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斑节对虾抗菌肽Penaeidin基因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

高安健;赵若聪;叶松;曾硕果;邬玉兰;刘志刚;王亚龙

关键词:斑节对虾, 抗菌肽, 克隆, 序列分析
摘要:目的 克隆斑节对虾Penaeidin抗菌肽基因,构建克隆载体,测序后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从斑节对虾采集血淋巴后提取总RNA,经反转录得到eDNA,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具有双酶切位点的重组Penaeidin目的基因片段.将其连接至PMD18-T载体,转化至Top10克隆菌进行克隆并测序,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测序结果表明斑节对虾Penaeidin抗菌肽基因全长225 bp,编码74个氨基酸.将克隆所得的斑节对虾Penaeidin基因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斑节对虾Penaeidin基因(FJ686016,AF475082)同源性为100%,与其它物种虾的Penaeidin基因同源性为48%~92%.分子进化树显示斑节对虾Penaeidin抗菌肽和印度对虾Penaeidin抗菌肽聚为一大枝,而圣保罗对虾、小褐美对虾、巴西美对虾、白滨对虾Penaeidin聚为一大枝,南方滨对虾Penaeidin则自成一枝.二级结构预测表明本次克隆得到的斑节对虾Penaeidin信号肽区为β折叠片,成熟肽主要为β折叠片和转角结构.成熟肽的N端和C端亲水性较强,N端为柔性区域.其中氨基酸序列30-40和60-70表现为潜在的T细胞抗原表位.结论 成功克隆出斑节对虾Penaeidin基因,对其序列的分析结果将为后续的蛋白表达、工业化生产和理论研究奠定前期基础.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深圳市一起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明确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例的感染来源,探索是否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为进一步认识与防治禽流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诊断.结果 发现2011年深圳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确诊病例,无明确病、死禽接触史,密切接触者中无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未发现人-人传播证据.结论 2011年深圳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属感染个案,未发现人传人现象,感染来源可能与农贸市场环境有关.今后应继续加强不明原因肺炎监测,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应急贮备、培训和健康教育.

    作者:秦彦珉;谢旭;梅树江;孔东锋;曹彬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现状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48例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临床现状,以喹诺酮敏感大肠埃希菌为对照菌株,对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348株大肠埃希菌尿道感染中检出喹诺酮耐药菌203株,占58.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使用、尿路引流和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是喹诺酮耐药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尿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中喹诺酮耐药株的检出率高、耐药性强,其感染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长、医疗费用高.喹诺酮耐药菌株感染具有多个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控制有助于预防耐药菌株感染的扩散.

    作者:张安兵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玻璃化冷冻保存人类早期胚胎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玻璃化冷冻技术在人类早期胚胎冻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822个冷冻胚胎复苏周期,依据胚胎冷冻方法的不同分为玻璃化冷冻组(490个周期)和程序化冷冻组(332个周期),比较两组胚胎复苏率、复苏胚胎完整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等数据.结果 玻璃化冷冻复苏组与程序化冷冻复苏组胚胎复苏率分别为98.8%和82.9%,复苏胚胎完整率分别为96.8%和63.1%,胚胎种植率分别为32.0%和18.1%,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3.9%和33.1%,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化冷冻法比程序化冷冻法更适合于人类早期胚胎的冷冻保存.

    作者:李宜学;田喜凤;王晓波;郭全;樊桂玲;刘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HR-HPV检测联合宫颈液基细胞学及经阴道镜活检诊断宫颈病变

    目的 评估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检测、液基细胞学(LCT)及阴道镜下组织活检联合应用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LCT检查异常的601例患者行HR-HPV检测,与经阴道镜活检结果比较,评价HR-HPV联合LCT诊断宫颈病变的作用.结果 LCT检测细胞学异常者HR-HPV阳性感染率为67.2%(404/601),诊断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不除外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ASC-H)、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侵袭性鳞状细胞癌(CA)组的感染率分别为45.5% 、66.2%、74.4%、89.1%和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T与HR-HPV联合检测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以上宫颈病变的敏感性为86.1%,高于LCT(77.1%)和HR-HPV(72.0%)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阴性率为13.9%,低于LCT(22.9%)和HR-HPV(38.0%)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601例LCT异常的患者中,LCT中<LSIL和阴道镜活检<CIN结果的一致性为50.8%(102/201),LCT中≥LSIL和阴道镜活检≥CIN结果的一致性为83.3%(333/400),两者均为CA的一致性为88.0%(24/25).201例ASC患者中,慢性炎症或正常102例(50.7%)、CIN Ⅰ 22例(11.0%)、CINⅡ40例(19.9%)、CINⅢ34例(16.9%)和鳞癌2例(1.0%).HR-HPV检测阳性率为59.2%(119/201),其对CIN及以上宫颈病变者检出的敏感度为71.7%(71/99)、特异度为53.0%(54/102)、准确率为64.7%.结论 宫颈病变的发生与HR-HPV感染密切相关,LCT与HR-HPV联合检测对宫颈病变具有较好的检出效果,阴道镜下活检可以大大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率.

    作者:陈勇霞;刘颖;梁爽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IRS-4和GCKR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研究IRS-4和GCKR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汉族2型糖尿病的关联性.方法 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黑龙江汉族2型糖尿病组、正常对照组人群的IRS-4基因密码子879C/G和GCKR基因P446L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2型糖尿病组IRS-4基因879C/G的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38、0.404、0.058,G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40、0.260;正常对照组IRS-4基因879C/G的GG、GC、CC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56、0.352、0.092,G及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732、0.268;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IRS-4基因879C/G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组GCKR基因P446L的PP、PL、LL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212、0.596、0.192,P和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10、0.490;正常对照组GCKR基因P446L的PP、PL、LL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148、0.463、0.389,P和L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80、0.620;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GCKR基因P446L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RS-4基因879C/G多态性与黑龙江省汉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无相关性,GCKR基因P446L多态性与黑龙江省汉族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相关性.

    作者:卜晓波;张雪;宋洁;张书捷;高晓红;韩彦龙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泉州市2011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泉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方法 通过收集国家AEFI监测系统报告的泉州市2011年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年泉州市AEFI监测系统接到报告226例病例,县覆盖率100%,48 h及时报告率为91.15%,48 h内调查率95.65%,个案调查表调查后3d内报告率为73.91%.报告发生年龄67.70%≤1岁,61.50%发生在第1剂次,89.82%发生在接种后≤1d,报告高峰在6-9月,百白破疫苗占56.19%.一般反应占80.09%(181/226),异常反应占16.81%(38/226),异常反应以过敏性反应为主,过敏性反应中以过敏性皮疹为多.报告发生率为6.69/10万剂次,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报告发生率前三位为无细胞白百破疫苗、麻风疫苗、白破疫苗.结论 2011年泉州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运行在敏感性和及时性较往年有明显提高,报告成常规化、系统化态势,但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作者:陈雅红;洪思让;詹惠春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吸虫病门诊患者IHA与ELISA法抗体检测结果

    目的 了解临床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及特点.方法 收集2005-2011年的门诊患者登记资料及IHA、ELISA方法血检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测患者5 979人,IHA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96%,ELISA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9.95%,双检血清抗体阳性率为7.18%.2008年后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2011年IHA法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8%,ELISA法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6.93%,双检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70%,与2008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IHA:x2=51.76,P=0.000; ELISA:x2=36.17,P=0.000;双阳:x2=46.10,P=0.000).10~岁年龄组患者IHA、ELISA法血清抗体阳性率与双检阳性率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与血检阳性患者以男性为主.结论 血吸虫病门诊患者的血阳率处于近年低水平,但男性与10~岁年龄组患病情况较突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作者:罗伟;刘建兵;罗智敏;代凌峰;魏风华;李小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8、IL-4和IL-9检测的临床分析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9(IL-9)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18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总疗程6个月,应用化学发光免疫进行血清IL-8、IL-4和IL-9水平测定.另选4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儿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8、IL-4和IL-9参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过程,血清IL-8、IL-4和IL-9含量可作为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变化及疗效判定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郑定容;周伟;杨庆殉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梅州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梅州市手足口病病原学流行情况,为手足口病控制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1年梅州市手足口病哨点病原学监测医院的手足口病病例采集粪便标本,提取标本中的核酸,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病毒的特异性片段,检测总肠道病毒、EV71和CoxA16核酸.结果 255份手足口病临床诊断病例的粪便标本中,总肠道病毒、EV71和CoxA 16病毒核酸检出率分别为72.55%、40.39%和11.37%,其中EV71和CoxA16核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97,P<0.01).发病以5-7月高发,占48.65%,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男性总肠道病毒核酸检出率高于女性(x2=10.24,P<0.01),但不同性别间的EV71和CoxA16病毒核酸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1、0.69,均P>0.05).结论 EV71是梅州市2010-2011年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今后应加强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病原谱的动态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手足口病流行规律.

    作者:陈志青;林立新;王东勉;黄玉玲;杨翼龙;何秋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86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耐药分析

    目的 探讨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单耐药、多耐药及耐多药的情况及治疗转阴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所有患者中,任何形式耐药占100%,多耐药占91.9%,耐多药占65.1%,一线药物耐药顺位为H>R>S>E,二线药物以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比例高,占37.21%;3个月后痰菌转阴率仅为60.46%,复治病例中耐药比例高的人群为40~60岁的中老年人,占68.96%;不良反应主要为过敏反应(54.65%)和肝功能异常(8.14%).结论 复治涂阳的肺结核耐药率高,且以中老年人为主,应当重视结核患者耐药性的检测及用药的规律性、足量性.

    作者:周家杰;曾伟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判断心脏骤停后综合征(PCAS)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收入ICU的患者临床资料,计算6h血乳酸清除率,同时进行APACHEⅢ评分及记录患者预后情况.根据患者人院72 h转归情况,分成存活≤72 h组和存活>72 h组,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成高乳酸清除率组(>10%)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或负值),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6h血乳酸值、6h血乳酸清除率、6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APACHEⅢ评分、休克指数等的差异性.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PCAS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比较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大小.结果 存活≤72 h和存活>72 h组在性别、年龄、血乳酸基础值、复苏6h内的APACHEⅢ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存活>72 h组的6h血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存活≤72 h组[(32.72±15.56)% vs (21.47±18.08)%,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中存活>72 h的比率明显高于低乳酸清除率组[73.24%vs 28.00%,P<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6h血乳酸清除率、6 h ScvO2是影响PCAS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6h血乳酸清除率判断PCAS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830)较6 h ScvO2曲线下面积(AUC=0.729)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有更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结论 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心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重要且简便的指标之一.

    作者:钟坚;李少洪;卜会驹;温海洋;郭少卿;马诚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评价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内弥漫性的、细胞外基质的过度沉积.病理学检查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同时,肝纤维化血清学检测因其创伤小、简便快速成为肝纤维化诊断的发展方向.血清学检测指标主要有细胞外基质成分、胶原酶类和细胞因子三大类,本文就肝纤维化临床检验的血清学指标进行综述.

    作者:于庆潭;董磊;赵权;王华强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353例主动脉夹层中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主动脉夹层患者353例,寻找以腹泻症状为首发表现的临床病例,分析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转归.结果 仅发现3例主动脉夹层以腹泻为首发表现,该3例患者以腹泻求治急诊科,均发生不同程度、不同时间的误诊,均在住院期间死亡.3例患者的死亡原因得到确诊,其中1例因主动脉造影确诊,1例因床边超声心动图确诊,1例因尸检确诊.结论 以腹泻为首发表现的主动脉夹层主诉不典型,具有较高的误诊率及院内死亡风险,临床医师应具备较高的警惕性.

    作者:肖平喜;戴振林;胡作英;张航;陈绍良;柳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2009-2011年深圳龙岗吸毒人群行为特征及HIV感染状况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HIV)流行趋势及其行为变化.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2009-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吸毒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吸毒者1 214名,HIV年均感染率为2.31%,吸食海洛因毒品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由64.75%下降至36.66%)(x2=75.27,P<0.01),吸食新型毒品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7.50%上升至39.65%)(x2=36.42,P<0.01).艾滋病知识年均知晓率为53.13%,呈上升趋势.注射毒品者中,有共用针具史者占45.49%.商业性乱行为中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比例由2009年的25.64%上升至2011年的57.14%(x2=70.42,P<0.01).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HIV感染率总体处于低流行水平,但吸毒人群新型毒品流行迅速,需引起更多关注.

    作者:邹惠英;黎明;刘丽红;罗伟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黄连上清丸联用AT1拮抗剂治疗H型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黄连上清丸联合常规降压治疗对H型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同型半胱氨酸(HCY)等心脑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方法 将H型高血压患者82例随机分为常规降压治疗组(42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常规降压治疗组单用AT1拮抗剂缬沙坦治疗,联合治疗组用黄连上清丸联合缬沙坦治疗,两组在实验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等指标.结果 与常规降压治疗不同,黄连上清丸联合治疗组能更有效地降低收缩压(P<0.05)、血浆HCY水平(P<0.01),更有效地升高血浆HDL水平(P<0.05).两种治疗方法均不能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论 黄连上清丸联合AT1拮抗剂降压治疗能显著改善动脉硬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有利于H型高血压患者的抗动脉硬化治疗.

    作者:李莹莹;李翠芝;童裕维;吕明芳;胡骏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深圳市南山区三种特殊人群肺结核病宣教效果评估

    目的 了解深圳市南山区学生密切接触者、肺结核患者、羁押人员3种特殊人群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评估宣教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工作.方法 对学生密切接触者(分层整群抽样)、初治肺结核病人(单纯随机抽样)和全体羁押人员进行两次肺结核病相关知识宣教,在宣教前及宣教后3个月分别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估宣教效果.结果 共对424名调查对象进行了宣教干预,总知晓率由64.0%提高到82.7%(x2=303.100,P<0.001).学生密切接触者、肺结核患者和羁押人员肺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分别从宣教前的81.5%、65.0%和51.3%提高到宣教后的90.0%、82.0%和80.3%,宣教前后3种人群知晓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讲座形式的结核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宣教,可以提高肺结核患者和羁押人员对结核病防治知识的认知,对于学生密切接触者这类人群应探索更为有效的宣教方法.

    作者:黄垚;王健;郭旭君;吴国华;黄映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应用灰色模型预测深圳市肺结核发病率

    目的 预测深圳市肺结核的发病率,掌握疫情动态变化,为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对肺结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深圳市2006-2011年肺结核发病率,建立灰色模型,预测未来2年的肺结核发病率.结果 将6年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通过SPSS计算结果D=51 020.77,a=-0.055 63,u=24.88,模型合计误差=-0.024 54,预测深圳市2012年肺结核发病率为36.19/10万,2013年肺结核发病率为40.45/10万.动态修正灰色预测模型,计算结果D=6 403.98,a=-0.001 82,u=32.17,预测模型(x)(o)(t+1)=32.23e-000182+17 675(后验差比值C为0.42,小误差概率P为0.89,模型合计误差=-0.00051),预测深圳市2012年肺结核发病率为32.44/10万,2013年肺结核发病率为32.56/10万.结论 动态修正灰色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值比较接近,模型拟合误差较小,可以用于短期预测.

    作者:贺锋;郑磊;刘德坚;许贤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象与临床病理变化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特征,观察其CT征象与病理结果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2例,经病理形态学确诊并分为良性组、交界性组及恶性组,手术切除前经CT平扫及增强诊断其恶性程度,比较肿物大小、密度、形态、强化程度及强化方式等CT征象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CT显示不同恶性程度组别间质瘤肿物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肿物密度均匀性和边缘光滑度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0.034),而肿物形态在良恶性间质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1);良性、交界性和恶性间质瘤中CT强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8),而强化方式比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CT显示GIST肿物大小、边缘、密度、强化方式与肿瘤恶性程度相关,CT可作为诊断GIST及其良恶性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胜凯;卞丽娟;郭友逢;朱文标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申克孢子丝菌的扫描电镜观察

    目的 观察耐伊曲康唑申克孢子丝菌的超微结构特征,为申克孢子丝菌的临床鉴定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使用玻片法培养申克孢子丝菌,处理后在电镜下观察、拍照及测量.结果 孢子丝菌标本图像清晰立体,可见假轴状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通常为孤立、直立生长,圆锥顶端相对,沿着菌丝轴增殖扩散,形成群集的细齿状的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链较长,可弯曲.分生孢子为卵形,细长,约2.0 μm×3.5 μm大小,透明,表面不光滑,有不规则凹陷.结论 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为申克孢子丝菌临床鉴定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黄怀球;袁立燕;张静;钟毅;赵静;张晓辉;薛汝增;李美荣;陈荣章;李文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西尼罗病毒前膜蛋白在果蝇细胞S2中的表达与鉴定

    目的 克隆西尼罗病毒(WNV)前膜蛋白(prM)基因,将其在果蝇细胞(S2)中表达,为制备研制诊断试剂所需的单克隆抗体奠定基础.方法 以质粒WNV-CME为模板,PCR扩增获得prM基因,与T载体连接,测序正确后酶切,酶切产物与果蝇表达载体pMT/Bip/V5-HisC重组,重组质粒与pCoBlas共转染果蝇S2细胞,25 μg/ml Blasticidin筛选获得抗性细胞,500μmol/L CuSO4溶液诱导表达,72 h后收集细胞与细胞上清进行Western blot鉴定.结果 酶切与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WNV-prM-pMT,Western blot显示目的蛋白在果蝇细胞S2内稳定表达.结论 在果蝇S2细胞内成功地稳定表达WNV prM蛋白,为下一步WNV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实验基础.

    作者:李林海;杜鹏;陈丽丹;王文敬;石玉玲;黎诚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