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林一曼;石晓路;朱玉梅;邱亚群;李迎慧;吕东月;扈庆华

关键词:实时荧光PCR, 丙型副伤寒沙门菌, 猪霍乱沙门菌
摘要:目的 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实时PCR检测方法.结果 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fg和20 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71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20株沙门菌采取盲号模拟血培养标本进行血培养检测及鉴定,检出5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4株猪霍乱沙门菌,与试验的菌株相符.70份食品中用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均为阴性,而用传统方法分离培养未检出.结论 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型HPV感染与食管鳞癌组织中HLA-G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人乳头瘤状病毒(HPV)在新乡地区食管鳞癌、癌旁组织中的感染情况和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G(HLA-G)表达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114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食管正常组织中HPV亚型感染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HLA-G的表达.结果 114例食管鳞癌组织及癌旁食管正常组织中HP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63.2%和6.0%,HLA-G的检出率分别为51.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存在HPV16、18和52三种亚型感染,其中HPV16感染率高,HPV52感染率低.结论 新乡地区食管鳞癌组织以HPV16、18和52亚型感染为主;HPV感染和HLA-G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正相关;HPV感染食管鳞癌组织与HLA-G蛋白表达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提示与食管鳞癌发生有较密切关系.

    作者:许建功;蔡瑞君;熊刚;王武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LPS诱导CD11b+Gr-1+髓源抑制性细胞在小鼠脾脏募集的研究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诱导的髓源抑制性细胞(MDSCs)在小鼠脾脏中的募集情况,以探讨诱导MDSCs募集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LPS反复腹腔注射的方法使小鼠产生内毒素耐受.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小鼠和LPS注射小鼠第5、10天脾脏中CD11b+Gr-1+双阳性细胞,即MDSCs的比例.结果 经LPS处理后第5、10天脾脏MDSCs的比例分别为( 17.99±1.66)%和(27.37±6.62)%,较正常小鼠(4.53±3.00)%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PS可在短期内诱导大量MDSCs在小鼠脾脏中聚集.

    作者:郑燕妮;于化鹏;陈新;龚雨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婴儿肝炎综合征血清前白蛋白、腺苷脱氨酶和总胆汁酸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血清前白蛋白(PA)、腺苷脱氨酶(ADA)、总胆汁酸(TBA)的变化规律及其诊疗价值.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198例IHS患儿的血清PA、ADA、TBA,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IHS组PA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IHS组ADA、TBA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3.517,8.753,P均<0.05).单项检测时IHS患儿PA的阳性率为90.4%,ADA的阳性率为92.4%,TBA的阳性率为96.0%,联合检测三项指标阳性率可高达100%.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PA、ADA、TBA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代谢功能,对IHS的病情判断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小娟;曾兰兰;李娟;高飞;郑浩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一起小学生群发性腮腺炎癔症调查

    目的 通过对一起小学生群发性腮腺炎癔症进行调查,总结经验,为预防和处理癔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分析.结果 发病23人,罹患率为5.96%.发病的23名学生中有21人45 d前接种过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为91.30%,2名未接种疫苗的学生中有1人确诊为腮腺炎,其余学生无阳性体征.结论 对小学生应该加强基础免疫,积极进行查漏补种;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

    作者:张安柱;郑维斌;张腾;刘丙正;段生朝;林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其对hs-CRP和ADA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疗效及其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腺苷脱氨酶(ADA)的影响.方法 结核性胸膜炎患者135例,按照给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7例予以口服和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对照组78例予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观察两组的疗效、症状和体征、胸膜的厚度、胸穿次数、胸腔积液中的hs-CRP和ADA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72%,优于对照组的71.79%(P<0.05).观察组的胸水消失时间、发热消退时间、胸痛消退时间和盗汗消退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胸穿<3次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胸膜增厚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胸水中hs-CRP和ADA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用药3d和用药后7d,观察组的胸水中hs-CRP和ADA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结合胸腔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胸膜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显著降低胸腔局部的hs-CRP和ADA表达.

    作者:顾浏樱;薛瑾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瞬时波强在判断颈动脉硬化早期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瞬时波强(WI)在动脉硬化早期改变的特点、诊断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颈总动脉的WI、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硬化指标、血生化指标等的相关关系.建立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根据瞬时波强等指标,建立IMT的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IMT与W1、β、Ep、PWV3显著相关(P<0.01).IMT增厚组的W1、β、Ep、PWVβ、PWV_W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MT增厚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W1、β、PWVβ分别为0.875、0.723、0.763;WI、IMT和动脉硬化指标与多种因素显著相关(P<0.05).IMT预测的回归方程为Y(IMT)=-0.246+0.024* W1+0.297*年龄+0.010*Apo B(P<0.01).结论 WI能敏感反映动脉硬化早期改变,能较好地诊断和预测动脉硬化,为进一步临床研究和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黄志勇;郭丽英;周凤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干扰素-γ和内皮素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干扰素-γ(IFN-γ)和内皮素1(ET-1)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12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哮喘发作期83例、缓解期37例,另选35名健康者作为对照.并将83例哮喘发作期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度(20例)、中度(47例)和重度(16例).应用ELISA法对发作期、缓解期哮喘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进行血清eotaxin、INF-γ和ET-1水平测定.结果 哮喘发作组血清中eotaxin和ET-1高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5,P<0.01),缓解期血清eotaxin和ET-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水平INF-γ在发作期组低于哮喘缓解组及健康对照组(P<0.01).随着哮喘严重程度增加,哮喘患者的血清中eotaxin和ET-1浓度升高,INF-γ水平出现明显降低.重度哮喘与中、轻度哮喘比较,eotaxin、ET-1和INF-γ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eotaxin、IFN-γ和ET-1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作者:王鹏;李星晶;王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谱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肺结核病人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特点.方法 对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2011年间临床确诊为肺结核病人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从临床确诊的结核病人中共分离出结核菌以外的病原菌213株,其中真菌占44.1%(94/213),革兰阴性杆菌占45.5%(97/213),革兰阳性球菌仅占10.3%(22/213).肺结核病人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前5位依次为白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药物敏感试验显示多数耐多种抗生素.结论 肺结核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与普通住院病人不同,以白假丝酵母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耐多种抗生素条件致病菌为主.

    作者:陈建波;麦艳媚;陈郁筠;肖颜玉;罗凯;单万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3640例育龄产妇TORCH筛查回顾性分析

    目的 对育龄妇女产前TORCH筛查,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采用ELISA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做产前筛查的3 640名育龄妇女进行孕妇致畸八项(TORCH-IgM及IgG抗体)或优生四项(TORCH-IgM抗体)的检测.结果 孕妇致畸八项中TORCH-IgM阳性率为2.29%,优生四项中TORCH-IgM阳性率为1.59%,TORCH-IgM总阳性率为2.03%.孕妇致畸八项中Tox-IgG、RV-IgG、CMV-IgG及HSV-Ⅱ-IgG分别为3.49%、69.60%、83.30%和71.00%.结论 广州地区育龄妇女TORCH-IgG阳性率较低,而相应的IgM水平也较文献报道低,表明产妇TORCH既往感染和当前感染率均较低,可能与当前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关.

    作者:李珉珉;曾正坤;朱勤爱;朱穗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间日疟原虫方法的建立及应用分析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间日疟原虫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并与常规PCR方法作比较.方法 根据间日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序列合成2对特异性LAMP引物,优化Mg2+浓度、dNTPs浓度、Bst DNA聚合酶添加量、反应温度、时间以及设计引物缺省试验.评估优化后的LAMP反应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133份患者血样,以显微镜检方法为金标准,比较LAMP和多重PCR法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LAMP法检测重组质粒DNA(Pv-rDNA)的灵敏度达到10-10,为传统PCR方法的100倍.镜检确诊的68例间日疟、43例恶性疟和22例非疟疾患者中,LAMP法和多重PCR检测间日疟原虫的敏感性为98.53%和97.06%,两法基本相当(x2=0.34,P>0.05);特异性为86.15%和100%,LAMP法低于多重PCR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7,P<0.05).LAMP法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16%和98.25%,多重PCR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和97.01%.结论 LAMP法检测间日疟原虫具有快速简便、敏感性高、设备要求低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王真瑜;江莉;蔡黎;王文静;张耀光;洪国宝;张小萍;卢伟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细菌直接PCR和双引物策略鉴定16S rRNA基因技术的建立

    目的 探索一种基于16S rRNA基因的快速鉴定细菌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及耐药菌的分子遗传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卫生部室间质评菌株和临床病人标本分离培养纯菌落,用双蒸水稀释菌落,然后直接以菌液为模板优化反应体系PCR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再测序扩增片段.将测序结果在细菌Ribosomal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比对,根据序列同源性鉴定病原细菌.结果 本实验鉴定的卫生部质评菌株结果与卫生部报告结果一致.本实验能够一次性鉴定出临床病人标本分离的菌株.结论 本研究优化了一种免纯化细菌核酸直接PCR鉴定细菌16S rRNA基因的方法.本研究建立的基于病原细菌16S rRNA基因鉴定方法可用于细菌的快速诊断.

    作者:王佃鹏;董瑞玲;张艳芳;易娟;汤海燕;邓丽丹;罗斌;李培茂;张志敏;童向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锁核酸结合分子信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 G1896A点突变研究

    目的 研究和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G1896A点突变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经测序验证HBV DNA G1896A未突变的野生型样本150例和已发生突变的突变型样本58例,在突变区域设计分子信标探针,点突变处进行锁核酸处理,利用荧光PCR方法检测HBV前C区G1896A点突变;再从临床标本中随机抽取18例、8例和19例荧光PCR结果分别显示为G1896A突变的标本、杂合的标本以及野生型的标本的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 突变型质粒和野生型质粒的检测灵敏度均可以达到100 copies/ml;突变型探针检测高浓度的野生型质粒时无检测信号,野生型探针检测高浓度突变型质粒时无检测信号;突变型模板在总杂合模板中的比例达到5%时则都可以将突变型检测出来;序列测定的8例G1896A突变标本、6例杂合标本和19例野生型标本的PCR产物结果和荧光PCR检测结果完全吻合.结论 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HBV DNA G1896A点突变,是检测点突变的重要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红;郑欣;宋庆涛;蔡剑英;王大明;曾劲峰;叶贤林;熊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用Excel软件对麻疹监测专报系统和疾病监测系统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平顶山市2010年共报告麻疹确诊病例67例,发病率为1.34/10万.2-5月为麻疹发病高峰,病例集中在7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1岁组儿童发病率高,共发病26例,占病例总数的38.81%.职业构成以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总病例的83.58%.在≥8月龄的58例麻疹病例中,有麻疹减毒活疫苗(MV)1次免疫史、2次免疫史、无免疫史、免疫史不详的分别占15.52%、17.24%、24.14%、43.10%.结论 应提高2剂次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麻疹的及时接种率,加强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适时开展重点人群的麻疹强化免疫.

    作者:杨秋峰;张俊杰;杨恒丹;王轶;魏海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两种枸橼酸钠置换液配方的抗凝效果比较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的枸橼酸钠置换液在血液滤过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方法 将建立急性肾功能衰竭模型的18只实验犬随机分为枸橼酸钠1组、枸橼酸钠2组与肝素组,每组6只.12h行血液滤过治疗,血流量为50 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 ml/h.枸橼酸钠1组使用含1.5 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枸橼酸钠2组使用含0.5 mmol/L枸橼酸钠的置换液,两组均在血滤管路静脉端持续补钙;肝素组使用低分子肝素20 U/(kg·h)持续泵入;记录血液滤过前、血液滤过后每2h的血肌酐、尿素、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指标的变化、管路及血滤器的凝血情况和使用时间.结果 三组血滤治疗过程中均未有管路和血滤器堵塞现象,实验犬的电解质、血气分析、血肌酐、尿素结果三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枸橼酸钠组的实验犬体内的PT、PT%、PT INR、APTT、AT3%均不延长,纤维蛋白原浓度(Fbg)无明显下降.与两组枸橼酸钠组比较,肝素组在血流量为50 ml/min、置换液速度为500 ml/h时,体内的PT、PTINR、APTT均有延长(P<0.01).结论 枸橼酸盐置换液应用血液滤过治疗时,浓度在0.5~1.5 mmol/L范围内枸橼酸钠置换液有良好的抗凝效果,对体内内环境影响较少.

    作者:罗冰;熊明媚;周嘉敏;李仕成;黄东健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珠海市农村地区2010年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调查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珠海市农村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和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查华支睾吸虫虫卵,并进行华支睾吸虫知晓和防治状况调查.结果 本次抽样调查斗门区5个乡镇共1 000人,检出华支睾吸虫感染者63人,以中年男性为主,总感染率为6.3%(63/1 000).被调查者对于肝吸虫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87.8%,生熟食品砧板分开成为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的保护性因素(OR=0.11,OR95% C.I.(0.02-0.62).结论 珠海市农村地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肝吸虫防治知识知晓率较高,生熟食品砧板分开是感染华支睾吸虫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焦亮;陈斌;周伴群;罗志华;赵超敏;张恒秋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 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用于沙门菌属内的分型鉴定.方法 根据GenBank公布的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和改良分子信标探针,建立实时PCR检测方法.结果 检测体系灵敏度高,纯DNA和菌液的低检出限分别可达10fg和20 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71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20株沙门菌采取盲号模拟血培养标本进行血培养检测及鉴定,检出5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4株猪霍乱沙门菌,与试验的菌株相符.70份食品中用实时荧光PCR同时检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均为阴性,而用传统方法分离培养未检出.结论 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以快速、特异、灵敏地检测出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和猪霍乱沙门菌.

    作者:林一曼;石晓路;朱玉梅;邱亚群;李迎慧;吕东月;扈庆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无锡市冷却塔水军团菌污染状况及菌型分析

    目的 了解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塔水中军团菌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别.方法 按照无锡市地理分布抽取32家公共场所和8家工厂作为监测点,共抽取冷却塔水529份,按照卫生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附录A“空调系统军团菌的检验分析方法”进行检测.结果 529份冷却塔水军团菌的检出率达14.18%(75/529),阳性率以商场和医院为高,分别为27.45%(14/51)和24.00%(18/75).公共场所以7、8月份的阳性率为高,分别为18.75%(9/48)和25.25%(25/99);工厂工艺性冷却塔水军团菌在全年各月份均有检出.军团菌血清型以LP1为主,占78.67%(59/75).结论 无锡市不同场所冷却塔水中存在军团菌污染,对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需引起重视.

    作者:周伟杰;吴湧兴;肖勇;陈茸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SIRT6在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

    目的 研究SITR6蛋白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方法 在常温下自由饮水与饮食的情况下喂养8周的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组织中SIRT6的表达与定位.结果 SIRT6是一种主要在神经元中表达的核蛋白,在大鼠正常脑组织中广泛表达,尤其在大脑组织中的皮质、髓质、海马中的神经元表达量较高;且在海马集中表达和在大脑皮质的外锥体细胞层和内椎体细胞层较明显,而在大脑髓质中表达低于海马和皮质.结论 SIRT6作为一种核蛋白,为研究SIRT6的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朱燕燕;刘祥玉;李天题;傅玉才;杨幸怡;李朝晖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共刺激分子PD-L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和意义

    目的 探讨共刺激分子PD-L1在鼻咽癌组织的表达和临床意义,以及PD-L1的表达和鼻咽癌Foxp3+淋巴细胞增多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共刺激分子PD-L1在64例鼻咽癌的肿瘤组织和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的表达情况及Foxp3+淋巴细胞的分布.结果 PD-L1在鼻咽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7.2%,明显高于其在慢性鼻咽炎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L1的阳性表达与鼻咽癌病人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是否转移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鼻咽癌组织中Foxp3+淋巴细胞增加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鼻咽癌PD-L1的表达也与Foxp3+/CD8+淋巴细胞比率增加正相关(P<0.05).结论 鼻咽癌组织PD-L1在鼻咽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与瘤内的调节性T细胞升高及CD8+细胞下降有关,其可能在鼻咽癌的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有望成为免疫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彭辉;钟碧玲;李亦明;王贵明;陈艳宇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根管治疗期间急症的发生程度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根管治疗期间急症(EIAE)发生率、急性发作指数(FUI)及相关因素.方法 按纳入标准选取204例在湖南旺旺医院口腔科就诊需行根管治疗的患牙,随机分成两组,A组101例患牙采用双敞法制备根管;B组103例患牙采用根向深入法制备根管.记录相关数据,如患者年龄、性别、牙位、患牙治疗前状况(包括牙髓及根尖周状况、治疗前疼痛、窦道)及根管器械制备后1周内出现的症状.结果 204例患牙EIAE的发生率为13.24%(27/204),FUI值为3.51±1.36.双敞法组EIAE的发生率(21.78%)明显高于根向深入法组(4.8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双敞法组FUI值(5.53±1.09)明显高于根向深入法组(1.79±0.76)(P<0.01).根尖X线透射阴影阳性患者EIAE的发生率和FUI值明显高于根尖X线正常者(P<0.05);治疗前有疼痛和无窦道患者EIAE的发生率和FUI值明显高于无症状者(P<0.05);EIAE的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和牙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根向深入法制备根管能显著降低EIAE的发生率及急性发作程度,根尖X线透射阴影阳性、治疗前疼痛和根尖无窦道的患牙能增加EIAE的发生率及急性发作程度.

    作者:张颖;潘倩茹;黄绮凌;郑耀斌;黄世光 刊期: 2012年第0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