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5例临床疑似华支睾吸虫病的超声诊断分析及评价

唐晓辉

关键词:华支睾吸虫病, 超声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效果,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华支睾吸虫疑似患者65例,采用东芝24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75MHz)行肝胆系统各切面连续扫查,详细观察及分析华支睾吸虫病的肝胆道系统的声像表现.结果 65例疑似患者中有45例经粪检和手术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确诊的45例中有38例超声检查肝胆系统有特异性改变,表现为肝内中小胆管弥漫性轻度扩张,管壁不均匀性增厚,回声增强,不同切面呈现小点状、小等号状、斑状、条索状等强回声.超声诊断方法的敏感性为84.44%,特异性为58.46%.结论 超声检查方法简单、易操作,对辅助提高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1889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泌尿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对抗生素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珠海市银科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所生产的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检测本院2012年1889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标本.结果 1889例标本中培养分离出支原体715例,阳性率为37.85%,UU单纯感染640例,MH单纯18例,UU、MH混合感染57例;UU感染耐药率前三位的抗生素是环丙沙星(69.22%)、氧氟沙星(40.78%)和壮观霉素(17.81%);MH感染耐药率前三位的抗生素是罗红霉素(84.21%)、阿奇霉素(73.68%)和克拉霉素(68.42%);UU、MH混合感染耐药率前三位的抗生素分别是罗红霉素(94.74%)、阿奇霉素(91.23%)和克拉霉素(89.47%).结论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整体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张娟;叶聪秀;黄小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2009-2012年广西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到位率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广西柳州市辖区2009-2012年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追踪与收治情况,探讨提高病人总体到位率的有效方法.方法 对柳州市辖区2009-2012年的追踪登记本和统计报表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4年来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报告、转诊、追踪和总体到位情况.结果 2009-2012年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和疑似肺结核病人数逐年下降,但转诊到位率逐年上升,由2009年的20.28%上升到2012年的60.36%,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68.62%首诊于结防机构,31.38%首诊于综合医院;病人转诊到位率、追踪到位率、总体到位率分别为45.61%、89.17%、94.11%.结论 通过政策支持、技术培训、督导检查及建立奖惩机制,柳州市辖区综合医院网络直报肺结核病人的转诊、追踪工作效果显著,病人总体到位率较高.

    作者:黄宝杨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广州市无偿献血者梅毒阳性分布情况

    目的 对近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为降低经输血传播梅毒的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广州市无偿献血者1337287份血标本采用ELISA双抗原夹心法进行梅毒抗体初筛检测,初筛阳性标本采用TPPA方法进行确认.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133728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355份,阳性率为0.40%.2008-2012年各年份阳性率分别为0.43%、0.37%、0.43%、0.38%、0.39%,无偿献血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18~30年龄段献血员梅毒阳性率明显低于31~55岁年龄段人群,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高学历献血员阳性率低于低学历献血员;农民和自由职业献血员梅毒阳性率高,学生和医务人员梅毒阳性率低.结论 无偿献血者中,梅毒抗体阳性人群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上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从低危人群中招蓦无偿献血者,并重点针对高危人群宣传梅毒防治知识,是降低输血传播梅毒风险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国胜;杨穗群;林昌周;刘杏;李晓帆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婴幼儿支气管肺炎血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观察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的变化,以便在诊治过程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住院支气管肺炎患儿160例,其中轻症支气管肺炎130例(轻症肺炎组),重症支气管肺炎30例(重症肺炎组).另选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肺炎患儿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儿童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cTnT)等心肌酶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肺炎组患儿血清AST、LDH、CK、CK-MB、cTn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重症肺炎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轻症肺炎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恢复期心肌酶指标均趋向正常水平.结论 支气管肺炎患儿心肌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病情越重,心肌酶升高越明显.

    作者:陈惠琴;廖思森;肖志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甲型H1N1病毒感染BEAS-2B细胞差异蛋白的初步研究

    目的 通过建立2009H1N1流感病毒感染BEAS-2B(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细胞模型,探讨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蛋白质差异变化,为2009H1N1流感病毒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100 TCID50 2009H1N1 (D、S、O)流感病毒感染BEAS-2B细胞12、24、48、72 h后提取细胞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Image MasterTM 2D Platinum Software 7.0软件分析图像,对有差异的蛋白酶解,质谱分析鉴定差异蛋白.结果 质谱共鉴定出包括蛋白酶体α5、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前纤维蛋白1(profilin-1)、α-2干扰素等13个差异蛋白.结论 13个差异蛋白可能参与了2009H1N1流感病毒的致细胞病变过程.

    作者:张红宇;房师松;王婷;王昕;吕星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中小学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的安全性和保护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海珠区中小学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疫苗(简称甲流疫苗)的安全性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方法,对2116名接受甲流疫苗接种(接种组)和2762名未接受甲流疫苗接种(对照组)的在校中小学随访1年,观察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流行病学保护效果.结果 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师生中,累计报告不良反应人数为4例,报告率为189/10万,所有接种对象在接种后半年内未报告格林巴例综合征(GBS);接种组流感样病例发病率为3.2%,对照组发病率为4.5%,疫苗保护率为28.9%,保护效果指数为1.39.接种组甲流病例发病率为0.24%,对照组发病率为0.72%,疫苗保护率为67.37%,保护效果指数为3.06.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较好的流行病学保护效果.

    作者:王军;栾玉明;甘标;潘捷云;杨波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间苯三酚用于妊娠20周前先兆流产治疗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间苯三酚治疗妊娠20周前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0-2011年就诊于4家医院的妊娠4~20周的先兆流产患者127例,将其按妊娠时间随机分为A、B、C、D4组,A、B组为早期妊娠(妊娠4~12周),C、D组为中期妊娠(妊娠12~20周).A组及C组应用间苯三酚联合常规保胎药治疗,B组及D组单独使用常规保胎药物进行治疗.对4组先兆流产患者的疗效予以评估,包括观察阴道流血和下腹疼痛情况,记录用药天数,监测妊娠4~8周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HCG及孕酮水平的变化,追踪妊娠结局.同时监控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A组经治疗后阴道流血发生率从86.84%降至18.42%,B组阴道流血发生率从64.10%降至2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经治疗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从44.74%降至7.89%,B组腹部不适发生率从28.20%降至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4~8周的患者经联合治疗后体内HCG从(44612±49365) IU/L上升到(120802.67±56900)IU/L,但常规治疗者仅从(28080±43892) IU/L上升到(55166±36250) 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治疗天数分别为(7.97±3.83)d、(11.44±6.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D组治疗天数分别为(6.42±3.12)d、(9.53±7.7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妊娠结局共失访10例,B组自然流产1例,C组自然流产2例,D组自然流产4例.使用间苯三酚的不良反应1例皮疹,1例皮肤潮红.结论 间苯三酚治疗先兆流产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阴道流血和下腹疼痛的症状,促进早期妊娠HCG生长,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梅兰;陈慧;范涛;陈小宁;聂晓露;王红霞;陈衡;陈蔚瑜;张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的病死率及影响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某院2008-2012年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的病死率,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有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病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铜绿假单胞菌菌血症患者30 d的病死率为37.32%.血液感染患者中常见的原发感染部位是泌尿道(35.2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小板减少症(OR=4.599,95%C.I 1.943~10.883)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OR=3.987,95%C.I 1.746~9.102)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血液感染患者病死率高,血小板减少症和不适当的初始抗菌治疗是影响其死亡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昭勇;杨宏伟;娄国平;张吉才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深圳地区结核临床分离菌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

    目的 研究深圳地区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基因突变与利福平(RFP)、异烟肼(INH)、链霉素(SM)和乙胺丁醇(EMB)耐药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HA)对182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rpoB、katG、inhA、rpsL和embB基因突变位点进行检测,并采用L-J比例法检测这些分离株对RFP、INH、SM、EMB的耐药性.结果 182株临床分离株中,总的基因突变率为34.62%(63/182),其中rpoB基因突变率高,达24.17%(44/182).多重耐药结核菌(MDR-TB)占17.03%(31/182).以L-J比例法作为金标准,采用RDBHA技术检测分别与RFP、INH、SM、EMB耐药相关的rpoB、katG/inhA、rpsL、embB基因突变,其灵敏度分别为88.89%、67.50%、81.82%和64.29%,特异度分别为97.08%、94.37%、97.99%和92.86%.结论 深圳地区结核分离株ropB基因突变普遍,S531L位点是其突变率高的位点.深圳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对4个一线抗痨药物耐药现象均较严重,反向斑点杂交技术(RDBHA)可快速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能给临床提供快速用药指导.

    作者:陈建波;刘映霞;罗燕芬;李劭源;刘厚明;单万水;邓群益;陆坚;曹开源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一起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调查分析

    目的 对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病原体检测,为食物中毒调查和应急处理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国标法(GB/T4789-2003、GB/T4789-2008、GB/T4789-2010适时版本)、WS/T9-2003和WS 271-2007规定的检验方法对患者和厨工肛拭子及剩余食品等36份样品进行病原菌检测.结果 36份样品共检出21株沙门氏菌.结论 结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证实此次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

    作者:吴嘉志;陈应坚;甘丽萍;金玉娟;杨慧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膀胱癌转录组的研究进展

    目前,膀胱癌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研究已涉及到膀胱癌基因组、转录组与蛋白质组学的各个层面.转录组作为连接基因组和蛋白组的桥梁,是研究肿瘤细胞表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高通量测序能对一个物种的基因组和转录组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从而为临床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信息.

    作者:肖四方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对曲妥珠单抗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研究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对曲妥珠单抗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人胃癌细胞系NCI-N87、SGC7901、MKN48以及MKN25等4种胃癌细胞株的Her-2蛋白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曲妥珠单抗对细胞株的抑制率.结果 4种胃癌细胞株均存在Her-2蛋白表达,其中NCI-N87细胞表达水平高(P=0.000);曲妥珠单抗浓度分别为10μg/ml、20 μg/ml以及40 μg/ml时,NCI-N87细胞抑制率高(均P=0.000),半数抑制浓度IC50低;随着曲妥珠单抗浓度的增加,4种胃癌细胞株的细胞抑制率均增加.结论 曲妥珠单抗能抑制Her-2阳性胃癌细胞株的生长,这种抑制作用与细胞Her-2蛋白表达水平相关,并且存在剂量依赖性.

    作者:左强;罗宇玲;谢剑明;石敏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65例临床疑似华支睾吸虫病的超声诊断分析及评价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用于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效果,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华支睾吸虫疑似患者65例,采用东芝24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75MHz)行肝胆系统各切面连续扫查,详细观察及分析华支睾吸虫病的肝胆道系统的声像表现.结果 65例疑似患者中有45例经粪检和手术确诊为华支睾吸虫病患者,确诊的45例中有38例超声检查肝胆系统有特异性改变,表现为肝内中小胆管弥漫性轻度扩张,管壁不均匀性增厚,回声增强,不同切面呈现小点状、小等号状、斑状、条索状等强回声.超声诊断方法的敏感性为84.44%,特异性为58.46%.结论 超声检查方法简单、易操作,对辅助提高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唐晓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右美托咪定治疗扁桃体切除术后患儿苏醒期躁动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治疗小儿扁桃体切除术后苏醒期躁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将60名5~14岁拟行扁桃体切除术的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右美托咪定组及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进入手术室前,受试儿童均接受微量泵静脉给予剂量为0.5 μg/kg或1g/kg的右美托咪定.所有患儿在手术室和PACU中均监测HR、SpO2及NIBP.同时记录麻醉诱导期开始、停止使用吸入麻醉药、第一次睁眼以及气管内导管拔除等几个特定时刻的时间.患儿送入PACU后,在初的30 min内,每5 min记录VAS评分和RSS评分以及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及其程度,而在拔管后的30 min内,每10 min记录上述结果.结果 气管内导管拔除后,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组与对照组比较,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拔管时以及其后的5 min和10 min,3组的VAS评分和RS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能安全有效地减少扁桃体切除术后患儿苏醒期的躁动,其治疗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孟庆涛;夏中元;李维;刘敏;江莹;唐玲华;吴洋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蟑螂过敏儿童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及分析

    目的 了解广州市蟑螂过敏儿童年龄分布和疾病来源情况.方法 使用改良RAST法检测患儿血清蟑螂特异性IgE,并对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广州地区蟑螂特异性IgE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9821例儿童中有245例蟑螂特异性IgE阳性,阳性率为2.49%,阳性患儿中前五位疾病分别为荨麻疹59例,占30.10%;过敏性鼻炎45例,占22.96%;哮喘35例,占17.86%,过敏性紫癜21例,占10.71%,结膜炎11例,占5.61%.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10岁间,4~岁组占10.57%;5~岁组占13.82%;6~岁组占11.38%;7~岁占12.20%;8~岁占10.98%,其中5~岁组高,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77∶1,蟑螂特异性IgE阳性患儿血清总IgE均升高.结论 蟑螂为广州儿童过敏的主要变应原之一,蟑螂过敏患儿主要见于荨麻疹和过敏性鼻炎,阳性年龄段主要分布在4 ~10岁间,以男性居多.

    作者:谭晓明;刘云锋;关启鸿;李梅爱;关小珊;周帅;杨镒宇;姚淑雯;周珍文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手足口病重症与轻症的早期表现比较

    目的 比较手足口病重症与轻症病例的早期表现差异,探讨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预警信号.方法 对本院2012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的完整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2年本院共报告1112例手足口病,其中轻症1097例,重症15例.重症多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高发于4-5月份.早期表现为持续高热、皮疹不典型、先热后疹,常伴有神经、呼吸、循环等系统损伤.结论 重症病例的早期表现不典型,重视早期识别、及时采取干预,对预防和治疗重症病例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范锡芸;何泳滨;梁迎春;陈少冰;朱厚丞;杨茵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HIV抗体ELISA试剂盒的性能验证

    目的 对本实验室所使用的HIV抗体ELISA试剂盒进行性能验证,判断该试剂盒是否能够满足本实验室的日常检验要求.方法 分析并计算该试剂盒的低检测下限、精密度(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阴阳符合率,与试剂盒说明书提供的性能指标进行比较,对试剂盒提供的CUTOFF值进行验证,判断其是否适用于实验室周边人群,以此评估试剂盒的性能情况.结果 HIV ELISA试剂盒的低检测下限为0.125NCU/ml;重复性试验中检测浓度为2NCU/ml的质控血清和健康人新鲜血清的CV%分别为5.6%和6.4%;中间精密度试验的CV%为10.9%;阴阳符合率均为100%;CUTOFF值验证试验中选定标本的检测结果OD值的((x)±3SD)为0.038,小于试剂盒提供的CUTOFF值,验证通过.结论 本实验室所使用的HIV ELISA试剂盒基本适用于实验室进行日常的初筛检测.

    作者:吴子安;朱灵;李曼;徐宁;刘振杰;易四维;邓勤勤;钟伟国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的应用价值

    目的 评价免疫印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ylori)抗体的临床性能,探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和免疫学分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60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和20名无消化道疾病的健康志愿者血清幽门螺杆菌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a)等抗体.根据幽门螺杆菌抗体的表达进行幽门螺杆菌Ⅰ型(毒力型)和Ⅱ型(非毒力型)免疫学分型,并结合14C-UBT尿素呼气试验进行分析.结果 免疫印迹法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敏感性为96.7%,特异性为40.4%.免疫印迹法检出该组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81.7%.其中幽门螺杆菌Ⅰ型阳性率(53.7%)高于对照组(25.0%),而Ⅱ型阳性率(28.0%)低于对照组(50.0%).结论 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幽门螺杆菌抗体在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诊断和免疫学分型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纪文;马东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急性肾损伤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现状

    急性肾损伤(AKI)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疾病.由于缺乏诊断AKI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往往导致早期有效治疗的延误.目前对于诊断AKI新的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已发展到了临床研究阶段,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肾损伤分子-1、白细胞介素18、胱抑素C和L-脂肪酸结合蛋白.本文就近年来这几种生物学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为早期诊断AKI的生物学标志物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杨俊生;覃学勇;王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 1950-2011年重庆万州区疟疾疫情分析

    目的 探讨疟疾发病规律,制定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疟疾传播,终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万州区1950-2011年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1950-2011年万州区累计发生疟疾66888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出现了两次发病高峰,其中1954年发病率高达1455.14/10万.通过几十年来开展“两根治、一预防”的综合防治,万州区疟疾发病率大幅度下降,近10多年来,疟疾发病率始终控制在1/10万以下,并于1991年达到了基本消除疟疾的目标.从2009年起已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所发病例均为输入型疟疾.结论 实施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流行.要实现消除疟疾目标,必须对往返于高疟区的流动人群进行重点防控.

    作者:陈春蓉;周新;郑代坤;罗超;万时学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