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剑波;肖春花;张玲;陈伟烈;肖桂娥;魏绍静
目的 研究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患者外周血中乙型病毒性肝炎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与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18(IL-18)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450例HBV-DNA均阳性的HBV患者,于治疗前后各抽取1份血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中HBV-DNA,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检测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并与116名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利用SPSS 16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BV患者组治疗前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的HBV-DNA载量与IL-12、IL-18、IL-10含量相关性系数分别是r=-0.732、r=-0.856、r=0.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组治疗后外周血中IL-12、IL-18及IL-10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患者组的HBV-DNA载量与IL-12、IL-18、IL-10含量相关系数分别是r=-0.212、r=-0.335、r=0.2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DNA阳性HBV患者血清中HBV-DNA载量与IL-12、IL-18及IL-10含量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与IL-18的相关性更佳.
作者:郑定容;黄龙;周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CRC)和/或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IGFBP-3)及胰岛素(Ins)水平,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 结直肠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4例为C&D组,2型糖尿病患者排除结直肠癌31例为DM组,结直肠癌患者排除2型糖尿病28例为CRC组,健康自愿者28人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3)水平,同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I)及IGF-1/IGFBP-3比值.结果 C&D组FFG、PPG、HbA1C、Fins及HOMA-IRI与CR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组PPG、TC及HOMA-IRI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IGF-1和IGF-1/IGFBP-3与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PPG、IGF-1/IGFBP-3及HOMA-IRI对结直肠癌有影响.结论 CRC患者存在IGF-1和IGF-1/IGFBP-3水平变化;高胆固醇血症、餐后血糖升高和胰岛素抵抗可能参与CRC的发生.
作者:柳岚;叶艺艺;闫晓洁;蒋凤秀;庄雄杰;陆泽元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乌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梅毒血清固定者心理状况异常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梅毒产妇血清固定且伴有心理状况异常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人,分别给予乌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和单独心理干预治疗;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在治疗前后对其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和组内结果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SCL-90的多因子分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强迫症状等3个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SCL-90的多个因子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SCL-90的多个因子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乌灵胶囊联合心理干预治疗比单独心理干预治疗对改善血清固定者的心理状况异常更有效.
作者:曾灶昌;李永双;张志云;张晓丽;崔星姬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襄阳市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特点,为预防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有关数据应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2011年共报告手足口病16598例,发病率为275.30/10万,其中重症141例,死亡15例.4-6月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4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4.22%,男女性别比为1.69∶1.EV71病毒株更容易引起重症甚至死亡病例.结论 手足口病发病具有明显的时间、地区、性别差异,可通过监测分析、规范治疗、健康教育等综合性措施实施防控.
作者:邱德志;刘力;江光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生育期不孕不育患者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其药敏情况.方法 将本院医学生殖中心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3579例不孕不育患者为不孕不育组,其中女性1494例,男性2085例,并将有过生育史的212例女性和265例男性作为对照组.取两组女性宫颈分泌物、男性尿道内分泌物、精液或前列腺液,采用微生物检验法进行支原体检测并对阳性患者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不孕不育组支原体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男性不孕组阳性率为32.2%,对照组为5.3%;女性不孕组阳性率为57.5%,对照组为1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敏结果显示:支原体对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药物敏感性高,耐药性低;而对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歧霉素、司帕沙星药物敏感性低,耐药性高.结论 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在其治疗中应关注此项[1],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提高治愈率.
作者:刘晓莉;樊凤艳;赵瑞敏;王照峰;郑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降钙素原(PCT)、乳酸和D-二聚体3种生物标记物评估脓毒血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86例脓毒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将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早期脓毒症组、严重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回顾性研究则将所有患儿根据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观察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3种标记物水平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 不同严重程度的脓毒血症的3组患儿中,3种标记物水平及PCI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和PCIS与死亡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对小儿脓毒血症病情严重程度与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意义,患儿血降钙素原、乳酸、D-二聚体水平越高,PCIS越低,病情越重,预后越差.
作者:汪江萍;刘自光;郭彩云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血凝素HA1及神经氨酸酶NAe重组蛋白的表达效率及纯化方法.方法 在2009年广东省首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HA和NA全长基因克隆的基础上,去除其信号肽(或信号锚定序列)和跨膜结构,在原核表达体系中表达HA1和NAe蛋白,采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法研究蛋白的表达效率、IPTG诱导作用及His Bind树脂纯化对蛋白免疫活性的影响.结果 获得了具有免疫活性的高浓度和高纯度的HA1-57290 Mr及NAe-69280 Mr重组蛋白.结论截短优化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HA1、NAe重组基因经IPTG诱导可在原核表达体系中高效表达且纯化后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
作者:钟剑波;肖春花;张玲;陈伟烈;肖桂娥;魏绍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监测基层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的菌群分布及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基层医院临床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开平地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患者痰培养阳性菌株的分布及其耐药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到90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6.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居前3位;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4.0%,肺炎克雷伯菌为38.8%.革兰阳性球菌占5.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33.9%,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真菌占15.0%.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以非发酵菌感染为主,各医院应根据本院的细菌耐药情况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预防耐药菌的流行.
作者:刘珊珊;李海钦;易平;廖康;刘伟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疟疾发病规律,制定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疟疾传播,终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万州区1950-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50-2011年万州区累计发生疟疾66888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出现了两次发病高峰,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1455.14/10万.通过几十年来开展“两根治、一预防”的综合防治,万州区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10多年来,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10万以下,并于1991年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从2009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所发病例均为输入型疟疾.结论 实施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必须对往返于高疟区的流动人群进行重点防控.
作者:陈春蓉;周新;郑代坤;罗超;万时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建立2009H1N1流感病毒感染BEAS-2B(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模型,探讨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蛋白质差异变化,为2009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00 TCID50 2009H1N1 (D、S、O)流感病毒感染BEAS-2B细胞12、24、48、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Image MasterTM 2D Platinum Software 7.0软件分析图像,对有差异的蛋白酶解,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结果 质谱共鉴定出包括蛋白酶体α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前纤维蛋白1(profilin-1)、α-2干扰素等13个差异蛋白.结论 13个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2009H1N1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过程.
作者:张红宇;房师松;王婷;王昕;吕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160例,其中轻症支气管肺炎130例(轻症肺炎组),重症支气管肺炎30例(重症肺炎组).另选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cTnT)等心肌酶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患儿血清AST、LDH、CK、CK-MB、cTn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重症肺炎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心肌酶指标均趋向正常水平.结论 支气管肺炎患儿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
作者:陈惠琴;廖思森;肖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汕头市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减少恙虫病的误诊、误治率.方法 对1998-2012年收治的4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全部病例均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焦痂或溃疡等表现;淋巴结肿大25例(54.3%),脾大9例(19.5%),肝大2例(4.3%),心率失常11例(26%),皮疹2例(4.3%),外斐反应阳性13例(28.2%),外周血白细胞正常36例(78.3%)、白细胞增高7例(15%)、白细胞减少3例(6.5%),中性粒细胞升高33例(71.7),尿液常规蛋白尿5例(11%),血尿3例(6.5%);血生化LDH、ALT、AST、HBDH升高,钠、钾、氯降低较常见.X线检查支气管炎9例(19.5%),肺部感染7例(15.2%).结论 恙虫病在汕头市有散发流行;恙虫病误诊率较高,重视病史采集、认真仔细体检、掌握其特征性,可提高恙虫病的诊断率.
作者:吴永城;郑伟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深圳市2011-2012年传染病暴发监测结果和疫情发生特点.方法 将2011-2012年深圳市传染病暴发疫情数据从深圳市暴发疫情监测系统中导出,按病种、地区、月份和机构类型描述性分析暴发疫情发生的特点.结果 2011-2012年深圳市暴发疫情监测系统共收到报告595起,发病人数共4985人.其中2012年报告270起疫情,比2011年下降16.9%;报告发病人数2169人,比2011年下降23.0%.2012年单起疫情病例数的中位数为7例,报告间隔中位数为5,平均罹患率为13.0.2012年学校发生暴发疫情占总起数的51.1%,托幼机构占总起数的45.2%,其它机构占了3.4%.与2011年比较,托幼机构的暴发疫情所占总起数的比例显著性增加.2011年的暴发疫情发生高峰分别为3-5月份和11-12月份,2012年只出现了一个高峰.结论 逐步将暴发疫情事件和个案系统关联,进一步结合国家网被动监测数据与暴发疫情主动监测数据,有利于评价疫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及人群发生疾病的风险.
作者:吕秋莹;谢旭;唐秀娟;李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的病死率及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某院2008-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患者30 d的病死率为37.32%.血液感染患者中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是泌尿道(35.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OR=4.599,95%C.I 1.943~10.883)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OR=3.987,95%C.I 1.746~9.102)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血小板减少症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是影响其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昭勇;杨宏伟;娄国平;张吉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治疗妊娠20周前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2011年就诊于4家医院的妊娠4~20周的先兆流产患者127例,将其按妊娠时间随机分为A、B、C、D4组,A、B组为早期妊娠(妊娠4~12周),C、D组为中期妊娠(妊娠12~20周).A组及C组应用间苯三酚联合常规保胎药治疗,B组及D组单独使用常规保胎药物进行治疗.对4组先兆流产患者的疗效予以评估,包括观察阴道流血和下腹疼痛情况,记录用药天数,监测妊娠4~8周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HCG及孕酮水平的变化,追踪妊娠结局.同时监控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经治疗后阴道流血发生率从86.84%降至18.42%,B组阴道流血发生率从64.10%降至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经治疗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从44.74%降至7.89%,B组腹部不适发生率从28.20%降至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4~8周的患者经联合治疗后体内HCG从(44612±49365) IU/L上升到(120802.67±56900)IU/L,但常规治疗者仅从(28080±43892) IU/L上升到(55166±36250)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天数分别为(7.97±3.83)d、(11.44±6.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D组治疗天数分别为(6.42±3.12)d、(9.53±7.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妊娠结局共失访10例,B组自然流产1例,C组自然流产2例,D组自然流产4例.使用间苯三酚的不良反应1例皮疹,1例皮肤潮红.结论 间苯三酚治疗先兆流产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阴道流血和下腹疼痛的症状,促进早期妊娠HCG生长,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梅兰;陈慧;范涛;陈小宁;聂晓露;王红霞;陈衡;陈蔚瑜;张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白假丝酵母菌是生物膜相关感染中常见的真菌.近,微生物的生物膜由于留置医疗器械有关感染的增加而受到重视.生物膜可以逃避抗生素和免疫攻击,且容易诱发耐药,并引起相应的慢性和顽固性感染.而传统的天然药物在生物膜感染治疗中显示出极大的优势.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科学和医学文献报道,综述了天然药物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进展.
作者:吕艳;白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由于缺乏诊断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往往导致早期有效治疗的延误.目前对于诊断AKI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已发展到了临床研究阶段,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白细胞介素18、胱抑素C和L-脂肪酸结合蛋白.本文就近年来这几种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为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俊生;覃学勇;王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评价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的临床性能,探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免疫学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6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20名无消化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血清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等抗体.根据幽门螺杆菌抗体的表达进行幽门螺杆菌Ⅰ型(毒力型)和Ⅱ型(非毒力型)免疫学分型,并结合14C-UBT尿素呼气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印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40.4%.免疫印迹法检出该组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81.7%.其中幽门螺杆菌Ⅰ型阳性率(53.7%)高于对照组(25.0%),而Ⅱ型阳性率(28.0%)低于对照组(50.0%).结论 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在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和免疫学分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纪文;马东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血清N-末端脑钠素(NT-PRO-BNP)与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左心室结构功能及干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腹膜透析中心随访稳定的CAPD患者24例为CAPD组,另外将来自体检中心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测定法检测两组对象NT-PRO-BNP浓度.根据NT-PRO-BNP浓度将CAPD组患者分为3个等级,比较各等级患者年龄、性别、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数、体重指数、总kt/V;并根据Penn公式采用彩色多普勒测算CAPD患者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计算下腔静脉直径(IVCD)与体表面积(BSA)的比值(VCD),用以评估CAPD患者干体重.结果 CAPD组患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的LVMI高,LVEF低,VCD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APD患者NT-PRO-BNP水平与LVMI、VCD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VEF(β=-0.775,P=0.018)、LVMI(β=0.592,P=0.031)与VCD(β=0.645,P=0.009)均与NT-PRO-BNP独立相关.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可能是有用的评估CAPD患者左心室功能和干体重的临床标志物.
作者:彭翔;张斌;薛志强;曾石养;苏海燕;曾建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西尼罗病毒潜在蚊媒致乏库蚊的构成比及密度消长情况,为及时有效地切断西尼罗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2012年在广东省各地级市采用诱蚊灯法开展监测,对捕获的蚊虫进行鉴定及计数.结果 致乏库蚊在广东省蚊虫构成中占的比例大,占捕蚊总数的93.15%,其密度高峰在4-5月份,2009-2012年各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21.8、15.2、10.3、9.7只/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生境中以生畜棚中的密度高.结论 致乏库蚊是广东省的优势蚊种,加强监测可以掌握其消长规律,为制定适宜的防制措施和预警其可能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致乏库蚊是否为西尼罗热传播媒介还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段金花;蔡松武;刘文华;吴军;邹钦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