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锋;郑磊;刘德坚;许贤
目的 对用于磷酸化蛋白质的相对定量分析的一种基于双向差示凝胶电泳(2-D DIGE)技术和Pro-Q Diamond 荧光染色的方法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DIGE技术,从Pro-Q Diamond染色后对Cy2、Cy5荧光强度的影响、Pro-QDiamond染色过程中采用的试剂对CyDye标记的蛋白质的影响、去离子水对DIGE扫描结果的影响、CyDye染料扫描的稳定性影响等方面,考察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特异性.结果 在Pro-Q Diamond染色前对DIGE凝胶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有多种因素影响荧光强度变化,以致在进行pro-Q Diamond染色后,凝胶点的荧光强度变化无法区分是染色造成的灰度值变化还是CyDye染料自身的变化,从而使通过荧光强度变化来定量检测磷酸化蛋白质变得困难.结论 不宜采用对同一DIGE凝胶进行Pro-Q Diamond再染色检测磷酸化蛋白质的方法进行比较蛋白质组学的定量分析,为能同时展示出胶上的磷酸化蛋白质和总蛋白质,可通过DIGE实验与Pro-Q Diamond分开运行,再通过DIGE扫描图谱与Pro-Q Diamond染色图谱进行匹配的方法进行改进.
作者:赵丽艳;刘金凤;蔡芸;钱小红;马守栋;程艳芹;纪松岗;李明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广州市风疹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风疹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风疹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广州市共报告风疹病例2 054例,年均发病率为3.71/10万,各区(县级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分布,3-7月为发病高峰.15~19岁年龄组人群发病多,育龄期妇女发病占女性发病数的63.94%.发病主要集中在学生和学龄前儿童.风疹暴发疫情主要集中在学校.结论 广州市风疹疫情形势较为严峻,应提高风疹疫苗接种率,并加大对青春期少女和育龄期妇女选择性疫苗接种的宣传,以控制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作者:崔敏;许建雄;王鸣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9(IL-9)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1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总疗程6个月,应用化学发光免疫进行血清IL-8、IL-4和IL-9水平测定.另选4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8、IL-4和IL-9参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过程,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可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郑定容;周伟;杨庆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判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收入ICU的患者临床资料,计算6h血乳酸清除率,同时进行APACHEⅢ评分及记录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人院72 h转归情况,分成存活≤72 h组和存活>72 h组,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或负值),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6h血乳酸值、6h血乳酸清除率、6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APACHEⅢ评分、休克指数等的差异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CA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 存活≤72 h和存活>72 h组在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复苏6h内的APACHEⅢ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存活>72 h组的6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存活≤72 h组[(32.72±15.56)% vs (21.47±18.0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中存活>72 h的比率明显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73.24%vs 28.00%,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6h血乳酸清除率、6 h ScvO2是影响PC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6h血乳酸清除率判断PCA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30)较6 h ScvO2曲线下面积(AUC=0.729)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有更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重要且简便的指标之一.
作者:钟坚;李少洪;卜会驹;温海洋;郭少卿;马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超抗原是瑞典科学家怀特于1989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的免疫学概念.超抗原通过MHCⅡ阳性细胞介导能与特定的T细胞vβ领域架桥结合而不需要提示细胞参与呈递就能使T细胞活化与增殖.本文就其分类、性质和结构,以及相关疾病和临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仲娟;杨朝令;李茉;胡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耐伊曲康唑申克孢子丝菌的超微结构特征,为申克孢子丝菌的临床鉴定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玻片法培养申克孢子丝菌,处理后在电镜下观察、拍照及测量.结果 孢子丝菌标本图像清晰立体,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通常为孤立、直立生长,圆锥顶端相对,沿着菌丝轴增殖扩散,形成群集的细齿状的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链较长,可弯曲.分生孢子为卵形,细长,约2.0 μm×3.5 μm大小,透明,表面不光滑,有不规则凹陷.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为申克孢子丝菌临床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黄怀球;袁立燕;张静;钟毅;赵静;张晓辉;薛汝增;李美荣;陈荣章;李文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的53株肠球菌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采用VITEK-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肠球菌对9种抗生素的药敏结果,对该细菌进行总DNA的提取,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分析菌株的耐药特征.结果 53株肠球菌检出含红霉素耐药基因ermB 26株,占49.0%;含毒力因子mefA9株,占17.0%;含Tn1546/Tn916转座子19株,占35.8%;含Tn917转座子11株,占20.8%.53株肠球菌对红霉素耐药高达94.3%,对高水平庆大霉素、高水平链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分别为75.5%、73.6%、75.5%、66.0%、62.3%;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均高达98.1%.结论 耐药基因与肠球菌耐药性密切相关,随着医学环境的改变,肠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正逐步上升.
作者:梁权辉;徐韫健;刘长连;曾丽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肇庆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方法 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肇庆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肇庆市2010年报告手足口病10 112例,报告发病率为263.70/10万,死亡病例8例,病死率为0.21/10万;2011年报告手足口病15 030例,报告发病率为383.61/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手足口病以4-7月发病较多,城区或城乡结合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为手足口病的高发区域.手足口病发病以散居和幼托儿童为主,1~3岁年龄段发病率高.2010年以EV71为主要流行毒株,2011年EV71、其他肠道病毒和CoxA16相继成为优势毒株.2010年重症病例比例与EV71构成比成正相关关系(r=0.573,P<0.01).结论 肇庆市手足口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地区、性别及年龄的差异,重症病例发生与EV71构成有关.
作者:朱碧柳;冼国佳;钟伟强;麦炜;程丽涓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亨氏小体和毛细管电泳联合筛查在α-地中海贫血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69例α-地中海贫血基因确诊病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享氏小体、毛细管电泳单项检测和平行检测及系列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进行评价.结果 亨氏小体、毛细管电泳单项检测地中海贫血的灵敏度分别为82.51%、69.06%,特异度分别为92.50%、96.50%.亨氏小体、毛细管电泳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95.50%,系列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87%、100.00%.与各单项试验比较,平行联合检测的灵敏度高(P<0.05)、系列联合检测的特异度高(P<0.05).结论 亨氏小体和毛细管电泳联合检测是α-地中海贫血筛查较为理想的试验方法.
作者:周剑英;谢杏梅;李东至;李坚;廖灿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血清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在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对113例胃癌患者进行血清CEA、CA199、CA724测定,并与62例良性病变者和60名健康人作对照分析.结果 胃癌组血清CEA、CA 199、CA724含量分别为(59.6±31.1)U/ml、(103.7±34.2)U/ml和(41.5+19.3)U/ml,阳性率分别为51.3%、43.4%和50.4%,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1).三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P均<0.05).结论 血清CEA、CA199、CA724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胃癌的辅助诊断指标.
作者:黄星铭;闵晓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黄连上清丸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对H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将H型高血压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常规降压治疗组单用AT1拮抗剂缬沙坦治疗,联合治疗组用黄连上清丸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指标.结果 与常规降压治疗不同,黄连上清丸联合治疗组能更有效地降低收缩压(P<0.05)、血浆HCY水平(P<0.01),更有效地升高血浆HDL水平(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不能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论 黄连上清丸联合AT1拮抗剂降压治疗能显著改善动脉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有利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抗动脉硬化治疗.
作者:李莹莹;李翠芝;童裕维;吕明芳;胡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克隆西尼罗病毒(WNV)前膜蛋白(prM)基因,将其在果蝇细胞(S2)中表达,为制备研制诊断试剂所需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方法 以质粒WNV-CME为模板,PCR扩增获得prM基因,与T载体连接,测序正确后酶切,酶切产物与果蝇表达载体pMT/Bip/V5-HisC重组,重组质粒与pCoBlas共转染果蝇S2细胞,25 μg/ml Blasticidin筛选获得抗性细胞,500μmol/L CuSO4溶液诱导表达,72 h后收集细胞与细胞上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酶切与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WNV-prM-pMT,Western blot显示目的蛋白在果蝇细胞S2内稳定表达.结论 在果蝇S2细胞内成功地稳定表达WNV prM蛋白,为下一步WN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林海;杜鹏;陈丽丹;王文敬;石玉玲;黎诚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临床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及特点.方法 收集2005-2011年的门诊患者登记资料及IHA、ELISA方法血检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患者5 979人,IHA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96%,ELISA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95%,双检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18%.2008年后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2011年IHA法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8%,ELISA法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6.93%,双检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70%,与2008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HA:x2=51.76,P=0.000; ELISA:x2=36.17,P=0.000;双阳:x2=46.10,P=0.000).10~岁年龄组患者IHA、ELISA法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双检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与血检阳性患者以男性为主.结论 血吸虫病门诊患者的血阳率处于近年低水平,但男性与10~岁年龄组患病情况较突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作者:罗伟;刘建兵;罗智敏;代凌峰;魏风华;李小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评估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液基细胞学(LCT)及阴道镜下组织活检联合应用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LCT检查异常的601例患者行HR-HPV检测,与经阴道镜活检结果比较,评价HR-HPV联合LCT诊断宫颈病变的作用.结果 LCT检测细胞学异常者HR-HPV阳性感染率为67.2%(404/601),诊断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侵袭性鳞状细胞癌(CA)组的感染率分别为45.5% 、66.2%、74.4%、89.1%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T与HR-HPV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以上宫颈病变的敏感性为86.1%,高于LCT(77.1%)和HR-HPV(72.0%)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阴性率为13.9%,低于LCT(22.9%)和HR-HPV(38.0%)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1例LCT异常的患者中,LCT中<LSIL和阴道镜活检<CIN结果的一致性为50.8%(102/201),LCT中≥LSIL和阴道镜活检≥CIN结果的一致性为83.3%(333/400),两者均为CA的一致性为88.0%(24/25).201例ASC患者中,慢性炎症或正常102例(50.7%)、CIN Ⅰ 22例(11.0%)、CINⅡ40例(19.9%)、CINⅢ34例(16.9%)和鳞癌2例(1.0%).HR-HPV检测阳性率为59.2%(119/201),其对CIN及以上宫颈病变者检出的敏感度为71.7%(71/99)、特异度为53.0%(54/102)、准确率为64.7%.结论 宫颈病变的发生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LCT与HR-HPV联合检测对宫颈病变具有较好的检出效果,阴道镜下活检可以大大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
作者:陈勇霞;刘颖;梁爽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8例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临床现状,以喹诺酮敏感大肠埃希菌为对照菌株,对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8株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中检出喹诺酮耐药菌203株,占58.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尿路引流和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耐药株的检出率高、耐药性强,其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喹诺酮耐药菌株感染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助于预防耐药菌株感染的扩散.
作者:张安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了解台山市2010-2012年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梅毒(TP)和丙肝(HCV)的感染情况.方法 对台山市所有新人所的吸毒人群进行HIV、TP和HCV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检测吸毒者1 386人,男性占94.4%,平均年龄(36.1±7.6)岁.艾滋病抗体阳性率为5.7%(79/1 386),梅毒抗体阳性率为2.6%(35/1 386),丙肝抗体阳性率为63.3%(878/1 386).在检出的79名艾滋病感染者中,HIV+TP、HIV+HCV、HCV+TP双重感染率分别为0.3%(4/1 386)、5.5%(76/1 386)和1.9%(26/1 386),HIV+TP+HCV混合性多重感染率为0.3%(4/1 386).结论 台山市吸毒人群HIV、TP、HCV仍存在较高感染率,应加大对吸毒人群的监测和防病知识的宣传力度,采取综合防治干预措施,降低HIV、TP、HCV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和传播的危险性.
作者:罗伟强;伍飘雁;杨忠伟;余大年;刘仲昌;刘文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技术(BiPAP)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按照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并检测各组的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pH值、氧合指数(OI)、前白蛋白(PA)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结果 64例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为60.94%(39/64).通气后两组的pH值、PCO2、PO2、OI和PA均较通气前明显提高(P<0.01),且生存组的PCO2、PO2、OI和PA水平较死亡组升高更为明显(P<0.01),而pH值两组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的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生存组的hs-CRP水平较死亡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 BiPAP呼吸机在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通气前动脉血气、OI、PA和hs-CRP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有明显的影响.
作者:刘裕英;黄澄;吕艳;陈永烨;李胜玲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干预前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积极干预对规范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选取干预措施实施前后3个月的清洁切口手术病例共521份,调查干预前后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疗程合理率、选药时机合理率、选药品种合理率及联合用药情况.结果 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3.9%降至干预后的19.0%(x2=219.9,P<0.01),抗菌药物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1.6%上升至干预后的87.2%(x2=4.980,P=0.026),疗程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6.6%上升至干预后的48.9%(x2=9.158,P=0.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杜绝了联合用药现象,但用药时机合理率有所降低,仍有待改善.结论 加强对医生规范用药的宣传与培训、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对控制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钟晓;肖丽华;汪东篱 刊期: 2012年第12期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的、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病理学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同时,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测因其创伤小、简便快速成为肝纤维化诊断的发展方向.血清学检测指标主要有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酶类和细胞因子三大类,本文就肝纤维化临床检验的血清学指标进行综述.
作者:于庆潭;董磊;赵权;王华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经病理形态学确诊并分为良性组、交界性组及恶性组,手术切除前经CT平扫及增强诊断其恶性程度,比较肿物大小、密度、形态、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T显示不同恶性程度组别间质瘤肿物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肿物密度均匀性和边缘光滑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34),而肿物形态在良恶性间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良性、交界性和恶性间质瘤中CT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而强化方式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CT显示GIST肿物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方式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CT可作为诊断GIST及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胜凯;卞丽娟;郭友逢;朱文标 刊期: 201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