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整合子I和ISCR1研究及ERIC-PCR基因分型

吴奎海;孙静静;陈清;俞守义;王前;芮勇宇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整合子, 插入序列共同区1, ERIC-PCR, 基因分型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整合子I和ISCR1的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方法 分离临床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用WHONET5.4分析菌株药敏情况,采用ERIC-PCR方法 进行基因分型.采用PCR检测整合酶I、整合子I、ISCR1以及ISCR1携带的耐药基因.结果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高度耐药,整合子I阳性菌株和整合子I阴性菌株对复方新诺明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株整合酶阳性,11株整合子I阳性,2株ISCRI和ISCRI携带的耐药基因阳性,ERIC-PCR分为75个基因型.结论 整合子I在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中介导复方新诺明耐药性方面有重要作用,ERIC-PCR是研究临床分离嗜麦芽窄食假单胞基因分型的有效方法 之一.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携带人c-Myc和EGFP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 构建携带人c-Myc和EGFP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FUMGW.方法 Xho I线性化plenti-EFla-c-Myc-IRES-EGFP,回收片段并补平Xho I,接着BamH I酶切该片段,回收2722 bp片段而获连接用c-Myc-IRES-EGFP;EcoR I线性化pFUGW,回收并补平EcoR I,然后BamH I酶切该片段,回收9174bp片段获连接用载体片段,后使用DNA连接试剂盒(TaKaRa)中的 Solution I将其与连接用c-Myc-IRES-EGFP连接,连接产物转化,次日挑选单菌落,提取质粒并行酶切鉴定.所构建载体命名为pFUMGW.获pFUMGW后,按Invitrogen公司推荐的标准程序进行慢病毒包装和确认慢病毒是否成功生产;携带c-Myc和E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人胚肾细胞株293、肿瘤细胞株CNE1和C666以建立相应的病毒感染体系.结果 酶切证实成功构建了pFUMGW,按标准程序生产的携带c-Myc和EGFP基因的慢病毒上清高效率感染293,CNE1和C666.结论 成功构建携带人c-Myc和EGFP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pFUMGW,为相关后续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作者:李艳青;史俊文;肖高芳;肖东;姚开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涪陵地区食盐碘化后1995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例分析

    目的 观察涪陵地区食盐碘化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病例就诊变化趋势和临床特点,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0-2009年涪陵地区涪陵中心医院门诊甲亢病例资料;以T3 (FT3)或T4(FT4)升高、TSH降低,结合病人甲亢临床表现诊断为甲亢;计算甲亢年发现率;用F检验分析甲状腺容积和肿大变化趋势,X2检验分析甲亢年发现率变化.结果 共发现甲亢病例1995例,年均病例发现率为17.78/10万,其中,2000-2003年发现率为14.55/10万,2004-2009年发现率为19.85/10万,后阶段显著高于前阶段(χ(2)=42.83,P<0.01).患者甲状腺容积平均为46.15 ml,肿大率为79.80%,甲状腺容积和肿大率均呈下降趋势(F=22.13、62.84,P<0.01).30岁起,随着年龄的增长,甲状腺容积和甲状腺肿大率均呈下降趋势(F=31.02、117.50,P<0.01/0.05);病例女性多于男性((1:2.5),发病主要年龄集中在20~50岁组(占92.94%).结论 涪陵区2000-2009年甲亢发现率呈上升趋势,甲亢患者甲状腺容积和甲状腺肿大率呈下降趋势,可能与全民食盐加碘有关.

    作者:勾正兴;赵义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泰国玛希隆大学热带医学考察报告

    玛希隆大学是泰国古老、著名的大学之一.在医学、公共卫生和自然科学领域享有盛誉.我们对玛希隆大学热带医学医疗、教学和科研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考察,本文介绍了该校热带医学教学科研的经验和值得借鉴的管理体系.

    作者:宝福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广东籍汉族妇女抗凝血酶Ⅲ和Factor V基因多态性与子痫前期和子痫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抗凝血酶III(AT-Ⅲ),凝血因子V (Factor V)基因多态性与广东籍汉族早孕期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生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567例早孕期广东籍汉族妇女AT-Ⅲ及Factor V基因的突变情况,将其中54例妊娠20周后发生子痫前期和子痫的患者作为观察组,513例正常妊娠者作为对照组.基因突变检测分别采用DdeI和MnlI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AT Ⅲ DdeI++、Ddel+-及Dde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9%、27.8%和20.4%,对照组则分别为66.7%,25.5%和7.8%.观察组AT Ⅲ Ddel-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20.6%,P<0.01),AT Ⅲ Ddel--基因型在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病中的相对风险率为3.025.观察组和对照组均未检出Factor V Leiden突变.结论 AT Ⅲ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广东籍汉族妇女子痫前期和子痫发病相关,而Factor V Leiden突变与其发病无关.

    作者:苏念军;李冰;冯建怀;于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9360份旅店业客房微生物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玉林市旅店业公共用品及空气的卫生状况,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为制定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GB/T 17220-1998<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技术规范>、GB/T 18204-2000<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 >进行监测采样和综合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旅店业总合格率为92.81%,各年度的合格率分别为87.92%、90.67%、94.52%、95.86%、94.77%,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中、低档旅店业合格率分别为96.20% 、91.71%和87.97%;各监测项目中杯具合格率高(95.51%),巾类、床上用品、空气合格率分别为94.43%、92.62%、84.16%;3类公共卫生用品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合格率分别为92.85%、99.60%、99.98%;不同季节旅店业公共用品用具卫生合格率夏、秋季节合格率偏低,5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玉林市旅店业的卫生质量状况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仍要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不断提高客房卫生质量,避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或流行.

    作者:李劲锋;李文;梁炯明;陆运龙;罗卡新;张剑兰;张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职业性汞暴露对男性工人血清翠酮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汞暴露对男性工人血清睾酮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111名职业性汞作业工人为暴露组,46名无汞暴露史的工人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工人血清睾酮(ST)水平,并分析ST与年龄、工龄和尿汞(HgU)的相关性.结果 暴露组工人HgU、ST显著升高,暴露时间是ST升高的主要因素;暴露组工人ST升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暴露组工人ST和尿汞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职业性汞暴露可使工人血清睾酮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赖关朝;艾宝民;梁金霞;刘晓勇;张爱华;唐小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高血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四色荧光标记技术检测29例高血压病(HT)患者(实验组)及31例非高血压患者(对照组)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比例及数量,评价组间差异,并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与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病(HT)患者与血压正常患者相比,外周血中髓样树突状细胞(mDC)比例[(7.917土4.296)‰比(8.18士5.669)‰]及绝对数[(6.971士2.115)x10(7)/L比(7.123土5.387)×10(7)/L]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比例[(1.239士0.669)‰比(1.897±0.859) ‰]及绝对数[(1.794土2.244)×10(7)/L比(2.819土4.997) ×10(7)/L]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患者的外周pDC数量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成呈正相关关系(r=0.424及0.487,P<0.05),pDC比例与SBP、DBP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存在着炎症反应和免疫活化,树突状细胞可能在该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作者:华经海;傅强;李志梁;刘亚杰;靳文;陶丹萍;曹龙兴;刘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326例上消化道溃疡穿孔诊治体会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本院1995-2009年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病例资料,对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治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共326人.有240例可见不同程度的隔下游离气体,其中25例经胃管注气后再行腹部立卧位X线检查发现隔下游离气体,阳性率为81.29%.消化性溃疡患者中,35岁以下所占比重逐渐下降,而55岁以上患者的比率逐渐增加,老年性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比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269例行单纯穿孔缝合术,18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穿孔缝合+高选迷走神经切断6例,保守治疗33例.结论 根据病史、体征和积极的腹部X线一般可诊断.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中,老年人的比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可能与老年性患者非甾体类消炎药使用机率的增加有关.上消化道溃疡穿孔行单纯缝合修补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术后结合正规内科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解传仁;尹锡洲;殷容暖;谢健;郝永钟;丁胜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3株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的鉴定与临床病理相关分析

    目的 鉴定OCI-Ly1,OCI-Ly8,OCI-Ly10 3株弥漫大B细胞(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I.BCL),并进行分子亚类分型及临床病理相关分析.方法 采用细胞块切片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运用CD3,CD20,CD10、Bcl-6、MUM-1抗体进行免疫标记确定其分子亚类;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结果 OCI-Ly1和OCI-Ly8细胞形态以中心母细胞为主,OCI-Ly10以免疫母细胞为主.3株细胞CD20和CD10均弥漫阳性,CD3阴性.OCI-Ly1个别细胞Bcl-6阳性,MUM-1阴性;OCI-Ly8细胞Bcl-6、MUM-1均阴性;OCI-Ly10个别细胞Bcl-6阳性,MUM-1散在或簇状阳性,CD10和MUM-1的表达具有互补现象,在36例DLBCL临床病理标本中发现有7例(19%)CD10和MUM-1表达互补.OCI-Ly10增殖能力显著高于OCI-Ly1、OCI-Ly8(P<0.001).结论 ;OCI-Ly1和OCI-Ly8属于GCB型,OCI-Ly10属于NC型(non-classfied ); OCI-Ly10细胞系及组织标本CD10和MUM-1的表达互补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志强;吴自勍;黎相照;杨建芳;黄学平;李锋;周新华;赵彤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东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描述性分析东莞市2008-2009年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资料.结果 东莞市2008-2009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687例,年均发病率为87.21/10万,其中2008年发病率为46.26/10万,2009年发病率为128.16/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占总病例数的56.59%;我市各镇(街)均有病例报告,发病率高为大朗镇(364.64/10万),低为长安镇(34.05/10万),不同地区间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总病例数的91.09%;以散居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81%;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两年间共报告暴发疫情22起,罹患率为0.48%~14.58%,时间集中在4-6月份.结论 手足口病是东莞市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之一,应加强疫情监测和控制,防止其暴发流行.

    作者:曾耀明;卢展鹏;张巧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艾滋病检测的研究进展

    随着艾滋病感染患者的不断增多,艾滋病检测技术的发展在防止艾滋病的大规模流行以及在艾滋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引起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检测方法,重点说明了各种检测方法 的原理、特异性、可靠性及该方法 的临床实用性.目前艾滋病检测技术正向着开发简易、快速、可靠的方法 的方向发展,以适应艾滋病的大规模筛查和尽量早期诊断治疗的需要.

    作者:张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应用PFGE分析广州稻叶型霍乱弧菌的同源性

    目的 分析广州40株稻叶型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和PFGE特征,探讨菌株的同源性和广州稻叶型霍乱弧菌流行的特点.方法 应用PCR方法 检测稻叶型菌株的4种毒力基因,采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对菌株进行PFGE分型,使用BioNumerics Version 4.0软件(复选Dice相关系数和UPGMA方法 )对菌株进行聚类和同源分析.结果 绝大多数水型稻叶霍乱疫情相关菌株为genotype A型菌,而绝大多数环境分离稻叶型霍乱弧菌为genotype B型和C型菌.40株霍乱菌株分布于18种pulsotype,水型霍乱疫情相关菌株的pulsotype极为相近(相似性系数98%以上),而环境分离的稻叶型霍乱弧菌呈现明显的pulsotype多样性.结论 是否携带ctxA基因是稻叶型霍乱弧菌人源分离株与环境分离株的主要区别之一,绝大多数环境分离的稻叶型霍乱弧菌与人源分离株的同源性较低,但仍需加强对不同来源菌株的同源性分析和溯源追踪.

    作者:李孝权;庞杏林;张欣强;邓志爱;李美霞;陈守义;邓小玲;王鸣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组人源细胞珠蛋白单抗制备及检测方法建立

    目的 制备重组人源细胞珠蛋白(recombinant human Cytoglobin,rhCygb)单克隆抗体,并建立检测该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为下一步研究rhCygb药代动力学做准备.方法 用纯化的rhCygb免疫BALB/c小鼠,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法获得抗rhCygb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间接ELISA法筛选制备单克隆抗体,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法.结果 筛选获取了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抗原表位相加法实验获得5株表位不同的细胞株,Westem-blotting验证能与rhCygb特异性结合,间接ELISA法验证其不与本实验室制备的其它PET28a-BL21蛋白及BL21裂解液发生交叉反应.本方法 灵敏度为1.25ng/ml,在浓度为10~1250 ng/ml时,线性关系良好,相关性达0.9931,实验内和实验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6.2%和10.92%.结论 成功建立了灵敏度好、特异性高的双抗体夹心法,为下一步研究rhCygb药代动力学奠定了基础.

    作者:汤金萍;魏威;王萍;李珍;李莹;董文其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香港海鸥形菌对理化生因子抵抗力的实验研究

    目的 了解香港海鸥形菌(LH)对理化生因子的抵抗力.方法 用紫外线、高温、干燥、pH、常用多种化学消毒剂及部分抗菌药物处理两株分离于病人的香港海鸥形菌,定量观察其生长情况.结果 温度≥56℃即可灭活香港海鸥形菌;紫外线照射30s杀灭率>90%,照射20 min可完全灭菌;菌株在pH>8.5或<5.0条件下不能存活,适生存pH范围为5.5~8.5;在3%以上盐浓度的肉汤中不生长;对化学消毒剂和干燥较敏感,除对2%碳酸氢钠、2%来苏儿、0.1%迭氮钠和70%乙醇有一定耐受力外,其余消毒剂均可在30 s内杀灭该菌;香港海鸥形菌在自然干燥后15 min即全部死亡;在18种常见抗菌药物中,仅对头孢噻吩、头孢呱酮、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他啶、克林霉素耐药,其余均敏感.结论 香港海鸥形菌对多数理化生因子抵抗力较弱,常用的消毒剂能够有效杀灭LH.

    作者:张欧;陈清;朱江峰;贾宇静;冯嘉丽;陈冰;胡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实验小鼠感染鼠诺如病毒的检测

    目的 了解实验小鼠鼠诺如病毒(murine norovirus,MNV)的携带情况及其基因特征.方法 在广州某实验动物中心抽取两个种系的实验小鼠,采集其粪便标本,应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 )方法 检测粪便标本的MNV ORF2特异性基因(547bp,MNV nt 5104-5650).对阳性PCR产物进行测序并以测序结果 构建基因进化树分析.结果 共采集实验小鼠粪便标本20份,粪便来源的小鼠外表健康、活泼、进食正常,没有腹泻现象.MNV的阳性率为30.0%(6/20),阳性实验小鼠种类包括昆明小鼠(3/13)和NIH小鼠(3/7).本研究检测的6个MNVs在进化树上独立一小分支,与参考株MNV 2、3、4为相近;核酸序列比较发现6个MNVs核酸序列的同源性高,为98.3%~99.8%.结论 该实验动物中心的小鼠存在较高的MNV携带状况,并可能在饲养设施内传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实验小鼠携带MNV的生物学意义.

    作者:肖建鹏;马莉珍;刘姗;周军华;陈志永;陈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的研究

    目的 建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探讨不同培养基及效靶比对共培养体系的影响.方法 分离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加人植物血凝素(PHA),置于不同的培养基(DMEM,RPMI1640)中进行培养,采用不同效靶比((5:1、10:1、20:1、40:1)构建PBMCs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及生长情况,台盼蓝拒染法检测PBMCs与HepG2.215细胞的细胞活力,cck-8法检测HepG2.215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 DMEM培养基培养的HepG2.215细胞的细胞活力比RPM11640培养基培养的细胞高;而两种培养基培养的PBMCs的细胞活力无明显变化.共培养条件下,PBMCs对HepG2.215细胞增殖活性的抑制作用随效靶比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效靶比为20:1时抑制作用强.结论 在PBMCs与HepG2.215细胞共培养体系中,细胞培养基和效靶比对HepG2.215细胞的生长有影响.

    作者:胡勇;吴晓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来宾市艾滋病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对来宾市HIV-1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为来宾市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流行病学方法 与分子生物学方法 相结合,对来宾市HIV株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总结其传播途径,分析流行毒株特点及各个流行毒株间的关系.结果 来宾市HIV感染者以性传播为主,流行毒株存在B、01-AE、CRF-BC 3种亚型,其中以CRF-BC流行毒株为主.结论 来宾市艾滋病流行形势严峻,HIV-1感染者中以流行重组型亚型CRF-BC为主,应加强对HIV-1毒株亚型变异的监测,积极进行行为干预,及时制定新的防治策略.

    作者:周方;骆安德;蒋就喜;陶田秀;黄甲清;胡婷停;李赫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消化道铁线虫感染2例报告

    铁线虫(Gordiacea von siebold)又名发形蛇(hairsnake),为铁线虫纲(Gordicea )蠕虫的总称.此纲有两科,Gordea科与Chordodea科.人体感染的病例多属Chordodidae科,已达20多种.

    作者:杨艳;周潜涛;武卫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求证紧张型头痛与风湿头痛全等的研究

    目的 研究紧张型头痛与中医风湿头痛的对等关系.方法 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论证:①理论研究:734例头痛患者的中医舌脉调查及138例TTH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②临床研究:随机选取2007年3月至2010年10月在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头痛专科门诊就诊的TTH患者138例,将此138名患者随机分为头痛新1号组、羌活胜湿汤组、盐酸乙哌立松片组各46例,分别给予头痛新1号方、羌活胜湿汤方、盐酸乙哌立松片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 734例头痛患者,按8型分证,仅舌脉而论,573例为舌质暗红或者红,苔薄白,脉缓或弦缓;138例TTH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如下:风湿头痛101例(73.18%),风湿兼血瘀头痛26例(18.84%),风湿兼肝阳上亢头痛11例(7.98%).临床治疗:头痛新1号组总有效率为93.4%,羌活胜湿汤组总有效率为76.0%,西药组为65.3%,头痛新1号组疗效明显优于两对照组.结论 中医头痛的分型是症状学诊断与中医的舌脉没有明显相关性,TTH属于中医的风湿头痛范畴,TTH的两个亚型分别对应于风湿兼血瘀头痛、风湿兼肝阳上亢头痛,临床上也进一步论证TTH的中医治疗当以祛风、活血、除湿立法,兼以养肝、平肝、安神之法疗效更佳.

    作者:伍志勇;陈宝田;聂玲辉;许慧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活菌卡介苗对哮喘小鼠IL-17的调节作用

    目的 初步探讨活菌卡介苗(BCG)对哮喘小鼠IL-17的调节作用.方法 4周龄雌性Balb/c小鼠30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B组(哮喘组)和C组(BCG干预组),每组各10只.B、C两组予OVA腹腔注射致敏、OVA雾化诱发哮喘,C组在致敏前14d接种BCG.HE 染色观察小鼠肺部病理改变,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 fluid,BALF)中细胞总数并分类,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及BALF中白介素-17(IL-17)含量.结果 肺组织病理观察显示A组气管周围基本无炎症细胞浸润,B组支气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杯状细胞增生,C组炎症较B组减轻.B、C组BALF中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C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则明显低于B组(P<0.01).B、C组小鼠血清、BALF中IL-17含量高于A组(P<0.01),而C组则明显低于B组(P<0.01).各组小鼠血清及BALF中IL-17水平与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呈正相关(P<0.01).结论 BCG接种可抑制IL-17的产生,减轻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反应.

    作者:易丽;于化鹏;邓火金;夏虎;樊慧珍;刘俊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