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巧娜;陈仕平;卢森;姜丹;杨玲;梁羽
目的 了解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的潜在流行危险因素,做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监测预警,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和2012年对固定监测点人群、2008-2012年对流动监测点人群,采取血清学和病原学方法检测血吸虫感染情况.每年对固定监测点进行螺情调查,在水体钉螺监测点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结果 检测当地居民2 568人,IHA检测抗体阳性7人,阳性率为0.27%,粪检未发现阳性者;检测渔船民1 275人,IHA检测抗体阳性19人,阳性率为1.49%,粪检18人,阳性1人.查螺面积859.73 hm2,发现有螺条块3个,有螺面积24.55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条块2个,有螺面积20.23 hm2;打捞漂浮物530 kg,投放稻草帘80块,结果均未发现钉螺.结论 发现了输入性传染源和新的螺区.加强对渔船民等流动人口的监测与管理、加强螺情监测和防止钉螺扩散是今后金湖县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防控工作的重点.
作者:孙道宽;李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在医院现有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整合HIS、LIS、PACS存量信息,建立疾病监测信息系统,使单病种监测灵敏、高效.方法 采用客户端+管理端模式,分别在临床及管理部门建立无缝对接的工作平台,存量信息整合以减少临床客户端操作,管理端实时监控并具备统计功能.结果 监测系统不仅使临床监测科室及职能部门的工作负荷显著降低,而且能减少错报、漏报,提高了监测质量;同时,使信息能及时反馈,加强了医院与疾控机构的无缝链接,使政府有关部门对疫情能适时反应,有效控制.结论 单病种监测信息系统使综合医院在流行病防控领域的现有工作实现全面信息化,提高了监测质量.
作者:梁海丽;朱岁松;金洪长;吕周平;温新创;张胜灵;蔡娟;梁志琼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的1年疗效.方法 收集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病例,选取54例为抗病毒治疗组,选取历史病例67例为对照组.抗病毒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病死率、HBV DNA水平、INR、MELD评分及肝功能结果.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2例,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死亡15例(27.8%),显著低于对照组(37例,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ALT、AST、TBIL、INR水平及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ALT、AST、TBIL、INR、HBV DNA水平及MEL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降低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加快肝功能好转,抑制病毒复制,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病情好转后维持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长期预后.
作者:何纲;甄沛林;丁佩佩;陈晓华;梁少群;甄月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与γ-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γ-GCS)的表达,研究PI3K、PKB通路和γ-GCS的关系.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肺癌患者肺组织标本(16例)分为COPD组和对照组,每组8例,检测肺组织中γ-GCS活性,原位杂交检测肺组织中γ-GCS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分析肺组织中PI3K、PKB与γ-GCS的蛋白水平.结果 COPD组中γ-GC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位杂交显示COPD组支气管、肺泡上皮细胞与小动脉平滑肌细胞γ-GCS mRNA广泛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3K、PKB与γ-GCS免疫组化在COPD组可见肺泡、支气管壁细胞及小血管平滑肌细胞胞浆中皆有蛋白阳性信号表达,图像定量分析显示COPD组PI3K、PKB与γ-GCS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线相关分析得出PI3K、p-PKB蛋白表达与γ-GCS活性、mRNA及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COPD患者肺组织γ-GCS蛋白和mRNA表达增高,PI3K、p-PKB蛋白也有相应高表达,提示PI3K、PKB和γ-GCS可能在COP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且可能参与了γ-GCS的信号传导通路.
作者:申严;卓宋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全民食盐加碘后重庆市学龄儿童甲状腺容积变化状况,为评价碘缺乏病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1997、1999、2002、2005、2011年采用人口比例概率抽样法(PPS),在重庆市40个区县抽取30个监测点;2009年以所有40个区县为监测点;每个监测点抽取1所小学,每所学校随机抽取8~10岁40名以上儿童,采用B超法检查甲状腺容积情况.结果 1997-2011年重庆市儿童甲状腺容积数据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呈右偏态分布.儿童甲状腺容积中位数分别为4.00、3.93、3.69、3.46、3.53、3.53 ml.各年份甲状腺容积频数构成比(x2=874.46,P<0.01)和容积中位数(H=207.72,P<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容积的中位数(F中位数=13.65,P<0.05)、90%分位数(Fp90=32.12,P<0.01)、95%分位数(Fp95=61.83,P<0.01)、99%分位数(Fp99=74.36,P<0.01)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 全民食盐加碘后重庆市儿童甲状腺容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作者:吴成果;李心术;罗兴建;廖文芳;谢君;肖邦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HBV基因组长度约3.2 kb,含有4个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组.本文从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的蛋白功能等方面阐述了HBV病毒的研究进展,为致病机理的研究及抗HBV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小强;张立营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2010-2012年西安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群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更加有效的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2年HIV抗体确证阳性样本,横向分析样本人群来源及年龄、职业分布,纵向比较数据的年度变化,统计分析揭示数据背后的流行病学规律.结果 由于监测力度增大,HIV抗体确证阳性样本逐年增加,2010-2012年分别检出372人、643人、808人,男性占90.0%,女性占10.0%.阳性样本在男男人群(MSM)和非婚异性性接触传播人群中所占比例高,分别为45.4%和34.0%.MSM占阳性人群比例由32.5%增加到49.6%(P<0.01),MSM年龄多集中在15~45岁之间,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该人群的47.5%.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阳性构成比3年分别为28.5%、31.7%、38.3%(P<0.01).注射毒品、输血/血制品及母婴传播3种途径的感染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15岁感染者为母婴传播.结论 3年来西安市HIV感染阳性人数逐年增加,感染人群的分布及构成变化不同,因此,应该根据检出阳性人群的分布特征制定出更加合理有效的防治策略.
作者:张亚兰;卫晓丽;郑海潮;李恒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与评价实时荧光PCR法快速筛查从业人员沙门菌、志贺菌的带菌情况.方法 收集从业人员肛拭样本,用实时荧光PCR法进行快速筛查,采用常规细菌培养法作为标准方法进行验证和血清分型,分析其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 在24 598份样品中,实时荧光PCR法检出沙门菌阳性18份,志贺菌阳性11份,阳性率分别为0.732‰和0.447‰.通过细菌培养法验证及分型,14份标本确认为沙门菌阳性,阳性率为0.569‰,分布于A、B、C、D、E、F6个群11个血清型;6份标本确认为志贺菌阳性,阳性率为0.244‰,分布于B、C、D3个群5个血清型.实时荧光PCR法筛查沙门菌、志贺菌的灵敏度均为100.00%,特异性均为99.98%.结论 与传统细菌培养法相比,实时荧光PCR法简便、快速,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减少工作量,适用于肠道致病菌的快速筛查.
作者:马淑贞;周卓晟;石晓路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基孔肯雅病毒SZ_20101028株的全基因组分子遗传特征.方法 通过C6/36细胞从患者血清中分离得到CHIKV,针对病毒的基因组设计了6条特异性引物,对病毒的全基因组进行扩增,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病毒株的全基因组分子遗传特征.结果 病毒SZ_20101028株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12 377nt,含两个开放阅读框,编码3 722个氨基酸,两个编码区之间含有68 nt非编码连接区;发现该毒株与2010年引起东莞基孔肯雅热疫情暴发的病原体核苷酸的同源性达到了99%,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SZ_20101028株与2010年引起东莞疫情暴发的病原体的亲缘性高,并且和2004年引起印度洋地区疫情暴发流行的病原体同属于印度洋亚型.结论 深圳市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病毒属于印度洋亚型,与2010年引起东莞疫情暴发的病原体的亲缘性高.
作者:许少坚;阳帆;李贻汉;王俊雄;王金明;林启辉;张仁利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检索公开发表在Pubmed、EMBASE、Ovi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关于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胃癌发生关系的研究.应用Stata11.0统计软件分析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与胃癌发生间的关联.结果 共有19项研究纳入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胃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P=55%(95% CI:45%~66%);胃癌患者远癌正常胃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为P=18%(95% CI:7%~29%).与远癌正常胃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优势比0R=7.85(95% CI:5.81~10.61).结论 胃癌患者癌组织中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癌正常胃组织,RUNX3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作者:冯凯瑜;聂玉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以盐田区户籍居民的样本为例调查深圳市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的携带率、分布情况和基因突变类型.方法 采用Sysmex SE-9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盐田区35岁以下户籍居民(4 652人)进行血细胞分析,同时通过Gap-PCR、DNA测序法对其进行地中海贫血基因突变检测.结果 4 652人中,地贫基因携带者共497人,总携带率为10.68%.其中α-地贫基因携带者377人(8.10%),β-地贫基因携带者108人(2.32%),α-地贫复合β-地贫12人(0.26%).在α-地贫基因携带者中以东南亚型——SEA型居多(4.77%),β-地贫基因携带者中以CD41-42所占人数多(1.10%).结论 深圳盐田区户籍居民地贫基因携带率与广东省总体携带率基本一致.本研究对开展该地区的地贫遗传咨询、基因分析及产前诊断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杨巧娜;陈仕平;卢森;姜丹;杨玲;梁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筛选与分析LNCap细胞和PC-3细胞肿瘤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通过肿瘤转移基因芯片分析前列腺癌雄激素依赖型(ADPC)LNCap细胞以及前列腺癌雄激素非依赖型(AIPC)PC-3细胞84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 两个细胞株中表达差异显著基因共56个,在LNCap细胞中有41个基因下调,15个基因上调表达.结论 LNCap细胞和PC-3细胞肿瘤转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有助于研究AIPC的形成以及前列腺癌的侵袭转移机制.
作者:曹开源;徐霖;王铸;何霞;关琳琳;庹玖玲;汪杨;罗燕芬;钟慧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规律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患侧同期颈淋巴结清扫术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能够获得Ⅱa、Ⅱb、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情况的病人资料共61例,其中3例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共计算64侧颈各区淋巴结转移率,并分析各个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T分期、颈部各区淋巴结转移率等与Ⅱb区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61例病人,共64侧颈Ⅱ、Ⅲ、Ⅳ、Ⅴ及Ⅵ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4.4%(22/64)、43.8%(28/64)、42.2%(27/64)、25.0%(16/64)和48.4%(31/64),其中Ⅱa和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分别是25.0%(16/64)和9.4%(6/64).多因素分析显示Ⅱa区淋巴结转移是Ⅱb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Ⅱb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如果出现Ⅱa区淋巴结转移则Ⅱb区应行常规清扫.
作者:颜魁;谢莹;段绪伟;汪多平;许坚;韦正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PLWHA)的抑郁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PLWHA综合关怀模式、改善PLWHA心理状况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采用Zung氏自评抑郁量表(SDS)和评价方法,在广州市番禺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对144名PLWHA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IDS病人SDS总分为(45.49±12.45),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SDS总分年龄>50岁者高于≤50岁者,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者中居住年限<5年和>8年者均高于5~8年者,CD4细胞计数≤200个/mm3者高于>200个/mm3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发生率未婚单身者高于其他、无业者高于有工作者、在本市居住的非本市户籍者中居住年限<5年和>8年者均高于居住5~8年者、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及以下者高于好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婚姻(OR=11.20,95%CI:2.197~57.088)、有无工作(OR=7.954,95%CI:1.251~50.582)、CD4细胞计数(OR=6.018,95%CI:1.620~22.355)均与抑郁呈正相关.结论 PLWHA普遍存在抑郁,应在随访关怀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综合支持体系,以提高PLWHA的生活质量,改善抑郁状况.
作者:杨燕君;秦小洁;张晖;黄桂锋;李功理;黎燕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索当前查螺工作的创新和改进方向,将查螺装备与工作程序规范化与信息化,创新数据表达方式.方法 在国家查螺技术规范下,通过专家咨询与现场试验法,结合Garmin etrex 20手持GPS与Google earth等软件,对查螺前准备工作、查螺进行时以及查螺后的数据处理工作进行创新与规范.结果 将查螺装备统一整合到查螺工具箱;查螺进行时,利用手持GPS进行定位编码,采集环境照片;利用Basecamp软件批量处理查螺的信息数据,结合Google earth得到地理信息图与环境数据库.结论 通过本研究使查螺任务明确化,螺点定位更加准确,可重现性更高,数据整理省时、省力,钉螺分布更加直观,为现场查螺工作以及螺情的监测预警提供了合理可靠依据.
作者:皮文龙;潭晓东;郑增旺;徐明星;张晶;胡艳芳;彭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芪三酚(Res)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的相关效应及其与MDC1基因的关系.方法 以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MTS方法测定细胞增殖,应用吖啶橙荧光染色观察Res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影响,用RT-PCR与免疫印迹方法测定MDC1基因与蛋白表达水平,用小RNA干扰MDC1基因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并观察其对Res的敏感性影响.结果 40 μmol/L以上的Res可显著抑制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P<0.05),给予0、60、120 μmol/L Res能明显降低MD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P<0.05).用小RNA干扰MDC1基因后,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实验组(MDC1-siRNA)的细胞凋亡率[(45.13±6.2)%]较阴性对照组[(24.34±2.6)%]和未处理组[(17.69±4.9)%]明显上升(P<0.05),MTS结果显示MDC1基因干扰后细胞对Res的敏感性增加.结论 40 μmol/L以上的Res可以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Res可以有效降低MDC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促进细胞的凋亡.用小RNA干扰MDC1基因(MDC1-siRNA)后,MDA-MB-231细胞对Res的敏感性增加.
作者:马冬梅;余畅;麦力;吴晓彬;汪长东;高月;李海玉;李韵;宋方洲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沙门菌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污染物并导致食源性细菌疾病的病原体.由于缺乏有效的免疫预防措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是排除疾病的唯一选择.本文综述细菌培养法、免疫学方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等检测沙门菌的方法,着重介绍PCR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
作者:陆碧灵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黄石市2012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科学制定手足口病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获得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对2012年1-12月8 957例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黄石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从3月份开始增多,4-5月份急剧上升至高峰,随后逐月下降,11-12月病例数又出现轻微的抬升.发病集中在4-6月份,发病病例占全年病例数的2/3.3岁以下发病人群中男女比例为1.91:1,男性显著性高于女性(x2=4.29,P<0.05),且70%以上为散居儿童.病原学分析显示,2012年以肠道病毒71型为主导.结论 手足口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年龄、性别和职业差异,掌握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预防和控制工作.
作者:施芳;程勇;余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人类博卡病毒(HBoV)感染与急性胃肠炎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Ovid、PubMed等数据库,纳入关于人类博卡病毒感染与急性胃肠炎发生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 11.0和RevMan5.0软件对人类博卡病毒与急性胃肠炎发生的关系进行Meta分析,根据异质性结果有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共纳入8篇文献9个研究,其中HBoVs与急性胃肠炎存在相关关系(x2=6.53,P=0.59,P=0%,OR =2.16,95%CI:1.61~2.92).亚组分析:HBoV1感染与急性胃肠炎发病合并OR值为1.83 (x2=4.11,P=0.66,I2=0%,95 %CI:1.16~2.90);HBoV2与急性胃肠炎合并OR值为2.00 (x2=2.27,P=0.69,I20%,95% CI:1.37~2.92);HBoV3与急性胃肠炎之间可能无疾病相关性(OR=1.24,95%CI:0.46~3.31).结论 HBoVs感染与急性胃肠炎发病存在相关关系,其中HBoV1和HBoV2感染是急性胃肠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惠芳;姚月娴;郑雪燕;黄燕惠;熊益权;陈清;俞守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丁苯酞及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研究组在高压氧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及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高压氧等常规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MMSE评分、脑电图变化.结果 研究组简易智能精神量表评分及脑电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能明显改善MMSE评分且脑电图异常率比对照组低;研究组在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及针刺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李兰兰;于献勇;冯存民;郝海红;杨素云;林国兴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