为正常;腔隙性脑梗塞、脱髓鞘样改变,其预后较好;局灶型的影像学表现多为大片脑梗塞、脑出血、脑炎样改变,其预后较差.MRI和CT的检出率、弥漫型和局灶型治疗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CT、MRI表现多样,与临床表现类型以及预后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不仅可发现病变,还可帮助评估治疗效果.

    作者:连永伟;王鸿章;范伟雄;俞万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缩短β受体阻滞剂加量周期对慢性心力衰竭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缩短β受体阻滞剂加量周期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实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缩短β受体阻滞剂加量周期.观察治疗12周后患者运动耐量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均无加重,两组血浆脑钠素浓度均下降(P<0.05),且实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均增加(P<0.05),且实验治疗组增加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提高(P<0.05).实验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缩短β受体阻滞剂加量周期,心功能无加重,且更有效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王灵群;王秀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