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干扰素-γ和内皮素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意义

王鹏;李星晶;王丽华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 干扰素-γ, 内皮素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干扰素-γ(IFN-γ)和内皮素1(ET-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发作期83例、缓解期37例,另选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并将83例哮喘发作期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0例)、中度(47例)和重度(16例).应用ELISA法对发作期、缓解期哮喘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eotaxin、INF-γ和ET-1水平测定.结果 哮喘发作组血清中eotaxin和ET-1高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P<0.01),缓解期血清eotaxin和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水平INF-γ在发作期组低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哮喘严重程度增加,哮喘患者的血清中eotaxin和ET-1浓度升高,INF-γ水平出现明显降低.重度哮喘与中、轻度哮喘比较,eotaxin、ET-1和INF-γ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otaxin、IFN-γ和ET-1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清远市部分地区鼠类路氏锥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清远部分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在连州、佛冈和清新的居民区(自然村)内外环境捕捉鼠形动物,取鼠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结果 共检查鼠形动物238只,路氏锥虫总感染率为13.87%.连州、佛冈和清新的路氏锥虫感染率分别为18.18%、7.04%、14.71%.共捕获褐家鼠(85.71%)、黄胸鼠(3.78%)、黄毛鼠(7.98%)、板齿鼠(0.84%)、臭鼩鼱(1.68%)5种鼠形动物,褐家鼠的自然感染率为12.75%.不同地区、不同鼠种、不同生态环境的鼠数路氏锥虫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4.352、0.916、3.356,P均>0.05).结论 清远地区鼠类路氏锥虫自然感染较普遍,褐家鼠是带虫优势鼠种,人群中是否存在可疑病例或隐性感染情况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邝西金;李初升;孙小康;卢文涛;黄伟芳;谭绍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细菌直接PCR和双引物策略鉴定16S rRNA基因技术的建立

    目的 探索一种基于16S rRNA基因的快速鉴定细菌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及耐药菌的分子遗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卫生部室间质评菌株和临床病人标本分离培养纯菌落,用双蒸水稀释菌落,然后直接以菌液为模板优化反应体系PCR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再测序扩增片段.将测序结果在细菌Ribosomal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根据序列同源性鉴定病原细菌.结果 本实验鉴定的卫生部质评菌株结果与卫生部报告结果一致.本实验能够一次性鉴定出临床病人标本分离的菌株.结论 本研究优化了一种免纯化细菌核酸直接PCR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的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病原细菌16S rRNA基因鉴定方法可用于细菌的快速诊断.

    作者:王佃鹏;董瑞玲;张艳芳;易娟;汤海燕;邓丽丹;罗斌;李培茂;张志敏;童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两种枸橼酸钠置换液配方的抗凝效果比较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的枸橼酸钠置换液在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方法 将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枸橼酸钠1组、枸橼酸钠2组与肝素组,每组6只.12h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50 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 ml/h.枸橼酸钠1组使用含1.5 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枸橼酸钠2组使用含0.5 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两组均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 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h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指标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 三组血滤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肌酐、尿素结果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 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无明显下降.与两组枸橼酸钠组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 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 ml/h时,体内的PT、PT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 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浓度在0.5~1.5 mmol/L范围内枸橼酸钠置换液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对体内内环境影响较少.

    作者:罗冰;熊明媚;周嘉敏;李仕成;黄东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长效与常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及其对疗效的影响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和差别、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两类干预药物的效果.方法 252例CHB患者分别给予Peg-IFN-α或IFN-α治疗48周,比较IFN应用过程中Peg-IFN-α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差异;以IFN治疗24周内血细胞计数低值将患者再分组,比较各亚组干扰素的疗效;比较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干扰素所致Neu减少的疗效.结果 Peg-IFN-α治疗组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治疗组常见,两组WBC、PLT减少比率、Neu≤0.75×109/L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 109/L>WBC≥2.5×109/L亚组较WBC≥3.6×109/L亚组有更高的HBeAg和HBV DNA阴转率(P<0.05),1.5× 109/L>Neu≥0.75×109/L亚组较Neu≥1.5×109/L亚组有较高的HBeAg阴转率(P<0.05);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rhG-CSF对IFN引起的Neu减少疗效快速而短暂,二者升白细胞治疗1周和1月时的Neu计数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更为常见,白细胞下降幅度可一定程度预测IFN的疗效,rhG-CSF用于IFN治疗CHB引起的骨髓抑制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作者:周斌;周锐;李威;王俊洁;张健;张浩;杨淑玲;姜荣龙;周元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疫情特点及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1-2010年登革热疫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和流行因素.结果 2001-2010年广州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 458例,每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病例的报告,其中本地感染病例2 366例,输入性病例92例.年发病率在0/10万~20.14/10万之间.疫情涉及12个区县,主要集中在荔湾区(26.24%)、越秀区(25.65%)、天河区(14.41)、白云区(12.00%)和番禺区(8.77%).4-12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月份前为输入性为主的散发病例,6-12月为流行期,8-10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8.12%,为发病高峰期.男女性别比为1.06∶1.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发病率以中壮年和老年人群居高.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和学生为主.病例输入地主要以印尼、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地区为主.暴发的疫情主要由登革病毒Ⅰ型引起.结论 广州市登革热仍为输入或输入引起本地传播的传染病,至今仍无证据表明已成为地方性疾病.

    作者:宋韶芳;罗雷;景钦隆;杨智聪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和总胆汁酸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血清前白蛋白(PA)、腺苷脱氨酶(ADA)、总胆汁酸(TBA)的变化规律及其诊疗价值.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98例IHS患儿的血清PA、ADA、TBA,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IHS组PA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IHS组ADA、TB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17,8.753,P均<0.05).单项检测时IHS患儿PA的阳性率为90.4%,ADA的阳性率为92.4%,TBA的阳性率为96.0%,联合检测三项指标阳性率可高达100%.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A、ADA、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对IHS的病情判断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小娟;曾兰兰;李娟;高飞;郑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LPS诱导CD11b+Gr-1+髓源抑制性细胞在小鼠脾脏募集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小鼠脾脏中的募集情况,以探讨诱导MDSCs募集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LPS反复腹腔注射的方法使小鼠产生内毒素耐受.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小鼠和LPS注射小鼠第5、10天脾脏中CD11b+Gr-1+双阳性细胞,即MDSCs的比例.结果 经LPS处理后第5、10天脾脏MDSCs的比例分别为( 17.99±1.66)%和(27.37±6.62)%,较正常小鼠(4.53±3.0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在短期内诱导大量MDSCs在小鼠脾脏中聚集.

    作者:郑燕妮;于化鹏;陈新;龚雨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程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根管治疗期间急症(EIAE)发生率、急性发作指数(FUI)及相关因素.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4例在湖南旺旺医院口腔科就诊需行根管治疗的患牙,随机分成两组,A组101例患牙采用双敞法制备根管;B组103例患牙采用根向深入法制备根管.记录相关数据,如患者年龄、性别、牙位、患牙治疗前状况(包括牙髓及根尖周状况、治疗前疼痛、窦道)及根管器械制备后1周内出现的症状.结果 204例患牙EIAE的发生率为13.24%(27/204),FUI值为3.51±1.36.双敞法组EIAE的发生率(21.78%)明显高于根向深入法组(4.8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敞法组FUI值(5.53±1.09)明显高于根向深入法组(1.79±0.76)(P<0.01).根尖X线透射阴影阳性患者EIAE的发生率和FUI值明显高于根尖X线正常者(P<0.05);治疗前有疼痛和无窦道患者EIAE的发生率和FUI值明显高于无症状者(P<0.05);EIAE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牙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根向深入法制备根管能显著降低EIAE的发生率及急性发作程度,根尖X线透射阴影阳性、治疗前疼痛和根尖无窦道的患牙能增加EIAE的发生率及急性发作程度.

    作者:张颖;潘倩茹;黄绮凌;郑耀斌;黄世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共刺激分子PD-L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PD-L1在鼻咽癌组织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以及PD-L1的表达和鼻咽癌Foxp3+淋巴细胞增多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共刺激分子PD-L1在64例鼻咽癌的肿瘤组织和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的表达情况及Foxp3+淋巴细胞的分布.结果 PD-L1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7.2%,明显高于其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病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是否转移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鼻咽癌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增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鼻咽癌PD-L1的表达也与Foxp3+/CD8+淋巴细胞比率增加正相关(P<0.05).结论 鼻咽癌组织PD-L1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瘤内的调节性T细胞升高及CD8+细胞下降有关,其可能在鼻咽癌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彭辉;钟碧玲;李亦明;王贵明;陈艳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线虫幼虫移行机制研究

    幼虫移行是多数医学线虫生活史过程的必经阶段,也是线虫致病的重要阶段.不同种类的线虫幼虫在移行过程中有其恒定的路线,或者具有趋向性.这种趋向性移行与线虫的头感器、酶、趋化因子、分子、遗传与免疫等因素相关.本文从上述方面对线虫的移行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张鑫;李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 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实时PCR检测方法.结果 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fg和20 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71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20株沙门菌采取盲号模拟血培养标本进行血培养检测及鉴定,检出5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4株猪霍乱沙门菌,与试验的菌株相符.70份食品中用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均为阴性,而用传统方法分离培养未检出.结论 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

    作者:林一曼;石晓路;朱玉梅;邱亚群;李迎慧;吕东月;扈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广州地区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特点分析

    目的 探索广州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特点及消长规律.方法 在农村设立监测点对自然环境中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密度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结果 农村中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以室外环境为主,全年皆可在积水容器中检出幼虫,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消长与季节密切相关.结论 以室外孳生地为主的农村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幼虫密度高峰与成蚊密度高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肺结核病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2011年间临床确诊为肺结核病人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临床确诊的结核病人中共分离出结核菌以外的病原菌213株,其中真菌占44.1%(94/213),革兰阴性杆菌占45.5%(97/213),革兰阳性球菌仅占10.3%(22/213).肺结核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多数耐多种抗生素.结论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与普通住院病人不同,以白假丝酵母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多种抗生素条件致病菌为主.

    作者:陈建波;麦艳媚;陈郁筠;肖颜玉;罗凯;单万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多糖铁胶囊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多糖铁胶囊(商品名:红源达)治疗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IDA)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广州市内4家医院按入选标准选择480例妊娠合并缺铁性贫血的患者,给予多糖铁胶囊治疗(口服,150 mg/次,2次/d),同时服维生素C片0.3 g.治疗第2、4和8周后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比较治疗前后红细胞(RBC)计数、血红蛋白(Hb)、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及可溶性血清铁蛋白受体(sTfR)变化及安全性.结果 多糖铁胶囊治疗2周后SF、sTfR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4周后RBC计数、Hb、SF、sTfR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治疗8周后RBC计数、Hb、SF及sTfR较治疗前升高非常明显(P<0.01),但SI在各检测时间的复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发应.结论 多糖铁胶囊治疗妊娠合并IDA效果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苏春宏;何玉甜;陈敦金;张中芳;侯红英;秦亦伟;朱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一起小学生群发性腮腺炎癔症调查

    目的 通过对一起小学生群发性腮腺炎癔症进行调查,总结经验,为预防和处理癔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发病23人,罹患率为5.96%.发病的23名学生中有21人45 d前接种过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91.30%,2名未接种疫苗的学生中有1人确诊为腮腺炎,其余学生无阳性体征.结论 对小学生应该加强基础免疫,积极进行查漏补种;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作者:张安柱;郑维斌;张腾;刘丙正;段生朝;林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其对hs-CRP和ADA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其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腺苷脱氨酶(ADA)的影响.方法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35例,按照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予以口服和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对照组78例予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的疗效、症状和体征、胸膜的厚度、胸穿次数、胸腔积液中的hs-CRP和ADA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72%,优于对照组的71.79%(P<0.05).观察组的胸水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胸痛消退时间和盗汗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胸穿<3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胸膜增厚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胸水中hs-CRP和A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用药3d和用药后7d,观察组的胸水中hs-CRP和AD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胸腔局部的hs-CRP和ADA表达.

    作者:顾浏樱;薛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石炭酸浓度对脑脊液蛋白定性试验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脊液蛋白定性适用的石炭酸浓度.方法 配制5%、8%和过饱和浓度的石炭酸溶液,与71例病人脑脊液标本进行潘氏试验,配制不同浓度的总蛋白和球蛋白标准液,与不同浓度的石炭酸进行蛋白定性试验.比较不同浓度的石炭酸对脑脊液蛋白定性的影响.结果 同一级别的潘氏试验结果,5%浓度的石炭酸对应脑脊液总蛋白含量高于8%和过饱和浓度的石炭酸;5%和6%浓度的石炭酸与各种浓度的总蛋白标准液定性均为阴性(-),8%、饱和和过饱和浓度的石炭酸与各种浓度的总蛋白标准液均出现极弱阳性(±)以上结果,过饱和浓度石炭酸结果阳性值较前两者强;5%浓度石炭酸与低浓度(≤1 200 mg/L)球蛋白标准液定性结果均为阴性(-),7%、8%和10%浓度的石炭酸与球蛋白标准液蛋白定性较一致,均在1 200 mg/L时出现阳性(+)结果,过饱和浓度的石炭酸在150 mg/L时出现极弱阳性(±)结果.结论 不同浓度的石炭酸潘氏试验有显著差异,8%以上浓度的石炭酸潘氏试验较灵敏,以过饱和浓度的石炭酸灵敏度高,适合脑脊液潘氏试验.

    作者:池沛冬;罗耀凌;邝妙欢;钟义富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2008-2010年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提供预警信息,防止钉螺的扩散与血吸虫病疫情的传播.方法 在三峡库区中段万州和支流上游开县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的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固定危险地带和流动可疑环境开展输入性钉螺调查.采用ELISA方法检测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情况.结果 2个监测点共调查当地居民2 006人,血清阳性率为1.50%(30/2006),开县血清阳性率高于万州(2.29% vs 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6,P<0.01).调查流动人员1 970人,血清阳性率为2.39%,返乡人员血清阳性率高于疫区来渝人员(2.92% vs 0.26%)(x2=9.54,P<0.01),万州区的流动人员阳性率高于开县(3.61% vs 1.32%)(x2=11.03,P<0.01).监测点未发现从血吸虫病流行区引进的家畜,检测当地的牛和羊血清均为阴性.固定监测和流动监测分别调查133 875、545 530 m2,未发现钉螺.结论 重庆市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应加强潜在流行区的传染源监测和管理,防止钉螺输入潜在流行区.

    作者:吴成果;肖邦忠;李珊珊;罗兴建;罗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IL-10和TNF-α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感染卡介苗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体外感染卡介苗(BCG)中的表达及相互作用.方法 PBMCs体外感染BCG后,分别于3、6、8、24 h收集细胞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IL-10和TNF-α的mRNA含量;此外,分别于8、20、32、48 h加入anti-IL-10的抗体孵育,收集细胞培养上清,用ELISA法检测上清中IL-10和TNF-α的蛋白含量.结果 PBMCs体外感染BCG后,相对于空白对照组,IL-10和TNF-α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表达量呈现负相关趋势;当加入anti-IL-10的抗体后,TNF-α的蛋白表达量要高于未加抗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和TNF-α在人PBMCs体外感染卡介苗中的表达量增加,IL-10对TNF-α的表达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佳;彭福华;朱灿胜;李敏;黎洁洁;胡学强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代谢综合征(MS)及MS亚组分的关系.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对20~59岁潮汕地区5家电厂958名职工进行调查,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白细胞计数等指标,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尿酸和白细胞计数与MS及MS亚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MS的发生率为3.03%.MS亚组分中,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偏高的发生率较大,分别为25.68%和20.36%,MS组尿酸及白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亚组分与尿酸密切程度大小依次为甘油三酯、体重指数、收缩压,均为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9.17、7.01、1.31,葡萄糖为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20.90,拟合的方程为Y=94.44+9.17X1+7.01X6+1.31X4-20.90X3,F=34.76,P=0.00;MS亚组分与白细胞计数密切程度大小依次为甘油三酯、体重指数,均为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04,葡萄糖为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6,拟合的方程为Y=3.75+0.20X1+0.04X6-0.16X3,F=12.76,P=0.00.MS与尿酸及年龄密切相关,尿酸的回归系数为0.01(P<0.05),OR值为1.01[95% CI(1,1.01)];年龄的回归系数为1.1(P<0.05),OR值为1.10[95% CI (1.05,1.16)].结论 尿酸及白细胞计数与MS及其亚组分关系密切,尿酸和白细胞计数可能可以作为MS的组成成分.

    作者:熊建平;欧利民;谭学瑞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