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锡市冷却塔水军团菌污染状况及菌型分析

周伟杰;吴湧兴;肖勇;陈茸

关键词:冷却塔水, 军团菌, LP1
摘要:目的 了解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塔水中军团菌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别.方法 按照无锡市地理分布抽取32家公共场所和8家工厂作为监测点,共抽取冷却塔水529份,按照卫生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A“空调系统军团菌的检验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529份冷却塔水军团菌的检出率达14.18%(75/529),阳性率以商场和医院为高,分别为27.45%(14/51)和24.00%(18/75).公共场所以7、8月份的阳性率为高,分别为18.75%(9/48)和25.25%(25/99);工厂工艺性冷却塔水军团菌在全年各月份均有检出.军团菌血清型以LP1为主,占78.67%(59/75).结论 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塔水中存在军团菌污染,对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需引起重视.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珠海市农村地区2010年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珠海市农村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和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进行华支睾吸虫知晓和防治状况调查.结果 本次抽样调查斗门区5个乡镇共1 000人,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63人,以中年男性为主,总感染率为6.3%(63/1 000).被调查者对于肝吸虫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87.8%,生熟食品砧板分开成为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的保护性因素(OR=0.11,OR95% C.I.(0.02-0.62).结论 珠海市农村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肝吸虫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生熟食品砧板分开是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焦亮;陈斌;周伴群;罗志华;赵超敏;张恒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 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实时PCR检测方法.结果 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fg和20 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71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20株沙门菌采取盲号模拟血培养标本进行血培养检测及鉴定,检出5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4株猪霍乱沙门菌,与试验的菌株相符.70份食品中用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均为阴性,而用传统方法分离培养未检出.结论 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

    作者:林一曼;石晓路;朱玉梅;邱亚群;李迎慧;吕东月;扈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MS亚组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0~59岁潮汕地区5家电厂958名职工进行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白细胞计数等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尿酸和白细胞计数与MS及MS亚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MS的发生率为3.03%.MS亚组分中,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偏高的发生率较大,分别为25.68%和20.36%,MS组尿酸及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亚组分与尿酸密切程度大小依次为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收缩压,均为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9.17、7.01、1.31,葡萄糖为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20.90,拟合的方程为Y=94.44+9.17X1+7.01X6+1.31X4-20.90X3,F=34.76,P=0.00;MS亚组分与白细胞计数密切程度大小依次为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均为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04,葡萄糖为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6,拟合的方程为Y=3.75+0.20X1+0.04X6-0.16X3,F=12.76,P=0.00.MS与尿酸及年龄密切相关,尿酸的回归系数为0.01(P<0.05),OR值为1.01[95% CI(1,1.01)];年龄的回归系数为1.1(P<0.05),OR值为1.10[95% CI (1.05,1.16)].结论 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MS及其亚组分关系密切,尿酸和白细胞计数可能可以作为MS的组成成分.

    作者:熊建平;欧利民;谭学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肺结核病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2011年间临床确诊为肺结核病人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临床确诊的结核病人中共分离出结核菌以外的病原菌213株,其中真菌占44.1%(94/213),革兰阴性杆菌占45.5%(97/213),革兰阳性球菌仅占10.3%(22/213).肺结核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多数耐多种抗生素.结论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与普通住院病人不同,以白假丝酵母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多种抗生素条件致病菌为主.

    作者:陈建波;麦艳媚;陈郁筠;肖颜玉;罗凯;单万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瞬时波强在判断颈动脉硬化早期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瞬时波强(WI)在动脉硬化早期改变的特点、诊断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颈总动脉的WI、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指标、血生化指标等的相关关系.建立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根据瞬时波强等指标,建立IMT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IMT与W1、β、Ep、PWV3显著相关(P<0.01).IMT增厚组的W1、β、Ep、PWVβ、PWV_W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W1、β、PWVβ分别为0.875、0.723、0.763;WI、IMT和动脉硬化指标与多种因素显著相关(P<0.05).IMT预测的回归方程为Y(IMT)=-0.246+0.024* W1+0.297*年龄+0.010*Apo B(P<0.01).结论 WI能敏感反映动脉硬化早期改变,能较好地诊断和预测动脉硬化,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黄志勇;郭丽英;周凤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其对hs-CRP和ADA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其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腺苷脱氨酶(ADA)的影响.方法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35例,按照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予以口服和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对照组78例予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的疗效、症状和体征、胸膜的厚度、胸穿次数、胸腔积液中的hs-CRP和ADA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72%,优于对照组的71.79%(P<0.05).观察组的胸水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胸痛消退时间和盗汗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胸穿<3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胸膜增厚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胸水中hs-CRP和A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用药3d和用药后7d,观察组的胸水中hs-CRP和AD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胸腔局部的hs-CRP和ADA表达.

    作者:顾浏樱;薛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长效与常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和差别、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两类干预药物的效果.方法 252例CHB患者分别给予Peg-IFN-α或IFN-α治疗48周,比较IFN应用过程中Peg-IFN-α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差异;以IFN治疗24周内血细胞计数低值将患者再分组,比较各亚组干扰素的疗效;比较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干扰素所致Neu减少的疗效.结果 Peg-IFN-α治疗组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治疗组常见,两组WBC、PLT减少比率、Neu≤0.75×109/L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109/L>WBC≥2.5×109/L亚组较WBC≥3.6×109/L亚组有更高的HBeAg和HBV DNA阴转率(P<0.05),1.5× 109/L>Neu≥0.75×109/L亚组较Neu≥1.5×109/L亚组有较高的HBeAg阴转率(P<0.05);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rhG-CSF对IFN引起的Neu减少疗效快速而短暂,二者升白细胞治疗1周和1月时的Neu计数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更为常见,白细胞下降幅度可一定程度预测IFN的疗效,rhG-CSF用于IFN治疗CHB引起的骨髓抑制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斌;周锐;李威;王俊洁;张健;张浩;杨淑玲;姜荣龙;周元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韶关市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考核评估分析

    目的 评价韶关市消除碘缺乏病目标防制措施效果.方法 依据《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开展评估工作.现场考核抽查8~10岁学生尿碘中位数、甲状腺肿大率、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资料考核根据《综合指标考评计分表》查阅组织领导、碘盐管理、监测防治和健康教育按百分制计算.结果 各县(市、区)8~10岁学生尿碘含量中位数为204.74 μg/L,<50 μg/L的比例为4.70%,校正的甲肿率为3.4%,碘盐覆盖率为99.83%,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为98.87%.1 604名5年级学生的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为92.16%.管理指标与技术指标综合得分95.43分.结论 韶关市碘缺乏病防治效果巩固,如期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作者:倪秀锋;卢志坚;邓俊兴;苏少芳;卢学会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线虫幼虫移行机制研究

    幼虫移行是多数医学线虫生活史过程的必经阶段,也是线虫致病的重要阶段.不同种类的线虫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有其恒定的路线,或者具有趋向性.这种趋向性移行与线虫的头感器、酶、趋化因子、分子、遗传与免疫等因素相关.本文从上述方面对线虫的移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鑫;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糖铁胶囊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多糖铁胶囊(商品名:红源达)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广州市内4家医院按入选标准选择480例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给予多糖铁胶囊治疗(口服,150 mg/次,2次/d),同时服维生素C片0.3 g.治疗第2、4和8周后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变化及安全性.结果 多糖铁胶囊治疗2周后SF、sTfR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4周后RBC计数、Hb、SF、sTfR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8周后RBC计数、Hb、SF及sTfR较治疗前升高非常明显(P<0.01),但SI在各检测时间的复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发应.结论 多糖铁胶囊治疗妊娠合并IDA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苏春宏;何玉甜;陈敦金;张中芳;侯红英;秦亦伟;朱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两种枸橼酸钠置换液配方的抗凝效果比较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的枸橼酸钠置换液在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方法 将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枸橼酸钠1组、枸橼酸钠2组与肝素组,每组6只.12h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50 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 ml/h.枸橼酸钠1组使用含1.5 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枸橼酸钠2组使用含0.5 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两组均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 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h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指标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 三组血滤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肌酐、尿素结果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 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无明显下降.与两组枸橼酸钠组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 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 ml/h时,体内的PT、PT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 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浓度在0.5~1.5 mmol/L范围内枸橼酸钠置换液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对体内内环境影响较少.

    作者:罗冰;熊明媚;周嘉敏;李仕成;黄东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锁核酸结合分子信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G1896A点突变研究

    目的 研究和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G1896A点突变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经测序验证HBV DNA G1896A未突变的野生型样本150例和已发生突变的突变型样本58例,在突变区域设计分子信标探针,点突变处进行锁核酸处理,利用荧光PCR方法检测HBV前C区G1896A点突变;再从临床标本中随机抽取18例、8例和19例荧光PCR结果分别显示为G1896A突变的标本、杂合的标本以及野生型的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突变型质粒和野生型质粒的检测灵敏度均可以达到100 copies/ml;突变型探针检测高浓度的野生型质粒时无检测信号,野生型探针检测高浓度突变型质粒时无检测信号;突变型模板在总杂合模板中的比例达到5%时则都可以将突变型检测出来;序列测定的8例G1896A突变标本、6例杂合标本和19例野生型标本的PCR产物结果和荧光PCR检测结果完全吻合.结论 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HBV DNA G1896A点突变,是检测点突变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红;郑欣;宋庆涛;蔡剑英;王大明;曾劲峰;叶贤林;熊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IL-10和TNF-α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感染卡介苗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感染卡介苗(BCG)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 PBMCs体外感染BCG后,分别于3、6、8、24 h收集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IL-10和TNF-α的mRNA含量;此外,分别于8、20、32、48 h加入anti-IL-10的抗体孵育,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0和TNF-α的蛋白含量.结果 PBMCs体外感染BCG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IL-10和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表达量呈现负相关趋势;当加入anti-IL-10的抗体后,TNF-α的蛋白表达量要高于未加抗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和TNF-α在人PBMCs体外感染卡介苗中的表达量增加,IL-10对TNF-α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佳;彭福华;朱灿胜;李敏;黎洁洁;胡学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LPS诱导CD11b+Gr-1+髓源抑制性细胞在小鼠脾脏募集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小鼠脾脏中的募集情况,以探讨诱导MDSCs募集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LPS反复腹腔注射的方法使小鼠产生内毒素耐受.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小鼠和LPS注射小鼠第5、10天脾脏中CD11b+Gr-1+双阳性细胞,即MDSCs的比例.结果 经LPS处理后第5、10天脾脏MDSCs的比例分别为( 17.99±1.66)%和(27.37±6.62)%,较正常小鼠(4.53±3.0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在短期内诱导大量MDSCs在小鼠脾脏中聚集.

    作者:郑燕妮;于化鹏;陈新;龚雨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 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 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 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作者:宋韶芳;罗雷;景钦隆;杨智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重PCR检测婴幼儿腹泻样本中常见病毒

    目的 初步了解深圳地区引起临床婴幼儿急性腹泻中常见病毒的病原分布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RT-PCR方法检测婴幼儿急性腹泻常见病毒:轮状病毒(RV)、星状病毒(AstV)、诺如病毒(NV),采用单重PCR法筛查临床腹泻标本肠道腺病毒(EAdV).结果 在440份标本中,共检出197例至少感染一种腹泻病毒,总阳性率为44.77% (197/440),其中183例为一种病毒感染,14例(3.18%)为混合感染.4种腹泻病毒以RV感染为主,阳性率为28.64%(126/440);其次是EAdV,阳性率为8.86% (39/440);NV阳性率为5.45%(24/440);AstV阳性率为1.82%(8/440).混合感染以RV合并其他病毒感染为主,占92.86%.结论 RV、EAdV和NV是引起深圳地区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毒致病原,混合感染以RV联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临床上应根据所感染病原体制定有针对性的诊治措施.

    作者:徐丹;罗历;谭文;班博;沈化清;陆学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miR-1、miR-16和miR-208前体在乳鼠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检测心肌特异的miR-1、miR-16和miR-208前体在乳小鼠、乳大鼠心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利用出生1~3 d的Sprague-Dawley (SD)大鼠和C57BL/6小鼠,采用2.5%胰酶消牝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提取原代的乳小鼠、乳大鼠心肌细胞及P1代的心肌成纤维细胞总RNA,以β-actin为内参照,逆转录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分别检测miR-1、miR-16和miR-208的前体表达水平.用FluorChem8900软件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后PCR产物条带的灰度值,计算出表达的目的miRNA前体与β-actin的比值.结果 有效分离并培养了乳C57BL/6小鼠、乳SD大鼠心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RT-PCR结果显示,在乳SD大鼠心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中miR-1和miR-16均有相近水平的表达;心肌细胞中miR-208的表达显著低于miR-208b(P<0.01),miR-208b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在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P<0.05).乳C57BL/6小鼠心肌细胞中miR-1a-1的表达显著低于miR-1a-2(P<0.01),而miR-1a-2在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水平一致;miR-16-1在心肌细胞和心肌成纤维细胞中表达水平相近,而miR-16-2在两种细胞中均不表达;心肌细胞中miR-208a和miR-208b表达水平差别不明显,心肌成纤维细胞中只有miR-208a表达,并且在水平上低于其在心肌细胞中的表达(P<0.05).结论 miR-1、miR-16和miR-208前体在乳小鼠、乳大鼠心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中呈细胞特异性的表达.

    作者:黄帅;朱杰宁;林秋雄;符永恒;郭林林;余细勇;单志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并与常规PCR方法作比较.方法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合成2对特异性LAMP引物,优化Mg2+浓度、dNTPs浓度、Bst DNA聚合酶添加量、反应温度、时间以及设计引物缺省试验.评估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133份患者血样,以显微镜检方法为金标准,比较LAMP和多重PCR法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LAMP法检测重组质粒DNA(Pv-rDNA)的灵敏度达到10-10,为传统PCR方法的100倍.镜检确诊的68例间日疟、43例恶性疟和22例非疟疾患者中,LAMP法和多重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为98.53%和97.06%,两法基本相当(x2=0.34,P>0.05);特异性为86.15%和100%,LAMP法低于多重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P<0.05).LAMP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6%和98.25%,多重PCR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7.01%.结论 LAMP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高、设备要求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真瑜;江莉;蔡黎;王文静;张耀光;洪国宝;张小萍;卢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干扰素-γ和内皮素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干扰素-γ(IFN-γ)和内皮素1(ET-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发作期83例、缓解期37例,另选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并将83例哮喘发作期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0例)、中度(47例)和重度(16例).应用ELISA法对发作期、缓解期哮喘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eotaxin、INF-γ和ET-1水平测定.结果 哮喘发作组血清中eotaxin和ET-1高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P<0.01),缓解期血清eotaxin和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水平INF-γ在发作期组低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哮喘严重程度增加,哮喘患者的血清中eotaxin和ET-1浓度升高,INF-γ水平出现明显降低.重度哮喘与中、轻度哮喘比较,eotaxin、ET-1和INF-γ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otaxin、IFN-γ和ET-1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鹏;李星晶;王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特点分析

    目的 探索广州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特点及消长规律.方法 在农村设立监测点对自然环境中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密度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结果 农村中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以室外环境为主,全年皆可在积水容器中检出幼虫,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消长与季节密切相关.结论 以室外孳生地为主的农村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幼虫密度高峰与成蚊密度高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