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膀胱癌转录组的研究进展

肖四方

关键词:膀胱癌, 转录组, 高通量测序
摘要:目前,膀胱癌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研究已涉及到膀胱癌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的各个层面.转录组作为连接基因组和蛋白组的桥梁,是研究肿瘤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高通量测序能对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从而为临床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信息.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GF-1、IGFBP-3及胰岛素水平的变化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CRC)和/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及胰岛素(Ins)水平,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例为C&D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结直肠癌31例为DM组,结直肠癌患者排除2型糖尿病28例为CRC组,健康自愿者28人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水平,同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及IGF-1/IGFBP-3比值.结果 C&D组FFG、PPG、HbA1C、Fins及HOMA-IRI与CR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PPG、TC及HOMA-IRI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IGF-1和IGF-1/IGFBP-3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PPG、IGF-1/IGFBP-3及HOMA-IRI对结直肠癌有影响.结论 CRC患者存在IGF-1和IGF-1/IGFBP-3水平变化;高胆固醇血症、餐后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CRC的发生.

    作者:柳岚;叶艺艺;闫晓洁;蒋凤秀;庄雄杰;陆泽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乳腺癌中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4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的癌组织、癌旁组织以及40名健康者的正常乳腺组织中α-1,6岩藻糖基转移酶在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之间的关系.结果 FUT8 mRNA和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乳腺癌组织中FUT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FUT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高FUT8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密切相关,其可能的调控机制及生物学效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邓小元;吴良平;闵闽;刘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襄阳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特点,为预防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有关数据应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6598例,发病率为275.30/10万,其中重症141例,死亡15例.4-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4.22%,男女性别比为1.69∶1.EV71病毒株更容易引起重症甚至死亡病例.结论 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时间、地区、性别差异,可通过监测分析、规范治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实施防控.

    作者:邱德志;刘力;江光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小学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海珠区中小学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简称甲流疫苗)的安全性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2116名接受甲流疫苗接种(接种组)和2762名未接受甲流疫苗接种(对照组)的在校中小学随访1年,观察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结果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师生中,累计报告不良反应人数为4例,报告率为189/10万,所有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半年内未报告格林巴例综合征(GBS);接种组流感样病例发病率为3.2%,对照组发病率为4.5%,疫苗保护率为28.9%,保护效果指数为1.39.接种组甲流病例发病率为0.24%,对照组发病率为0.72%,疫苗保护率为67.37%,保护效果指数为3.06.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的流行病学保护效果.

    作者:王军;栾玉明;甘标;潘捷云;杨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由于缺乏诊断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往往导致早期有效治疗的延误.目前对于诊断AKI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已发展到了临床研究阶段,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白细胞介素18、胱抑素C和L-脂肪酸结合蛋白.本文就近年来这几种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为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俊生;覃学勇;王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病原体检测,为食物中毒调查和应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标法(GB/T4789-2003、GB/T4789-2008、GB/T4789-2010适时版本)、WS/T9-2003和WS 271-2007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患者和厨工肛拭子及剩余食品等36份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36份样品共检出21株沙门氏菌.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

    作者:吴嘉志;陈应坚;甘丽萍;金玉娟;杨慧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的病死率及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某院2008-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患者30 d的病死率为37.32%.血液感染患者中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是泌尿道(35.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OR=4.599,95%C.I 1.943~10.883)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OR=3.987,95%C.I 1.746~9.102)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血小板减少症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是影响其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昭勇;杨宏伟;娄国平;张吉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甲型H1N1流感病毒HA1、NAe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效率研究

    目的 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1及神经氨酸酶NAe重组蛋白的表达效率及纯化方法.方法 在2009年广东省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和NA全长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去除其信号肽(或信号锚定序列)和跨膜结构,在原核表达体系中表达HA1和NAe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法研究蛋白的表达效率、IPTG诱导作用及His Bind树脂纯化对蛋白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 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浓度和高纯度的HA1-57290 Mr及NAe-69280 Mr重组蛋白.结论截短优化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HA1、NAe重组基因经IPTG诱导可在原核表达体系中高效表达且纯化后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

    作者:钟剑波;肖春花;张玲;陈伟烈;肖桂娥;魏绍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2010-2012年珠海市流动人口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2010-2012年珠海市流动人口(男性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AIDS)知识、行为以及艾滋病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感染情况,为本地制定艾滋病综合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2009年修订版)》的要求,在哨点监测期内采用分层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珠海市某区男性外来务工人员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并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测.结果 3年共监测1224人,检出HIV1人、梅毒2人、HCV 7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为78.10%,知晓率逐年上升且随着监测对象文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知晓率以“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的知晓率低,以“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高.监测对象安全套使用率总体均偏低;12人有吸毒史,其中2人有注射吸毒行为但未与他人共用针具.结论 2010-2012年珠海市流动人口的AIDS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安全性行为比例不高;HIV、梅毒和HCV感染情况不容忽视.

    作者:李玮;赵泳瑜;关玉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广州市2009-2011年健康人群流脑免疫水平及带菌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人群流脑带菌状况及抗体水平,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09-2011年每年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采集8个年龄组健康人群的咽拭子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分离鉴定及C群抗体杀菌力试验.结果 广州市2009-2011年健康人群平均带菌率为0.8%,菌群以B群为主,同时检出W135群.不同年龄组人群、不同性别人群带菌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群抗体平均阳性率为39.1%,平均保护率为31.9%.各年龄组人群流脑抗体阳性率不同,3~岁组高(59%),其次为5~岁组(54.9%),1~岁组低(19.0%),各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9,P<0.05).不同性别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6,P>0.05),已接种疫苗者与未接种疫苗者抗体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84,P<0.001).结论 广州市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低,要警惕B群引起的散发疫情.应提高人群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C群流脑抗体水平.

    作者:崔敏;许建雄;蔡衍珊;傅传喜;李美霞;张春焕;李魁彪;王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广东省西尼罗病毒潜在蚊媒致乏库蚊的密度消长分析

    目的 了解广东省西尼罗病毒潜在蚊媒致乏库蚊的构成比及密度消长情况,为及时有效地切断西尼罗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2年在广东省各地级市采用诱蚊灯法开展监测,对捕获的蚊虫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致乏库蚊在广东省蚊虫构成中占的比例大,占捕蚊总数的93.15%,其密度高峰在4-5月份,2009-2012年各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1.8、15.2、10.3、9.7只/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生境中以生畜棚中的密度高.结论 致乏库蚊是广东省的优势蚊种,加强监测可以掌握其消长规律,为制定适宜的防制措施和预警其可能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致乏库蚊是否为西尼罗热传播媒介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段金花;蔡松武;刘文华;吴军;邹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天然药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白假丝酵母菌是生物膜相关感染中常见的真菌.近,微生物的生物膜由于留置医疗器械有关感染的增加而受到重视.生物膜可以逃避抗生素和免疫攻击,且容易诱发耐药,并引起相应的慢性和顽固性感染.而传统的天然药物在生物膜感染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科学和医学文献报道,综述了天然药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艳;白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对曲妥珠单抗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对曲妥珠单抗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NCI-N87、SGC7901、MKN48以及MKN25等4种胃癌细胞株的Her-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曲妥珠单抗对细胞株的抑制率.结果 4种胃癌细胞株均存在Her-2蛋白表达,其中NCI-N87细胞表达水平高(P=0.000);曲妥珠单抗浓度分别为10μg/ml、20 μg/ml以及40 μg/ml时,NCI-N87细胞抑制率高(均P=0.000),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随着曲妥珠单抗浓度的增加,4种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抑制率均增加.结论 曲妥珠单抗能抑制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Her-2蛋白表达水平相关,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左强;罗宇玲;谢剑明;石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广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分布情况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降低经输血传播梅毒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1337287份血标本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梅毒抗体初筛检测,初筛阳性标本采用TPPA方法进行确认.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133728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355份,阳性率为0.40%.2008-2012年各年份阳性率分别为0.43%、0.37%、0.43%、0.38%、0.39%,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18~30年龄段献血员梅毒阳性率明显低于31~55岁年龄段人群,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高学历献血员阳性率低于低学历献血员;农民和自由职业献血员梅毒阳性率高,学生和医务人员梅毒阳性率低.结论 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人群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低危人群中招蓦无偿献血者,并重点针对高危人群宣传梅毒防治知识,是降低输血传播梅毒风险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国胜;杨穗群;林昌周;刘杏;李晓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与脓毒血症患儿病情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降钙素原(PCT)、乳酸和D-二聚体3种生物标记物评估脓毒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86例脓毒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回顾性研究则将所有患儿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观察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3种标记物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血症的3组患儿中,3种标记物水平及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和PCIS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对小儿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越高,PCIS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作者:汪江萍;刘自光;郭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雷帕霉素通过抑制mTOR信号延长成年雌性大鼠卵巢的寿命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对成年雌性大鼠卵泡发育及卵巢寿命的影响,并研究mTOR信号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将16只8周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雷帕霉素干预组,观察两组大鼠动情周期的变化;10周后取大鼠卵巢,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计数不同发育阶段的各级卵泡数;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检测卵巢中mTOR和其磷酸化的靶分子S6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雷帕霉素干预组大鼠健康卵泡数(225.0±16.2)显著多于对照组(178.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原始卵泡数(132.5±13.7)是对照组(59.6±5.2)的2倍多,而窦状卵泡和闭锁卵泡数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雷帕霉素干预组mTOR和P-P70S6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雷帕霉素可能通过抑制mTOR信号,从而抑制原始卵泡向发育卵泡转化,保存原始卵泡储备,由此使卵巢的寿命延长.

    作者:张杏梅;罗丽莉;傅玉才;许锦阶;栗丽;刘炜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1950-2011年重庆万州区疟疾疫情分析

    目的 探讨疟疾发病规律,制定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疟疾传播,终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万州区1950-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50-2011年万州区累计发生疟疾66888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出现了两次发病高峰,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1455.14/10万.通过几十年来开展“两根治、一预防”的综合防治,万州区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10多年来,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10万以下,并于1991年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从2009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所发病例均为输入型疟疾.结论 实施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必须对往返于高疟区的流动人群进行重点防控.

    作者:陈春蓉;周新;郑代坤;罗超;万时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乙型肝炎患者HBV-DNA载量与IL-12、IL-18及IL-10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外周血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与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450例HBV-DNA均阳性的HBV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抽取1份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中HBV-DN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并与116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利用SPSS 16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患者组治疗前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的HBV-DNA载量与IL-12、IL-18、IL-10含量相关性系数分别是r=-0.732、r=-0.856、r=0.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组治疗后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组的HBV-DNA载量与IL-12、IL-18、IL-10含量相关系数分别是r=-0.212、r=-0.335、r=0.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HBV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IL-12、IL-18及IL-10含量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与IL-18的相关性更佳.

    作者:郑定容;黄龙;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的临床性能,探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免疫学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6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20名无消化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血清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等抗体.根据幽门螺杆菌抗体的表达进行幽门螺杆菌Ⅰ型(毒力型)和Ⅱ型(非毒力型)免疫学分型,并结合14C-UBT尿素呼气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印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40.4%.免疫印迹法检出该组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81.7%.其中幽门螺杆菌Ⅰ型阳性率(53.7%)高于对照组(25.0%),而Ⅱ型阳性率(28.0%)低于对照组(50.0%).结论 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在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和免疫学分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纪文;马东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不孕不育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生育期不孕不育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其药敏情况.方法 将本院医学生殖中心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3579例不孕不育患者为不孕不育组,其中女性1494例,男性2085例,并将有过生育史的212例女性和265例男性作为对照组.取两组女性宫颈分泌物、男性尿道内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液,采用微生物检验法进行支原体检测并对阳性患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不孕不育组支原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男性不孕组阳性率为32.2%,对照组为5.3%;女性不孕组阳性率为57.5%,对照组为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药物敏感性高,耐药性低;而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歧霉素、司帕沙星药物敏感性低,耐药性高.结论 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在其治疗中应关注此项[1],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晓莉;樊凤艳;赵瑞敏;王照峰;郑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