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HIE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崔云刚

关键词:HIE, 预后, 扩散加权成像, MRI
摘要: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临床确诊为HIE患儿的所得资料.将96例患儿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常规核磁检查,B组采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在HIE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并随访患儿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影像学变化21例,随访预后不良7例,B组检出影像学变化32例,随访预后不良19例;B组HIE患儿的预后评估价值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扩散加权成像可充分反映HIE患儿的病理变化和脑损害,对评估HIE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临床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涪陵地区食盐碘化后199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例分析

    目的 观察涪陵地区食盐碘化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例就诊变化趋势和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0-2009年涪陵地区涪陵中心医院门诊甲亢病例资料;以T3 (FT3)或T4(FT4)升高、TSH降低,结合病人甲亢临床表现诊断为甲亢;计算甲亢年发现率;用F检验分析甲状腺容积和肿大变化趋势,X2检验分析甲亢年发现率变化.结果 共发现甲亢病例1995例,年均病例发现率为17.78/10万,其中,2000-2003年发现率为14.55/10万,2004-2009年发现率为19.85/10万,后阶段显著高于前阶段(χ(2)=42.83,P<0.01).患者甲状腺容积平均为46.15 ml,肿大率为79.80%,甲状腺容积和肿大率均呈下降趋势(F=22.13、62.84,P<0.01).30岁起,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容积和甲状腺肿大率均呈下降趋势(F=31.02、117.50,P<0.01/0.05);病例女性多于男性((1:2.5),发病主要年龄集中在20~50岁组(占92.94%).结论 涪陵区2000-2009年甲亢发现率呈上升趋势,甲亢患者甲状腺容积和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全民食盐加碘有关.

    作者:勾正兴;赵义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求证紧张型头痛与风湿头痛全等的研究

    目的 研究紧张型头痛与中医风湿头痛的对等关系.方法 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论证:①理论研究:734例头痛患者的中医舌脉调查及138例TTH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②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头痛专科门诊就诊的TTH患者138例,将此138名患者随机分为头痛新1号组、羌活胜湿汤组、盐酸乙哌立松片组各46例,分别给予头痛新1号方、羌活胜湿汤方、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 734例头痛患者,按8型分证,仅舌脉而论,573例为舌质暗红或者红,苔薄白,脉缓或弦缓;138例TTH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风湿头痛101例(73.18%),风湿兼血瘀头痛26例(18.84%),风湿兼肝阳上亢头痛11例(7.98%).临床治疗:头痛新1号组总有效率为93.4%,羌活胜湿汤组总有效率为76.0%,西药组为65.3%,头痛新1号组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结论 中医头痛的分型是症状学诊断与中医的舌脉没有明显相关性,TTH属于中医的风湿头痛范畴,TTH的两个亚型分别对应于风湿兼血瘀头痛、风湿兼肝阳上亢头痛,临床上也进一步论证TTH的中医治疗当以祛风、活血、除湿立法,兼以养肝、平肝、安神之法疗效更佳.

    作者:伍志勇;陈宝田;聂玲辉;许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326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本院1995-2009年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病例资料,对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共326人.有240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隔下游离气体,其中25例经胃管注气后再行腹部立卧位X线检查发现隔下游离气体,阳性率为81.29%.消化性溃疡患者中,35岁以下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55岁以上患者的比率逐渐增加,老年性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比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269例行单纯穿孔缝合术,18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穿孔缝合+高选迷走神经切断6例,保守治疗33例.结论 根据病史、体征和积极的腹部X线一般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老年人的比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可能与老年性患者非甾体类消炎药使用机率的增加有关.上消化道溃疡穿孔行单纯缝合修补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结合正规内科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解传仁;尹锡洲;殷容暖;谢健;郝永钟;丁胜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研究

    目的 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不同培养基及效靶比对共培养体系的影响.方法 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人植物血凝素(PHA),置于不同的培养基(DMEM,RPMI1640)中进行培养,采用不同效靶比((5:1、10:1、20:1、40:1)构建PBMCs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台盼蓝拒染法检测PBMCs与HepG2.215细胞的细胞活力,cck-8法检测HepG2.215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DMEM培养基培养的HepG2.215细胞的细胞活力比RPM11640培养基培养的细胞高;而两种培养基培养的PBMCs的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共培养条件下,PBMCs对HepG2.215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效靶比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效靶比为20:1时抑制作用强.结论 在PBMCs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培养基和效靶比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有影响.

    作者:胡勇;吴晓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URSA患者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与鉴定

    目的 建立成熟、完善的不明原因性习惯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患者子宫蜕膜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 )的体外培养体系.方法 选取2008年7月至2009年4月就诊于本院的妊娠早期流产的URSA患者(孕7-14周),将其子宫蜕膜组织初步机械破碎,经混合酶(IV型胶原酶/DNA酶I)消化法分离,梯度离心获得单个核细胞,以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和白介素4(IL-4)体外诱导培养,光镜观察,于第10天收集的悬浮细胞用FITC-HLA-DR、PE-Lin小鼠抗人抗体顺序标记,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 从蜕膜组织可获取足够数量蜕膜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24 h细胞聚集成大小不等葡萄串状,逐渐悬浮,长出突起,第9天悬浮细胞增多,单个悬浮为主,细胞仍小而圆、表面突起少等未成熟DC的形态特征,培养过程中夹杂有少许细长梭状巨噬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术鉴定培养到第10天的悬浮细胞中DC纯度达80%以上.结论 混合酶消化合并梯度离心法能成功分离URSA患者蜕膜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单个核细胞,经GM-CSF联合IL-4培养可以成功诱导具有未成熟特性的DC,为研究树突状细胞在URSA患者母胎免疫耐受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作者:刘梅兰;刘玉昆;陈慧;王蕴慧;张睿;刘颖琳;张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职院校新生伤害事故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某高职院校新生伤害发生率,为学校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高职院校新生1157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54份,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某高职院校新生伤害发生率为76.3%(881/1154人).从生源地来看,本省市外的学生伤害发生率高(85.4%);男女生主要都为扭拉伤(31.5%);伤害发生地点主要在学校宿舍区(23.6%);男生伤害发生率为83.0%(493/594),女生伤害发生率为69.3%(388/560);发生伤害时的活动类型主要是休闲活动(37.8%).结论 伤害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生源、地点、活动状态、性别等.高校制定控制伤害基本策略时需要考虑学生自身方面和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作者:陈献雄;聂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181例Turner综合征染色体核型分析与性激素检测

    目的 分析Tumer综合征患儿染色体不同核型的遗传学特征及其与性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181例Tumer综合征患儿根据染色体核型分成3组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中75例测定性激素患儿与30例健康女孩血清性激素水平进行比较,并作对照统计分析.结果 181例Tumer综合征中检出45,X核型84例(46.4%),嵌合型25例(13.8%),X染色体结构畸变72例(39.8%); 45,X核型和结构畸变核型组患儿血清中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嵌合体核型与对照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45,X核型组中有4例患儿血清FSH、LH处于正常水平.结论 对于青春前期的生长落后女性患儿建议常规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排除染色体异常或明确诊断.多数TS患儿伴有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异常.不同核型对性激素水平影响明显,性激素水平检测对了解Tumer综合征患儿生殖内分泌状态非常必要,可以为激素替代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蔡燕娜;邝璐;赵小媛;吴冬燕;刘丽;廖伟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来宾市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来宾市HIV-1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来宾市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流行病学方法 与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结合,对来宾市HIV株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总结其传播途径,分析流行毒株特点及各个流行毒株间的关系.结果 来宾市HIV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流行毒株存在B、01-AE、CRF-BC 3种亚型,其中以CRF-BC流行毒株为主.结论 来宾市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HIV-1感染者中以流行重组型亚型CRF-BC为主,应加强对HIV-1毒株亚型变异的监测,积极进行行为干预,及时制定新的防治策略.

    作者:周方;骆安德;蒋就喜;陶田秀;黄甲清;胡婷停;李赫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29例高血压病(HT)患者(实验组)及31例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比例及数量,评价组间差异,并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与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HT)患者与血压正常患者相比,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比例[(7.917土4.296)‰比(8.18士5.669)‰]及绝对数[(6.971士2.115)x10(7)/L比(7.123土5.387)×10(7)/L]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1.239士0.669)‰比(1.897±0.859) ‰]及绝对数[(1.794土2.244)×10(7)/L比(2.819土4.997) ×10(7)/L]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pDC数量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成呈正相关关系(r=0.424及0.487,P<0.05),pDC比例与SBP、DB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树突状细胞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华经海;傅强;李志梁;刘亚杰;靳文;陶丹萍;曹龙兴;刘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原代培养和鉴定

    目的 采用组织块培养技术探索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以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大鼠骨骼肌卫星细胞,并与C2C 12成肌细胞进行比较,对两种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及采用免疫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两种细胞a-actin蛋白和Desmin蛋白的表达及分布,从而对骨骼肌卫星细胞进行鉴定.结果 通过组织块培养法获取的细胞增殖旺盛,分化良好.免疫细胞荧光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结果 显示,a-actin蛋白和Desmin蛋白在两种细胞胞浆中均有分布.结论 用组织块培养法获取的骨骼肌卫星细胞具有良好的增殖与分化能力,用此种方法 可培养出高纯度的骨骼肌卫星细胞.

    作者:陈思凡;李文学;陈建玲;杨光宇;刘华章;朱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泰国玛希隆大学热带医学考察报告

    玛希隆大学是泰国古老、著名的大学之一.在医学、公共卫生和自然科学领域享有盛誉.我们对玛希隆大学热带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本文介绍了该校热带医学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管理体系.

    作者:宝福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IE患儿血清MMP-9及TIMP-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MMP-9、TIMP-1在HIE患儿血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正常新生儿和30例HIE患儿(按病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发病后1、3、7 d血液,采用ELISA法检测MMP-9,透射比浊法检测TIMP-1浓度,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轻、中、重度3组HIE患儿血清MMP-9与TIMP-1水平于发病后1、3、7 d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中尤以重度组增高显著(P<0.01),且发病第3天MMP-9与TIMP-1均达峰值.结论 MMP-9,TIMP-1参与了HIE的发病,检测其血清水平对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作者:王瑞华;庞国象;史治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性改变与左室后壁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Hotter上心肌缺血性改变与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经查冠脉CTA及超声心动图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138例,首先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将资料分为有缺血性改变与无缺血性改变两组,分析缺血性改变与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间LVPW厚度的大小;然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Hotter上缺血性改变的影响因素;后建立ROC曲线评估LVPW厚度预测发生缺血性改变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患者Holte:上有或无缺血性改变与LVPW厚度及收缩压(SBP)均呈正相关(r=0.429,P=0.000;r=0.274,P=0.034),高血压伴有缺血性改变的患者其LVPW厚度与无缺血性改变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25,P=0.000);伴有LVPW增厚的高血压患者出现Holter上缺血性改变的机率高于无LVPW增厚的患者(χ(2)=23.670,P=0.000);多因素分析中只有LVPW厚度被筛选出来(OR=26.024,P=0.001);以LVPW厚度预测心肌缺血的AUC为(0.760土0.044),P=0.000.佳分界值为9.5mm,以LVPW≥9.5 mm来预测高血压患者Holter上出现缺血性改变,敏感性为63.6%,特异性为80.9%.结论 高血压患者Holter上出现缺血性改变与LVPW厚度呈正相关;以LVPW预测高血压患者Holter上出现缺血性改变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作者:廖海星;汤庆;何文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艾滋病检测的研究进展

    随着艾滋病感染患者的不断增多,艾滋病检测技术的发展在防止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以及在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方法,重点说明了各种检测方法 的原理、特异性、可靠性及该方法 的临床实用性.目前艾滋病检测技术正向着开发简易、快速、可靠的方法 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艾滋病的大规模筛查和尽量早期诊断治疗的需要.

    作者:张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意义

    目的 测量尿毒症腹膜透析(PD)患者、尿毒症非腹膜透析患者及正常对照者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PD后尿毒症患者SMA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尿毒症(50例,其中PD 25例、非PD患者25例)及健康对照者(25例))SMA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3组间管径(D)和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PD组舒张末期流速(EDV)、时间平均流速(TAV)、血流量(Q)均较对照组及尿毒症非PD组明显增高(P<0.05),而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尿毒症非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尿毒症非PD组间上述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毒症PD组RI,PI与PD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0.72,P<0.05;r=-0.51,P<0.05).尿毒症患者C-反应蛋白、甘油三酯、脂蛋白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有效无创地检测尿毒症PD患者SMA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从而可能间接了解PD对腹膜功能的影响.

    作者:过新民;马文斌;陈辉;钟小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安神方对大鼠抑郁模型行为学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安神方抗抑郁作用的机制.方法 以慢性中等强度应激刺激建立大鼠抑郁模型,用强迫游泳试验进行行为学评分,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检测方法 检测大鼠脑干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观察模型大鼠给药前后的变化.结果 抑郁模型大鼠第7天与第28天水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为(133.4土24.0)s、(179.7土35.3) s,正常组则为(127.9土31.3)s、(131.8土29.3)s,模型组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脑干内5-HT、NE含量显著降低,模型组为(0.093±0.031) ng/mg、(0.146土0.038) ng/mg,正常组为(0.160土0.023) ng/mg、(0.237士0.049) ng/mg (P<0.05);安神方高剂量组第7天与第28天水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分别为(121.5±27.8)s、(145.1土24.2)s,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大鼠脑干内5-HT、NE含量分别为(0.151士0.021)ng/mg、(0.208土0.057)ng/mg,较正常组显著提高(P<0.05).结论 安神方具有抗抑郁作用,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的调节作用是其疗效机制之一.

    作者:葛鑫宇;陈宝田;于林;伍志勇;白方会;邱爱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汕头地区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型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汕头地区ICU和非ICU医院感染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基因型特征.方法 收集汕头地区两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菌株,对这些菌株的耐药性和基因型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法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电泳结果 用Bionumerics V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共分离到13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45株分离自ICU,87株来自非ICU病房.132株菌株中,有46株多重耐药菌(耐三种抗菌素或以上).对46株多重耐药菌(25株来自ICU,21株来自非ICU病房)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结果 显示来自ICU病房的25株菌株具有较高程度的同源性,而来自非ICU病房的菌株则具有明显的基因多态性.结论 交叉感染是ICU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

    作者:陈宏标;廖如燕;柯碧霞;柯昌文;肖建鹏;马丽珍;陈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I和ISCR1研究及ERIC-PCR基因分型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 分离临床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采用ERIC-PCR方法 进行基因分型.采用PCR检测整合酶I、整合子I、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高度耐药,整合子I阳性菌株和整合子I阴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株整合酶阳性,11株整合子I阳性,2株ISCRI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ERIC-PCR分为75个基因型.结论 整合子I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中介导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ERIC-PCR是研究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假单胞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 之一.

    作者:吴奎海;孙静静;陈清;俞守义;王前;芮勇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重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多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东莞市太平人民医院就诊且有病理确诊的332例女性患者(实验组)及100例正常妇女(对照组)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类型与HPV多重感染的关系.结果 332例宫颈病变中HPV感染率为78.61%(261/332),多重感染率为58.13%(168/289),其中以二重感染为主,常见的二重感染类型为HPV16,58及HPV52,58,以HPV16型感染多见;多重HPV感染比例随病变级别增加逐渐上升,由对照组的17.86%升高到宫颈鳞癌组的100%,各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多重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有关,可作为宫颈病变早诊早治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阮建波;康东平;陈冬萍;梁艳芳;吴秋良;毛玲芝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HIE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6例临床确诊为HIE患儿的所得资料.将96例患儿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常规核磁检查,B组采用扩散加权成像技术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 在HIE诊断中的影像学特点,并随访患儿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检出影像学变化21例,随访预后不良7例,B组检出影像学变化32例,随访预后不良19例;B组HIE患儿的预后评估价值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扩散加权成像可充分反映HIE患儿的病理变化和脑损害,对评估HIE患儿的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有利于临床及早采取干预治疗措施.

    作者:崔云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