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分析

张豪;刘小宁;任文锋;郭荣同;潘志明;胡玉山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聚集性疫情,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 分析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初筛和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检测241人,37人感染布氏菌,其中27人为确诊病例,10人为隐性感染者,未发现危重和死亡病例;布病感染者以慢性起病,其中发热、乏力占81.08%,肌肉关节酸疼占67.57%;接触羊是布病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曾接触过羊(35例);同时从事动物销售、屠宰、运输等工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州市布病疫情不断上升,职业人群是布病防控的重点,应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动物检验检疫.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眼挫伤后视觉诱发电位及形态学改变的研究

    目的 探讨眼挫伤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改变.方法 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损伤后1d组(50只)、损伤后10 d组(20只)和损伤后1月组(20只),制作眼挫伤模型,分别检测并记录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的潜伏期和波幅作为观察指标;取各组大鼠的眼球做常规HE染色组织学切片进行观察.结果 眼挫伤后1d、10 d及1月,FVEP和PVEP的P100波潜伏期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别延长49.88%、53.34%、19.63%和51.87%、40.49%、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VEP和PVEP的P100波幅先升高后降低,损伤后1d、10d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后1月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损伤各组视神经可见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空泡样变性,神经元周隙增宽,视神经肿胀,局灶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视网膜可见节细胞排列较疏松,内网层胶质细胞浸润.结论 视觉诱发电位变化与形态学改变相一致,VEP检查在眼挫伤的法医学鉴定中有重要作用.

    作者:耿文静;方超;王广勇;竞花兰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州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动态研究

    目的 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 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作者:梁会营;康燕;陶霞;李美霞;罗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闽东地区153例戊型肝炎临床与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闽东地区戊型肝炎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为该地区戊型肝炎的预防及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近5年收治的153份戊型肝炎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153例,中老年患者85例(55.55%),男多于女,夏秋季发病多为98例(64.05%),城镇与农村患者之比1.10∶1,重叠肝炎病毒感染17例(11.11%),无家庭聚集现象.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疲乏及肝功能异常,其中,黄疸型肝炎128例(83.66%).治疗以卧床休息、清淡及富营养饮食为主,本组病例均好转及治愈出院,无1例转为慢性或死亡,重叠感染、年老及重症肝炎患者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延长.结论 戊型肝炎的发病及临床特点,与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原有肝炎病毒慢性感染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教育,培养良好的个人饮食和卫生习惯,是预防戊型肝炎的重要措施.

    作者:龙振昼;刘华;池宏亮;陈江平;王学忠;赵建锋;黄丽秀;左娟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不典型肝吸虫病例2例报告

    人体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寄生在人或其他动物的肝胆管内所引起的以肝胆病变为主的一种人兽共患病,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是当前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1].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多有误诊现象发生.我院近2年收治不典型肝吸虫病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邹洋;王非;赵新颜;齐志群;粟绍刚;冯曼玲;谷俊朝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MiR-146a在免疫反应中的调节作用

    microRNA是一类非编码的小分子RNA,通过在转录后水平抑制蛋白的表达,在许多生理和病理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MiR-146a在固有免疫调节、炎症反应以及抗病毒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对miR- 146a在固有免疫、炎症应答、病毒感染和人类疾病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显示,可能可以通过对miR- 146a表达的调控来治疗一些人类疾病.

    作者:吴思宇;何莉;黄曦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柳州市城乡中小学生伤害现状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柳州市市区与乡村中小学生伤害的种类、原因、地点、学段、性别分布及其城乡差异,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07年11月对柳州市18所中小学校3 6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市区伤害发生率为12.34%,低于乡村的3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91,P<0.01).伤害类型顺位市区前四位为跌伤>碰伤>交通伤>动物咬伤;乡村学生前四位为跌伤>碰伤>刀割伤>交通伤.伤害原因市区学生前三位为玩耍(31.72%)、课间或课外活动(13.81%)、体育课(10.82%);乡村学生前三位为玩耍(24.94%)、做家务(12.47%)和体育课(12.47%).结论 可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学习阶段、性别、城乡差异等特点,以及目标人群中易发生的与伤害相关的危险行为,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作者:杨兵华;王萍;韦琳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高位截瘫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位截瘫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防治.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高位截瘫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2例,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高位截瘫患者合并肺部感染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以双肺感染为主(64.5%),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G-)杆菌(72.6%),死亡率为11.3%.结论 高位截瘫合并肺部感染与患者呼吸系统功能改变相关,多为坠积性肺炎,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应早期足量联合使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作者:杨为;唐勇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健康促进17年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 研究湖沼型疫区居民血吸虫病健康促进干预模式,并观察其近期和远期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饭湖村(实验组)和板山村(对照组)学生、16~60岁成年女性和成年男性居民为目标人群.1992年基线调查,1993-1999年和2000-2009年分别应用“信息传播+防护技能培训+奖惩激励”(模式A)和“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模式B)干预实验组学生,1993-2009年分别应用“信息传播+血防价值观教育+行为激励”和“信息传播+化疗依从性教育+防护技能培训”模式干预成年女性和成年男性居民,并考核干预效果.结果 近期干预结果:实验组学生、成年女性、成年男性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干预前(1992年)8.99%、55.34%、67.35%提高到干预1年(1993)的94.38%、84.85%、91.92% (P=0.000);成年女性血防价值观正确率由干预前67.96%提高到95.96%( P<0.01);成年男性化疗态度正确率由干预前56.44%提高到97.98%(x2=48.722,P<0.01),化疗行为依从率由干预前46.46%提高到92.08% (P<0.01);学生和成年女性疫水接触率分别由干预前14.55%、9.47%下降到1.87%、5.07%(P<0.01),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13.48%、19.42%下降到2.25%、7.14% (P<0.05);成年男性干预前和干预1年疫水接触率分别为38.39%、41.11%,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29.59%、4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期干预结果:1994-1999年模式A干预学生,接触疫水率和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50%~2.19%、1.04%~1.98%,2000-2009年模式B干预,未见接触疫水者和血吸虫感染者;1995-2009年成年女性感染率为5.05%~8.10%;1995-2009年成年男性血吸虫病化疗依从率为90.29%~97.52%,感染率为21.78%~42.31%,多数成年男性肝、脾肿大及肝纤维化趋向好转与稳定,未见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健康促进干预可有效控制学生和成年女性血吸虫感染,提高成年男性血吸虫病化疗依从性,有效控制患病.

    作者:熊志伟;胡广汉;陈海婴;林丹丹;宋矿余;胡位陈;曾小军;葛军;邱凌;张晶;张矩;彭国华;胡主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分子标记在蝇类研究中的应用

    蝇类是一类重要资源昆虫,而且是一种卫生害虫.蝇类鉴定有着重要意义与价值,本文就分子标记在蝇类研究中的应用做了综述.

    作者:胡佳林;郑学礼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以FCA预处理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以氟达拉滨(Flu)、低剂量环磷酰胺(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为预处理的FCA方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用FCA预处理方案预处理移植治疗SAA-Ⅰ型和SAA -Ⅱ型患者各2例,其中同胞供者人类白细胞抗原(HLA)低分辨配型(6/6位点)全相合的骨髓联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非血缘关系高分辨HLA配型(10/10位点)全相合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同胞供者的预处理方案:Flu 30 mg·m-2d-1×5 d,CTX 50~60 mg· kg-1d-1×5 d,ATG 3 mg·kg-1d-1×3 d.非血缘关系的预处理方案:CTX 20 mg· kg-1d-1×2 d,ATG 5 mg· kg-1d-1 ×3 d,Flu 30 mg· m-2d-1 ×4 d.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均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CsA)联合低剂量短程甲氨蝶呤(MTX),非血缘关系移植加用霉酚酸酯(MMF)0.5 g bid,+1 d~+28 d.观察移植并发症、输血量、造血重建、嵌合体和生存状态.结果 4例患者均获得造血干细胞的成功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0.5×109/L的时间为+10 d~+15 d,血小板(PLT) >20× 109/L的时间为+10 d ~ +20 d,移植后输注红细胞3~6 U,血小板4~10 U,随访7~42个月,完全供者嵌合体,血液学完全缓解;患者1出现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其余3例无病生存,其中非血缘关系移植的患者4发生轻度局限型cGVHD和巨细胞病毒血症,经过治疗很快控制.结论 Flu、低剂量CTX和ATG的FCA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AA的疗效肯定,患者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朱志刚;李庆山;庄小银;周铭;凌艳英;邓家德;王顺清;孟凡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签字式教学法探讨与实践

    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课程中开展签字式教学法,不仅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还提升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为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作者:陈晶;芮勇宇;王前;裘宇容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影响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部分标本出现假性增高的影响原因.方法 对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作相关统计学分析.4例使用Sysmex XS- 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与手工计数法进行比较,做相关形态学分析.结果 50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形态正常的标本使用Sysmex XE-5000、XS-1000i血液分析仪进行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两者相关系数r=0.715,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4例使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出现明显增高标本均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退行性变等形态学改变.结论 两仪器间计数嗜碱性粒细胞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等形态改变会造成XS-1000i血液分析仪计数嗜碱性粒细胞假性增高,对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高的结果需进行手工计数分类.

    作者:邹汉良;束振华;梁汉章;张松;陈丕绩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聚集性疫情,了解布病疫情的流行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广州市牲畜交易市场聚集性疫情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初筛和确诊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检测241人,37人感染布氏菌,其中27人为确诊病例,10人为隐性感染者,未发现危重和死亡病例;布病感染者以慢性起病,其中发热、乏力占81.08%,肌肉关节酸疼占67.57%;接触羊是布病疫情的主要危险因素,几乎所有感染者都曾接触过羊(35例);同时从事动物销售、屠宰、运输等工种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广州市布病疫情不断上升,职业人群是布病防控的重点,应加强布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动物检验检疫.

    作者:张豪;刘小宁;任文锋;郭荣同;潘志明;胡玉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姜黄素对TRP离子通道抑制作用的研究

    目的 验证瞬时受体电位(TRP)通道在胶质瘤MGR2细胞中的存在,研究姜黄素对TRP通道的电生理影响,探讨姜黄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脑胶质瘤细胞MGR2;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MGR2的电生理特性,验证并分离TRP离子通道.使用薄荷醇、无Mg2+内液、酸以及非特异阻断剂2-氨基乙氧基苯硼酸(2-APB)及钆离子(Gd3+)对TRP通道的敏感性进行检测.记录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对TRP通道电流幅度的影响.结果 神经胶质瘤细胞MGR2是一种非可兴奋细胞,其细胞上表现出TRP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该通道对薄荷醇不敏感,对酸的反应不明显.对细胞内液低Mg2+有(24.2±4.1)%的TRP电流增加(n=12,P<0.05),200 μmol/L 2-APB及10 μmol/L Gd3+对TRP电流分别有(46.4±4.5)%及(73.2±3.6)%的增加(n=12,P<0.05).姜黄素对TRP通道的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和可恢复性.结论 TRP通道在胶质瘤细胞MGR2中存在,姜黄素对TRP通道的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为姜黄素抑制肿瘤增殖的可能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杨幸怡;张晓晨;朱燕燕;庄绪莹;赵虎;顾怀宇;李朝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鼻咽癌组织中PD-1+淋巴细胞数升高的意义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组织局部CD8+和PD-1+淋巴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4例鼻咽癌肿瘤组织和20例慢性鼻咽炎组织的CD8+和PD-1+淋巴细胞的分布情况.结果 鼻咽癌肿瘤组织中CD8+淋巴细胞百分比为(10.68+6.81)%,与慢性鼻咽炎组织的(28.5±9.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PD-1+淋巴细胞为(10.4±5.95)%,与鼻咽炎组织的(6.8±3.2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组织中PD- 1+/CD8+淋巴细胞比率为(1.24±0.91),与鼻咽炎组织(0.28±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PD-1+/CD8+淋巴细胞比率升高与鼻咽癌临床分期无关.结论 鼻咽癌组织中CD8+淋巴细胞减少,PD-1+巴细胞增加,提示PD-1可能参与鼻咽癌免疫逃逸,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作者:钟碧玲;彭辉;李亦明;王贵明;陈艳宇;刘巧昙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2009年福建省恶性肿瘤患病分布分析

    目的 了解福建省居民恶性肿瘤的患病分布特征,为建立完善的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提供支持.方法 对福建省2009年肿瘤患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样本构成比比较采用x2检验,样本患病率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 福建省恶性肿瘤年平均粗患病率为128.77/10万,其中胃癌粗患病率高为18.85/1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患病的14.64%;常见恶性肿瘤除乳腺癌和宫颈癌外,其余恶性肿瘤患病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恶性肿瘤总体标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省恶性肿瘤患病高峰年龄段位于55 ~65岁,不同地区恶性肿瘤患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福建省居民恶性肿瘤患病分布存在一定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恶性肿瘤措施提供依据.

    作者:薛灵抒;赖以刚;李文燕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梅州市小学生甲型H1N1流感疫苗安全性和免疫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为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科学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原则,在梅州市平远县河头镇中心小学(农村组)和平远县第一小学(城镇组)选取符合条件的400人,随机抽取200人接种甲型H1N1流感疫苗,另200人不接种,均进行安全性以及流行病学监测.在接种组按单纯随机方法抽取60人作为免疫效果评估对象,在免疫前和免疫后1个月采血,采用血凝抑制实验方法测定H1抗体.结果 共监测60人,免疫成功者50人,免疫成功率为83.33%,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736.23.城镇地区监测27人,免疫成功者23人,免疫成功率为85.19%,GMT为1∶789.36;农村地区监测33人,免疫成功者27人,免疫成功率为81.82%,GMT为1∶701.45,不同地区免疫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3,P>0.05).对接种组和对照组400名对象开展长达6个月的流行病学监测,均未发生流感样病例.结论 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刘雅姬;邹兴梅;杨劲英;林立新;肖胜传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

    目的 探索2001-2010年间国内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的概况.方法 选用万方资源数据库作为资料源,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正式刊载的201篇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进行计量的统计分析.结果 10年间在万方资源数据库发表的有关抑郁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文献的数量(仅2009年就发表了32篇)及质量均呈现增加的态势,临床研究范围广泛,其中脑血管疾病抑郁症49篇,更年期抑郁症12篇,产后抑郁症10篇,老年抑郁症7篇;文献大多采用8、6、4周为1个治疗周期,分别占54、25、20篇.结论 从计量分析结果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略显优势,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在诸多方面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陈晓敏;吕志平;陈磊;陶杨;丁秀芳;朱晓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香薷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透射电镜观察

    目的 探讨香薷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4浓度的香薷水提液作用于体外培养的阴道毛滴虫,并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香薷作用2和4h后毛滴虫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香薷作用2h后毛滴虫粗面内质网排列紊乱并脱颗粒,多聚核糖体解聚,高尔基复合体肿胀变形,胞质内空泡增多,核膜不完整,核质变疏松;作用4h后,胞膜破损,内容物外溢,内部结构消失,虫体死亡.结论 香薷具有较强的抗滴虫作用,可破坏阴道毛滴虫的内膜系统.

    作者:戴晓冬;任一鑫;刘欣;秦元华;郑莉莉;崔昱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三峡库区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三峡库区15个区县,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随机抽取4个村(居委会)为调查点.以本地常住人口为调查对象,采用统一问卷,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查肠道蠕虫卵;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3~12岁儿童蛲虫卵.结果 共调查30 820人,寄生虫感染者3 982人,总感染率为12.92%,各区县感染率在3.86%~24.90%之间,不同区县总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16,P<0.01).蛔虫、钩虫、鞭虫、蛲虫感染率分别为8.62%、4.18%、0.57%、4.73%,蛔虫感染率高于其它3种(x2=2354.35,P<0.01);男性、女性感染率分别为12.82%、1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P>0.05).总感染率、蛔虫、钩虫感染率均以60~岁组高,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4.32,P<0.01).以学龄前儿童(13.64%)、农民(13.29%)、学生(11.61%)为高,明显高于其它职业人群(x2=41.23,P<0.01).以文盲(18.24%)、小学(14.01%)、学龄前儿童(13.64%)为高,明显高于其它学历人群(x2=214.43,P<0.01).钩虫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F=43.86,P<0.01).以感染1种寄生虫为主,占91.50%.结论 与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相比,三峡库区人群士源性线虫感染率大幅度下降,但其感染仍然普遍,感染以蛔虫为主,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和农民感染较高.

    作者:吴成果;罗飞;蒋诗国;罗兴建;谢君 刊期: 2011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