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萍;刘秀玲;赵楠
目的 为了解我院医院感染的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4-2006年6、12月份出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占主要构成,下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39.7%,上呼吸道感染构成比为31.9%,医院感染发病率与季节及平均住院日有直接关系,平均住院日越长,医院感染发病率越高.结论 减少平均住院日,加强消毒隔离,有效通风,改善环境,控制呼吸道感染,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作者:张秀萍;刘秀玲;赵楠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HBsAg(-)/HBeAg(+)/HBcAb(+)/preS1Ag(+)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异源双链分析(HA)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进行分析,并与其母亲及参考序列HBV S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与其母亲HBV S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经SSCP、HA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两者HBV S基因多态性不明显,同源性为99.82%.与其母亲或参考序列(AF411409)比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在第353位由野生型的C变为A,从而使HBsAg 118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赖氨酸(aa118T→K).结论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所感染的HBV在HBsAg第118位氨基酸上错义突变(T→K),改变了HBsAg的空间结构和抗原性,影响了HBsAg与抗-HBs的结合能力.
作者:祝玲玲;朱平安;梁汉章;赖秀花;张松;谭萍;汪世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吸烟与听力损失的关系以及吸烟和职业性噪声对听力损失的交互作用.方法 利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广州市某大型空调生产企业连续性噪声作业人员254名吸烟者为吸烟组,在相同的噪声暴露环境中选择154名不吸烟者为非吸烟组,两组间除吸烟外,其它均均衡可比.按照<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WS/T 69-1996)要求对噪声暴露作业场所进行测点选择和噪声强度测量[dB(A)],并计算累积噪声暴露量(CNE).按GB7583-87要求,对工人进行左、右耳500~6000 Hz内6个频率的纯音气导听阈测试.自行设计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个人生活史、职业史、噪声暴露史、家族性耳聋史以及耳毒性药物使用史等.结果 同一噪声暴露环境下,吸烟组左、右耳高频(3 000~6 000Hz)听阈位移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P<0.01).吸烟是听力损失独立的危险因素,二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χ2=18.464,P<0.001),吸烟每天20支以上听力损失的相对危险度是不吸烟的3.464倍(95%CI:1.739~6.901).累积噪声量达80 dB(A)以上时,吸烟和职业噪声听力损失的RR值分别为3.443(95%CI:1.182~10.024)和4.667(95%CI:1.199~18.169),吸烟与职业噪声联合作用RR值为10.000(95%CI:3.526~28.360),大于两个变量独立作用之和.结论 吸烟是听力损失独立的危险因素,在高强度噪声暴露情况下.吸烟和职业噪声暴露对听力损失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作者:李旭东;李永胜;郭晓;刘移民;肖吕武;肖启华;何国权;吴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浆脂蛋白(a)[LP(a)]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住院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60例,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0例,正常对照组60例.测定各组血浆LP(a)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和SAP组L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ACS组LP(a)水平明显高于SAP组.脂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狭窄范围呈正相关关系(r2=0.44,P<0.01).结论 LP(a)与冠脉粥样病变的范围、程度及稳定性相关,对冠心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丽莉;王树源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肌肉期组织病理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3周后再感染旋毛虫,对照组为旋毛虫单独感染.结果 与旋毛虫单感染相比,小鼠预先经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再感染旋毛虫后23 d,其肌肉期幼虫周围的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肌肉组织的病理损伤也明显减轻.结论 紫外线减毒弓形虫免疫对小鼠旋毛虫感染肌肉期的组织病理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作者:郑焕钦;朱佩娴;许少明;张瑞琳;黄世光;吕芳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难治性视神经脊髓炎(NMO)的治疗方法,以及与结核分支杆菌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对13例激素治疗无效的视神经脊髓炎的病人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治疗前均进行磁共振和腰穿检查,脑脊液进行常规检查和应用巢式PCR监测分支杆菌MPB-64基因,治疗前应用EDSS对病人的伤残程度进行评分.进行抗结核诊断性治疗.并进行长期随访和观察.结果 所有的病人在治疗前脊髓MR均有超过3个脊髓阶段的异常信号.EDSS评分在4.5~9;视敏度均有明显下降.巢式PCR扩增结核杆菌基因有3个病人呈阳性结果.病人对抗结核治疗反应良好,治疗后EDSS评分逐步下降,脊髓内的异常信号在治疗后逐渐消退,视力改善.结论 本研究显示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在NMO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鉴于该病预后差,以及抗结核治疗在本研究中令人鼓舞的效果,作者认为在激素治疗无效时,应为病人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
作者:丰岩清;国宁;陈曦;周畅;孙巧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中期妊娠引产中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水囊引产、利凡诺引产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6月至2007年9月中期妊娠引产528例,将其分成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组、水囊引产组、利凡诺引产组,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组引产成功率95.36%,显著高于水囊组(90.30%)和利凡诺组(91.63%).引产时间(13.71±8.52)h,显著短于水囊组(27.83+4.18)h和利凡诺引产组(41.13±11.8)h.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中期妊娠引产安全,效果好,引产时间短,大大降低住院费用,尤其适用于当前社区及基层医院的应用.
作者:朱科俊;王志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机体免疫的启动者和调控者,成为目前医学研究的热点.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作为研究人DC的良好体外模型,其体外诱导技术一直受到重视和关注,近年来该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对常用的体外诱导小鼠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周何军;吴忠道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对比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和单纯气管内全麻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40例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的全麻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B组采用单纯气管内全麻,常规麻醉诱导插管,麻醉维持A组用瑞芬太尼0.05~0.15μg/(kg·min),B组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两组均持续静脉输注异丙酚,记录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和气管拔管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术后睁眼和气管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是否需要镇痛.结果 A组气管插管、切皮、麻醉维持时浅麻醉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B组术后需要镇痛的人数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 气管内全麻合并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时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气管内全麻,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作者:罗德兴;高晓枫;蓝胜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微生物学及检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使高专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其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作者:赵晋英;王秀虎;黄泽智;钟方为;李艳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菌群失调对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林可霉素灌胃制备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进行肠道菌群定量分析,同时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ELISA法检测肠粘膜sIgA、血清及肠组织IL-2的含量.结果 小鼠菌群失调后,脾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反应性降低(P<0.05),肠粘膜sIgA、血清及肠组织IL-2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5).结论 抗生素致肠道菌群失调后可降低机体全身及肠道局部免疫功能.
作者:鞠宝玲;唐小云;张红军;海艳洁;陆叶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快速免疫荧光灶抑制试验(RFFIT)两种检测方法.方法 对93名研究对象采用0、3、7、14和28 d程序进行暴露后免疫,分别采用ELISA法与WHO认可的金标法RFFIT法检测免疫D0、D3、D7、D14、D45 d的血清抗体.结果 免疫D0、D3、D7、D14、D45 d ELISA法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6%、11.8%、22.6%、49.6%、86%,RFFIT法检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0%、22.58%、100%、100%,ELISA法与RFFIT法阳性符合率分别为0%、0%、34.8%、100%、100%;阴性符合率分别为100%、100%、81.4%、0%、0%.结论 ELISA法检测狂犬病疫苗免疫后血清抗体,免疫早期D0、D3、D7假阳性率较高,免疫D14、D45则假阴性率较高.建议采用WHO认可的方法做检测.
作者:刘华章;黄桂花;曹庆;刘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构建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为弓形虫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工具.方法 通过PCR和酶切连接,首先构建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1(SAG1)基因启动子驱动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载体pBSK-SAG1/5UTR-eGFP-SAG1/3UTR(pBSK-SAG1/GFP),然后构建以弓形虫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启动子驱动的反向重复序列RNAi载体pBSK-HSP70/5UTR-IntronC-HSP70/3UTR,将载体pBSK-SAG1/GFP中的SAG1/5UTR-eGFP-SAG1/3UTR片段克隆到载体pBSK-HSP70/5UTR-IntronC-HSP70/3UTR中形成载体pBSK-GFP-Hairpin,再将该载体中的GFP-Hairpin片段克隆到载体pHANA-0.5中形成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pHANA-hairpin.通过PCR分别扩增SAG1和缓殖子蛋白1(BAG1)基因的正向和反向序列,通过酶切连接.将正向和反向序列克隆到载体pHANA-hairpin中.分别构建靶向SAG1和BAG1基因的RNAi载体pHANA-hairpin/SAG1和pHANA-hairpin/BAG1.结果 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表明成功构建载体pHANA-hairpin、pHANA-hairpin/SAG1和pHANA-hairpin/BAG1.结论 弓形虫可遗传及可诱导的RNAi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为下一步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吴煙;程璐;王琼;郝丽;陈晓光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融合蛋白基因质粒(pFP)联合在体电脉冲(EP)介导的HBV DNA疫苗(pS2.S)免疫HBV转基因(Tg)小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HBV Tg小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分别为pS2.S+pFP、pS2.S+PcDNA3.1免疫治疗和PcDNA3.1对照组.联合免疫质粒总剂量40 μg/只,按1:1比例混合接种.初次免疫后第4、8周分别进行第一、二次增强免疫,免疫前后分别检测血清学、组织学及HBV特异性免疫应答.结果 HBVDNA血清定量检测结果,pS2.S+pFP组免疫第8周(13 317±2 539)拷贝/ml、第12周(6 462±3 359)拷贝/ml时分别较免疫前(36 159±7 769)拷贝/ml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S2.S+pcDNA3.1组第4周(20 618±9 523)拷贝/ml及第8周(23 818±5 319)拷贝/ml时均较其免疫前水平(36 090±4 421)拷贝/ml明显降低(P<0.01),但不能持续到12周(27 691±13 071)拷贝/ml,并明显高于此时pS2.S+pFP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终点(12周)pS2.S+pFP组Tg小鼠个体血清HBV DNA及肝组织HBsAg表达水平降低的同时,伴随其血清ALT水平及HBsAg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数目的 升高.结论 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融合蛋白基因表达质粒能够增强HBV DNA疫苗抑制Tg鼠HBV DNA复制和表达的治疗作用.
作者:杨富强;陈光明;饶桂荣;徐宇虹;赵勇刚;何晓嫱;孙希海;侯金林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弓形虫感染宫内垂直传播对母体胎儿有很大危害.妊娠母体处于特殊的免疫状态,即正常妊娠是以Th2型免疫为主,以避免细胞免疫对胎儿的危害;而感染弓形虫后的机体是以Th1型免疫为主来防御细胞内寄生原虫的危害;这两种免疫反应之间的矛盾造成感染弓形虫的母体免疫反应的进一步偏移.这种矛盾的免疫现象也与性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和子宫内局部免疫有关.同时,由于体液免疫各抗体在母体和胎儿的弓形虫感染宫内垂直传播中变化复杂.给疾病诊治带来很大困难.
作者:王树萍;杨晓燕;姜素华;陈建萍;黄世光;吕芳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环氧化酶2(COX-2)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动态观察了65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COX-2活性.结果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COX-2活性急性加重期(45.23±4.16)IU/L及缓解期(21.40±5.19)IU/L明显高于对照组(7.13±3.26)IU/L(P均<0.01);在急性加重期,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浆COX-2活性越高,心功能Ⅳ级者(62.98±8.15)IU/L心功能Ⅲ级者(39.00±6.73)IU/L心功能Ⅱ级者(12.84±5.20)IU/L及对照组(P均<0.01);另外,在急性加重期,患者COX-2活性与PaO2(5.08±2.65)kPa和pH值(7.29±0.31)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65和-0.61,均为P<0.01),而与PaCO2(7.92±2.69)kPa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结论 提示COX-2可能参与了慢性肺心病的发病过程,测定血浆COX-2活性,对评估慢性肺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及严重程度可能有一定的意义.拮抗COX-2的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病情.
作者:马诚;高翔;张家龙;唐皓;李振宇;陈志斌;梁艳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07年3月7日,在一烂尾楼西侧楼梯一楼至地下室的楼梯上发现一具尸体.
作者:余礼聪;吕国丽;王江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番禺区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狂犬病预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2007年在狂犬病预防门诊接受诊治的狂犬病门诊暴露人群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07年番禺区共报告狂犬病暴露者19 532人,两年均无因本地动物伤害而引起的狂犬病病例报告.动物伤人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中以7~10月相对较多,第三季度共发生5 574例.暴露者中男性占56.43%,女性占43.57%.所有暴露者中15~44岁占51.22%.中心城区的暴露水平较周边地区高.伤人动物以犬为主,占87.82%,受伤部位以下肢为主共10 190例,占52.17%,暴露人员中以Ⅱ度暴露多共18 193例,占93.14%.结论 当前控制狂犬病流行需加强养犬管理,有效地降低人群狂犬病暴露水平:加强狂犬病防治等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群的自我保护意识等综合措施,以控制狂犬病的发生.
作者:陈光艳;许晓茵;李伟强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获得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Sj)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成熟肽基因的DNA,进行原核克隆和表达.并比较它与Sj26kd的谷胱甘肽转移酶(Sj26GST)在成虫和虫卵期的转录水平.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生物信息学中心(NCBI)上登录的小鼠TGF-β1基因的全长序列,设计两条位于保守区的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利用RT-PCR从日本血吸虫成虫的mRNA中扩增SjTGF-β1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和鉴定.克隆SjTGF-β1成熟肽基因的cDNA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3,将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BL21株并诱导表达.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SjTGF-β1基因与Sj26GST基因在成虫和虫卵期的转录水平.结果 成功获得并构建了SjTGF-β1成熟肽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融合表达后的重组融合蛋白经SDS-PAGE分析,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 5000.与目的 基因编码蛋白的预测分子量相符.SjTGF-β1在成虫与虫卵期的转录水平都低于Sj26GST基因,但虫卵期的转录水平比成虫高.结论 SjTGF-β1成熟肽基因的获得为其编码序列全长的获得奠定了基础;重组融合蛋白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保障;虫卵期该基因的转录水平高提示该基因在血吸虫虫卵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朱郇悯;麦璟莹;赵晶晶;马长玲;陈晓湘;张雪雁;杨英;张惠球;李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缬沙坦治疗高血压病的降压效果、安全性与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和改善心功能的疗效.方法 以氨氯地平为对照药物,在老年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结果 缬沙坦组患者治疗4周总有效率为60.8%(45/74),降压幅度15.6/10.9 mmHg;治疗24周后总有效率为78.4%(54/74),降压幅度21.1/17.9 mmHg.缬沙坦组治疗24周后在逆转高血压心肌肥厚中取得满意的疗效,能显著逆转左室肥厚(LVH),左室后壁厚度(PWT),室间隔厚度(IVST),降低左室重量指数(LVMI),且缬沙坦组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经治疗后患者的心脏每分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E峰减速度(Ede)均不同程度得到改善;缬沙坦组患者血尿酸、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不良反应率为8.1%,主要是面红、头昏及心悸.心率、血生化、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结论 缬沙坦降压疗效好,且能逆转左心室肥厚,改善心功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治疗老年性轻、中度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的一线药物.
作者:李挺;廖(钅监)能;张建华;邵丽香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