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杨潇;曲振宇;刘静;刘茜;何蔼;陈婧;李卓雅;詹希美
目的 检测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在宫颈鳞癌的表达,分析其在化疗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 宫颈鳞癌患者31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CCA、CYFRA21-1、TPS水平,并比较3项指标在两组人员中的差异及在宫颈癌患者组中化疗前后的变化.结果 ①宫颈癌组血清SCCA、CYFRA21-1、TP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宫颈鳞癌患者中,血清SCCA、CYFRA21-1、TPS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0.00%、48.00%、86.21%,特异性均为100%.TPS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SCCA、CYFRA21-1(P<0.05).SCCA和TPS联合及三者联合诊断敏感性提高,分别为96.43%、95.83%.②SCCA在不同临床分期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或高分化组表达明显高于低分化组(P<0.05),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CYFRA21-1、TPS在Ⅲ+Ⅳ期表达明显高于Ⅰ+Ⅱ期(P<0.05),与肿瘤分化程度无关(P>0.05).对有无淋巴结转移,CYFRA21-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PS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化疗有效(CR+PR)的患者中,化疗后血清SCCA、TPS较化疗前明显下降(P<0.05),CYFRA21-1化疗后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病情稳定(SD)或进展(PD)的患者中,化疗前后血清SCCA、CYFRA21-1、TPS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CCA、CYFRA21-1、TPS检测对宫颈鳞癌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SCCA、TPS水平变化在化疗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作者:杨叶青;梁卫江;罗荣城;陈晓华;阮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检测汉坦病毒感染C57BL/6小鼠组织中特异性病毒抗原,以建立汉坦病毒感染动物的评价体系.方法 将汉坦病毒陈株按照原病毒液、10-1、10-2三个滴度经肌肉注射感染C57BL/6小鼠,在感染后的第3、6、9、12、15天,分别取小鼠的心、肝、脾、肺、肾、脑等组织研磨后制成病毒悬液,以ELISA法检测各组织中的病毒特异性抗原.结果 C57BL/6小鼠感染汉坦病毒后短期内在其肝脏和脾脏可以检测到特异性抗原,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抗原逐步消失.结论 上述结果为建立汉坦病毒感染动物的评价体系提供了一种参考.
作者:程林峰;白露;李凯;李璞媛;胡刚;于澜;吴兴安;徐志凯;张芳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测定白纹伊蚊漆酶型酚氧化酶的基因的全长序列并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结构和功能.方法 从白纹伊蚊卵、幼虫、蛹、雌蚊、雄蚊中提取总RNA,逆转录后以总cDNA为模板,设计简并引物进行巢式PCR,扩增部分序列后设计新的特异性引物补全5'端序列,使用3'-RACE法补全3'端序列,拼接全长后进一步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通过巢式PCR扩增出1 145 bp的核苷酸序列,测序后设计5'端序列的下游引物,扩增出约900 bp的核苷酸序列,设计3'端的上游引物,配合3'RACE试剂盒扩增出约600 bp的核苷酸序列,寻找重复序列将三段序列进行拼接,得到国内外从未获得的长2 244 bp、编码747个氨基酸序列的白纹伊蚊漆酶型酚氧化酶基因的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与白纹伊蚊的相似性高,为含信号肽的跨膜蛋白,含3个Cu氧化酶超家族位点,属于蓝色多铜氧化酶家族.结论 联合PCR技术的应用使较长长度的基因序列的扩增更为方便、准确.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刘静;吴瑜;詹希美;冯崑尧;甘明;张美春;郑小英;李卓雅;何蔼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有关核型改变及其意义.方法 抽取骨髓标本2~5 ml,采用骨髓细胞直接法、24 h短期培养法制备染色体标本,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561例血液病患者中,常规细胞遗传学发现异常核型282例(50.3%),其中结构异常116例(20.7%),数目异常84例(15.0%),同时有结构异常和数目异常82例(14.6%).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染色体检测结果不同,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再生障碍性贫血(AA)、骨髓增殖性疾病(MPD)、淋巴瘤、血小板减少症中异常核型分别为56.5%(109/193)、44.9%(57/127)、74.7%(62/83)、56.7%(34/60)、3.7%(1/27)、0%(0/15)、72.7%(8/11)、0%(0/5),在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多发性骨髓瘤(MM)、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淋巴瘤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纯红再障、恶性组织细胞病等较少患者中,异常核型分别为25.0%(2/8)、0%(0/8)、20%(1/5)、0%(0/5)、100%(4/4)、40%(2/5)、0%(0/3)、100%(2/2).M2伴t(8;21),M3伴t(15;17),M4伴inv(16)、t(16;16),ALL伴t(9;22)CR率分别为88.2%、94.7%、80%、45.5%.结论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恶性血液病诊断、分型、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吴海燕;吴秉毅;李洁;刘鲲;李玉华;郭坤元;宋朝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蛋白酶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具催化蛋白质肽键水解活性的酶的总称.近年来,随着寄生虫基因组和后基因组研究的深入,发现了一批在寄生虫感染与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虫源性分子,寄生虫蛋白酶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祝程诚;李宝钏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鉴定动物实验中Wistar大鼠所感染寄生虫的种属和分析其感染特征.方法 解剖检查正常条件下饲养的大鼠肝脏表面的囊泡,取囊中的虫体头节以10%甲醛及KOH溶液处理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并对所感染部位的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鼠生长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体征,寄生的虫体鉴定为带形囊尾蚴;本次所解剖检查的Wistar大鼠对该虫的感染率高达85.7%,感染部位均为肝脏,感染虫体数目为5~120个不等,可见带形囊尾蚴早期和成熟期两种形态;肝脏病理虫体周围有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未被虫体占位的肝小叶结构正常,未见肝脏纤维瘤样变.结论 Wistar大鼠在饲养中易反复感染带形囊尾蚴,并能耐受重度感染,作为动物模型,一方面应严防该虫的感染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作为一个很好的免疫应答的干预模型应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
作者:张晓辉;黄怀球;钟毅;冯佩英;张静;薛汝增;李关荣;陈荣章;赵静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佛波酯(PMA)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CRαβ+CD4-CD8-T细胞(DNT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的影响及检测方法的探讨.方法 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别在激活前后对细胞进行TCRαβ、CD4和CD8荧光单抗标记,流式细胞术计数DNT细胞.结果 A方法(先激活,再标记),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4分子显著下调,DNT细胞与TCRαβ+CD4+CD8+T细胞、TCRαβ-CD4-CD8-T细胞和TCRαβ-CD4+CD8+F细胞间无法设门,与正常对照比较,DNT细胞计数显著增加;B方法(先标记,再激活),DNT细胞与其他细胞群设门清晰,与正常对照比较,对DNT细胞计数无明显影响;C方法(先标记,再联合激活),DNT细胞检测结果与B方法相同.结论 采用A方法(常规方法),不能对活化后的DNT细胞进行准确计数;采用B和C方法(改进方法),可以对活化后的DNT细胞进行准确计数,避免了磁珠或(和)流式分选,为其计数和表面抗原检测提供了一种新的简便方法.
作者:汪海霞;裘宇容;吴晓娟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RNA干扰GPC3基因表达对人肝癌细胞Huh-7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初步机制.方法 设计并合成靶向GPC3的特异性siRNA片段,通过脂质体转染法瞬时转染肝癌细胞Huh-7,48 h后验证siRNA的干扰效率;Annexin V/PI染色法观察GPC3基因沉默对细胞凋亡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和定量PCR来检测caspase3的蛋白水平和核酸水平表达.结果 设计合成的GPC3 siRNA转染后,能够有效抑制Huh-7细胞中GPC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GPC3干扰组细胞在转染后48、72 h的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96 h后两组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C3干扰组的caspase3在转染后48、72 h的表达高于未转染组,96 h后两组间caspase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NA静默GPC3基因能促进肝癌细胞凋亡,其机理可能与上调caspase3有关.进而推测,GPC3基因可能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的一个新靶点.
作者:郑大勇;阮健;刘斐烨;何本夫;黄娜;罗西;秦如斋;罗荣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建立稳定抑制β-catenin基因表达的人鼻咽癌6-10B细胞株,为探讨Wnt/β-catenin信号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提供细胞模型.方法 于β-catenin CTNNB1基因编码区选择3个siRNA靶点合成3对shRNA干扰序列,分别与pLKO.1载体连接,构建pLKO.1-sh-β-catenin质粒(干扰组1)、pLVTHM-sh-β-catenin(干扰组2)和pLKO.1-sh-β-catenin-Neg质粒(阴性对照组);将重组质粒与慢病毒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收集含慢病毒颗粒的上清液感染人鼻咽癌6-10B细胞,感染pLKO.1-sh-β-catenin和pLKO.1-sh-β-catenin-Neg质粒的细胞经嘌呤霉素筛选并扩大培养后得到稳定克隆株.Western blot检测干扰组β-catenin抑制效率及下游基因c-myc蛋白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比较细胞增殖状况,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LKO.1-sh-β-catenin(干扰组1)干扰效率佳,β-catenin及c-myc蛋白表达减少;MTT检测显示干扰β-catenin后细胞吸光度下降,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穿过Transwell小室底膜的细胞数:干扰组1为(23.5±4.6)个,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50.3±5.3,P<0.01)及空白对照组(54.3±5.6,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β-catenin 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了稳定抑制β-catenin基因表达的人鼻咽癌6-10B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以β-catenin为靶点的鼻咽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姜睿;张弓;马磊;李锡清;姚开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外周血Th17细胞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Th17细胞比例,flowcytomix技术检测血清中IL-17的水平,荧光PCR检测HBV-DNA载量,ELISA检测HBeAg的状态,分析Th17细胞及IL-17的表达与HBV病毒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及慢乙肝组相比,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1),且Th17细胞与IL-17水平成正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病毒复制水平及HBeAg状态的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预后好转患者相比,预后不佳HBV-ACLF患者Th17细胞及IL-17水平明显增高(P<0.05),且IL-17的水平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成正相关.结论 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HBV-ACLF的发病机制,且IL-17的表达越高可能提示患者的预后不佳.
作者:张耿林;谢冬英;林炳亮;彭亮;谢婵;张绍全;张宇锋;赖箐;朱建芸;张英;黄仰甦;胡朝霞;高志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对白血病细胞系U937凋亡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MBL处理U937细胞后,应用CCK-8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Hoechst33258染色观察细胞核及染色质,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率,real-time PCR和免疫印迹分析凋亡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结果 30~50 μg/ml MBL培养72 h,U937细胞增殖明显受抑,出现不同程度核固缩、核碎裂;随MBL浓度升高或作用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多:Fas Caspase-3mRNA、Fas和FasL蛋白表达量升高,Caspase-3和多腺苷二磷酸多聚酶(PARP)蛋白被剪切激活或失活.结论 MBL可诱导白血病细胞U937细胞凋亡,其机制与上调Fas表达、剪切Caspase-3和PAPR有关.
作者:雷艳梅;王燕;张丽芸;卢晓;陈政良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不同程度的能量限制(CR)下,大鼠脑组织中SIRT1和SIRT2的表达变化.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成四组:正常对照组、75%CR组(喂养食物为正常对照组的75%),55%CR组(喂养食物为正常对照组的55%)和高脂组,喂养8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脑组织中SIRT1和SIRT2的表达与定位.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实验组中SIRT1、SIRT2的表达.结果 在大鼠脑组织中发现SIRT1可于细胞浆和细胞核中表达,且主要于细胞核中表达;SIRT2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能量限制下,与对照组相比SIRT1表达升高;高脂食物条件下,SIRT1表达相对于对照组增高,但是比CR组减少.75%CR与55%CR相比,后者中的SIRT1的表达增加更多.与对照组相比,55%CR增加SIRT1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75%CR和Hfa增加SIRT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IRT2在CR和Hfa下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CR能增加SIRT1而不增加SIRT2的表达,重度CR比中等程度CR对SIRT1表达的影响更大.
作者:庄绪莹;李天题;赵虎;傅玉才;李朝晖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新型甲胎蛋白安培免疫传感器.方法 首先在玻碳电极(GCE)表面修饰一层羧基化碳纳米管(CNTs).然后利用带负电荷的DNA分子和带正电荷的硫堇之间的静电作用,层层自组装修饰硫堇以增强检测信号,然后利用硫堇的氨基固定纳米金,以便固定抗体,后利用牛血清白蛋白封闭未结合位点.结果 修饰的碳纳米管能够显著地提高电极的导电性,利用层层组装技术修饰了5层硫堇.在优化的条件下(pH 7.0,温浴时间25 min),制作的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线性范围在0.5~25 ng/ml内,检测限0.02 ng/ml.结论 成功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构建新型基于碳纳米管修饰的无酶型甲胎蛋白安培免疫传感器,该传感器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有望成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新方法.
作者:贾立永;郑磊;干宁;Wen Wang;王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苏木素复染是否影响免疫组化显色反应强度,为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C-82肺腺癌细胞株细胞蜡块中Ki67、Tiam1的表达,检测分为复染组和非复染组;在Nikon显微镜下通过Canon数码像机和Zoom Browser Ex采图软件随机截取样品显色反应细胞图像,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测试苏木素复染与不复染时GLC-82细胞Tiam1、Ki67蛋白表达的阳性单位(PU值),每组各测试100个细胞.结果 苏木素复染后GLC-82细胞Tiam1的PU值为(36.76±5.12).大于未复染Tiam1的PU值(26.64±5.09,t=9.906,P=0.000),相对偏差为38%.苏木素复染后GLC-82细胞Ki67的PU值为(21.74±4.59),大于未复染Ki67的PU值(14.37±4.65,t=7.985,P=0.000),相对偏差为51%.结论 经苏木素复染,Tiam1、Ki67的PU值均明显增大,且核表达抗原Ki67的相对偏差明显大于浆表达抗原Tiam1的相对偏差.因此,对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时,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不应进行苏木素复染.
作者:李玉梅;万里燕;申洪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长期能量限制对成年雌性大鼠生殖寿命的影响.方法 6月龄雌性SD大鼠30只,分为正常饮食组、能量限制(CR)20%组和CR40%组,记录正常饮食(NC)组每日摄食量,并将此摄食量的80%和60%分别喂养CR20%组和CR40%组大鼠,监测大鼠体重及动情周期变化,12个月后取大鼠卵巢.卵巢组织切片由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卵泡储备数量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比例.结果 NC组体重持续上升,而CR20%组体重小幅增加,CR40%组体重持续下降.CR40%组大鼠的卵泡储备数量(105.7±9.5)和原始卵泡数(55.0±6.8)与NC组(51.2±5.4,18.3±3.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原始卵泡比例(52.1%±2.9%)与对照组(35.8%±5.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成熟卵泡比例(6.8%±1.9%)和发育卵泡比例(41.2%±3.0%)与NC组(15.6%±6.2%,48.9%±4.2%)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CR20%组卵泡储备数量和不同发育阶段的卵泡比例与N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长期能量限制可能通过抑制卵泡发育启动、减少发育卵泡和成熟卵泡的数量,从而减少卵泡的消耗,有益于生殖寿命延长.
作者:林旋豪;罗丽莉;许锦阶;陈晓纯;栗丽;陈振国;傅玉才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X射线对人Burkkit淋巴瘤细胞株Raji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细胞,并在不同时间段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照射后细胞的形态变化及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并观察X射线对克隆形成的影响.结果 16 Gy照射后48 h对Raji细胞的抑制率(92.67±1.20)%显著;8 Gy照射后48 h早期凋亡率(42.04±3.62)%高;8 Gy照射后24 h细胞周期G2/M期细胞(57.86±3.31)%,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14.54±2.32)%;8 Gy照射后第7天无克隆形成,第14天克隆数为(5.33±2.40),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第7天(116.67±20.28)和第14天(263.33±20.27).结论 X射线可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照射后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X射线8 Gy照射后不能完全抑制Raji细胞的增殖.
作者:曾雅丽;郭坤元;余莉华;李玉华;宋朝阳;胡亮衫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疟疾感染早期根治性治疗对再感染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 用伯氏疟原虫感染DBA/2小鼠,感染后3 d进行根治性治疗,并于初次感染后90 d进行再感染.通过吉姆萨薄血膜染色法计数红细胞感染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再感染前(0 d)和再感染后(1、3、5 d)不同时间点脾T细胞中活化性T细胞百分含量,ELISA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TNF-α、IL-4和IL-10水平.结果 同源疟原虫再感染后,根治性治疗小鼠仅出现短暂的低水平虫体血症;再感染后第1~5天活化性T细胞百分率持续升高.IFN-γ于再感染后第1天即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水平,与此同时,TNF-α和IL-10水平也开始出现有意义的升高,但IL-4的升高出现在再感染后的第5天.结论 疟疾感染早期的根治性治疗并不影响宿主在再感染时产生有效的细胞免疫应答,CD4+Th1应答反应也是抵御疟疾再感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刘英杰;李莹;潘艳艳;冯辉;刘军;曹雅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从粉尘螨丙酮提取液中分离抗细菌活性成分,并对其抗菌活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用丙酮抽提粉尘螨,并用Sephadex G50分子筛层析进行对粉尘螨提取液中的抗细菌活性进行初步分离、纯化.对各组分的抗细菌活性进行初步鉴定.结果 经Sephadex G50分子筛层析分离得到Ⅰ及Ⅱ两个峰.粉尘螨丙酮粗提物对绿脓假单胞菌无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及短小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峰Ⅰ及峰Ⅱ则对大肠埃希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作用.粉尘螨粗提液及第二个峰在加热及蛋白酶K处理后仍然保留抗细菌活性,但是第一个峰在同样处理后失去了抗菌活性.结论 首次从粉尘螨分离纯化得到抗细菌成分.
作者:刘晓宇;刘瑞涛;赖仞;夏立新;刘志刚;李荔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32周前发生羊水过少的孕妇进行经腹羊膜腔灌注术后的围生儿结局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对81例32周前发生羊水过少的孕妇按自愿原则分组进行经腹羊膜腔灌注术及传统的补液治疗,观察围生儿结局及产科并发症情况.结果 81例患者中,有11例在羊膜腔灌注后B超诊断胎儿畸形.灌注组的新生儿平均出生周数为(37.1±2.47)周,出生体重为(2 738.95±385.90)g,均大于补液组(P<0.05);而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畸形、新生儿黄疸、缺血缺氧性脑病、肺透明膜病、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低于补液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分娩方式、宫内感染、胎膜早破等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32周前发生羊水过少的孕妇进行经腹羊膜腔灌注术能及时排除胎儿畸形,并有效改善围生儿预后,操作安全性高.
作者:陈淑贤;张玉洁;聂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广州管圆线虫天冬氨酰蛋白酶(Asp-1)基因的原核表达系统,研究该基因在各虫期的转录水平.方法 构建重组质粒pET-30a(+)-Asp-1,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表达载体,经IPTG诱导表达后,Ni-IDA亲和层析纯化表达产物.通过以β-肌动蛋白为内参、以各期虫cDNA为模板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该基因在各虫期的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3 000,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结果一致.qRT-PCR显示该基因在三期幼虫中表达丰度高,四/五期幼虫、成虫雄虫、雌虫依次降低.结论 Asp-1基因的表达丰度在三期幼虫中高的实验数据与三期幼虫感染性强的事实相符,提示天冬氨酰蛋白酶有可能是幼虫入侵宿主的关键酶,为后续广州管圆线虫虫体侵入宿主的机制以及宿主保护机制研究打下基础.
作者:王琳;杨潇;曲振宇;刘静;刘茜;何蔼;陈婧;李卓雅;詹希美 刊期: 201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