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

赵友云;高应林;王春香;乐惠荣

关键词:SYBR Green Ⅰ, TaqMan探针, 定量PCR, HBV-DNA含量, TM
摘要:目的 探索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方法 选择浓度为108.48、105.70和103.70 copies/ml的3种HBV-DNA阳性血清和<1×103.0 copies/ml的阴性血清各1份,在TaqManPCR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Ⅰ组成双荧光PCR(TaqMan+SYBR Green Ⅰ组),同时进行TaqMan和SYBR Green Ⅰ的单荧光PCR(分别为TaqMan组和SYBR Green I组),设置同一PCR和熔解曲线的循环参数,检测HBV-DNA含量及其Tm,每种方法一次检测每份血清5次.结果 TaqMan+SYBR Green Ⅰ组检测的HBV-DNA阳性血清均为阳性,其平均含量为108.55±0.32、105.79±0.29、103.810.30,与TaqMan组的108.49±0.31、105.69±0.30、103.72±0.25 copies/ml 对应浓度值取10对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31、0.54和0.27,P>0.05);与SYBR Green Ⅰ组的108.41±0.35、105.21±0.34和103.26±0.26 copies/ml(不含未检出的两次血清)比较,除高浓度外,中低浓度有统计学意义(t=2.90和2.62,P<0.05).TaqMan+SYBR Green Ⅰ组和SYBR Green Ⅰ组阳性血清均出现明显熔解曲线,熔解温度(Tm)分别为71.8℃、72℃和79.8℃,阴性血清未出现扩增曲线和Tm值.结论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PCR检测HBV-DNA时,具有能维持TaqMan-PCR的高灵敏度、特异性更强,并能同时检测HBV-DNA Tm的特点,为HBV的DNA多态性分析,尤其是在HBV基因分型方面提供了新的检测思路.
热带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

    目的 探索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方法 选择浓度为108.48、105.70和103.70 copies/ml的3种HBV-DNA阳性血清和<1×103.0 copies/ml的阴性血清各1份,在TaqManPCR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Ⅰ组成双荧光PCR(TaqMan+SYBR Green Ⅰ组),同时进行TaqMan和SYBR Green Ⅰ的单荧光PCR(分别为TaqMan组和SYBR Green I组),设置同一PCR和熔解曲线的循环参数,检测HBV-DNA含量及其Tm,每种方法一次检测每份血清5次.结果 TaqMan+SYBR Green Ⅰ组检测的HBV-DNA阳性血清均为阳性,其平均含量为108.55±0.32、105.79±0.29、103.810.30,与TaqMan组的108.49±0.31、105.69±0.30、103.72±0.25 copies/ml 对应浓度值取10对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31、0.54和0.27,P>0.05);与SYBR Green Ⅰ组的108.41±0.35、105.21±0.34和103.26±0.26 copies/ml(不含未检出的两次血清)比较,除高浓度外,中低浓度有统计学意义(t=2.90和2.62,P<0.05).TaqMan+SYBR Green Ⅰ组和SYBR Green Ⅰ组阳性血清均出现明显熔解曲线,熔解温度(Tm)分别为71.8℃、72℃和79.8℃,阴性血清未出现扩增曲线和Tm值.结论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PCR检测HBV-DNA时,具有能维持TaqMan-PCR的高灵敏度、特异性更强,并能同时检测HBV-DNA Tm的特点,为HBV的DNA多态性分析,尤其是在HBV基因分型方面提供了新的检测思路.

    作者:赵友云;高应林;王春香;乐惠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06年潼南县华支睾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监测村5岁以上的常住人群粪便标本300份,采用水洗沉淀+醛醚法检查标本中的华支睾吸虫卵.感染因素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按1:4匹配调查.采集调查村常见鱼种,每条鱼取其鳍、腮、尾等部位肌肉压片镜检囊蚴.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共调查367人,检出华支睾吸虫卵感染者12人,感染率为3.27%;性别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均为农民,年龄小32岁,大73岁.感染组12人,对照组48人,对吃生鱼半生鱼、吃火烧鱼、用人畜粪便喂鱼等因素分析发现,各因素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检测4种淡水鱼131尾,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12尾,阳性率为9.16%.其中仅麦穗鱼和半餐(白参)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麦穗鱼囊蚴检出率高达25.00%,显著高于半餐(P<0.05).健康教育前学生和村民分别调查69人和50人,知晓率分别为26.09%和44.61%,健康教育后学生和村民调查69人和58人,知晓率分别为84.06%和98.28%,健康教育后两类人群知晓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我市华支睾吸虫病经过多年的大力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流行区范围并没有缩小,人群感染率仍较高,仍需继续开展防治和监测工作.

    作者:蒋诗国;袁乃良;吴成果;王嘉弋;周梓伦;李继艮;谭昌仁;罗兴建;唐述先;罗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99mTc-MAA肺灌注显像对下肢创伤及手术后肺栓塞患者的疗效评价

    目的 利用99mTc-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PPI)监测下肢创伤及手术后(LEPP)肺栓塞(PE)患者疗效并对其评价.方法 19例临床确诊的LEPP合并PE患者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2~4周后进行PPI;PPI图像上显示一个肺段灌注完全缺损记3分,缺损25%~75%记2分,<25%记1分,无异常记0分,根据记分变化分析溶栓治疗前后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溶栓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6例、有改善3例,治疗前(10.2±3.8)后(2.8±1.4)PPI记分有明显差异(t=7.75,P<0.01).结论 PPI为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评价肺血流改善的手段,对LEPP合并PE患者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晓生;谢昌辉;马志海;朱琳;段清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及对麻醉苏醒的影响.方法 Ⅰ~Ⅱ级,无合并症,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成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瑞芬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术前用药,麻醉诱导用药及方法相同,观察组于诱导开始用微量泵连续静脉输入瑞芬太尼(20μg/ml NS),输注速率根据麻醉深度及生命体征变化调节,不采用单次注药.麻醉期间常规监测NIBP、ECG、HR、SpO2观察麻醉效果、苏醒时间,麻醉苏醒程度、不良反应.结果 术中芬太尼用量、七氟烷吸人浓度,瑞芬组较对照组低,观察组麻醉清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苏醒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低血压及心动过缓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能明显加快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病人全身麻醉后的苏醒,其药理特性符合快通道麻醉的求,安全有效.

    作者:李雅兰;蔡磊;彭雪梅;刘育勇;王仲红;蔡明雪;周长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妊娠合并肝炎55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55例妊娠合并肝炎病例按照孕周分为早中期妊娠组及晚期妊娠组,比较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肝功能及转归.结果 妊娠期肝炎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绝大多数,晚期妊娠组较早中期妊娠组重型肝炎发生率高(P=0.011),且病死率高(P=0.001),晚期妊娠组ALT、AST、ALP均高于早中期妊娠(P<0.05).结论 晚期妊娠合并肝炎病情重、预后差,临床上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减少孕产妇的病死率.

    作者:翟洁卿;张晓红;林炳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特点与CD4+之间的关系

    目的 分析广东地区HIV/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发生的特点与CD4+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326例HIV/AIDS患者,对其中312例进行CD4+分析.结果 机会性感染率为94.17%,以肺部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各种感染性腹泻、皮肤感染和败血症为主.312例患者中,CD4+>350个/μ18例(5.77%),CD4+在200~350个/μl之间34例(10.89%);CD4+<200个/μl260例(83.33%),其中CD4+在100~199个/μl和50~99个/μl之间时均为47例(各15.06%),CD4+<50个/μl166例(53.2%).312例患者中共发生669例机会性感染,CD4+>350个/μl时,发生机会性感染13例(4.17%).200~350个/μl共发生机会性感染30例(9.61%).CD4+<200个/μl时,共发生机会性感染251例(80.44%),CD4+在100~199个/μl和50~99个/μl之间时均发生机会性感染44例(各14.1%),CD4+<50个/μl发生机会性感染163例(52.24%).机会性感染率在CD4+大于350与小于50个/μl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机会性感染:随着CD4+水平的降低,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增加,多部位感染增多,病情亦愈加凶险.各种细菌、真菌、原虫、病毒感染可同时出现,并累及多器官、多部位.

    作者:黄丽芬;唐小平;蔡卫平;雷春亮;王琦;岑玉文;陈万山;钟活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热应激对A549细胞HSP70、XPA修复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热应激作用下A549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XPA修复酶的表达规律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印迹方法(Western blot)检测A549细胞中HSP70、XPA修复酶的表达水平.结果 A549细胞接受不同温度(39、41、42、43℃)处理2h后,HSP70表达水平随温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并在42℃应激时表达高,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接受42℃应激1~4h,HSP70表达水平随应激时间的增加而递增,与对照组相比,细胞在42℃应激2~4h时HSP70表达显著上调(P<0.05).两处理组细胞XPA修复酶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高温能诱导HSP70的表达,并呈一定的温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而对XPA修复酶未见明显影响.

    作者:隆宗(龙天);张林;邬堂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上腔静脉压剧增对幼犬脑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压剧增对幼犬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6个月健康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3组,阻断上腔静脉使其压力分别为25 mmHg(Ⅰ组),30 mmHg(Ⅱ组),35 mmHg(Ⅲ组),持续30 min,分别检测3组动物不同时点血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浓度变化.结果 SVCP达35 mmHg并持续30 rain时血MDA、TAOC浓度明显升高(P<0.01),开放后30 min,MDA、TAOC浓度明显降低(与开放前比较P<0.01),但仍高于基础值(P<0.01).结论 上腔静脉压剧增为35 mmHg以上、且持续30 min时,可导致幼犬脑损伤.

    作者:宋兴荣;胡方方;丁以群;梁杰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档娱乐场所服务小姐艾滋病相关因素研究

    目的 了解广州市番禺区高档娱乐场所服务小姐与艾滋病相关行为特征及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向该人群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健康信息模型理论,采用整群抽样,匿名自填问卷方法,对355名服务小姐进行调查.结果 婚前有性行为的占90.42%,确定曾患过性病者占7.32%,近5次性关系中5次均使用了安全套的占12.39%;与固定性伴使用安全套者占23.10%;有口交行为的占27.32%,有肛交行为的占3.66%,既有口交又有肛交行为的占2.25%;初中文化程度占52.39%,对艾滋病可以通过3种途径传播传染知晓率为43%,存在婚前多性伴现象.结论 高档娱乐场所女性性工作者属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应加强高档娱乐场所服务小姐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工作,在此类人群中推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非常必要.

    作者:许晓茵;杨燕君;徐慧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TNF-α、IL-6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IL-6、TNF-α在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90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TNF-α、IL-6水平明显升高(P<0.01),并与其严重程度相关.结论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病人有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NF-α、IL-6水平增高可能与其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作为病情判断及疗效的观察指标.

    作者:熊传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拉米夫定耐药毒株的P基因序列特点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毒株P基因序列特点.方法 分析24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利用PCR-RFLP筛检YMDD变异株,对YMDD变异阳性的部分患者标本进行P基因测序.结果 应用PCR-RFLP筛检发现了42例感染YMDD变异株的患者,对其中的19例患者进行测序分析有10例除发生YMDD变异外还有P基因A-E区其他部位氨基酸的突变,有4种点突变同时在2个以上的患者中发生,包括rtL80I,rtG172E,rtG174C和rtG172E/rtG174C联合突变.结论 拉米夫定耐药毒株除了常见的C区YMDD变异和B区rtL180M变异之外,还可以发生其他位点的突变,但这些位点的突变是否与拉米夫定耐药有直接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孙剑;徐朝艳;王战会;王程;侯金林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血清sICAM-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的检测水平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及其在MD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LIF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CAM-1、TGF-β1和LIF三种细胞因子与MDS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胡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肇庆市华支睾吸虫病中间宿主感染情况及流行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肇庆市华支睾吸虫(肝吸虫)中间宿主感染的情况及流行因素,阻断和控制肝吸虫病在我市的传播流行.方法 流行因素现场调查;淡水螺类采用解剖压片法;淡水鱼采用人工消化法;猫、狗、猪采用动物肝脏胆囊解剖法.结果 肇庆市家常淡水鱼中的鲩鱼、鳙鱼、鲤鱼等3种鱼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感染率高的是鲩鱼为20.0%,各种鱼类总感染率为6.67%.阳性鱼主要集中在端州、高要和鼎湖等地.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及保虫宿主均没检出阳性.结论 鼎湖区、高要市是肇庆市肝吸虫病传播流行的源头,也是我市肝吸虫病防控的重点所在.

    作者:高向雄;区意;李伟文;郭艳玲;伍立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52株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菌的鉴定及药敏分析

    目的 分析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状况以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临床标本接种到沙保弱培养基,分离培养出的真菌经革兰染色、芽管形成试验、CHROMagar显色培养进行鉴定,并进行氟康唑、两性霉素B药敏分析.结果 120份临床标本分离培养出念珠菌52株.白色念珠菌占69.2%,热带念珠菌占7.7%,克柔念珠菌占5.8%,其他念珠菌占17.3%;分离出的52株念珠菌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敏感率分别为86.5%、94.2%.结论 女性生殖道念珠菌感染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有差异,应重视念珠菌的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周经姣;姜红浩;刘长秀;方丹云;吴琨芳;伍永立;江丽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彩色多普勒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CRA、PCA血流参数与糖化血红蛋白(GHb)及伴随疾病高血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8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GHb及并发症等相关危险因素资料,彩色多谱勒检查病人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比较分析各因素与糖尿病眼底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随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CRA、PCA的PSV、ED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RI呈进行性升高趋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CRA的血流参数已出现改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CA的PSV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CRA、PCA的EDV与GHb呈显著负相关,RI与GHb呈显著正相关;CRA的PSV、EDV以及PCA的EDV与收缩压显著负相关,PCA的RI值与收缩压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眼底检出确诊视网膜病变的出现.CRA、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患者GHb及高血压伴随疾病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及脉络膜早期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郁;龚渭冰;袁鹰;王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皖北中华按蚊传播疟疾密度阈值的研究

    目的 研究皖北中华按蚊传播疟疾密度阈值,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制提供合理的评价指标.方法 选取安徽北部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毫州市蒙城县立仓镇路楼村为调查点,于2005年8~9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密度阈值.结果 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为0.1771,平均经产蚊比例为0.51,当地中华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为11.1877、临界叮人率为7.6340,实际叮人率是临界叮人率的1.47倍.结论 安徽北部试点中华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47%以上,才能阻断当地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

    作者:王敏;汤林华;顾政诚;蒋伟康;朱继民;赵志华;郑香;尤芳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血清新蝶呤水平对SARS病情严重程度的早期评估

    目的 探讨血清新蝶呤水平与SARS病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ELISA方法检测129例SARS病人和156例健康献血者的血清新蝶呤含量.结果 SARS病人血清新蝶呤水平在症状出现的首日即升高,129份急性期血清中新蝶呤含量平均值为(34.2±20.0)nmol/L,SARS恢复期病人及健康献血者血清中新蝶呤含量在正常范围,急性期血清新蝶呤含量是恢复期的5倍以上.SARS病人血清新蝶呤水平与发热期的长短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 血清新蝶呤水平可作为SARS严重程度的早期指征之一.

    作者:肖燕青;刘建伟;徐霖;袁广卿;王鸣;郑伯建;曹开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微小隐孢子虫SA35与SA40蛋白的B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目的 预测微小隐孢子虫SA35和SA40蛋白的B细胞表位.方法 以单参数(亲水性、可及性、柔韧性及抗原性)预测为基础,通过二级结构预测初步筛选,并以ABCpred方案作为终验证,预测微小隐孢子虫SA35和SA40蛋白的B细胞表位.结果 SA35蛋白N端103~115和129~146和以及SA40蛋白的N端77~89、127~136、156~174和200~209区段为预测的B细胞表位.结论 所得表位为这两种蛋白以后应用于合成肽检测、制备相应的抗体、发展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诊断系统以及研制疫苗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单昊;徐进梅;侯敏;季旻珺;张素华;吴海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和p53蛋白表达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以电镜和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其心肌细胞凋亡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一定时间内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均<0.05),p53蛋白表达阳性数均较正常对照或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均<0.05),其变化与TUNEL法检测凋亡的结果一致(P<0.05).结论 细胞凋亡可能是脓毒症时心肌损害的机制之一,其调控基因p53的改变或许可以作为脓毒症病情改变的标志,可利用它对脓毒症进行干预,以改善脓毒症的预后.

    作者:许衍硕;翟诚顺;梁艳冰;唐皓;马中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猪蛔虫幼虫体外培养的初步研究

    目的 研究适合猪蛔虫幼虫体外培养的佳条件.方法 将猪蛔虫幼虫在不同培养液(KW-2、RPMI-1640、DMEM(含酚红)、DMEM(不含酚红))中进行培养,并观察其存活、生长以及发育情况.结果 幼虫在KW-2培养液中生长情况好,虫体活力很强,3d后成活率高达87.67%,其次是在RPMI-1640培养液中.在培养液DMEM(含酚红)、DMEM(不含酚红)中生长情况较差,存活不超过7d.其中KW-2培养液中在4~5d出现虫体头端有松动的鞘出现,在RPMI-1640培养液中7~8d出现鞘松动,DMEM(含酚红)、DMEM(不含酚红)中未发现有脱鞘现象出现.结论 猪蛔虫的体外培养的佳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从而为研究寄生线虫的发育生物学以及特异性发育的功能基因组学奠定基础.

    作者:陈宁;黄翠琴;林瑞庆;宋惠群;朱兴全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热带医学杂志

热带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广东省寄生虫学会 中华预防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