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芳;陈运彬;邓燕
目的 了解一起社区感染性腹泻爆发的特点和流行原因,探讨爆发疫情调查处理的经验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和实验室检测方法.结果 2月11日至18日,该社区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73例,罹患率为2.40%,病例小1岁,大89岁,男女性别比为1.25:1,发病多的为40~49 岁组,所有病例均为居住或工作在该社区的人员,工厂、居家均有病例出现,居家病例呈一定的家庭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以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为主,大部分症状较轻,病程1~3 d.从病人粪便标本中检测到诺如病毒抗原,采取改善饮用水、隔离治疗病人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措施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爆发,爆发原因可能是该社区水厂供水系统被污染.社区小水厂卫生安全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建议完善水厂卫生管理制度,落实水质消毒措施,尽快改用市政自来水供水.
作者:黄淑华;钟新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 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 /kg;CD34+为(2.8±0.6)×106 /kg及CFU-GM(2.6±0.5)×105 /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 /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 /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 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 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作者:陈会友;方建培;王玲;孙新;张伟玲;梁华钦;黄可君;汪传喜;付涌水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评估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硬膜外镇痛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的效果及对患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Ⅲ级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第1组(CFB)采用全麻加股神经阻滞,第2组(EPI)采用全麻加硬膜外置管.两组均术后当天注射一次,术后每天早晚8点各注射一次,持续72 h,每次注入0.33%罗哌卡因30 ml.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24、48、72 h静止和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疼痛分值、镇痛满意度、副作用及患肢膝关节术前/术后的活动度(ROM).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两组在静息和运动时的疼痛直观可比较度(VAS)的分值、术后疼痛分值、镇痛满意度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EPI组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CFB组(P<0.001),而恶心、呕吐、搔痒、头痛发生率高于CFB组,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周时CFB组患者膝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均比EPI组高,但只有被动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主动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和连续股神经阻滞都能充分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能够加大患膝近期的活动度.但连续股神经阻滞副作用少,更利于患膝关节术后的功能恢复,值得推荐.
作者:王晓东;虎松艳;林惠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广州市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别对我市10个区以及两个地级市的集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及个体熟食销售点的7类食品共363份样品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单增李斯特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空肠弯曲菌等6种致病菌依据国标的方法进行了监测.结果 363件样品中检出致病菌72株.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为33.93%,主要污染水产品;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00%,主要污染熟食品;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分别为1.93%和0.66%;未检出大肠杆菌O157:H7和空肠弯曲菌.在各类食品中,致病菌带菌数有显著性差异(以χ2检验,P<0.005).水产品致病菌带菌率高,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其次为生肉类,以检出沙门氏菌为多.结论 我市市售食品存在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水产品和生肉类是主要污染食品.应加强市售食品监督管理,以减少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因素.
作者:张健;邓志爱;李钏华;张欣强;庞杏林;张颖;李迎月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测定血清和胸水中腺苷脱氨酶(ADA)、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乳酸脱氢酶(LDH)与癌胚抗原(CEA)的水平,探讨其指标联合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意义.方法 对临床已确诊的72例胸腔积液患者(结核性40例,恶性32例)的胸水和血清分别采用酶免疫法和化学发光法进行ADA、ACE、LDH和CEA含量测定.结果 结核性胸水中ADA的含量为(60.2±20.10)U/L,ACE的含量为(35±9.6)U/L,LDH的含量为(338±41)U/L,CEA的含量为(12.8±5.82)μg/L;在恶性胸水中,ADA为(11.02±5.23)U/L,ACE为(16±11.0)U/L,LDH为(379±69.0)U/L,CEA为(39.9±19.7)μg/L.结核性胸水ADA和ACE含量较恶性胸水组明显增高(P<0.01),CEA在恶性胸水中含量较结核性胸水组明显增高(P<0.01).胸水中ADA和ACE的检测对结性性胸膜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4.3%、87.5%,特异性分别为87.5%、80.0%;而胸水中LDH和CEA的检测对恶性胸膜积液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4.3%、75.0%,特异性分别为80.0%、93.0%.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为78.1%,特异性为97.5%,较单一指标的特异性高.结论 胸水中ADA、ACE、LDH和CEA的联合检测对结核性和恶性胸水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胸水性质的诊断.
作者:梁剑平;温冬梅;曹开源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的富硒酵母对铁过量导致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水平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通过腹腔注射右旋糖酐铁6周诱发小鼠肝损伤后,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富硒酵母,观察补硒对小鼠肝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肝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补充富硒酵母40 mg/(kg·d)能显著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增强SOD、CAT、GSH-Px的活性,并能减少细胞的凋亡;而补充富硒酵母20,60 mg/(kg·d)能显著增加MDA含量,降低SOD、CAT、GSH-Px的活性,并能增加肝细胞的凋亡.结论 富硒酵母具有抗氧化和促氧化的双向作用,其两面性取决于硒的浓度.
作者:朱航;何秋实;吕阳;雷蕾;罗海吉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对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进行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方法 Trizol试剂提取阴道毛滴虫基因组RNA.以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黏附蛋白65-3基因,定向克隆入pMD-18T线形载体,构建pMD-18T-ap65-3重组质粒,并进双行酶切、PCR鉴定及测序分析.结果 RT-PCR扩增出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经凝胶电泳、PCR鉴定和限制酶切鉴定,成功的构建出pMD-18T-ap65-3重组质粒.序列分析表明,黏附蛋白65-3基因开放阅读框长为1 704bp,与GenBank上公布的黏附蛋白65-3基因序列比较,其同源性高达99.6%.结论 阴道毛滴虫黏附蛋白65-3基因体外扩增及测序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阴道毛滴虫的致病机理及滴虫病防治方法奠定了基础.
作者:朱晓燕;王雅静;杨树国;毕世樑;廖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伤寒疫情的规模及原因,以便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疫情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开展此次疫情调查,比较病例与对照之间不同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并采集工厂内外环境、饮食及水源的相关样本进行检测.结果 共报告28例伤寒确诊病例,无死亡.对病例中分离的12株伤寒菌株进行的PFGE检测结果一致.病例分布在该片区217间工厂中的10间,平均罹患率为3.1%o,工厂间的罹患率无统计学意义(χ2=5.2,P=0.74).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病前外出进餐史(OR=8.0,95%CI:2.6~25)、病前凉面或凉皮进食史(OR=6.8,95%CI:1.4-32)及直接引用生水史(χ2=4.9,P<0.01)等危险因素结果一致,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40份环境样本中,水箱水、井水及水箱底泥水均发现有粪大肠菌群超标现象,但未分离到伤寒沙门氏菌.结论 此宗伤寒可能是由于饮用污染的井水和在凉面、凉皮制作过程中使用污染井水导致的.采取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停止使用井水而改用市政供水等措施之后疫情终止.
作者:谢旭;王昕;牟瑾;马汉武;王敬忠;张小岚;李媛;吕秋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从蔬菜水果中发现的抗肿瘤生物活性成分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十字花科蔬菜活性成分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13C)的抗肿瘤活性进行综述,重点综述了吲哚-3-甲醇影响致癌物代谢、抗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调节转录因子和基因表达等靶点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作者:周颖;朱伟;杨杏芬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岳阳市淋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全市1993-2005 年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993-2005 年岳阳市共报告淋病3 99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96/10万.男性淋病发病率在1996-2003 年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46.40%,2004年和2005年又有所下降;女性淋病发病率在1996年后逐渐上升,在1998年达高峰,随后逐年下降.其中1997-1999 年,女性淋病发病率高于男性.淋病患者的发病年龄集中在15~40 岁,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初中文化程度者常见.淋病主要发生于已婚者,传染来源以非婚性接触为主,占67.13%.结论 淋病仍是岳阳市性传播疾病(STD)的优势病种.应加强对淋病,尤其是男性淋病的监测,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有效控制淋病.
作者:彭朝阳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新生儿接种国产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从东莞市石碣医院预防接种门诊登记的,2005年7~12 月出生的,按规定接种程序完成乙肝疫苗接种的新生儿中随机抽取303名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 新生儿免疫后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为(201.36±14.89)mIU/ml.母亲乙肝HBsAg阳性/阴性、母亲乙肝HBeAg阳性/阴性、男/女、是否出生低体重、是否早产、本地/外地的新生儿之间抗-HBs抗体GMT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Bs阳转率为97.69%,达到卫生部规定的免疫成功率指标(85%)(t=6.19,P<0.001);母亲HBsAg阳性/阴性、HBeAg阳性/阴性的新生儿之间抗-HBs阳转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HBsAg阳性率0.33%,母亲乙肝HBeAg阳性/阴性的新生儿HBsAg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96.16%.结论 新生儿接种国产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联合使用,有良好的母婴传播阻断保护作用.母亲乙肝感染状况(HBsAg、HBeAg阳性)是影响新生儿乙肝抗-HBs阳转率的危险因素;母亲乙肝HBeAg阳性是影响新生儿乙肝疫苗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的危险因素.
作者:陈谦;朱建琼;黄振宇;陆家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在检测疟疾感染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采取我省疟疾流行区有发热症状的居民及家庭成员的耳垂血79份,同时制作厚血片和滤纸血样本各1份,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所采集滤纸血样本中的疟原虫,并与镜检法进行比较.结果 79份样本中,用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技术检出间日疟原虫阳性6例,镜检初检出10例间日疟原虫阳性,经复查血片后有4例排除了疟疾感染.镜检复核阳性的6例样本PCR均为阳性.以镜检复核为标准,两法阳性和阴性符合率为100%.结论 标签引物-套式/多重PCR检测疟疾感染具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对疟疾鉴别诊断和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唐莉娜;徐建军;王世海;卢丽丹;李松平;黄天谊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迟发性脾破裂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996-2006 年我院收治的34例迟发性脾破裂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4例急诊患者均行脾切除术,33例痊愈出院,1例合并严重颅脑外伤,术后死于脑疝.结论 迟发性脾破裂的特点是外伤后有一定间歇期,症状明显缓解致使部分患者麻痹大意,故其危险性比一般的脾破裂更大,死亡率较高.
作者:林加生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外周血中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和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阳性表达率与血管再通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溶栓前后和3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D-D、vWF水平和CD62P及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再通组和未通组溶栓前各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通组溶栓后D-D、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低于溶栓前组(P<0.01),未通组溶栓后D-D水平明显低于溶栓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vWF水平和CD62P、CD63的阳性表达率却高于溶栓前组,后两者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栓标志物D-D、vWF和CD62P、CD63表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溶栓成功与否,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的辅助指标.
作者:谢妮;丁芳林;王秀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为降低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的灭螺成本,防止人群感染血吸虫病,根据血吸虫尾蚴聚集于水面的生态特点,研制锯木屑氯硝柳胺缓释剂用于灭蚴的新方法.方法 以锯木屑为载体,加入氯硝柳胺制成漂浮型和下沉型两种缓释剂.结果 两种缓释剂室内观察6个月不崩解,上浮剂型可漂浮2个月,药物缓慢释放时间在3个月以上.结论 为血吸虫病易感地带灭蚴提供一种长效经济的灭蚴新方法.
作者:熊海波;张贵新;李文锋;汤立志;黄海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人结肠癌中p38γMAPK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4例结肠癌组织、近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15例腺瘤息肉组织中p38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p38γ蛋白的表达主要定位于胞质中,仅少量在胞核中表达.p38γ蛋白在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5.93%、51.85%、37.04%,在结肠腺瘤息肉组织中高表达率为33.33%.p38γ蛋白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腺瘤息肉组织,有统计学意义(P<0.01).p38γ的表达与Duke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显著差异(P<0.01),p38γ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结肠癌组织中p38γ蛋白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曾山崎;曹杰;张雪雁;杜洪;肖焕擎;朱郇悯;麦璟莹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临床多种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OLYMPUSLL 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芬兰Orion Diagnostica公司hs-CRP试剂盒,检测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3 720例.结果 细菌感染者hs-CRP显著增高,心血管疾病患者明显增高,病毒感染、糖尿病、子宫肌瘤、宫外孕等疾病血清浓度变化不大或基本保持不变.结论 hs-CRP测定能准确快速地判断引起感染的病原体类别,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亚;李忠;何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用PCR方法进行流感嗜血杆菌荚膜编码基因分型,调查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流感嗜血杆菌的感染情况.方法 以流感嗜血杆菌荚膜编码基因(bexA)和荚膜分型编码基因(Hi-a、Hi-b)作为靶基因设计引物,用PCR方法扩增标准菌株为ATCC9006、ATCC49247、EQA0609的3个编码基因并测序,在此基础上对临床分离的43株流感嗜血杆菌进行荚膜基因分型研究.结果 PCR结果显示标准菌株ATCC49247未扩增出bexA编码基因,ATCC9006扩增出bexA和Hi-a编码基因,EQA0609扩增出为bexA和Hi-b编码基因,并且PCR产物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序列一致性高.临床分离菌株Hi未扩增出bexA、Hi-a及Hi-b编码基因.结论 本实验研究表明广州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所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是不可分型的无荚膜菌株.
作者:张莉滟;张双民;吕志跃;吴忠道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固相酶联免疫测定(ELISA)法检测NS1抗原在登革病毒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登革病毒感染早期患者血清171份,非登革病毒感染发热患者血清11份,正常人血清10份,采用ELISA法检测全部192份血清的登革病毒NS1抗原和IgM抗体;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T-PCR-RFLP)技术对发病5 d内的125份血清进行扩增和鉴定分型;并采用C6/36细胞微量培养法对发病第1、2天的41份血清进行登革病毒分离培养.结果 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2 d内、3~5 d以及6~10 d血清NS1抗原的检出率分别是92.7%(38/41)、83.3%(70/84)、10.9%(5/46);IgM抗体的检出率分别是2.4%(1/41)、51.2%(43/84)、97.8%(45/46);非登革病毒感染的发热患者及正常人血清中,有1例疟疾患者血清登革病毒IgM抗体呈阳性,NS1抗原无一例阳性.RT-PCR在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和3~5 天的检出率分别是85.4%(35/41)、83.3%(70/84);登革病毒感染患者发病第1、2天血清的病毒分离培养阳性率分别是80.0%(16/20)、38.1%(8/21),总分离率58.5%(24/41);RT-PCR-RFLP分型鉴定技术及间接免疫荧光法(IFA)均证实2006年广州流行株为登革Ⅰ型病毒.结论 ELISA法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操作技术成熟,且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特点,对登革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疫情的早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于基层医疗机构常规应用.
作者:陈万山;张复春;卢业成;唐小平;尹炽标;王建;宋伟南;刘丽儿 刊期: 2007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的感染性.方法 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Ⅰ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天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 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天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虫负荷与密度,福寿螺感染8、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2h(P均<0.05),褐云玛瑙螺,感染24 h的均显著高于感染2、4、8及12 h的(P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2、4、8、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05).褐云玛瑙螺感染8、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P均<0.05).结论 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其中褐云玛瑙螺的相容性较强.
作者:刘义;高世同;耿艺介;黄达娜;张仁利 刊期: 2007年第08期