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刘亚非;林一勤;肖章武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以指导感染监测、孕期监测及防治.方法 以胚胎停育和自然流产者作为妊娠不良观察组(n=87),选取>28周分娩者作为对照组(n=342)进行CT和UU的检出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病例的CT和UU检出率分别为41.38%和34.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82%和1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胚胎停育者的UU检出率(27.78%)略低于自然流产者(45.45%)(x2=2.8329,P=0.0923).妊娠不良结局的复发一致性检验kappa=0.8989.结论 CT和UU感染或为妊娠不良的重要原因,并存在个体反应的差异性和致病机制稳定性.
作者:蔡湘芬;方芸萍;刘静华;李泽荣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肝细胞核因子-κB(NF-κB)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并探讨丹参注射液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饮食16周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并用丹参注射液5 ml/(kg·d)进行干预治疗,观察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及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 丹参治疗组血清ALT、AST分别为(87.6±13.4)、(160.7±32.5 )U/L,较模型组的(102.1±31.1)、(210.3±30.2) U/L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肝组织出现重度脂肪变性,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及坏死,丹参治疗组肝组织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丹参组炎症计分(4.85±0.39),模型组炎症记分(6.30±0.51)(P<0.05).丹参治疗组NF-κB表达为(1.77±1.07),较模型组的(5.63±1.45)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增强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丹参注射液能抑制肝细胞核因子-κB表达而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目的.
作者:谭朝晖;胡红松;谢丽华;陈晓红;杨兵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深圳市某地2011年成人及健康儿童手足口病隐性感染情况,探讨健康人群隐性感染与儿童患手足口病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该区域幼儿园学生和老师共150人,分为0~、2~、5~岁组各30人,15~、24~、>50岁组各20人.每人采集粪便标本5~8 g,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痫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16型(CA16)核酸检测.结果 共采集150份样本,EV通用型阳性13份(8.67%),其中5岁以下的有11例(84.6%).CA16阳性2份,EV71阳性1份,均属于0~岁组.结论 肠道病毒在人群中隐性感染较为普遍,5岁以内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健康人群中引起手足口病常见的EV71和CA16阳性肠道病毒隐性感染率低.
作者:任燕;汪东篱;曾雁玲;李枫;李攀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从人源化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到能高亲和性、特异结合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单链抗体,为分析H1N1病毒抗原中和表位的活性位点和人源化治疗单抗奠定基础.方法 将细胞培养的新型H1N1病毒毒株,经超速离心浓缩纯化后,获得纯的新甲型H1N1病毒,以新甲型HIN1病毒为靶蛋白,以亲和结合为原理,筛选噬菌体scFv抗体文库,经过3轮筛选富集后,随机挑选了96个噬菌体克隆扩增培养,ELISA法挑选能特异性、高亲和性结合目的蛋白的噬菌体克隆.结果 经过3轮富集性的亲和筛选,分别从96个噬菌体克隆中挑选到了4株能特异结合新甲型H1N1病毒,而不结合季节性H1N1病毒的单链抗体分子,且PCR扩增都得到了长为368、527和935 bp的轻链、重链和轻链-连接片段-重链的基因片段.结论 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到的特异结合新甲型H1N1病毒的单链抗体片段,可为进一步研发新甲流的H1N1快速筛选试剂和人源性治疗抗体奠定基础,也可为鉴定新甲型H1N1病毒中的抗原决定簇提供结构信息.
作者:吴锦银;武婕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IL-17A)、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其受体(TGFRβ2)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动静脉畸形(BAVM)易感及出血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收集BAVM患者外周血(n=53),健康对照人群来自体检中心(n=120).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检测IL-17A-197 G/A,TGFβ1-509 C/T及TGFRβ2-875 A/G基因的SNP特征,并做关联分析探讨以上基因SNP与BAVM易感及出血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BAVM组与对照组比较,IL-17A-197 G/A和TGFβ1-509 C/T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FRβ2-875 A/G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VM出血组IL-17A-197G/A的G/G基因型和TGFRβ2-875 A/G的G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未出血组(P<0.05).结论 TGFRβ2-875 A/G的G/G基因型可能是中国南方人群易感BAVM的危险因素,IL-17A-197 G/A的G/G基因型可能与BAVM易破裂出血风险有关.
作者:李雪松;江楠;郭少雷;梁丰;齐铁伟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鼻腔接种BALB/c小鼠,动态观察小鼠每个时期主要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 将100μl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原液滴入经麻醉后BALB/c小鼠鼻腔,观察14 d,每天取材1次,固定、包埋、切片后HE染色观察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BALB/c小鼠后,产生一系列与禽流感病毒感染有关的动态病理改变:第1~2天(前驱期),肺轻微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第3~7天(发作期),肺损伤逐渐严重,大量出血、炎性细胞浸润、严重水肿、淤血、肺泡实变塌陷或者气肿;第8~14天(恢复期),各种损伤逐渐减轻,出血渗出减少,水肿减轻,肺间质出现纤维化而趋于恢复正常.肝、肾、脑出现病理改变.结论 通过动态观察病理,弄清了禽流感病毒每个时期在BALB/c小鼠体内造成的病理损伤.
作者:刘忠华;王颖彦;谭文雅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新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CC)血清标志物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在HCC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为HCC者40例为HCC组;肝炎患者及肝硬化患者120例为肝病组;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健康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三组血清GP73浓度;同时检测甲胎蛋白(AFP)及α-L-岩藻糖苷酶(AFU)作对比研究.结果 HCC组血清中GP73的表达水平为(399.17 ±264.43) ng/ml,显著高于肝病组的(105.12±67.79) ng/ml和健康组的( 66.51 ±46.2)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P73、AFP、AFU诊断HCC的敏感性分别为89.28%、62.5%和80.7%;特异性分别为87.1%、78.5%和68.7%,GP73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AFP和AFU.结论 GP73是继AFP、AFU之后另一个新的优秀的诊断HCC血清标志物,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唐富英;袁明生;刘金秀;李怡新;卢智旺;刘翠玲;陈忠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宫颈癌发病趋势与临床特点,为早期发现病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6-2011年就诊的宫颈癌临床病例资料,采取趋势分析法(F)分析就诊病例变化趋势.结果 共收治宫颈癌患者502例,年病例从2009年的49例增加至2011年的118例,各年的住院病例占医院各种住院病例的0.25%~0.40%,占妇产科住院病例的4.51%~8.95%,均呈上升趋势(P<0.05);年龄由2006年的(54.20±12.16)岁降至2011年的(47.50±13.01)岁(F=127.91,P<0.01),2006年病例以50~岁组居多,占32.65%,2007年起,以40~岁组病例为多,占32.61%~46.6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F=17.68,P<0.05);鳞状上皮癌占86.06%,腺癌占13.94%,原位癌、Ia-Ib1、I b2-Ⅱa和Ⅱb期以上病例所占比例依次为5.58%、19.72%、27.29%和47.41%.各年均以Ⅱb期以上病例多,占39.83%~61.22%,其次是Ⅰ b2-Ⅱa期,占20.41%~35.59%;临床表现阴道不明原因出血者占94.42%,阴道分泌液增多者占96.61%,腰部与下腹酸痛占34.46%,临床检查宫颈糜烂占85.66%、肥大占49.00%、萎缩占16.14%,有赘生物占61.16%.结论 宫颈癌临床病例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病例发现较晚,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和不明原因出血.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加强宫颈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
作者:肖正华;张晓静;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高通量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筛选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人类功能基因.方法 利用与肿瘤转移相关的重要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将含有VEGF反应序列的萤光素酶报告基因(VEGF-LUC)质粒与409个待筛人类功能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Hela细胞以筛选影响VEGF-LUC表达的人类功能基因,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在蛋白质水平验证初筛阳性的基因对细胞内VEGF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 染色质重塑蛋白4A (CHMP4A)明显增强VEGF-LUC相对萤光素酶值(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CHMP4A明显增强Hela细胞内VEGF的表达.结论 初步筛选到一个可能通过影响VEGF活性增强肿瘤侵袭性的基因CHMP4A.
作者:董云巧;陈创奇;史哲;黄翠玉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社区获得性和医院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情况,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更好地控制MRSA引起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医院获得性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HA-MSSA)对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社区获得性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CA-MSSA) (P<0.05);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HA-MRSA)对头孢唑啉、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利福平的耐药率显著高于CA-MSSA和HA- MSSA( P<0.05);HA- MRSA多重耐药菌株所占的比率为90.4%,显著高于CA-MSSA的20.0%和HA-MSSA的3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院获得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情况较严重,CA-MSSA和HA-MSSA药物敏感性明显高HA-MRSA,HA-MRSA呈现多重耐药性.
作者:孟玮;纪冰;王爱玲;刘永云;安新业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登革病毒结构蛋白与其感染机体的致病机理、宿主免疫机制、治疗用药及疫苗的研制密切相关.本文就登革病毒三种结构蛋白在蛋白结构及其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闫菲菲;任杨源;周旋;赵卫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普宁市男男性接触者人群(MSM)的基本情况,利用互联网QQ对MSM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探讨互联网QQ干预模式的可行性,为基层县市提供借鉴经验.方法 建立项目专用QQ群,在普宁市采用同伴推动抽样法(RDS)招募MSM作为干预对象加入该QQ群,通过互联网在QQ群内进行调查及干预,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情况、求医意识及行为变化等.结果 干预前与干预后分别调查58、54人.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2.07%提高到干预后的88.89%(P<0.01);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8.97%提高到干预后的40.74% (P<0.05),近3个月来与男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于预前的10.34%提高到干预后的31.48%(P<0.01);如果出现生殖器破损或HIV病毒感染相关症状时,调查对象打算“到合法正规医院就诊”的比例从干预前的53.45%上升到干预后的85.19% (P<0.01).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互联网QQ对MSM进行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效果显著,有推广及借鉴价值.
作者:陈娆娆;李振忠;邱奕标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确定2006-2010年闵行区蝇类季节消长的高峰日和高峰时段,了解蝇类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采用圆形分布法统计分析闵行区2006-2010年蝇类密度监测数据.以圆形分布r值表示分布集中趋势.结果 2006-2010年共监测蝇388只,监测高月份为7、8、9月,分别为91、70、67只;2006-2010年蝇密度分别为0.18、0.43、0.44、0.86、0.48只/(笼·日);蝇类平均密度高峰日为7月21日,高峰时段为5月30日至9月11日.年平均r值为0.6706,经假设检验2006-2010年不同年份及年平均r值相应的P值均<0.01.结论 闵行区蝇类消长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作者:刘丽军;施文平;席韵;赵黎芳;申惠国;苏华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乌司他丁减轻急性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5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治疗组(C组);B、C组禁食lh后经口一次灌胃百草枯75 mg/kg制作PQ大鼠肺纤维化模型,A组经口一次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C组造模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1 000U/d,同时腹腔注射乌司他丁10万U,共14 d,A、B组给予0.2 ml/d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分别于造模后1、3、7、14、28 d测定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并取肺组织做HE染色.结果 与A组比较,B组血清TGF-β1第3天始明显升高(P<0.01),血清MMP-9于第7天逐渐上升(P<0.05),第28天明显升高(P<0.01);与B组各相同时间点比较,C组MMP-9水平下降,至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出现明显下降(P<0.01);而血清TGF-β1在第14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P<0.01).B组于造模后早期即出现肺泡壁增厚,炎症细胞浸润明显,毛细血管充血、水肿等,14 d肉眼可见肺表面溃疡形成,镜下可见肺泡间隔成纤维母细胞、肌纤维细胞增生,肺泡塌陷;C组于14 d时镜下可见有肺泡壁毛细血管充血,炎性细胞浸润较B组轻,肺纤维化程度也有所减轻.结论 低分子肝素联合乌司他丁可减少MMP-9的合成,从而减轻大鼠纤维化程度,其途径可能通过减少TGF-β1的合成.
作者:彭明;刘亚非;林一勤;肖章武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2010年广州市越秀区中小学校直饮水机卫生状况.方法 随机抽取42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中学20所、小学22所,共设监测点54个.每个监测点分别采集管网分梢近端水、人机自来水、直饮水各1份水样.每份水样均检测浑浊度、臭和味、色度、肉眼可见物、pH值、挥发酚类、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耗氧量、锰、铅、三氯甲烷、砷、四氯化碳、亚硝酸盐等共15个项目.结果 检测管网分梢近端水、人机自来水、直饮水共162份水样,臭和味、色度、肉眼可见物、挥发酚类、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锰、铅、三氯甲烷、砷、四氯化碳等共11项全部合格,耗氧量、亚硝酸盐、pH值、浑浊度等4项均存在不合格的情况.结论 越秀区学校直饮水机总体情况良好,直饮水的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耗氧量、亚硝酸盐、pH值和浑浊度,总合格率需进一步提高.
作者:郑绍珍;赖志胜;梁少明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调查在孕妇应用硫酸镁和早产儿发生大脑性瘫痪及死亡等的关联,评价产前应用硫酸镁对早产儿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检索有关产前使用硫酸镁与早产儿发生大脑性瘫痪及死亡的病例对照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文献9篇,共3 800个研究例数,其中有5项研究是对孕妇应用硫酸镁有无导致早产儿发生死亡进行病例对照分析,4项研究对孕妇应用硫酸镁有无导致早产儿发生大脑性瘫痪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通过Meta分析,发现产前使用硫酸镁可以降低早产儿发生死亡的概率(OR:0.75; 95%Cl:0.59-0.95),而与早产儿发生大脑性瘫痪则无相关(OR:0.79; 95%CI:0.60-1.04).结论 研究提示产前应用硫酸镁对早产儿发生死亡的几率有降低作用.
作者:张蕴芳;汪丽萍;陈光福;王波;王雪飞;王艳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后两组进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30 min后再灌注120 min.期间全程监测心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结束后取心脏做TTC染色及HE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和组织学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心脏功能明显下降并发生心肌梗死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在缺血30 min,再灌注30、60、120 min各时间点,左心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大上升及下降速率明显增高、心率基本恢复正常.组织学染色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ⅡA组心肌梗死区面积降低、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吴晓倩;何丽姗 刊期: 2012年第08期
抑郁症成为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大学生罹患抑郁,易导致其药物滥用、学习困难、自杀等.本文通过检索、分析文献,探讨大学生抑郁状态影响因素研究状况.
作者:童毅;曹丽琰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蛋白尿临床诊治的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 对131例肾移植术后蛋白尿患者行移植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根据不同病因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改善微循环等相应临床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肌酐清除率、血尿素氮分别为(0.48±0.36) g/L、( 119.88±34.15) μmon/L、( 82.23 ±48.79) ml/min、(4.42± 1.77) mmon/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排斥反应、新发/复发性肾小球肾炎和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的总有效率与无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根据移植肾穿刺结果,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或者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对肾移植术后蛋白尿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赵国志;刘阳;赖永通;陈志勇;郭雪坤;黄先恩;林民专 刊期: 2012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与发病高危因素、临床特征、胎盘附着部位和剥离面积、母婴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0月于广东医学院附属西乡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经手术证实胎盘早剥的患者45例,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为观察组(n=18),未并发子宫胎盘卒中为对照组(n=27).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胎盘附着部位和剥离面积及母儿结局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67%(83/12 376),其中并发子宫胎盘卒中的发生率为40% (18/45).两组子痫前期发生率及发病持续时间分别为28%(5/18)和15%(4/27)及6.4和4.2 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子宫张力高、宫体压痛、宫腔积血、胎死宫内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胎盘附着位于宫底宫角分别为13和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盘剥离面积超过1/3的分别有16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产后出血、DIC、死胎的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胎盘早剥易并发子宫胎盘卒中,胎盘附着宫底宫角部发生早剥,或剥离面积超过1/3时易出现子宫胎盘卒中,其临床特征典型.胎盘早剥并发子宫胎盘卒中患者的母儿结局不良.
作者:郭海霞;钟柳英;王丽群 刊期: 201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