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3年广州市腹泻病人沙门菌血清分型及耐药性分析

黄冰;周勇;龙佳丽;侯水平;张欣强;吴新伟

关键词:沙门菌, 血清型, 抗生素耐药性, 腹泻
摘要:目的 了解2013年广州市腹泻病人沙门菌的血清型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 用血清凝集实验对分离自广州市8家医院腹泻病人的临床沙门菌株进行血清分型,采用纸片扩散(K-B)法检测其抗生素敏感性,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相关标准进行判断.结果 337株沙门菌鉴定出38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144株,42.6%)、肠炎沙门菌(53株,15.8%)、斯坦利沙门菌(27株,8.0%)为常见.337株沙门菌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的敏感性高,分别是82.2%、86.9%和85.8%;对氨苄西林、链霉素、磺胺复合物、四环素、萘啶酸等抗生素的耐药率都在60%左右;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只有31.8%.结论 本地区沙门菌临床株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仍具较高敏感性,但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有加重趋势.针对沙门菌感染应规范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株的产生.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00例新生儿血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新生儿脐血麻疹抗体水平的影响因素,为科学制定预防麻疹措施、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100名妊娠母亲外周静脉血与所生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水平,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为96.00%,保护率为54.00%,几何抗体平均浓度(GMC)为1 162.16 mIU/ml.新生儿的性别、产重、产次等因素对脐带血麻疹IgG抗体水平无影响(P>0.05).妊娠母亲有麻疹发病史组的新生儿脐带血麻疹IgG抗体保护率及GMC均高于有接种疫苗史组及无接种疫苗且无麻疹发病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建议对育龄妇女进行麻疹疫苗复种,以提高新生儿胎传抗体水平,从而降低小月龄婴儿麻疹发病率.

    作者:曹丽;侯红斌;张瑞倚;陈妙芬;方琼;段利娜;林宝妮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04-2013年清远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清远市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了解清远市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流行特征及趋势.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清远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的HIV检测数据进行分析,标本均经2种不同厂家ELISA试剂进行筛查,对抗体筛查试验阳性(包括双试剂阳性和单试剂阳性)的标本,再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确证试验.对确证试验阳性的献血者按年份、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地区、首次与重复献血情况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分析了162 520名献血者血样的检测结果,仅单试剂阳性确认试验均为阴性和不确定,双试剂阳性者HIV确证阳性率为0.16‰(26/162 520).不同年份HIV确证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50,P>o.05).不同性别、本地与外地献血者HIV感染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感染者以首次献血者、31~40岁年龄为主,已婚者高于未婚者,文化程度较低的自由职业或无业者、农民居多.结论 HIV筛查试验仅单试剂阳性的献血者,HIV感染的几率非常小.清远市近10年来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率保持较低水平.

    作者:陈素君;黄勇华;谢冬梅;王艳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一起新生儿口腔疱疹炎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某街道医院发生的一起新生儿口腔疱疹炎医院感染暴发进行调查,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使用x2分析比较毗邻街道医院罹患率差异.采集产妇及患儿外周血和咽拭子进行HSV-1病毒抗体检测(ELISA)和核酸检测(PCR).结果 新生儿口腔疱疹炎罹患率为2.23%(8/359),剖宫产或顺产完整的新生儿不发病,顺产侧切或破裂的新生儿罹患率为9.64%(8/83),不同分娩方式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和病房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及新发病的患儿外周血采样5份,4份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IgG阳性,1份IgM阳性;排除因医院消毒不当或医护人员操作失误引起.结论 这是一起由HSV-1引起的新生儿口腔疱疹炎医院感染暴发,传播途径为经产道分娩时接触产妇血液传播.

    作者:周小涛;马智超;朱奕;肖锦晖;熊田甜;吴泰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目的 研究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疗效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5月至2014年8月期间广东省东莞第八人民院收治的9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下手术,对照组患者接受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除标本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69.26±9.18)mlvs(119.48±14.26)ml] (P<0.05),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2.83±0.34)d vs (4.49±0.56)d](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的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开始时间短于对照组[(2.21±0.56)dvs(3.67±0.89)d,(3.89±0.79)dvs(6.01±1.02)d](P<0.05);术后3d时,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高于对照组[(249.52±31.38)pg/mlvs (152.42±20.49)pg/ml,(82.58±9.92)pg/mlvs (58.39-6.87)pg/ml(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vs 44.44%) (P<0.05).结论 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胃肠功能,提高胃动素和胃泌素含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作者:张毅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009-2013年深圳市流感疫情病原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09-2013年深圳市流感病毒分离情况及流行特点,了解流感病毒优势株的情况,为流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监测哨点的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用狗肾传代细胞(MDCK)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型别,并对病原学结果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3年共检测咽拭子标本20 579份,分离出流感病毒2939株,总检出率为14.28%,其中甲型H1N1亚型969株(32.97%),季节性H1N1亚型140株(4.76%),H3N2亚型939株(31.95%),B-Victoria亚型710株(24.16%),Yamagata亚型181株(6.16%).5年的优势流行株依次为H3N2亚型、B-Victoria亚型、新甲H1N1型、H3N2亚型和新甲H1N1型.2009年总检出率高占44.44%,2011年低占8.98%.2009-2013年共报告896起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感PCR检测阳性820起,以新甲型H1N1型和乙型为主,分别占39.76%和39.51%,季节性甲型和乙型混合感染10起占1.22%.结论 深圳市流感流行优势毒株在H3N2亚型、B-Victoria亚型、新甲H1N1型之间交替出现,同时存在多种流感病毒交叉流行现象,3月和6月出现流行高峰.

    作者:秦彦珉;房师松;梅树江;谢旭;王昕;孔东锋;唐秀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静吸复合麻醉联合BIS监测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早拔管的应用

    目的 研究静吸复合麻醉联合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早拔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丙泊酚单纯麻醉诱导期和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诱导加维持观察,所有病人接受BIS监测,比较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BIS监测以及拔管时间差异,并对ICU拔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入选病例均顺利完成实验,无一例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和术中知晓,术后2周内均顺利出院.共有52例(86.25%)病例在手术室内拔管,拔管时间为术后25 min;病例诱导和插管时丙泊酚靶浓度显著低于丙泊酚复合七氟烷组,停用丙泊酚以及丙泊酚和七氟烷均停用的病例数恢复意识拔管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总剂量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无法拔管原因则以经验不足、患者躁动及意识不清、术毕通气不足为主.结论 BIS监测下丙泊酚联合低流量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用于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室内早拔管是可行的.

    作者:黎秀萍;黄熙扬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柳栎浸膏提取物对抑制大鼠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柳栎浸膏提取物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乙二醇诱导大鼠肾草酸钙结石模型的建立,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栎浸膏低剂量组和柳栎浸膏高剂量组,每组15只,给药4周后,检测大鼠尿量、饮食量、体重,尿Ca2+、Mg2+、尿草酸和枸橼酸盐浓度,血肌酐(Cr)、尿素氮(BUN)和肾草酸浓度,肾脏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柳栎浸膏低剂量组能降低大鼠的饮水量和尿量,降低尿钙[(1.89±0.43) mmol/L vs(3.43±0.20) mmol/L]和尿草酸浓度[(2.02±0.02)mmol/L vs (3.83±l.04)mmol/L],提高枸橼酸盐[(9.03±1.02) mmol/Lvs (8.24±0.39) mmol/L]和Mg2+浓度[(16.30±0.23)mmol/L vs (6.13±1.44)mmol/L],降低Cr、BUN和草酸含量,提高SOD[(230.19±20.69)U/mg vs (160.83±9.05)U/mg]和GSH-Px活性[(45.53±5.45)U/mg vs (37.13±3.44)U/mg(均P<0.05);与柳栎浸膏低剂量组比较,高剂量组上述结果改变更显著.结论 柳栎浸膏能够增加尿中结石抑制物,减少结石形成促进因素,从而抑制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作者:梁辉;张建文;张圣平;王宏亮;孙睿;植凡;毛登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联合检测ADA、CEA和CYFRA21-1对鉴别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腺苷脱氨酶(ADA)和癌胚抗原(CEA)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分析血清CEA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对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结核性胸膜炎和30例恶性肿瘤患者胸腔积液中的ADA和CEA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胸腔积液中结核组ADA水平明显高于恶性组,而恶性组CEA水平高于结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ADA对结核组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6.7%、96.4%,CEA对恶性组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2.9%、96.7%.血清CEA和CYFRA21-1水平在恶性组中均高于结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积液中ADA和CEA水平在结核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组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血清CEA和CYFRA21-1能提高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率.

    作者:何丽美;赵子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佛山市132例流行性出血热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因素对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析132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统计其病理资料,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因素.结果 入选病例中男67例,年龄9~72岁,平均年龄(39.8±2.3)岁;女65例,年龄8~69岁,平均年龄(38.7±1.8)岁.出现1种脏器损害的患者45例,其中肝脏损害17例,肾脏损害15例,心脏损害9例,肺损害4例;合并2种脏器损害患者76例,血液系统疾病24例,神经疾病10例,胃肠道疾病19例.脏器损害程度是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关键因素,多脏器功能障碍(MODS)是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流行性出血热预后的因素有很多,其中MODS为主要致死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更加关注患者在MODS方面的情况.

    作者:吴李贤;李宗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二甲双胍减轻听神经细胞株HEI-OC1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听神经细胞株HEI-OC1放射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听神经细胞株HEI-OC1,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照射组、照射+二甲双胍干预组(干预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检测试剂盒检测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免疫印迹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cl-2的表达.结果 照射后HEI-OC1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干预能够减轻照射导致的细胞生长抑制.正常对照组、照射组及干预组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为(2.58±0.21)%、(8.92±0.19)%、(3.69±0.18)%,提示二甲双胍干预后显著减少了照射引起的细胞凋亡,且凋亡因子Bax和Bcl-2的蛋白表达也较照射组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照射组SOD活性下降[(0.82±0.08)U/mg vs (2.36±0.12)U/mg],MDA含量增加[(1.36±0.15)nmol/mg vs (0.61±0.09)nmol/mg],而采用二甲双胍干预后,SOD活性上升(1.91±0.13)U/mg,MDA含量有所下降(0.78±0.10)nmol/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甲双胍能够减轻射线对听神经细胞的放射性损伤,该损伤机制与二甲双胍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抑制有关.

    作者:杜莎莎;廖桂祥;李荣;任陈;袁亚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单层分化法结合Smad信号双抑制剂诱导hiPSCs分化为运动神经元

    目的 探讨单层细胞分化法结合Smad信号双抑制剂,诱导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并进一步分化为运动神经元的可行性.方法 无血清E8培养基培养hiPSCs,当其接近70%融合度时改用神经诱导培养基,并加入SB431542和DMH1.9d后将贴壁细胞消化,在含bFGF和EGF的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免疫荧光检测神经干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中添加视黄酸(RA)和音猬因子(SHH),免疫荧光检测各分化阶段运动神经元相关标记物的表达.结果 经9d神经诱导,hiPSCs分化为表达Nestin、Sox1和Sox2的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在RA和SHH等的作用下进一步分化为运动神经元,免疫荧光检出各不同阶段标志物的表达.结论 单层分化法结合Smad信号双抑制剂,可将hiPSCs诱导为神经干细胞,并在RA和SHH等作用下进一步分化为运动神经元.

    作者:袁媛;刘佳;李敏;易寰;王萱;彭福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PCR-SSP法检测HPA-15基因频率的可靠性分析

    目的 探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法检测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5基因的可靠性.方法 设计序列特异性引物,采用PCR-SSP法对惠州地区100例无偿血小板献血者进行HPA-15基因分型,同时采用DNA测序法检测HPA-15基因频率,与PCR-SSP方法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PCR-SSP法检测HPA-15a和HPA-15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535 0和0.465 0,DNA测序法检测HPA-15a和HPA-15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530 0和0.470 0,两种方法检测HPA-15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R-SSP方法可作为一种快速、便捷、可靠的筛查HPA-15基因频率技术,可为临床病人提供HPA-15相合的血小板.

    作者:朱春燕;聂咏梅;周豪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聚类分析

    目的 了解引起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等遗传相关性情况,为医院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控制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49株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药物敏感性、耐药基因和毒力因子基因等遗传相关性检测结果,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比较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的同源性.结果 249株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酶株的检出率为35.74%,ESBLs阳性菌株耐药基因blaTEM、blaSHV、blaO XA和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分别为42.70%、15.73%、11.24%和8.99%,未检出pabB以及同时携带2种或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ESBLs阳性菌株对所检测的抗生素耐药率均明显高于ESBLs阴性菌株.71.49%菌株携带1个或多个毒力因子基因,6种主要毒力因子基因eaeA、bfpA、st、lt、stx1和stx2的检出率分别为45.38%、36.95%、11.24%、4.42%、2.41%和0.00%;eaeA基因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80.90%)远高于ESBLs阴性菌株(25.63%),而bfpA基因在ESBLs阳性菌株中的检出率(19.10%)则明显低于ESBLs阴性菌株(46.88%),其余毒力因子基因在ESBLs阳性与阴性菌株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FGE分析结果发现,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各菌株间的相似性系数均在25%~70%之间(<80%),提示应为来源不同的菌株.结论 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菌株的耐药性和产ESBLs酶株及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与其它部位分离的菌株无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不具有同源性.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菌株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可能与其毒力相关.

    作者:龙辉;吴莎;江振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上皮性卵巢癌中c-Src、ErbB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c-Src及ErbB2的表达与上皮性卵巢癌的关系,为卵巢癌生物靶向治疗的研发提供新的靶点.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c-Src及ErbB2在上皮性卵巢癌(n=82)、卵巢良性肿瘤(n=25)和正常卵巢组织(n=20)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这两项指标的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在卵巢癌患者中,c-Src、ErbB2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卵巢良性病变和正常卵巢组织(P<0.05).c-Src的表达强度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年龄>40岁c-Src强阳性率显著高于≤40岁(P<0.05).ErbB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Ⅲ、Ⅳ期的ErbB2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ErbB2阴性的患者5年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其表达阳性的患者(P<0.05).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ErbB2是影响卵巢癌预后的独立因素之一.结论 c-Src、ErbB2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有关.ErbB2可作为预测卵巢癌患者生存的指标之一.

    作者:陈晨;王浩渊;杨晨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1 032株,经常规生化方法及美国BD公司的PHoenixTM 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物敏感分析仪进行鉴定并检测对20种常用抗菌药的药物敏感性,使用WHONET 5.4软件和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 032株肺炎克雷伯菌在痰液标本中检出多,占56.0%;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及呼吸内科为主,分别占18.4%及15.2%;产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共617株,总检出率为59.8%,无逐年递增的态势(P>0.05);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耐药率由0上升至6.3%;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哌拉西林、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克洛、头孢呋辛耐药率均在58%~73%之间,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分别为9.3%~31.2%及7.8%~22.8%.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尤其是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耐药性明显增加,应加强耐药性监测,防止医院内流行.

    作者:张晓妹;田露;范敏;卢景辉;陈思聪;李昕;张扣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热带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随着免疫功能不全人群增多,热带假丝酵母菌已成为院内感染重要的非白假丝酵母之一.热带假丝酵母菌的致病性与一系列的毒力因子有关,重要的毒力因子包括:黏附和生物膜形成、天冬氨酰蛋白酶、磷脂酶及溶血活性.目前关于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的研究多集中于白色假丝酵母菌,而热带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的研究十分有限,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目前新的热带假丝酵母菌毒力因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于栓宝;吴媛;卢金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抗病毒治疗在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术后复发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术后复发的作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85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肝癌根治性切除术,观察组术后给予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处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BV-DNA水平,免疫组化检测组织HBeAg表达,随访5年,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比较两组的无瘤生存率,Spearmen法分析患者血清和组织HBV-DNA与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期间肿瘤复发66例(77.65%),死亡58例(68.24%).观察组复发率(60.00%)显著低于对照组(97.50%)(P<0.05),平均无瘤生存时间和术后1、3、5年的无瘤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HBV-DNA含量低达(0.008 5±0.002 1)×105 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HBV-DNA表达与患者生存时间呈正相关(r=0.546,P<0.05).结论 肝癌根治术后辅以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对术前HBV-DNA高水平复制肝癌患者,宜尽早联合抗病毒治疗.

    作者:张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初产女性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92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观察时点分为产后6~8周和产后12~14周,其中阴道产582例,剖宫产338例,测定盆底肌表面肌电值,评价产后盆腔脏器脱垂情况,观察不同分娩方式下盆底肌表面肌电值的变化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结果 在产后6~8周时,阴道产组快慢肌的肌电值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且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产后12~14周时,阴道产组中快慢肌的肌电值明显升高,与剖宫产组值相近(P>0.05),同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较产后6~8周时有所下降(P<0.05),但仍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5).结论 阴道产和选择性剖宫产均对盆底功能有影响,其中选择性剖宫产的影响相对较小,产后3个月内盆底肌自然恢复能力较强.

    作者:吴晓丽;吴江平;梅士娟;陶丽芳;孙艳;王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人DEPDC7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分析

    目的 对人DEPDC7基因近端启动子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该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初步探讨该启动子的活性.方法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人DEPDC7基因的启动子和转录因子进行分析和预测,通过PCR法扩增DEPDC7基因近端启动子序列,PCR产物经HindⅢ和XhoⅠ双酶切后定向克隆到pGL2-Basic载体,构建一系列的启动子区域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随后经脂质体转染入293T细胞并检测各缺失片段萤光素酶活性.结果 人DEPDC7基因位于11p13,翻译起始位点上游1 300 bp左右可能为启动子区域.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后发现,所有的重组质粒均表现出荧光素酶活性,其中pGL2-DEPDC7P3活性强.结论 初步证明人DEPDC7基因启动子在-879 bp~+100 bp区域具有较强转录活性,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生物学功能和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王心睿;杨红;曾也婷;廖之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江门市新会区人群华支睾吸虫病感染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新会区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不同地理位置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华支睾吸虫卵并计数.结果 全区共调查5个点2 005人,其中感染华支睾吸虫456人,感染率为22.74%,每克粪便虫卵数(EPG)为24~780个.男性感染率为26.16%,女性感染率为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676,P<0.01).结论 新会区为华支睾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建议加强主动监测,将华支睾吸虫感染筛查列入体检项目.

    作者:李来德;曾庆生;梁健华;甄健斌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