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严华;李国才;陈红菊;焦红梅;龚卫娟;潘兴元;季明春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 精品课程, 教学方法, 课程文化
摘要:目的 做好病原生物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方法 从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结果 精品课程的建没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结论 课程建设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才培养同标的基本保证.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功能区片段的制备及其免疫原性分析

    目的 构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3功能片段MSP3(69)与谷胱甘肽(GST)的融合蛋白,并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分析其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融合蛋白GST-MSP3(69),以疟疾病人血清进行Western-blot.并以ISA720、佛氏、氢氧化铝与CpG联合3种佐剂与GST-MSP3(69)融合蛋白乳化,免疫Baib/ca小鼠,分析其免疫原性.结果 在大肠杆菌系统中成功表达GST-MSP3(69)融合蛋白,疟疾病人血清能与融合蛋白反应.3种佐剂免疫Balb/ca小鼠均能诱发Balb/ea小鼠产生较高水平的特异抗体,3次免疫后的抗体滴度分别为4.5×105.4.1×105和3.5×105.3次免疫后血清抗体亚型分析显示该蛋白能够诱导Balb/ca小鼠产生较高滴度的亲细胞亚型IgG1和IgG2b,ISA720、佛氏、氢氧化铝与CpG联合佐剂组IgG1分别为8×104、7.8×104、6.8×104,IgG2b分别为1.2×104,1.25×104、1.5×104.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佐剂组的抗体滴度及抗体亚型滴度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备了在大肠杆菌表达的GST-MSP3(69)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高免疫原性,并产生亲细胞亚型抗体,这些为研究MSP3蛋白功能区的免疫保护作用打下了基础.

    作者:高慧萍;张冬梅;潘卫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GP方案同步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和评价吉两他滨联合顺铂(GP)同步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耐受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2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放疗组21例先采取常规前后野对穿照射,剂量40Gy后改为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包括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25~30 Gy/10~12次,总剂为65~70 Gy.同步放化疗组的放射治疗同单纯放疗组,化疗采用吉西他滨1 g/m2第1、8天静脉滴注,顺铂30 mg/m2·d,第1~3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化疗周期,化疗共4~6个周期.结果 同步放化疗组与单纯放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5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步放化疗组1、2、3年生存率为66.7%、33.3%、23.8%,单纯放疗组1、2、3年生存率为38.1%、14.3%、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除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GP方案同步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叶金辉;王向明;蔡悦成;练英妮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番禺区人群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疫苗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番禺区人群Hib疾病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Hib疾病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番禺区一个城区疫苗接种门诊和两个乡镇疫苗接种门诊,对所有带儿童到接种点接种的监护人进行既往Hib疫苗免疫状况及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 儿童监护人对Hib疾病的了解程度比较低,城区和乡镇均为35%左右;城区儿童监护人对Hih疫苗的了解明显比乡镇高(P=0.000).分别为65.3%和38.4%;城区的Hib疫苗接种率明显比乡镇接种率高(P=0.000),分别为72.4%和36.2%.影响Hib疫苗接种态度的因素主要为疫苗的效果,经医生介绍后儿童监护人对接种Hib疫苗的积极性都较好,城区和乡镇分别达到94.5%和80.4%.结论 Hib疫苗的接种率比较低,主要是因为儿童监护人对Hib疾病和疫苗的认识不足.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儿童监护人接种Hib疫苗的意识.

    作者:许晓茵;李功理;李伟强;陈光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与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智能互动监控及应用

    目的 通过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与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信息化智能互动监控,建立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自动加样信息采集与手工检测流程的信息化监控系统和实验过程节点监控,完善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自动化检测与手工流程互补,实现酶免分析仪可以进行随机组合项目自动化测定.方法 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读取标本条码后,标本加样及检测过程的所有相关信息通过串口和网口传送到LIS,实时对每个检测标本进行节点监控.当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后处理FAME发生任何故障时,用手工方法继续操作检测的结果可以通过LIS读取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加样信息后根据条码唯一属性准确无误地传送.结果 成功建立了全自动酶免分析仪自动加样信息采集与手工检测流程的信息化监控系统和实验过程节点监控,解决了由于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后处理发牛故障后的结果传送难题,并实现了酶免分析仪可以进行随机组合项目自动化测定.结论 该信息化智能互动监控系统大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尤其在当全自动酶免分析仪的后处理产生故障时,该系统能够通过标本条码的唯一性将随机组合项目的 手工继续检测结果准确无误地传送,为临床和体检工作提供了高效、快速、准确的检验结果.

    作者:张婷;陈涛;廖伟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妊娠相关性疟疾及其研究进展

    恶性疟疾是对人类健康危害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生活在疟疾流行区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感染次数的增加会逐渐获得保护性免疫即临床免疫.然而,孕妇尤其是初孕妇女在妊娠过程中感染恶性疟原虫后往往呈现急性感染症状,甚至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妊娠相关性疟疾(pregnancy-associated malaria,PAM)主要是由于受恶性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在胎盘绒毛问大量聚集引起的.大量的研究表明,黏附在子宫粘膜上的虫体表达一种具有特殊生物活性和抗原性的蛋白质(var2CSA).Var2CSA可特异性地与子宫粘膜上的硫酸软骨素A(Chondroitin sulfate A,CSA)结合.此外,由于var2CSA的序列相对保守,机体在感染几次以后较容易产生交叉免疫保护反应.对PAM的研究是疟疾领域内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很多领域(病原学、分子致病机理、免疫学等)已经取得重要进展.本篇综述概括了近年来在PAM研究方面的进展,包括虫体表达的主要膜蛋白质的功能、相关的人体受体以及免疫学方面等内容.

    作者:李萌;尹继刚;陈启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韶关市武江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调查

    目的 了解韶关市武江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1岁以上的常住人群粪便为标本.用清水沉淀集卵法对感染者进行虫卵计数;常见螺蛳分类后压碎于解剖镜下找尾蚴;捕捉淡水鱼分类后取鱼肉压片找囊蚴;清水沉淀集卵法查找家畜粪便虫卵,解剖野鼠肝胆寻找成虫.结果 6个点人群粪检3397例.感染者292例,感染率为8.6%.其中轻度感染276例,占94.5%;中度感染14例,占4.79%;重度感染2例,占0.68%.解剖纹绍螺11083只,感染32只,感染率为0.29%;长角涵螺440只,感染4只,感染率为0.91%.解剖淡水鱼334尾,272尾感染,感染率为81.43%.家畜猫粪检33份,感染17份,感染率为51.52%;猪粪58份和牛粪27份.未发现虫卵.解剖猫6只,均找见成虫,猪58头及野鼠43只未发现成虫.结论 韶关市武江区存在华支睾吸虫感染.经多年大力防治取得了成绩,人群感染轻度占多数,但仍需继续开展防治工作.

    作者:邹学华;陈良贵;何丽洁;罗金萍;潘登;崔文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分离纯化及其抗原分析

    目的 建立广州管圆线虫一期幼虫的分离纯化方法,分析其抗原特性及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用贝尔曼漏斗法、蔗糖离心浮选法及改良贝尔曼法联合胰酶消化法从大鼠粪便中分离纯化一期幼虫;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蛋白潜与抗原谱分析;分别用一期幼虫和成虫抗原包被ELISA反应板,间接法检测不同样本中相应抗体.结果 3种方法分离效率分别为50.1%、33.6%和19.7%;联合法获得的纯度高,凡90%以上的幼虫有活力;贝尔曼漏斗法分离的幼虫99%以上具有活力但纯度低;蔗精离心浮选法分离的绝大多数虫体失去活力.一期幼虫104 000 Mr与广州管圆线虫感染2 周的大鼠血清出现强反应,32 000 Mr和31 000 Mr与感染6周的大鼠血清、32 000 Mr与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均出现较强反应,与对照血清均未出现明显的反应;在ELISA检测中,一期幼虫抗原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血清和感染大鼠血清的检出率与成虫抗原无统计学筹异.结论 改良贝尔曼法联合胰酶消化法可从大鼠的粪便中分离高纯度且具有活力的一期幼虫,一期幼虫104 000 Mr、32 000 Mr和31 000 Mr具有潜在的诊断价值,可望从大鼠粪便中分离一期幼虫开发诊断性抗原.

    作者:刘敏;顾金保;李华;陈晓光;詹希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雷公藤多甙对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表达JNK1蛋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Tripterygium Glycosides,TG)对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JNK1的影响,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多甙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运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多甙(0、5、10、20 mg/L)对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 JNK1蛋白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多甙明显地抑制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对JNK1蛋白的表达.结论 雷公藤多甙抑制IL-1β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对JNK1蛋白的表达,可能是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周蓓;蔡安季;苏卓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黄曲霉毒素B1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黄曲霉毒素B1是黄曲霉毒素系列中毒性、危害性、污染性大的一种,且分布广,对世界范围内的大多数食品原料及成晶均有小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目前,国内外对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要求越来越高,新发展起来的快速分析技术也逐渐应用于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除了常规的液相色谱法、薄层层析法、胶体金法、酶联免疫吸附法得到更充分的研究和应用外,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等新兴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以及具有创新意义的ELISA-TLC组合分析法也已初步建立,这些为实现快速筛查、现场快检,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同时也为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饮食安全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就黄曲霉毒素B1的快速检测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提高对黄曲霉毒素B1的监控水平和效率提供参考.

    作者:高秀洁;邓中平;焦红;胡守旺;奚星林;李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锰接触对大鼠生长发育的毒性影响

    目的 评价锰对机体生长发育造成的毒性影响.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口服高、低剂量氯化锰(MnCl2·4H2O).另选12只SD大鼠为对照组.检测大鼠作锰接触后对食物利用率、血清、脑匀浆的单胺氧化酶(MAO)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的影响,以及对中脑黑质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锰接触60 d后高、低剂量组大鼠的食物利用率无明显改变;大鼠血清和脑匀浆的MAO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SOD活性则明显降低;中脑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的反应强度、神经元数密度(NV)和反应阳性产物的相对光密度(OD),高、低剂组大鼠均比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短期的锰接触对大鼠的一般情况影响不大;随着锰接触剂量的增加,血清和脑匀浆的MAO则明显升高,而SOD活性明显降低;且锰接触会导致中脑黑质TH阳性反应神经元的损害.

    作者:钟华敏;李孜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p53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VEGF和血管新生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63例人肺癌中p53蛋白的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以抗CD34单抗标记血管内皮细胞以测定血管新生,抗p53多抗标记p53蛋白.抗VEGF165单克隆抗体检测VEGF的表达.结果 所有肺癌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新生,iMVD 4~138.7(44.5±29)/×400,p53突变率为54%(34/63),VEGF的表达率为50.8%(32/63).p53突变率与组织类型、临床分期、病人性别、年龄等临床参数无关;VEGF与组织类型、I临床分期、病人性别、年龄等临床参数无关.结论 p53蛋白表达与VEGF和血管新生未见相关;人肺痛的发生发展与p53蛋白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马红;马晓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铜过量小鼠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各项指标的观察研究

    目的 探讨昆明小鼠在不同剂量的铜负荷时所引起的肝脏抗氧化水平和相关病理的改变.方法 32只昆明小鼠平均分为4组,第1组为对照组,每天灌胃生理盐水2次,第2、3、4组作为实验组,分别用小同浓度(12.8、25.6和38.4 mg/mL)的硫酸铜每日灌胃2次,16周后,观察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以及血清和肝组织中铜含,并做Hf脏病理以及电镜检查.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而SOD和GSH-Px活性明显下降(P<0.05);血清ALT、AST活性以及血清、肝脏铜含量明显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高剂量铜灌胃组小鼠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少量铜颗粒沉积;电镜提示肝细胞核、线粒体等细胞器异常,并可见铜颗粒.结论 过量的铜可对肝脏造成损害,其机制可能与释放出的铜离子介导脂质过氧化而造成肝脏损害有关.其病变过程与Wilson's病相似,可为进一步研究铜代谢异常等疾病提供动物模型.

    作者:李万立;罗海吉;查龙应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美洲锥虫病的研究进展

    美洲锥虫病是由克氏锥虫引起的一种热带寄生虫病,多见于美洲偏远地区.本病多由锥虫传播.在疫区发病率较高.部分病人急性期临床可见心肌炎、脑炎等.慢性期可累及心脏、消化道和外周神经.不经治疗本病可持续终身,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故本病已成为该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由于人口迁移、输血及器官移植的开展,加速了本病向世界范围扩散,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作者:陈军;卢洪洲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2005-2007年6409例孕妇梅毒感染状况

    目的 了解粤东地区2005-2007年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探讨孕妇合并梅毒感染的危险性,为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梅毒非特异性抗体快速血浆反应索试验(TRUST)对6409例产妇进行梅毒初筛检测,阳性标本再进行梅毒螺旋体乳胶凝集试验(TPPA)确证.结果 6409例孕妇检出合并梅毒感染23例,感染率为0.35%,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10名孕晚期梅毒孕妇所娩下的新生儿中有7例梅毒阳性,梅毒胎传率高达70%以上.结论 粤东地区妊娠期妇女梅毒感染率逐年增长,宫内感染危害性很大,应加强产前梅毒筛检,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作者:洪楷;丁映淑;陈林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青年男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及院内转归

    目的 探讨青年男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特点、临床特点及院内转归.方法 对年龄≤44岁的青年男性AMI患者(61例,青年组)与同期同病同性别年龄≥65岁、<75岁(老年组)的AMI患者(61例)就其危险阒素、冠脉造影、临床特点及院内转归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危险因素青年组高血压、糖尿病明显少于中年组;吸烟青年组高于老年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阳性家族史两组无明显差别;冠脉造影青年组单支病变多,累及回旋支(LCX)多,右冠状动脉(RCA)少;老年组双支及双支以上病变多,多累及LCX,RCA.与老年组相比,青年组住院天数、心肌酶、机械并发症及死亡构成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轻心梗患者大量吸烟者多,单支病变多,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者少,但年轻心梗患者院内转归与老年组相似.

    作者:王立军;江时森;宫剑滨;张启高;彭永平;何松清;汪春辉;林欣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 对郧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5级临床医学一系和二系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人体寄生虫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实验组采用传统教学和本课题组构建的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平台进行辅助教学.结果 实验组学牛的人体寄牛虫学理论课程考试成绩和实验课程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结论 人体寄生虫学网络课程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对突破传统面授教学的局限性和帮助学生网上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郭鄂平;余志玲;张光玉;王绍基;杨树国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白假丝酵母菌DNA提取方法的研究

    目的 建立一种提取白假丝酵母菌DNA 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蜗牛酶消化破壁形成原生质体,饱和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反应等进行鉴定.结果 提取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DNA主带,基本无DNA碎带,提取的DNA浓度为(1.18±0.36)μg/μl,纯度好(OD260/OD280>1.7),不用 RNase酶处理,无需任何纯化即可用于PCR扩增.结论 本研究中提取DNA的方法简便易行,提取物可适用于各种分子生物学研究.

    作者:王萍;厉荣玉;董群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大鼠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重组蛋白纯化效果的优化

    目的 提高大鼠IgE依赖组胺释放因子(rHRF)的可溶性表达水平,改善其亲和层析纯化效果,为深入研究该重组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 选择多克隆酶切化点BamH I和Xho I,将rHRF完整编码区基因从原有的pET-30a-rHRF重组质粒亚克隆至pET-28a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HRF;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通过改变IPTG浓度(0.1~1.0 mmol/L),调节诱导表达温度(25~37℃)和时间(1~5 h),筛选能够提高rHRF可溶性表达水平的条件;同时改进亲和层析纯化的条件,提高纯化效果.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ET-28a-rHRF,不同IPTG浓度、诱导温度和时间对重组蛋白的可溶件表达水平无明显影响.但是,与pET-30a-rHRF转化菌相比,pET-28a-rHRF转化菌所表达的重组蛋白因其N端和C端均带有6xhis标签,增强了目的 蛋白与树脂的结合力,而使亲和层析纯化效果(重组蛋白的浓度和纯度)显著提高.结论 rHRF重组蛋白的可溶性表达水平不受IPTG浓度、诱导表达温度和时间的影响.但是可溶性重组蛋白两端均携带6xhis标签可使亲和层析纯化效果显著提高,从而有利于获得足昔rHRF 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作者:陈晓湘;胡旭初;徐劲;余新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丹红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大鼠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大鼠急性脑梗死后自由基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制备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手术+丹红组(注射丹红注射液),连续5d后测定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CSH-Px)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同时观察海马CA1区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 手术+丹红组大鼠脑组织的SOD和GSH-Px活力较手术组增高,MDA含量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丹红组脑组织病理改变较手术组轻.结论 丹红注射液可增强缺血脑组织SOD和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清除氧自由基,达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作者:胡波;吴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03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应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MIF浓度,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稳定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软斑组)血清MIF和hs-CRP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硬化斑块组)和内膜粗糙组(P<0.01).血清MIF和hs-CRP浓度分别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IF和hs-CRP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是临床了解脑梗死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作者:黄帆;杨静;仲飞;徐雪;马中富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