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50-2000年汕头市病毒性传染病流行状况分析

张敏红;赵卫;林周孟;周焕汉;马锦霞;朱利

关键词:汕头市, 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状况
摘要:目的 调查汕头地区近50年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病毒性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措施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50-2000年汕头市病毒性传染病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建国以后汕头地区发生过9种病毒传染性疾病:天花(甲类)、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艾滋病、流行性感冒.统计资料同时显示,天花已经灭绝,发病率明显上升的病种主要有登革热、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发病明显下降的病种主要有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感冒、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结论 汕头地区需要重点监测的传染病为登革热、艾滋病、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07年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深圳市福田区2007年流感病原学和流行特征.方法 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10~40份.用MDCK细胞培养法进行流感病毒分离,采用血凝抑制试验鉴定流感病毒型别.结果 2007年全年共监测样品273份,分离出流感病毒62株,阳性率为22.8%,其中HINI亚型2株,H3N2亚型41株,B(Victoria)型13株,B(Vamagata)亚型6株.6月流感分离率(51.52%)高.结论 2007年深圳市福Ⅲ区流感流行情况较为平稳.有明显季节性,在6月出现流感病毒分离高峰,流行优势株为H3N2亚型,与全市流行株型相同.

    作者:莫浩联;肖骞;侯红斌;李波;杨长贵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白假丝酵母菌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提取白假丝酵母菌DNA 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蜗牛酶消化破壁形成原生质体,饱和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反应等进行鉴定.结果 提取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DNA主带,基本无DNA碎带,提取的DNA浓度为(1.18±0.36)μg/μl,纯度好(OD260/OD280>1.7),不用 RNase酶处理,无需任何纯化即可用于PCR扩增.结论 本研究中提取DNA的方法简便易行,提取物可适用于各种分子生物学研究.

    作者:王萍;厉荣玉;董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自由基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手术+丹红组(注射丹红注射液),连续5d后测定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海马CA1区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手术+丹红组大鼠脑组织的SOD和GSH-Px活力较手术组增高,MDA含量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丹红组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手术组轻.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增强缺血脑组织SOD和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清除氧自由基,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作者:胡波;吴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007年重庆市土源性寄生虫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和掌握重庆市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及影响因素,分析流行规律,预测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重庆市地理环境状况在东南山区、中部城郊、西部丘陵分别选择梁平、长寿、永川各设1个监测点.监测点内年龄在3周岁以上的常驻居民,采集粪便1000人以上,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一粪三检,计数检查钩虫、蛔虫、鞭虫虫卵,检查到的其它虫种一并记录.3~12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定必检查蛲虫卵.各监测点随机抽取10户,每户采集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尉房四类场所土壤各1份,每份30g,离心取沉淀液镜检受精或未受精蛔虫卵,土壤培养法区别死活受精蛔虫卵.结果 3个监测点共调查3142人,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者975人,感染率为31.03%.其中蛔虫感染者736人,感染率为23.42%;钩虫感染率为7.89%;鞭虫感染率为5-41%;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6.54%.蛔虫和鞭虫性别感染率无差异.钩虫感染女性高于男性;蛔虫和钩虫50岁以上年龄组显著低于低年龄组,鞭虫感染年龄组间无筹异.菜园地、厕所周边、庭院、厨房各监测点均检出蛔虫卵,各场所间检出率无差异.结论 重庆市人群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且渝东山区重于渝中和渝丙,环境土壤蛔虫卵检出结果与人群感染率基本一致.

    作者:蒋诗国;罗飞;肖邦忠;罗兴建;李继艮;陈英;谢辉;雷群建;许静茹;游茂林;廖云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异丙酚联合芬太尼应用于人工流产术,并与一般人工流产手术对比,观察镇痛效果、手术时间、宫颈口松弛率、术中出血量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镇痛率为100%,宫颈口松弛率高,手术时间缩短、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低,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增加.结论 异丙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具有效果好、副反应小等优点.

    作者:刘湘;程相华;罗佩琼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S79株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保护作用持久性研究

    目的 评估S79株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对临床腮腺炎病例保护效果的持久性.方法 收集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系统2004年9月至2005年3月广州市腮腺炎报告病例,按照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居委或村)为每个病例设置1个对照,从广州市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信息系统获取既往S79疫苗免疫信息,计算S79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其95%可信限.结果 有469对病例及其对照纳入研究,1剂(相对于0剂)S79减毒腮腺炎疫苗提供86.O%(95% CI:77.2%~91.5%)的保护.接种1剂疫苗4年内的保护效果(96.7%,95%CI:92.6%~98.5%)高于12年内(53.0%,95% CI:35.1%~66.0%).结论 1荆S79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对临床腮腺炎存在有效的保护效果,保护作用在接种后第5年迅速下降.

    作者:傅传喜;梁建华;王大虎;许建雄;王鸣;聂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目的 做好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方法 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结果 精品课程的建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论 课程建设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才培养同标的基本保证.

    作者:严华;李国才;陈红菊;焦红梅;龚卫娟;潘兴元;季明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广州市1997-2007年狂犬病流行状况与防制对策

    目的 分析广州市狂犬病的流行趋势及特征.探讨疫情回升的原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收集广州市1997-2007年的疫情报告资料及病例个案调查表进行分析.结果 1997-2007年广州市共报告44例狂犬病,其中男32例,女12例,发病年龄小7岁,大80岁,发病人群以农村居民和学生为主,夏秋季节多发.1997-2004年仅发生9例,而近3年上升至35例.2007年达到高峰,共14例.病例主要分布在增城市,但近年向邻近的萝岗、黄埔等地区扩散.结论 农村地区养犬数多,犬只免疫有效率低,人用狂犬病疫苗及免疫球蛋白价格过高,群众防病意识淡薄等是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落实狂犬病综合防制措施,控制传染源,提高农村地区犬只免疫保护率是降低狂犬病发病率根本的措施.

    作者:刘小宁;郭荣同;任文锋;张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番禺区人群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番禺区人群Hib疾病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Hib疾病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番禺区一个城区疫苗接种门诊和两个乡镇疫苗接种门诊,对所有带儿童到接种点接种的监护人进行既往Hib疫苗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监护人对Hib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城区和乡镇均为35%左右;城区儿童监护人对Hih疫苗的了解明显比乡镇高(P=0.000).分别为65.3%和38.4%;城区的Hib疫苗接种率明显比乡镇接种率高(P=0.000),分别为72.4%和36.2%.影响Hib疫苗接种态度的因素主要为疫苗的效果,经医生介绍后儿童监护人对接种Hib疫苗的积极性都较好,城区和乡镇分别达到94.5%和80.4%.结论 Hib疫苗的接种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儿童监护人对Hib疾病和疫苗的认识不足.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儿童监护人接种Hib疫苗的意识.

    作者:许晓茵;李功理;李伟强;陈光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分离纯化及其抗原分析

    目的 建立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分离纯化方法,分析其抗原特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用贝尔曼漏斗法、蔗糖离心浮选法及改良贝尔曼法联合胰酶消化法从大鼠粪便中分离纯化一期幼虫;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蛋白潜与抗原谱分析;分别用一期幼虫和成虫抗原包被ELISA反应板,间接法检测不同样本中相应抗体.结果 3种方法分离效率分别为50.1%、33.6%和19.7%;联合法获得的纯度高,凡90%以上的幼虫有活力;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的幼虫99%以上具有活力但纯度低;蔗精离心浮选法分离的绝大多数虫体失去活力.一期幼虫104 000 Mr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2 周的大鼠血清出现强反应,32 000 Mr和31 000 Mr与感染6周的大鼠血清、32 000 Mr与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均出现较强反应,与对照血清均未出现明显的反应;在ELISA检测中,一期幼虫抗原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和感染大鼠血清的检出率与成虫抗原无统计学筹异.结论 改良贝尔曼法联合胰酶消化法可从大鼠的粪便中分离高纯度且具有活力的一期幼虫,一期幼虫104 000 Mr、32 000 Mr和31 000 Mr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可望从大鼠粪便中分离一期幼虫开发诊断性抗原.

    作者:刘敏;顾金保;李华;陈晓光;詹希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川崎病患儿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抗血管内皮细胞抗体(AECA)榆测在川崎病(KD)早期诊断及体液免疫状况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58例KD急性期患儿和43例对照组(其中普通发热对照23例.健康对照20例)儿童的血清AECA-IgG、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补体C3、C4,计算各组AECA的阳性率,进而分别比较AECA阳性KD组、AECA阴性KD组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的浓度差异.结果 ①KD患儿AECA-IgG的阳性率为39.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5.0%(P<0.01),也高于发热对照组的17.4%,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AECA阳性组与AECA阴性组IgG、IgM、igA、C3浓度均分别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C4水平只有AECA阳性组明显高于发热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但AEC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抗内皮细胞抗体在川崎病患儿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具有一定的早期辅助诊断价值.川崎病急件期存在着明显的体液免疫异常,IgA介导的体液免疫可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作者:伍绍国;刘海英;李孜;黄钰君;刘云峰;赵明光;曾华松;梁明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预防性抗真菌治疗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VLBWI)抗真菌治疗的临床意义与疗效.方法 以我科2003~2007年收治的VLBWI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持续使用抗生素大于2~3周时给予预防性静脉抗真菌治疗(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4 mg/kg·d,用2 d停1 d,疗程2周),观察患儿病情转归情况,监测肝、肾功能及血象情况.结果 患儿病情进展较顺利,无1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结论 VLBWI适时给予预防性静脉抗真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安全性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作者:乔萍;严越秀;梁建红;谭枝涛;覃桂锋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系列中毒性、危害性、污染性大的一种,且分布广,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食品原料及成晶均有小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国内外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新发展起来的快速分析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除了常规的液相色谱法、薄层层析法、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应用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等新兴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具有创新意义的ELISA-TLC组合分析法也已初步建立,这些为实现快速筛查、现场快检,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也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就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控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

    作者:高秀洁;邓中平;焦红;胡守旺;奚星林;李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正己烷接触工人的早期生物标志物含量变化

    目的 探讨正己烷接触工人的早期生物标志物.方法 分别检测正己烷接触工人63名及对照组50g工人的尿2,5-己二酮、血清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及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结果 接触组工人尿2,5-己二酮含量为0.31~10.38 mg/gCr,对照组未检出;接触组血清NSE和MBP含量分别为(9.02±3.87)μg/L和(1.47±0.41)μ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正己烷接触可导致血清NSE及MBP水平的升高,尿2,5-己二酮、血清NSE和MBP水平可作为正己烷接触的早期生物标志物.

    作者:甘德秀;徐雷;艾宝民;魏青;江高峰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胎膜早破患者阴道微生态及IL-2、IL-6、TNF-a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患者阴道微生态及黏膜免疫状况的改变.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07年4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医院就诊的正常妇女46例,正常孕妇23例,胎膜早破31例,对其阴道分泌物细菌进行检测,并进行细胞因子IL-2浓度、IL-6浓度、TNF-α浓度的测定.结果 胎膜早破组细菌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乳酸杆菌(15例,占48.39%)、大肠埃希氏菌(13例,占41.94%)、表皮葡萄球菌(8例,占25.81%)、溶血葡萄球菌(7例,占22.58%)、炎链球菌(4例,占12.90%)、阴沟肠杆菌(4例,占12.90%)和白色假丝酵母菌(4例,占12.90%).胎膜早破组乳酸杆菌的检出率较正常妇女和正常妊娠妇女明显降低.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明显增高;阴道分泌物中IL-6、TNF-α水平胎膜早破妇女较正常妊娠妇女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胎膜早破组菌群分布与正常妇女、正常妊娠妇女组均不同,阴道的微环境发生改变,推测菌群失调和免疫微环境改变可能为胎膜早破发生的机制.

    作者:廖乐君;陈敦金;徐燕;郭仲辉;林晓晖;李敏;梁伟华;马海燕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005-2007年6409例孕妇梅毒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粤东地区2005-2007年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孕妇合并梅毒感染的危险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索试验(TRUST)对6409例产妇进行梅毒初筛检测,阳性标本再进行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6409例孕妇检出合并梅毒感染23例,感染率为0.35%,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0名孕晚期梅毒孕妇所娩下的新生儿中有7例梅毒阳性,梅毒胎传率高达70%以上.结论 粤东地区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率逐年增长,宫内感染危害性很大,应加强产前梅毒筛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洪楷;丁映淑;陈林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美洲锥虫病的研究进展

    美洲锥虫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多见于美洲偏远地区.本病多由锥虫传播.在疫区发病率较高.部分病人急性期临床可见心肌炎、脑炎等.慢性期可累及心脏、消化道和外周神经.不经治疗本病可持续终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本病已成为该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人口迁移、输血及器官移植的开展,加速了本病向世界范围扩散,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陈军;卢洪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帆;杨静;仲飞;徐雪;马中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锰接触对大鼠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

    目的 评价锰对机体生长发育造成的毒性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高、低剂量氯化锰(MnCl2·4H2O).另选12只SD大鼠为对照组.检测大鼠作锰接触后对食物利用率、血清、脑匀浆的单胺氧化酶(MA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中脑黑质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锰接触60 d后高、低剂量组大鼠的食物利用率无明显改变;大鼠血清和脑匀浆的MAO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则明显降低;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反应强度、神经元数密度(NV)和反应阳性产物的相对光密度(OD),高、低剂组大鼠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短期的锰接触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影响不大;随着锰接触剂量的增加,血清和脑匀浆的MAO则明显升高,而SOD活性明显降低;且锰接触会导致中脑黑质TH阳性反应神经元的损害.

    作者:钟华敏;李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大鼠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重组蛋白纯化效果的优化

    目的 提高大鼠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rHRF)的可溶性表达水平,改善其亲和层析纯化效果,为深入研究该重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多克隆酶切化点BamH I和Xho I,将rHRF完整编码区基因从原有的pET-30a-rHRF重组质粒亚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HR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通过改变IPTG浓度(0.1~1.0 mmol/L),调节诱导表达温度(25~37℃)和时间(1~5 h),筛选能够提高rHRF可溶性表达水平的条件;同时改进亲和层析纯化的条件,提高纯化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HRF,不同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对重组蛋白的可溶件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但是,与pET-30a-rHRF转化菌相比,pET-28a-rHRF转化菌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因其N端和C端均带有6xhis标签,增强了目的 蛋白与树脂的结合力,而使亲和层析纯化效果(重组蛋白的浓度和纯度)显著提高.结论 rHRF重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水平不受IPTG浓度、诱导表达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但是可溶性重组蛋白两端均携带6xhis标签可使亲和层析纯化效果显著提高,从而有利于获得足昔rHRF 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作者:陈晓湘;胡旭初;徐劲;余新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