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艳艳;李娟;杨春莉;黄少慧;吴湘慧;赵毅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降钙素受体(CTR)基因型与骨密度(BMD)的关系,及其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 选取年龄≥70岁的深圳地区男性59例,采用双能X线骨吸收仪(DEXA)测定BMD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TR基因型.结果 59例受试者中,CTR基因型分别为CC型47例(79.66%)、CT型12例(20.34%)、TT型0例;在腰椎2-4(L2-4)和沃氏三角(Ward's)组BMD值,CT基因型组较CC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间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基因型的男性可能容易发生原发性骨质疏松(OP),尤其在L2-4和Ward's部位;应及早实施具有个体化的健康教育.防治OP及避免OP性骨折的发生.
作者:王增英;吴伏娜;邓武红;古碧华;胡红英;焦月新;王建华;洪晓青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提高对肺结核空洞内继发肺曲菌球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65例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钳夹、外科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结核空洞内继发曲菌球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 继发性肺曲菌球的临床症状以咯血为常见.61.5%患者显示较典型的X线征像.表现为空洞内低密度结节状或球形病灶,围以半环形气带或新月形气腔;不典型的X线征像则表现为不规则空洞内壁欠光滑及大片状病灶中有低密度结节状或球形阴影与周围病灶似有间断线状间隙或未见明显间隙.经纤支镜清除治疗和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肺结核继发曲菌球的两种主要方法.结论 经正规抗结核治疗后的肺结核病人出现咯血,胸部X线显示病灶增多时,认真分析其临床症状及X线特征对诊断继发性肺曲菌球非常重要.对纤支镜能到达的肺空洞内曲菌球可首选纤支镜治疗,对纤支镜难到达的肺曲菌球应选择外科手术切除.
作者:汤春梅;张言斌;肖海浩;周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癫痫临床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妊娠合并癫痫孕妇服抗癫痫药情况、癫痫发作频率变化及妊娠结局.结果 妊娠合并癫痫发生率0.078%,原发性4例,继发性12例.全身性癫痫发作13例(2例癫痫持续状态),局部癫痫发作3例.孕期发作频率增加者5例,无变化者6例.孕期新发现单次发作5例.孕期未用抗癫痫药物(AEDs)3例,间断用药1例,连续用药7例,均为单一AEDs治疗.顺产4例,剖宫产10例,人工流产2例.新生儿出生无窒息,平均出生体重2852 g,无新生儿出生缺陷,无新生儿死亡.母亲亦无产科并发症发生.2例人工流产孕妇癫痫持续状态、吸人性肺炎死亡,1例智力低下孕妇产后卡马西平中毒昏迷,抢救成功.结论 妊娠可诱发并使癫痫发作频率增加.孕期用AEDs可控制癫痫发作.应采用单一AEDs治疗,且应按时监测血浆中AED及叶酸水平.
作者:李映桃;曾杨滨;陈敦金;许治强;刘益芬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CD28、CD40共刺激通路与排斥反应的关系,同时也为排斥反应的诊断寻找一种新的检测指标.方法 采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动态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CD28、CTLA4、CD40及CD40L分子的表达.结果 在0~4级排斥反应中,外周血细胞CD28分子阳性表达率在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周血细胞表达CTLA4分子的阳性率随排斥反应增强而升高(P<0.01).CD40及CD40L在PBMC中的表达强度也随排斥反应的分级逐渐增强(P<0.01).结论 外周血CTLA4、CD40及CD40L分子的表达与排斥反应有密切关系,动态检测这些分子有助于对排斥反应状态的评价.
作者:吴雄辉;杨尚琪;倪梁朝;曹群朵;关志忱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体外研究血小板生成素(TPO,一种调控巨核细胞和血小板生成的因子),对神经祖细胞C17.2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无血清条件下C17.2细胞凋亡的模型,用TPO不同浓度处理C17.2细胞.利用MTT、Western blotting、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检测TPO对C17.2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 不同浓度的TPO(0、1、10、50、100、200 ng/ml)都能促进C17.2细胞增殖,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TPO使磷酸化AKT水平增加,促进神经祖细胞增殖,LY294002可以阻止细胞的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表达Annexin v的细胞减少.结论 体外研究显示TPO通过激活PI 3K/AKT信号通路,对神经祖细胞C17.2起保护作用,这一发现为临床上神经损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者:夏文杰;项鹏;杨默;冯国培;罗广平;张丽蓉;付涌水;汪传喜;李树浓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检测TLR4基因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人胎盘与胎膜中表达变化.方法 取妊娠合并梅毒感染及正常足月分娩之胎盘与胎膜样本各5例;应用RT PCR技术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胎盘与胎膜组织上TLR4基因的mRNA表达的检测;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胎盘与胎膜组织上TLR4基因的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 TLR4基因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人胎盘与胎膜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晚期妊娠胎盘与胎膜.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胎膜组织中TLR4基因表达较正常胎膜组织升高50%,P<0.05;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胎盘组织中TLR4基因表达较正常胎盘组织升高120%,P<0.05.TLR4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胎盘合体滋养细胞、羊膜上皮细胞和胎膜中的平滑绒毛膜细胞滋养细胞上表达增强,与RT-PCR结果一致.结论 TLR4基因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人胎盘与胎膜中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提示TLR4可能在妊娠合并梅毒感染的胎盘与胎膜分子病理中发挥作用.
作者:刘慧姝;袁文常;陈敦金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提高新式非脱垂子宫经阴道切除术优越性和安全性的技巧.方法 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院妇科行新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213例,与1999年1月至2000年12月新式非脱垂子宫切除术76例作对比分析.结果 2001年至2005年组手术时间缩短、术中出血减少、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随诊半年残端息肉减少(P<0.05).2001年至2005年组与1999年至2000年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与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不断提高手术技巧,优化手术细节,简化手术步骤,熟练术中配合,增加了阴式全子宫切除的优越性和安全性.
作者:杜春彦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和技术要点.方法 采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7例患者,随访观察疗效.结果 随访157例,平均随访(6±0.5)个月,优良率91%.结论 应用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疗效好、损伤小、恢复快等特点.
作者:许劲羽;冯运垒;吴业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骨灵片对骨质疏松症(OP)大鼠血清OPG、RANKL及PICP和相关细胞因子(IL-6、TNF-α和IL-4)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骨灵片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去势法建立大鼠OP动物模型,术后1个月,骨灵片组给予骨灵片,给药后3个月,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OPG、RANKL及PICP和IL-6、TNF-α、IL-4.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骨灵片各组的OPG、PICP值显著升高(P<0.05,P<0.01),而RANKL、IL.6和TNF-α值均显著下降(P<0.01,P<0.01,P<0.05),骨灵片高、中剂量组的IL-4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 骨灵片可能通过上调OPG,下调RANKL的表达,影响OPG系统,并可能通过调节IL-6、TNF-α、IL-4水平,影响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同时可能通过增加PICP表达而使I型胶原的合成增加,进而影响骨的韧性和强度,达到防治OP的目的.
作者:曹艳艳;李娟;杨春莉;黄少慧;吴湘慧;赵毅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将48例DIC患者随机分成两组:26例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22例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测定两组患者输前1h和输后2h指标:①凝血酶时间(TT);②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③凝血酶原时间(PT);④纤维蛋白原(Fbg);⑤血小板(PLT).结果 输注冰冻单采血小板组与输注新鲜单采血小板组输后2h比较:TT、PT、APTT及F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T显著减少(P<0.05).结论 冰冻单采血小板在治疗DIC时具有较佳的止血疗效.
作者:李善清;叶有玩;杨兵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以降低肺部感染率.方法 对572例腹部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47例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572例腹部术后肺部感染47例,感染率8.22%.年龄>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17.58%,远高于其他低龄两组(P<0.05);上腹部术后感染率19.87%较下腹部术后肺部感染率4.04%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有呼吸系疾病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17.02%与无原发呼吸系疾病患者肺部感染率6.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胃管患者的肺部感染率26.38%远高于未留置管者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上因素导致腹部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延长.结论 腹部术后肺部感染与年龄、手术部位、原有呼吸系疾病、留置胃管等因素相关,因此应积极预防,控制感染,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梁朝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脂联素基因外显子2基因多态性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以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观察200名健康人与200例2型糖尿病基因外显子2基因多态性.结果 2型糖尿病组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脂联素基因可能是广东地区汉族人群中2型糖尿病的易感候选基因.
作者:王燕;何凌;黄春苓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早发现并治疗传染性结核病病人,遏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方法 对河源市7 684例痰涂片阳性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进行强化期规范治疗.2个月末和3个月末进行痰涂片复查,观察阴转情况.结果 2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3.92%,3个月末痰菌阴转率为96.45%.新发涂阳病人痰菌阴转率好,2个月末为96.52%,3个月末为98.56%;其次为复发涂阳病人;效果差为复治涂阳病人.2个月末仅为80.93%.结论 加强归口管治,对新发涂阳病人进行规则治疗,减少耐药菌,是控制肺结核传播和流行的关键.对复发和复治涂阳病人,要及时作药敏试验,大限度降低排菌肺结核病人,从而有效地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
作者:李志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国产狂犬疫苗和进口狂犬疫苗的安全性,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狂犬疫苗提供依据.方法 对2430例国产及进口狂犬疫苗暴露后免疫者,按程序接种后,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结果 所有接种对象均未出现严重局部和全身副反应.国产狂犬疫苗副反应发生率为18.1%,进口疫苗副反应发生率为14.6%,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狂犬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作者:曹庆;黄桂花;闻书英;潘淮;章达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通过分析近年来广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麻疹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2-2005年麻疹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广州市2002-2005年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共报告麻疹病例数5014例,报告年发病率分别为2.16/10万、3.58/10万、29.10/10万、22.33/10万;期间发生16起麻疹暴发疫情;发病数前5位的区按先后排序为白云区、番禺区、海珠区、花都区、天河区,以上5区病例数占全市病例数的81.41%;3-7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数的74.09%;14岁以下为高发年龄,占总病例数的69.37%;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总病例数77.26%;有明确免疫史病例仅占总病例数12.98%.结论 广州麻疹发病有回升趋势,疫情形势严峻,应采取加强学校验证入学、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强化疫点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
作者:许建雄;梁建华;谭慧峰;云雪霞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可溶性Fas(sFas)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夹心(ELISA)法检测22例SLE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IL-10、IL-12和sFas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IL-10和sFas水平明显升高(P<0.01);IL-12水平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IL-12和sFas与SLE免疫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刘瑞玉;张舜玲;钟伟强;巫远忠;余相;曹海燕;陈江涛;黄铁锋;胡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早产儿智能发育的影响,旨在降低其伤残率.方法 将62例早产儿分为干预组(35例)和对照组(27例).干预组早产儿出生后即提供发育支持护理,接受早期环境干预和综合康复功能训练,定期随访,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治疗及定期评估,用CDCC婴幼儿智能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6、9、12个月时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均优于对照组(P<0.05).12个月时干预组患儿智能发育指数(MDI)及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达到常百分数85.7%,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干预是促进早产儿智能发育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其伤残率.
作者:李英;周花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术中肠道灌洗在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根治术中肠道一期切除吻合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左半结肠癌并急性梗阻患者的术中处理.结果 60例中治疗组50例行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吻合,47例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2例出现吻合口瘘,1例出现腹腔脓肿,2例死亡;对照组8例行一期肠切除吻合而未行术中肠道灌洗,4例出现吻合口瘘,其中2例出现感染性休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二期手术组2例行结肠造口,二期吻合.统计显示术中肠道灌洗一期肠切除吻合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未行结肠灌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术中肠道灌洗一期切除吻合对提高病人生存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国徽;李玉勤;袁德汉;詹慧春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对增城市2002-2006年狂犬病流行形势及预防控制效果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2-2006年增城市狂犬病疫情监测及现场调查资料,运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2002-2006年共发生狂犬病2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55/10万,病死率为100.0%.发病高峰在秋冬季,占总病例数的77.27%.男女性别比为2.1:1,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8.18%.疫情首先在南部地区出现.随后逐步蔓延到中、北部地区,至2006年该市9个镇街中有8个镇街出现了病例.结论 当前该市狂犬病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流行形势依然严峻.
作者:李宗有;毛陈生;王李河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与前列腺炎的关系.方法 120例门诊诊断为前列腺增生症的患者,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高于4.0 ng/ml且合并前列腺炎;所有患者口服莫西沙星,治疗随访4周;根据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及前列腺穿刺活检结果分为三组,观察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及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结果 仅治疗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低于4.0 ng/ml的一组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列腺癌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治疗前.结论 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高于4.0 ng/ml且合并前列腺炎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抗炎治疗,既可提高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对前列癌早期诊断的特异性,又可使部分患者避免前列腺穿刺活检造成的痛苦和相关并发症.
作者:杨缙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