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诗国;袁乃良;吴成果;王嘉弋;周梓伦;李继艮;谭昌仁;罗兴建;唐述先;罗飞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COX1和5SrRNA基因特点,阐述该分离株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基因变异规律.方法 PCR扩增南丹旋毛虫分离株COX1和5S rRNA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应用Blast和Clustal X软件计算其碱基组成,分析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同时应用UPGMA方法分析聚类关系.结果 扩增后COX1基因片段长419 bp.5S rRNA基因片段长695 bp.南丹旋毛虫分离株与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的同源性高,分别为99.0%和99.1%,遗传距离小,分别为0.005和0.014.采用UPGMA法构建的2个系统发生树,南丹分离株和T.spiralis具有高度同源性,位于同一分枝,与无囊包旋毛虫(T.papuae和T.zimbabwensis)分枝较远,后者独成一枝,与T.spiralis相比,2个基因均存在变异,且变异位点均为4个,分别占相应基因序列的1.19%和0.57%.2个基因均富含A和T碱基,A+T含量分别占相应基因的61.8%和66.4%.COX1变异存在转换和颠换,但均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点.5SrRNA基因变异位点分散,但变异均为转换,无颠换.结论 南丹旋毛虫分离株与T.spiralis具有高度的亲缘关系,其COX1和5S 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变异位点及变异类型均具有偏好现象.
作者:欧阳颐;黎学铭;张鸿满;杨益超;王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皖北中华按蚊传播疟疾密度阈值,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制提供合理的评价指标.方法 选取安徽北部中华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毫州市蒙城县立仓镇路楼村为调查点,于2005年8~9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密度阈值.结果 中华按蚊的人血指数为0.1771,平均经产蚊比例为0.51,当地中华按蚊的实际叮人率为11.1877、临界叮人率为7.6340,实际叮人率是临界叮人率的1.47倍.结论 安徽北部试点中华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47%以上,才能阻断当地中华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
作者:王敏;汤林华;顾政诚;蒋伟康;朱继民;赵志华;郑香;尤芳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初步探讨安贺拉滴眼液对兔干眼的疗效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新西兰白兔20只,制作碱烧伤干眼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安贺拉组,分别滴生理盐水和安贺拉滴眼液.定期眼表检查、结膜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蕨样变试验等检查.结果 安贺拉组眼表检查、结膜荧光素染色、虎红染色逐渐减轻,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术后逐渐下降,第7天明显,随后逐渐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泪液蕨样变试验显示安贺拉组Ⅲ、Ⅳ级结晶逐渐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贺拉滴眼液通过降低兔眼表的炎症反应而减轻干眼体征,提示其在干眼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作者:周清;陈剑;张静辉;杨水平;陈敏;陈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妊娠合并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将55例妊娠合并肝炎病例按照孕周分为早中期妊娠组及晚期妊娠组,比较重症肝炎的发生率、肝功能及转归.结果 妊娠期肝炎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占绝大多数,晚期妊娠组较早中期妊娠组重型肝炎发生率高(P=0.011),且病死率高(P=0.001),晚期妊娠组ALT、AST、ALP均高于早中期妊娠(P<0.05).结论 晚期妊娠合并肝炎病情重、预后差,临床上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减少孕产妇的病死率.
作者:翟洁卿;张晓红;林炳亮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2006年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情况的分子基础.方法 选择广东省流感监测网络实验室分离的11株流感毒株,对血凝素基因进行基因和抗原性的分析.此外,还检测人群抗体水平.结果 2006年流行的H1N1亚型病毒血凝素蛋白重链(HA1)区氨基酸序列与A/New Caledonia/20/99(H1N1)相比,同源性为95.7%~96.3%,有2个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Victoria系的HA1区基因与B/HongKong/330/2001相比,同源性为97.2%~97.5%,有6个位于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发生了替换,这种变化和B/Malaysia/2506/2004相一致,这在B型的基因种系发生树也得到证实.同时发现人群针对H1N1亚型和B/Victoria的抗体水平较低.结论 2006年广东H1N1亚型和B/Victoria系病毒株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以及人群保护性抗体水平较低,共同造成其在本地的流行.
作者:张欣;倪汉忠;邓爱萍;柯昌文;何剑峰;康敏;林锦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和预测亚洲带绦虫成虫延伸因子-1(elongation factor 1,EF-1)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 利用生物信息网站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http://www.ncbi.nlm.nih.gov/)和瑞士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蛋白分析专家系统(ExPASY,http://ca.expasy.org/)中有关基因和蛋白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分析的各种工具,结合其它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包,从亚洲带绦虫成虫全长cDNA质粒文库中识别延伸因子-1的全长编码基因并预测其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 该基因是全长基因,长度988bp,编码区为67~868,编码269个氨基酸,无跨膜区;与GenBank中细粒棘球绦虫同源基因的一致性达87%,相似性达91%;预测三个主要的抗原表位位于135~140,126~131,157~162.结论 应用生物信息方法从亚洲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EF-1基因.
作者:庞建新;黄江;胡旭初;徐劲;余新炳;包怀恩;郎书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生育期妇女乙型肝炎病毒和SEN病毒感染状况.方法 对2006年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年龄介于18~47岁的3208名生育期妇女的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并随机抽取其中200份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SEN病毒D和H亚型.结果 HBsAg阳性率为14.3%(459/3208),其中HBsAg、HBeAg、抗-HBc三项阳性占3.2%(103/3208),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占8.4%(269/3208),未检出SENV-D和H.结论 广州市生育期妇女乙肝病毒携带率高,必须强化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确保新生儿及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杜绝乙肝病毒经血传播.SEN病毒感染状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蔡衍珊;钟柳英;黄盛昌;蒋力云;刘远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从我国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新疆源和甘肃源)中克隆AgB1和AgB2两个亚单位基因,并试用不同的表达载体对两个AgB亚单位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观察.方法 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AgB1和AgB2亚单位抗原基因,分别用pET28a(+)、pET32a(+)和pGEX4T-13种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对AgB亚单位基因在不同载体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从我国细粒棘球绦虫分离株中克隆的AgB1和AgB2抗原基因与GenBank中的序列比对,AgB1与德国人源、巴西羊源、意大利牛源均有一定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AgB2与乌拉圭羊源序列完全一致.在3种载体中表达重组蛋白的结果显示,不同载体和表达系统对重组表达蛋白的生物活性和可溶性有较大的影响.结论 成功地克隆了细粒棘球蚴AgB亚单位基因,AgB1和AgB2基因在3种不同表达载体中的表达情况及对融合标签蛋白的血清基础反应性的比较分析表明,两个重组抗原在pET32a载体中的表达优于pET28a和pGEX4T-1载体.
作者:江莉;冯正;许学年;薛海筹;冯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糖尿病病人并发肝脓肿的易发部位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对16例糖尿病合并肝脓肿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糖尿病合并肝脓肿占同期收治肝脓肿的40%,血糖控制不理想、临床表现不典型、脓肿液化不明显是本病的主要特点.本组8例行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抗生素冲洗治愈,平均住院(30±2.4)d,8例厚壁脓肿行手术脓肿局部切除,平均住院(18±2.6)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病人并发肝脓肿以厚壁脓肿较多见,脓肿局部切除术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法且安全有效,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作者:凌济忠;周荣芳;庾玉林;任国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利用99mTc-大颗粒聚合白蛋白(MAA)肺灌注显像(PPI)监测下肢创伤及手术后(LEPP)肺栓塞(PE)患者疗效并对其评价.方法 19例临床确诊的LEPP合并PE患者分别于溶栓治疗前、治疗2~4周后进行PPI;PPI图像上显示一个肺段灌注完全缺损记3分,缺损25%~75%记2分,<25%记1分,无异常记0分,根据记分变化分析溶栓治疗前后临床改善情况.结果 19例患者溶栓治疗2~4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0例、明显改善6例、有改善3例,治疗前(10.2±3.8)后(2.8±1.4)PPI记分有明显差异(t=7.75,P<0.01).结论 PPI为一种准确、可靠的无创性评价肺血流改善的手段,对LEPP合并PE患者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林晓生;谢昌辉;马志海;朱琳;段清萍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制备包裹E1A基因(腺病毒早期表达基因)的纳米粒子,并观察其介导E1A基因转染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可行性和效率.方法 应用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和聚乙烯醇包载E1A基因,制备纳米级粒子混合物,检测其包埋率、体外释放情况及粒径大小.用制备的包裹DNA纳米粒子转染人肺腺癌细胞A549,并以阳离子脂质体为对照,用PCR、RT-PCR方法分别检测转染细胞中E1A基因DNA整合和mRNA表达.结果 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为150~280nm,包埋率为0.78%,体外释放约为22d;在转染相等质量的DNA情况下,纳米组所得克隆数较脂质体组多(P<0.05);PCR、RT-PCR结果表明纳米粒子和脂质体转染细胞均有E1A基因整合和mRNA表达.结论 成功制备了纳米粒子,纳米粒子可携带外源基因进行基因转染.
作者:何祥梁;叶海宁;何东华;马中富;廖晓星;詹红;熊艳;荆小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CRA、PCA血流参数与糖化血红蛋白(GHb)及伴随疾病高血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58例2型糖尿病病人的GHb及并发症等相关危险因素资料,彩色多谱勒检查病人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视网膜中央动脉(CRA)、睫状后动脉(PCA)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比较分析各因素与糖尿病眼底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随患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CRA、PCA的PSV、EDV呈进行性下降趋势,RI呈进行性升高趋势.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CRA的血流参数已出现改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CA的PSV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显示:CRA、PCA的EDV与GHb呈显著负相关,RI与GHb呈显著正相关;CRA的PSV、EDV以及PCA的EDV与收缩压显著负相关,PCA的RI值与收缩压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早于眼底检出确诊视网膜病变的出现.CRA、PCA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与患者GHb及高血压伴随疾病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是评价糖尿病视网膜及脉络膜早期病变的有效方法.
作者:孙郁;龚渭冰;袁鹰;王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水平及其在MDS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sICAM-1、TGF-β1、和LIF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MDS患者sICAM-1水平明显升高(P<0.01);TGF-β1水平明显降低(P<0.01);LIF水平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CAM-1、TGF-β1和LIF三种细胞因子与MDS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刘瑞玉;张舜玲;许先吟;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胡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岗梅水提取物体内外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方法 体外抗病毒试验采用CPE法,按Reed.Muench方法计算TC50、IC50和TI,观察岗梅水提取物体外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的影响;体内抗病毒试验采用小鼠经滴鼻感染流感病毒造成肺炎模型,以肺部炎症、死亡率和生命延长率为指标,观察岗梅水提取物体内抗流感病毒的活性.结果 岗梅水提取物在体外对流感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88.2μg/ml,TI为5.82;在给药剂量为8g生药/kg和16g生药/kg时,对流感病毒所致的小鼠肺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死亡率和延长其存活时间.结论 岗梅水提取物在体内外均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作者:朱伟群;刘汉胜;晏桂华;李沛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上腔静脉压剧增对幼犬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6个月健康杂种犬15只,随机分为3组,阻断上腔静脉使其压力分别为25 mmHg(Ⅰ组),30 mmHg(Ⅱ组),35 mmHg(Ⅲ组),持续30 min,分别检测3组动物不同时点血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浓度变化.结果 SVCP达35 mmHg并持续30 rain时血MDA、TAOC浓度明显升高(P<0.01),开放后30 min,MDA、TAOC浓度明显降低(与开放前比较P<0.01),但仍高于基础值(P<0.01).结论 上腔静脉压剧增为35 mmHg以上、且持续30 min时,可导致幼犬脑损伤.
作者:宋兴荣;胡方方;丁以群;梁杰贤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本院临床分离细菌和念珠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大多数分离细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利用BD Phoenix仪,少数利用手工鉴定和K-B法.念珠菌利用显色平板进行分离和鉴定,K-B法测药敏.结果 3144株细菌和念珠菌中前6位的种类及百分比为白色念珠菌12.02%、铜绿假单胞菌11.10%、大肠埃希菌9.64%、金黄色葡萄球菌7.09%、表皮葡萄球菌6.36%和肺炎型肺炎克雷伯菌6.14%.G-杆菌中耐药率较低的为亚安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检出率为44.2%和43.5%.C+球菌耐药率较低的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阿米卡星、氯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分别为52.1%和65.1%.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和制菌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 本院临床分离肠杆菌科各种细菌产ESBLs水平、非发酵菌耐药率和葡萄球菌对甲氧西林耐药率均较高,应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作者:耿穗娜;周晓红;王前;柴志欣;张洁;芮勇宇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意义.方法 选择浓度为108.48、105.70和103.70 copies/ml的3种HBV-DNA阳性血清和<1×103.0 copies/ml的阴性血清各1份,在TaqManPCR混合反应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Ⅰ组成双荧光PCR(TaqMan+SYBR Green Ⅰ组),同时进行TaqMan和SYBR Green Ⅰ的单荧光PCR(分别为TaqMan组和SYBR Green I组),设置同一PCR和熔解曲线的循环参数,检测HBV-DNA含量及其Tm,每种方法一次检测每份血清5次.结果 TaqMan+SYBR Green Ⅰ组检测的HBV-DNA阳性血清均为阳性,其平均含量为108.55±0.32、105.79±0.29、103.810.30,与TaqMan组的108.49±0.31、105.69±0.30、103.72±0.25 copies/ml 对应浓度值取10对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0.31、0.54和0.27,P>0.05);与SYBR Green Ⅰ组的108.41±0.35、105.21±0.34和103.26±0.26 copies/ml(不含未检出的两次血清)比较,除高浓度外,中低浓度有统计学意义(t=2.90和2.62,P<0.05).TaqMan+SYBR Green Ⅰ组和SYBR Green Ⅰ组阳性血清均出现明显熔解曲线,熔解温度(Tm)分别为71.8℃、72℃和79.8℃,阴性血清未出现扩增曲线和Tm值.结论 SYBR Green Ⅰ联合TaqMan-PCR检测HBV-DNA时,具有能维持TaqMan-PCR的高灵敏度、特异性更强,并能同时检测HBV-DNA Tm的特点,为HBV的DNA多态性分析,尤其是在HBV基因分型方面提供了新的检测思路.
作者:赵友云;高应林;王春香;乐惠荣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重庆市华支睾吸虫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监测村5岁以上的常住人群粪便标本300份,采用水洗沉淀+醛醚法检查标本中的华支睾吸虫卵.感染因素调查,华支睾吸虫感染者与未感染者按1:4匹配调查.采集调查村常见鱼种,每条鱼取其鳍、腮、尾等部位肌肉压片镜检囊蚴.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效果.结果 共调查367人,检出华支睾吸虫卵感染者12人,感染率为3.27%;性别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者均为农民,年龄小32岁,大73岁.感染组12人,对照组48人,对吃生鱼半生鱼、吃火烧鱼、用人畜粪便喂鱼等因素分析发现,各因素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检测4种淡水鱼131尾,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12尾,阳性率为9.16%.其中仅麦穗鱼和半餐(白参)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麦穗鱼囊蚴检出率高达25.00%,显著高于半餐(P<0.05).健康教育前学生和村民分别调查69人和50人,知晓率分别为26.09%和44.61%,健康教育后学生和村民调查69人和58人,知晓率分别为84.06%和98.28%,健康教育后两类人群知晓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我市华支睾吸虫病经过多年的大力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流行区范围并没有缩小,人群感染率仍较高,仍需继续开展防治和监测工作.
作者:蒋诗国;袁乃良;吴成果;王嘉弋;周梓伦;李继艮;谭昌仁;罗兴建;唐述先;罗飞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是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本科教学工作的高权威评价.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修养,迎接教育部的评估工作.
作者:陈新宇;陈代雄;沈浩贤;马长玲;李小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其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以盲肠结扎穿刺法复制脓毒症大鼠模型,以电镜和凋亡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其心肌细胞凋亡变化,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一定时间内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对照组(P均<0.05),p53蛋白表达阳性数均较正常对照或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均<0.05),其变化与TUNEL法检测凋亡的结果一致(P<0.05).结论 细胞凋亡可能是脓毒症时心肌损害的机制之一,其调控基因p53的改变或许可以作为脓毒症病情改变的标志,可利用它对脓毒症进行干预,以改善脓毒症的预后.
作者:许衍硕;翟诚顺;梁艳冰;唐皓;马中富 刊期: 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